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应答组55例、部分应答组71例、无应答组24例基线,治疗12周、24周、52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正常对照组CD3+、CD4+、CD8+T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均降低(P<0.05)。治疗前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的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比夫定治疗后,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在完全应答组及部分应答组均较无应答组升高(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自服用替比夫定12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分应答组内CD3+、CD4+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从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应答组治疗各时间点与基线相比较,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替比夫定治疗后可抑制其HBV复制,替比夫定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 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黄连药物及其药物血清在体外是否有抗HIV-1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染料Calcien AM标记HIV感染的慢性H9细胞(H9/HIV-1ⅢB)分别与不同稀释浓度的双黄连药物和药物血清作用后,与靶细胞MT-2细胞混合培养,观察MT-2和H9/HIV-1ⅢB融合细胞的变化;MTT法检测药物对HIV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HIV-1p24抗原试剂盒检测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培养上清p24抗原含量的变化。【结果】双黄连粉针剂及其药物血清能够抑制MT-2和H9/HIV-1ⅢB细胞融合,能够保护HIV感染细胞的死亡,减少HIV-1p24的表达。【结论】双黄连粉针剂及其药物血清在体外具有抗HIV-1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双黄连粉针剂及其药物血清体外抗HIV-1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双黄连药物及其药物血清在体外是否有抗HIV-1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染料Calcien AM标记HIV感染的慢性H9细胞(H9/HIV-1ⅢB)分别与不同稀释浓度的双黄连药物和药物血清作用后,与靶细胞MT-2细胞混合培养,观察MT-2和H9/HIV-1ⅢB融合细胞的变化;MTT法检测药物对HIV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HIV-1p24抗原试剂盒检测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培养上清p24抗原含量的变化。【结果】双黄连粉针剂及其药物血清能够抑制MT-2和H9/HIV-1ⅢB细胞融合,能够保护HIV感染细胞的死亡,减少HIV-1p24的表达。【结论】双黄连粉针剂及其药物血清在体外具有抗HIV-1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2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护理与体会。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皮疹的观察与护理、标本的采集和保存、隔离防护等护理措施,并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2例患者分别进过14d和10d的治疗护理后,尿液中寨卡病毒检测呈阴性,康复出院,医护人员无发生院内感染。结论根据2例患者尿液中检出活病毒的情况,建议虫媒隔离和接触隔离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4例登革病毒感染者的病毒血清型别分布及抗体产生特征,为研究登革热流行动态特征及临床诊治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集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应用实时荧光PCR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及分型,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IgG和IgM.结果 共检测204例标本,其中179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DENV-1型、DENV-2型及DENV-3型分别占97.2% (174/179)、1.1%(2/174)及0.6%(1/174);DENV-1合并DENV-2型感染和DENV-1合并DENV-3型感染各1例.ELISA法结果显示IgM、IgG抗体阳性者分别为193例和47例,且IgG抗体阳性者的IgM抗体同为阳性,表明初次感染和二次感染分别为146例(75.6%,146/193)和47例(24.4%,47/193).结论 广州存在多种血清型流行及二次感染患者,提示今后广东省重症登革热的发生几率可能会有所增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及其在HIV/AIDS疾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HIV/AIDS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多型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TLR-1、TLR-2、TLR-4和TLR-6的表达水平。结果 TLR-1、TLR-2、TLR-4和TLR-6在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均有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IV/AIDS患者多型核粒细胞TLR-1[(967.44±215.01)%vs(1 159.51±210.17)%,P=0.014]、TLR-2[(1 614.91±346.66)%vs(2 101.87±236.28)%,P<0.001]、TLR-4[(1 735.31±443.28)%vs(2 539.08±842.96)%,P<0.001]和TLR-6[(1 102.96±259.32)%vs(1 357.36±155.49)%,P<0.00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淋巴细胞TLR-1[(922.09±271.04)%vs(728.19±184.31)%,P=0.024]、TLR-2[(961.81±419.21)%vs(617.72±2...  相似文献   
8.
阿德福韦酯在未达到治疗终点时突然停药,会出现肝炎复发.复发时肝功能损害程度多数不超过治疗前水平,但有极少数患者肝功能迅速恶化,称为急性加重,其原因不明.我们对1例治疗成功的急性加重患者的系列血清进行检测,连续随访观察复发前后患者肝功能改变,血清HBV DNA载量、免疫功能和病毒序列变异,分析这些指标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加重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解毒化瘀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登革热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3例登革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解毒化瘀颗粒.2组均治疗10 d.观察并比较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退热时间、重症及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30、2.109,P值分别为0.014、0.044),但后续治疗中治疗组ALT变化趋势平缓,AST恢复时间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在治疗后及治疗后3 d时较对照组同时段升高(t值分别为2.780、2.130,P值分别为0.018、0.460),后迅速下降.治疗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o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在治疗后6 d较对照组同时段下降(t=-2.164,P=0.042).结论 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明显减轻登革热患者的肝脏损伤,降低血浆sVCAM-1、MCP-1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细胞因子IL-15、IL-21对HIV-1感染者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4例已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及25例未经HAART的HIV-1感染者(HAART组及HAART-nave组)。以HIV-1P24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12个肽段组成的肽段库作为特异性抗原表位,另添加外源性细胞因子IL-15或者IL-21,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体外刺激培养,采用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CFSE)对PBMC进行示踪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HAART-nave组和HAART组中CD4+及CD8+T细胞的增殖百分率,两组的组内比较可见,IL-21刺激的实验组(IL-21组)和IL-15刺激的实验组(IL-15组)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均为0.000);HAART组CD8+T细胞增殖水平,IL-15组及IL-21组均明显高于HAART-nave组(Z=-2.394,P=0.017;Z=-2.130,P=0.033);HAART组与HAART-nave组中实验分组IL-15组及IL-21组CD4+细胞增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源性IL-15、IL-21均能促进HIV-1感染者HARRT治疗前及治疗后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且两种因子对CD8+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HAART治疗后大于HAART治疗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