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技术(RFE)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RFE组、联合组3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增加针灸治疗,RFE组增加反复促通技术治疗,联合组增加针灸联合反复促通技术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者的Barthel日常生活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以及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I、FM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联合组BI、FMA及SS-QOL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均P<0.05),针灸组和RF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肠肽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嘉兴市中医医院就诊的66例IB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n=33)与药物组(n=33)。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选取百会、印堂及太冲等穴位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肠肽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IBS-D临床症状积分与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quality of life,IBS-QOL)评分,评估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临床症状与IBS-QOL部分维度改善程度方面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治疗IBS-D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腹痛,提高生活质量,调适负面情绪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可能与针刺通过降低脑-肠肽水平、调节体内脑-肠互动紊乱失衡状态、下调内脏高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下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为临床选用适宜的治疗体位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随机分为俯卧位组、健侧卧位组与患侧卧位组各15例.三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选取不同体位进行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治疗,两...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构音障碍是中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笔者2008-05~2010-05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构音障碍3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入选的6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推康复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结合百会长留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P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西医康复治疗及百会长留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4周后,观察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MMSE、MoCA、MB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百会长留针治疗PSCI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BL-rTMS)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嘉兴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VF组24例、BL-rTMS组24例及联合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在此基础上,MVF组给予MVF治疗,BL-rTMS组给予BL-rTMS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BL-rTMS及MVF治疗,1次/d,每周治疗5d。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及踝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及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两比较发现,联合组患者又均优于MVF组及BL-rT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L-rTMS联合MVF治疗可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百会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百会穴并长留针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提高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赵倩  钱立锋  占道伟 《新中医》2019,51(6):72-75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上蒙证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7例痰浊上蒙证眩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使用倍他司汀进行治疗,治疗4周。治疗组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加减治疗,治疗4周。记录治疗期间眩晕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脑血流速大小,记录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血流速度。治疗后6个月进行追踪调查,对6个月时间内眩晕复发病例数量进行对比。结果:2组治疗期间均存在眩晕症状。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平均总眩晕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眩晕程度上来看,轻度眩晕、中度眩晕、重度眩晕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病症发生率20.0%,对照组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脑部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脑部血流速度均表现出转好情况(P 0.05),治疗组经治疗后ACA、MCA、PCA、VA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更为接近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完成后6个月追踪调查显示,对照组复发率为12.5%,治疗组为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复发情况中存在中度眩晕及重度眩晕的个别病例,可认为治疗无效。结论: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原方为基础,根据患者症状不同加减能显著改善治疗过程中眩晕及眩晕相关症状的发生,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速度,控制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9.
温针灸配合脑电仿生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脑电仿生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配合脑电仿生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2个疗程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症状功能评分,同时于2个疗程后进行总体疗效评定。结果:①2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4,P=0.622),治疗后2组评分均有提高,但观察组评分增加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2,P=0.000);②经秩和检验,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046,P=0.041)。结论:温针灸配合脑电仿生仪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肌力强化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和肌力强化训练,对照组只采取电针治疗。所有患者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予以评定。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功能独立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电针联合肌力强化训练,比单纯电针治疗能更有效地促进其功能独立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