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75例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中医体质分布与T淋巴细胞亚群、HIV-RNA的关系。方法:收集未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治疗的28例HIV感染者、47例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量表,判断其中医体质类型,同时检测其T淋巴细胞计数、HIV-RNA,分析中医体质与T淋巴细胞计数、HIV-RNA的关系。结果:艾滋病期平和质占5例(10.6%)、偏颇体质占42例(89.4%),无症状期平和质占8例(28.6%)、偏颇体质20例(71.4%);偏颇体质中艾滋病期最常见体质前四位依次是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无症状期最常见体质前四位依次是气虚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艾滋病期与无症状期均以虚/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与实性体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水平较低的前四位体质依次是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CD4~+/CD8~+较低的前四位依次是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气虚质患者的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平和质(P0.05);各体质间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虚性体质者CD8~+水平最低,与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RNA较高的前四位体质依次是阴虚质、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但各体质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IV/AIDS患者以气虚体质最多见,其T淋巴细胞计数较平和质低,各体质类型之间HIV-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HAART治疗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为艾滋病的预防研究与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60例HIV/AIDS患者,采用中医舌面脉象诊测信息采集系统分析得出每位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平和质占20.5%,气虚质占19.7%,气郁质占7.7%,湿热质占13.7%,痰湿质占6.0%,特禀质占10.3%,血瘀质占7.7%,阳虚质占6.8%,阴虚质占7.7%。60例患者中,单一体质占41.7%,2种复合型体质占16.7%,3种及以上复合型体质占41.7%。结论平和质、气虚质是HIV/AIDS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偏颇体质和混合型体质较多是HIV/AIDS患者特定的中医体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总结分析54例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中医体质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的关系。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4年8月—2016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传染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HIV/AIDS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患者中医体质,检测患者不同体质CD4+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情况。结果 54例患者中兼夹体质35例(64.81%),单一体质12例(22.22%),平和质7例(12.96%)。按体质出现频次排序,气虚质(23频次)、阳虚质(15频次)、气郁质(11频次)分列前三。兼夹体质中排名前三者为:气虚质18例(33.33%)、阳虚质9例(16.67%)、气郁质7例(12.96%)。虚性体质27例(50%),实性体质20例(37.04%)。与虚性体质比较,实性体质、平和质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Th1、Th17及Th22水平升高,Th2及Treg水平降低(P<0.05)。且平和质Th17水平较实性体质降低(P<0.05)。其余各体质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虚性体质比较,气虚质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t=2.724, P=0.016)。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气虚质及其他虚性体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有一定的关系,气虚贯穿HIV/AIDS发病的始终,虚性体质较实性体质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体质,探讨中医体质与艾滋病病程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甘肃省444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王琦体质学说分类法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对比各体质类型在HIV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分布的差异。结果:基本体质类型分布方面,平和质和非平和混合体质在艾滋病期出现频次的构成比均高于无症状期(P0.05);无症状期以非平和混合体质比例最高(35.0%),其次是平和质(26.9%)、非平和单一体质(19.5%)和基本平和质(18.6%);艾滋病期以非平和混合体质比例最高(62.8%),其次是非平和单一体质(13.6%)、基本平和质(13.6%)和平和质(10.0%)。非平和混合体质类型分布方面,5种及以上混合体质在艾滋病期出现频次的构成比高于无症状期(P0.05);无症状期非平和混合体质以2种混合体质最为多见(35.9%),其次是5种及以上混合体质(25.6%)和3种混合体质(24.8%),4种混合体质比例最低(13.7%);艾滋病期以5种及以上混合体质为主(42.0%),其次是2种混合体质(23.2%)和3种混合体质(21.7%),4种混合体质比例最低(13.1%)。8种病理体质类型中,除湿热质外,其余7种病理体质类型在艾滋病期出现频次的构成比均高于无症状期(P0.05);无症状期以气郁质(27.8%)、气虚质(25.5%)、阳虚质(20.1%)和湿热质(19.8%)多见;艾滋病期以气郁质(50.0%)、阳虚质(47.3%)、气虚质(41.8%)、痰湿质(36.4%)和血瘀质(30.0%)多见。结论:中医体质与艾滋病病程密切相关,其中气郁质是艾滋病发病的基础体质,气虚质、阳虚质是艾滋病进展的关键体质,痰湿质、血瘀质是艾滋病进展过程中的伴随体质。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38-240
