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63例接受单纯CABG外科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4例;年龄41~83(63.1±9.2)岁。根据末次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反流组(二尖瓣无反流+微量反流)与残余反流组(二尖瓣少至中量反流),其中无反流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62.9±8.5)岁;反流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63.3±10.4)岁。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出院时及随访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记录术后残余IMR程度,检测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估患者左心室重构的逆转;并且记录术后并发症、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及影响因素。结果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全组患者均未出现IMR程度进一步加重,术后IMR面积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术后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48.0±5.8)mm vs(54.6±5.54)mm,P0.01];LVEF较术前显著升高[(45.3±9.9)%vs(41.3±8.4)%,P0.01]。全组随访5~15年,随访期间死亡18例(6例为心源性死亡,余1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失访6例,共有效随访56例(88.9%)。无反流组术后LVEDD较残余反流组更小(P=0.0410.05);术后LVEDD是术后存在IMR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单纯CABG术远期疗效好,术后LVEDD是影响术后IM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76-478
目的:比较激光闭合术与传统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中远期复发率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5月因大隐静脉曲张接受激光闭合术治疗患者187例(212条患肢),其中男112例,女75例,平均年龄(57.14±7.4)岁。传统手术组为2009年以前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患者172例(185条患肢),其中男106例,女66例,平均年龄(56.53±8.1)岁。两组随访时间均为36个月,比较2年及3年复发情况。结果:激光组与传统组2年、3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术后复发率并不低于传统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观察在行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同期矫正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Millard Ⅱ或改良Ⅱ式唇裂修复术,实验组同时整复鼻畸形术后鼻腔内置硅胶管维持形态.术后随访,观察鼻小柱、鼻尖、鼻翼和鼻孔形态.鼻小柱居中,鼻尖抬高,鼻翼无塌陷、双侧鼻孔基本对称者为良好.结果 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间62例患者接受手术.患者年龄3月到3岁零11个月.男比女为33∶29.实验组39例,对照组23例.平均随访14月(6个月~2年零3个月).术后效果良好者实验组28例(28/39,72%),对照组3例(3/23,1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单侧唇裂患者同期矫正鼻畸形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分析吉林市人民医院甲状腺科收诊患者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状况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市人民医院收诊的204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4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4.5;病理类型明确者195例,其中乳头状癌179例(91.79%),滤泡状癌9例(4.62%),髓样癌6例(3.08%),未分化癌1例(0.51%);甲状腺癌患者中明确淋巴结转移者为161例,男、女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14%、28.74%.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单侧病变行患侧腺叶+峡部及对侧大部切除、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双侧病变行一侧腺叶+峡部及对侧大部分切除、甲状腺全切除术,部分淋巴结转移患者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常规给予内分泌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131I内放射治疗.5年随访53例,存活50例(94.34%),10年随访15例,存活13例(86.67%).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并结合内分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Zhong J  Xie SS  Wan SJ  Wang WX  Zhang HC  Yu LF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7):2644-2646
目的总结20年间应用413枚GK2型人造心脏瓣膜的治疗效果,评价国产GK2型单叶式机械瓣膜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5年初至2004年间施行的327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男123例,女204例。年龄1.6~68岁(38.62岁±10.14岁)。心功能Ⅱ级21例,Ⅲ级216例,Ⅳ90例。术式为二尖瓣置换(MVR)205例(62.69%),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DVR)86例(26.30%),主动脉瓣置换(AVR)31例(9.48%),三尖瓣置换(TVR)5例(1.52%)。共使用GK2型二尖瓣296枚,主动脉瓣117枚。随访0.5~19.6年(9.05年±4.59年),总随访人年数为2440.7患者年。结果早期死亡11例,死亡率为3.36%(11/327)。远期死亡24例,死亡率0.98%患者年。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1%±0.03%、89.59%±2.1%及83.61%±6.09%。12例发生出血事件(0.49%患者年),7例发生瓣膜血栓形成或栓塞(0.29%患者年)。91.98%的患者(241/262)心功能恢复至(NYHA)I、II级。结论连续20年的临床应用和长期随访表明,该型瓣膜具有多项优点,瓣膜相关事件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鲁追  孙永新 《大家健康》2013,(12):10-11
目的:PKP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评估。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1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接受PKP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男1例,女14例;平均69.3岁(58-78岁)。所选患者均为单椎体骨折,其中T11椎2例,T12椎5例,L1椎4例,L2椎1例,L3椎3例。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随访12~15个月,平均11.5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平均(52.7±8.3)%恢复至术后(16.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0.6±3.5)%,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平均(34.2±3.5),恢复至术后(2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5±4.2),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椎体成形术安全,近期疗效满意,适用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左心转流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应用左心转流技术行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记录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总结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左心转流体外循环管理经验.结果 左心转流或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47±72.1)min...  相似文献   

8.
