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眼针治疗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腰部、腹部肌群训练及肩胛骨、躯干、骨盆控制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测试(TC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及下肢Fugl-Meyer量表 (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TCT评分[(100±0)分]、BBS评分[(49.27±5.21)分]、MBI评分[(66.69±9.32)分]、上肢FMA评分[(35.58±9.18)分]、下肢FMA评分[(26.76±7.23)分]及FAC评分[(4.31±0.4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92.15±7.39)分、(42.29±5.47)分、(56.22±9.81)分、(28.32±9.76)分、(21.32±7.76)分和(3.75±0.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渐进式阶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阶梯训练,观察组则辅以渐进式阶梯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L评分、10MWT及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41.03±3.02)分]、FMA-L评分[(29.10±1.32)分]、10MWT [(70.27±2.99)m/min ]及FAC评级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渐进式阶梯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步行速度,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MWS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MA评分[(27.81±4.52)分]、BBS评分[(49.08±5.15)分]、MBI评分[(70.64±16.15)分]、MWS[(45.33±13.27)m/min]及FAC分级(评级达4~5级者共有25例,占83.3%)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低水平步行功能组,FAC评价为2、3级的患者纳入高水平步行功能组,每组60例。每组再按照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分为20min组、30min组和40min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水平步行功能组中,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为20min的患者FMA、BBS、FAC评分提高较训练30min和40min的患者更明显,而高水平步行功能组训练时长为40min的患者FMA、BBS、FAC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Lokomat机器人不同步行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所影响。当患者步行功能水平较低时,步行时长20min便可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而对于步行功能水平较高的患者,步行时长为40min时康复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分成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AC、FMA、BBS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摇头刺激、体位旋转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每周训练5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BBS、FAC、FMA、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BBS、FAC、FMA及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法均分90例偏瘫患者为常规组、篮球组和综合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篮球组患者额外增加球面物体篮球训练,综合组患者在篮球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e-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BBS、FAC与MBI和NIH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组治疗后的FMA、BBS评分、FAC分级、MBI评分和NIHSS评分分别为(62.57±9.89)分、(44.86±7.19)分、(4.47±0.65)级、(63.58±17.3)分和(4.38±7.21)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和篮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于常规康复训练前先进行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 MW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以及生理耗能指数(PCI)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及运动效能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治疗2周、8周后,发现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BS[(48.23±8.97)分]以及PCI[(0.234±0.176)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BS[(54.38±6.17)分]、10 MWT[(0.83±0.51)m/s]、FMA-L[(25.6±6.04)分]以及PCI[(0.221±0.135)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步行能力(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的FMA、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FMA为(28.12±5.23)分,FAC为(3.92±0.86)级,健侧平均步长为(0.52±0.06)m,患侧平均步长为(0.53±0.05)m,健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51.73±1.33)%,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48.26±1.33)%,6min步行距离为(373.78±23.46)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步行机器人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20例。研究过程中,机器人组因陪护原因没有完成初始干预而脱落2例,其余患者均完成了初始2周治疗;2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完成全部4周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师徒手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步行机器人(Exowalk)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BBS)、6 min步行测试(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Rivermead移动指数(RMI)、运动指数(MI)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FAC、BBS、6MWT、10MWT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机器人组的BBS由(33.92±20.83)分增长到(37.92±18.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组间对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组的FAC由(3.69±1.43)分增长到(4.15±1.34)分,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对照组FAC的在治疗2周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步行机器人能持续改善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躯干、骨盆及下肢,对其改善运动功能、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患者的躯干、骨盆及下肢。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e 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时间(10MWT)、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6MWT)、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MBI、FAC与6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治疗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进行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MA、BBS、FAC各项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MA、Berg、FAC评定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FMA、BBS、FAC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配合减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较传统方法结合减重训练更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头皮针组、运动想象组及综合治疗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头皮针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皮针治疗,运动想象组辅以运动想象疗法,综合治疗组在头皮针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患者进行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分。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10m MWS、BBS、FAC评分、TUGT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6周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综合治疗组10m MWS[(0.67±0.23)m/s]、BBS评分[(46.03±7.38)分]、FAC评分[(4.00±0.96)分]、TUGT[(16.73±7.62)s]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头皮针组及运动想象组(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皮针治疗及运动想象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不稳定平面(球、平衡垫、平衡板等)结合闭链运动方式进行非稳态下的躯干控制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平衡功能评定(FMB)、步行能力评定(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治疗组患者的FMB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分别为(12.13±1.89)分、(4.29±1.08)级和(55.90±13.41)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4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 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y-Meyer 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FAC)、Berg 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时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进行下肢评定,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步行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otricity指数(MI-L)进行下肢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I、MI-L、BBS、MA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观察组FMA、BI、MI-L、BB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MAS得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呈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基于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步态评估量表(TGA)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LE、BBS、FAC、TA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FMA-LE[(22.60±5.29)分]、BBS[(39.00±6.07)分]、TAG[(7.95±3.02)分]评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