目的:观察无症状期艾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其与感染时间、临床分期的构成比,分析中医体质因素与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无症状期艾滋病患者四诊信息情况,分别以体质学说分类法判定中医体质类型,观察各体质类型在HIV感染的不同感染时期、临床分期中的构成比。初步评判各中医体质类型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无症状期艾滋病患者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虚质占32%;平和质为17%;其次是湿热质为13.2%;感染时间≥5年的感染者主要以平和质和气虚质为主,均占11.3%;感染时间5年的主要以气虚质为主,占20.8%;早期(Ⅰ、Ⅱ期)中医体质主要为平和质和湿热质,分别占17%和9.5%,终末后期(Ⅲ、Ⅳ)主要表现为气虚质和阳虚质,分别占30.2%和9.5%;中医体质属气虚质的HIV感染者的CD_4~+T淋巴细胞数量表现为最低(241.41±78.86),与其它各组体质类型(除痰湿质外,t=2.07,P0.0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的中医体质主要以气虚质为主,不论在感染年限和临床分期上,气虚体质均有存在,气虚质感染者的CD_4~+T淋巴细胞数量也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对80例HIV感染者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对其进行体质分型。结果:平和质4例,占总病例数的5%,病理体质者76例,占总病例数的95%。病理体质患者中,气虚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和湿热质。结论:兼杂体质是HIV/AIDS患者的病理体质特点,常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阴虚质和阳虚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原发性肝癌TNM分期及Okuda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1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就体质类型与肝癌TNM分期及Okuda分期进行Crosstabs相关性分析。结果Ⅰ期(T1N0M0)患者的偏颇体质主要以气虚质、淤血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为主;Ⅱ期(T2N0M0)以平和质为主,偏颇体质阳虚质最多,其次是气虚质和阴虚质;ⅢA期(T3N0M0)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余偏颇体质分别是阳虚质、气郁质和淤血质;ⅢB期(T4N0M0)亦以平和质为主,偏颇体质主要是气虚质和阳虚质,其次是淤血质;ⅢC期(TXN1M0)偏颇体质以气虚质居多,其次是阳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和特禀质;Ⅳ期(TXNXM1)以阳虚质为主,余偏颇体质按由多至少的顺序依次是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和痰湿质。Okuda分期Ⅰ期患者偏颇体质以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和阳虚质为主,其次是淤血质和阴虚质;Ⅱ期以气虚、阳虚和湿热质为主,淤血质和气郁质次之;Ⅲ期以气虚质和阳虚质为主,其次是痰湿质和湿热质。结论体质类型与西医TNM分期及Okuda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TNMⅠ、Ⅱ期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居多,ⅢA期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ⅢB期以上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Okuda分期Ⅰ期、Ⅱ期以气虚、阳虚和湿热质为主;Ⅲ期以气虚质和阳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携带者体质与B淋巴细胞、FS值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2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检测患者B淋巴细胞(CD5+、CD19+)及肝脏瞬时弹性硬度(FS)数据,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体质分型涵盖湿热型、阴虚型、气郁型、痰湿型、平和型、血瘀型、气虚型、阳虚型、特禀质共9型;其中HBe Ag(+)患者167例,湿热型占27.54%,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HBe Ag(-)患者58例,气虚型占56.90%,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CD5+水平比较:湿热型CD5+水平高于气郁型、痰湿型、平和型、血瘀型、气虚型、阳虚型及特禀质,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型CD5+水平高于气虚型、阳虚型(P0.05)。CD19+水平比较:湿热型CD19+水平最高,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型CD19+水平高于痰湿型、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P0.05);血瘀型CD19+水平高于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P0.05)。FS值比较:血瘀型FS值最高,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型FS值次之,高于气郁型、平和型、气虚型、特禀质(P0.05)。结论:不同中医体质的乙肝病毒携带者B淋巴细胞、FS值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临床早期治疗,抑制乙肝病程进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方法:对188例HIV感染/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同一时期收集的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体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HIV/AIDS组平和质30例(15.96%),偏颇体质中的单一体质74例(39.36%),混合体质84例(44.68%),与肝炎组(平和质31例,占56.36%,偏颇体质中的单一体质12例,占21.82%,混合体质12例,占21.82%)比较,HIV/AIDS组偏颇体质居多(P〈0.01);HIV/AIDS组158例偏颇体质中,气虚质114例(72.15%),与HIV/AIDS组其它偏颇体质比较,气虚质居多(P〈0.01)。HIV/AIDS组艾滋病期患者86例,其中平和质14例(16.28%),偏颇体质中的单一体质38例(44.19%),混合体质34例(39.53%);与无症状期患者(共102例,其中平和质16例,占15.69%,偏颇体质中的单一体质36例,占35.29%,混合体质50例,占49.02%)比较,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HIV/AIDS组艾滋病期与无症状期患者偏颇体质分别比较,无症状期患者气郁质多于艾滋病期患者(P〈0.05)。