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摇头刺激、体位旋转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每周训练5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BBS、FAC、FMA、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BBS、FAC、FMA及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黄怡  潘翠环  叶正茂  胡翔 《中国康复》2014,29(3):170-17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Pusher综合征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AC、FMA、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BI、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分成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AC、FMA、BBS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躯干、骨盆及下肢,对其改善运动功能、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患者的躯干、骨盆及下肢。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e 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时间(10MWT)、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6MWT)、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MBI、FAC与6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魏巍  邓红卫  黄小宇 《中国康复》2014,29(6):451-45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2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评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躯干控制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时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进行下肢评定,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步行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otricity指数(MI-L)进行下肢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I、MI-L、BBS、MA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观察组FMA、BI、MI-L、BB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MAS得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呈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下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用运动想象的方法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简式Fugly-Meyer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和6min步行测试(6MWT)。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FAC、6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FMA、BBS、FAC、6MWT分别为(29.12±1.33)分、(28.68±1.25)分、(4.67±0.28)级、(305.25±7.98)米,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另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运动想象的方法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进行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MA、BBS、FAC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Berg、FAC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FMA、BBS、FAC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较传统方法结合减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进行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3米起立-走测试(TUGT)及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的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和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TUGT和SAR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绳带组的BBS评分和10M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GT和SAR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能显著提高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跪位组和头针组各20例。跪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头针组在跪位组基础上配合头皮针疗法。治疗前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TCT、BBS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头针组的TCT、BBS及MBI评分更优于跪位组(P0.05)。治疗后,2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达3~5级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头针组明显更多于跪位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定平衡能力,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后,2组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分级、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BBS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跌到风险评估显示,观察组跌倒风险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组采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分别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下肢Fugl-Meyer评分法(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各期BBS、FMA、MBI评分及FA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治疗组FMA、MBI评分及FAC较对照组升高(P<0.05),BB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治疗组BBS、FMA、MBI评分及FAC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较长期治疗可进一步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低水平步行功能组,FAC评价为2、3级的患者纳入高水平步行功能组,每组60例。每组再按照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分为20min组、30min组和40min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水平步行功能组中,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为20min的患者FMA、BBS、FAC评分提高较训练30min和40min的患者更明显,而高水平步行功能组训练时长为40min的患者FMA、BBS、FAC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Lokomat机器人不同步行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所影响。当患者步行功能水平较低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BS、F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y-Meyer评定(FMA)、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FAC、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对偏瘫患者可更好地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的影响。方法: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加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各项评分量表评定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步行能力(FAC)和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和运动功能呈正相关。结论:早期躯干与骨盆控制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分别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 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