结论:气虚质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最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偏颇体质较多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广西地区无症状青壮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不同临床分期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对其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收集和追踪2008至2011年在我院和外院就诊的无症状青壮年HIV感染者97例,以王琦体质学说分类法判定中医体质类型,结合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比较各体质类型在HIV感染的不同时期分布的差异.结果:Ⅰ期患者的七种偏颇体质最多的是气虚质,其次是痰湿和湿热质;Ⅱ-Ⅳ期患者全部为偏颇体质,气虚质仍占据首位,且比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其次为痰湿质、湿热质.男性和女性患者在不同分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因素可能影响HIV感染后的自然临床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对80例HIV/AIDS患者及79名健康人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对其进行体质分型。结果:HIV/AIDS患者与健康人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体质类型上: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结论:兼杂体质是HIV/AIDS患者的病理体质特点,常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阴虚质和阳虚质,与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云南省接受HAART治疗的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为老年艾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琦教授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对接受HAART治疗满1年的729例老年艾滋病患者(≥50岁)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并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729例老年艾滋病患者中,平和质503例(69.00%),偏颇体质226例(31.00%),偏颇体质中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及特禀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职业、可能感染途径对体质影响显著(P0.05),民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HAART治疗时长等对体质影响不明显(P0.05);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3种主要体质类型的老年艾滋病患者HAART治疗后CD_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1),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省接受HAART治疗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中医体质以平和质为主,患者性别、职业、可能感染途径对中医体质类型有明显影响,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3种主要体质类型的老年艾滋病患者HAART治疗后CD_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中医体质与各因素相关性。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10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诊断,收集以上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结果 110例患者中气虚质35例、痰湿质24例、血瘀质17例、阴虚质16例、阳虚质14例、其他体质4例,其整体分布有差异(P0.05);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构成比及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其他体质构成比有差异(P0.05);气虚质、痰湿质构成比无差异(P0.05)。不同中医体质在糖尿病肾病各期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IV期中医体质分布有差异(P0.05),气虚质最多。不同中医体质血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总蛋白、血白蛋白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eGFR、Hb、RBC比其余体质低;阴虚质FPG、HbA1c比其余体质高;痰湿质BMI比其余体质高(P0.05)。痰湿质与BMI呈正相关,血瘀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冠心病、eGFR呈正相关、与高血压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体质主要分布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基础体质是气虚质、痰湿质,2型糖尿病肾病IV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中医体质是气虚质;肥胖是痰湿质的危险因素,肾小球高滤过是阴虚质的危险因素,阳虚质易肾性贫血。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与阴虚质、血瘀质有关,微血管病变与血瘀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从而分析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分析,并对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4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中,阳虚质26例(31.0%),血瘀质23例(27.4%)、气虚质12例(14.3%)、气郁质8例(9.5%)、痰湿质8例(9.5%)和阴虚质7例(8.3%)。气郁质与和血瘀质与气滞血瘀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阳虚质与气滞血瘀型呈正相关(P0.05);痰湿质与痰湿凝聚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气虚质与痰湿凝聚型呈正相关(P0.05);阳虚质和气虚质与气血亏虚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多为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和阳虚质与气滞血瘀型呈正相关,痰湿质和气虚质与痰湿凝聚型呈正相关,阳虚质和气虚质与气血亏虚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潮汕地区964例糖调节异常(IGR)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潮汕地区IGR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辨识方法对964例IGR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964例IGR人群中,9种体质类型高低依次是:平和质168例(17.4%)、痰湿质138例(14.3%)、气虚质129例(13.4%)、湿热质114例(11.8%)、血瘀质96例(10.0%)、阳虚质93例(9.6%)、阴虚质78例(8.1%)、气郁质57例(5.9%)、特禀质13例(1.3%)。兼夹体质中,气虚+血瘀质24例(2.5%)、气虚+痰湿质30例(3.1%)、气虚+阴虚质24例(2.5%)。由此得出,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而兼夹体质为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血瘀质和气虚兼阴虚质。各种体质类型中,男女比例分别与总IGR人群进行两两四格表的χ2检验,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及特禀质的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3种体质与总IGR人群的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湿热质、痰湿质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女性中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及特禀质多于男性(P0.05)。结论:气候、地域、性别等因素影响着IGR患者体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及内分泌激素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体质属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及平和质患者各10名,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瘦素、FSH、LH、T、PRL、E2水平。结果 1平和质组血清瘦素水平低于其他体质组(P0.05)。2阳虚组、痰湿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组(P0.01)。3阳虚组、痰湿组LH/FSH及T水平均高于其他体质组(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质与血清瘦素、内分泌激素水平存在相关性,阳虚质、痰湿质血清瘦素、LH/FSH及T水平较其他体质组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将152例IgA肾病进行体质分类,并记录其临床分型及检测相关指标。结果:IgA肾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31.58%)、阴虚质(26.32%)、湿热质(19.08%)、血瘀质(7.9%)、阳虚质(5.9%)、气郁质(5.3%)、痰湿质(2.0%)、平和质(1.3%)及特禀质(0.6%);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以无症状尿检异常型和镜下血尿型为主,阳虚质以大量蛋白尿型为主,痰湿质以高血压型为主,血瘀质可表现为血管炎型;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各项指标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痰湿质体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最高,湿热质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血瘀质和气郁质各项指标均处于"中间型"。结论:IgA肾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多见,体质类型与发病形式及客观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一年前后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一年前收集的71例COPD患者再次进行体质问卷调查回访。结果 71例COPD患者一年前体质分布频次为:气虚质42次(26.58%)、阳虚质30次(18.99%)、平和质19次(12.03%)、气郁质18次(11.39%)、阴虚质12次(7.59%)、血瘀质9次(5.70%)、特禀质9次(5.70%)、痰湿质14次(8.86%)、湿热质5次(3.16%);一年后体质分布频次为:气虚质39次(24.68%)、阳虚质34次(21.52%)、平和质17次(10.76%)、气郁质9次(5.70%)、阴虚质12次(7.59%)、血瘀质10次(6.33%)、特禀质10次(6.33%)、痰湿质18次(11.39%)、湿热质9次(5.70%)。结论 COPD患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而在体质转变中则以自身体质类型之间的转变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岭南地区人群中医体质辨识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岭南地区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特点,为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综合辨识,收集岭南地区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岭南地区人群9种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占85.0%),9种体质(兼夹体质合并在主要体质类型内)主要为:气虚质(占50.6%)、阳虚质(占12.7%)、阴虚质(占8.3%)。男女性别在体质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体质分布情况: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男女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男性多于女性(P0.05);阳虚质、气郁质女性多于男性(P0.05)。岭南地区人群共有的38种中医体质,其前10种依次为气虚质、平和质、气虚质合并湿热质、气虚质合并气郁质、气虚质合并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合并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合并痰湿质、痰湿质;其中,气虚质合并湿热质、气虚质合并痰湿质、痰湿质男性多于女性(P0.05);气虚质合并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合并阳虚质女性多于男性(P0.05)。关联度分析:最常与其他体质相兼的休质是气虚质和血瘀质;最常见的关联体质是气虚质合并湿热质、气虚质合并气郁质、气虚质合并阴虚质。体质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郁质主要集中在21~50岁,在20岁之前与年龄呈正相关,在41~50年龄段则呈负相关;特禀质在2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特禀质与低龄人群有相关性(P0.05);血瘀质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痰湿质在31~50岁与年呈正相关;阳虚质在51岁以后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年龄增大,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岭南地区人群中医体质分布以虚性偏颇体质为主,且以气虚质为主;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着体质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