多原发肺癌诊治的临床体会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临床体会及文献回顾探讨多原发肺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对11例诊断为多原发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2例.同时性双原发肺癌5例,异时性双原发肺癌6例,按肿瘤不同的生长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8例采用规范的肺叶切除术;3例因肺功能差行肿物切除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10例获得随访,失访1例.存活1年8例(占72.7%),存活3年4例(占36.4%),存活5年1例(占9.1%),现有2例仍在随访中.结论:手术切除为多原发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肺癌术后应防止治疗过度或化疗周期过长.  相似文献   

9.
鼻中隔偏曲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以往治疗方法为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鼻中隔矫正术,以达到消除症状、恢复鼻功能之目的.鉴于以往方法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类型为矩状突(棘突)或嵴的患者时多有发生患处粘软骨膜或粘骨膜撕裂、穿孔等并发症,且手术费时、费力、患者痛苦较大等弊端,我们采用鼻中隔矩状突或嵴凿削术,经观察比较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实验组为1998年6月~2000年6月间收治的32例患者,鼻中隔偏曲类型为矩状突(17例)或嵴(15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28岁.全部患者均有鼻塞、头痛、鼻出血或邻近部位受累症状.对照组为1996年5月~1998年5月收治的上述类型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鼻中隔矫正术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33岁,矩状突13例,嵴1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治疗伴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症状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9月—2015年1月收治的15例伴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症状的骨质疏性压缩骨折患者,先行小切口椎板开窗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然后直视下经椎弓根穿刺,完成PKP操作.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ASIS分级评定患者局部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神经受压及椎管狭窄症状消失,术中共2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6±0.4)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SIS分级为:D级2例,E级13例.结论 PKP联合小切口椎板减压治疗伴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症状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能有效减轻局部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为该类患者提供了一种疗效确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40例肺心病心衰患者血浆心钠素(ANP)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血浆心钠素在慢性肺心病中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肺心病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为37~76岁,平均65岁.本组病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按心功能分级标准划分为Ⅱ级15例,Ⅲ级1例,Ⅳ级12例。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附7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效果.其中男31例,女48例,年龄17~77岁,平均(46±15)岁.按病理类型分为良性黏液瘤组(66例)、良性非黏液性肿瘤组(5例)和恶性肿瘤组(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了解肿瘤情况,通过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切除.术后对生存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14年,平均(7.6±5.2)年.结果 围术期死亡1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总死亡率为3.8%.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间隔1.25-5年.总复发率为3.8%.术后心功能均得到改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良性肿瘤,但两者复发率和心功能状况无显著性差异.右心肿瘤死亡率高于左心肿瘤,但两者复发率和心功能状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复杂,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生长特点及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与经椎间隙楔形截骨(IWO)对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10月20例行PSO或IWO矫形内固定术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PSO组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为53~68岁,平均Cobb角(37.20±8.71)°;IWO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Cobb角(35.07±9.43)°。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1 a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Cobb角、ODI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SO和IWO均能有效重建陈旧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PVP手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与术后疼痛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斌  任继鑫  张建政  李绍光  刘智 《北京医学》2015,37(11):1040-1043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对于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的影响.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我科共采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192例,男26例,女166例;年龄60~92岁,平均73.2岁;均为首次且单个椎体的新鲜压缩骨折并接受PVP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影像学资料和疼痛评分,随访时间点为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2年.根据骨水泥在术中有无发生渗漏情况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各随访点疼痛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骨水泥未渗漏组(第1组)152例(79%),渗漏至椎间隙组(第2组)40例(2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疼痛持续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患者术前VAS平均3.6±1.5,第2组平均3.7± 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第1组患者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4.2±0.5)ml,第2组为(4.1±0.6)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82例(95%)在术后1周得到随访,165例(86%)在术后1个月得到随访,144例(75%)在术后6个得到随访,103例(54%)在术后1年得到随访,58例(30%)在术后2年得到随访.各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VAS评分和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对PVP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与未发生渗漏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肺切除术后血浆心钠素与右心功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血浆心钠素与右心功能的改变及意义.方法把50例肺切除患者分为全肺切除组(12例)、肺叶切除组(28例)及肺楔形切除组(10例),通过多普勒肺血流频谱测定患者术前、术后3~5d、术后8~10d的右心功能指标,并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相应时点患者血浆心钠素(ANP)水平.结果肺楔形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及ANP无明显改变.肺叶及全肺切除组在术后3~5d右心功能及ANP均发生改变,表现为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血管阻力(PVR)及ANP均升高,这些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全肺切除组比肺叶切除组的变化更为明显(P<0.05).而肺叶切除组在术后8~10d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全肺切除组在术后8~10d上述指标的改变持续存在.肺切除术后ANP的改变与PAMP及PVR呈正相关.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PAMP、PVR及ANP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发生改变,全肺切除术右心功能改变持续更久.同时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后ANP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2009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48足),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6例(48足),男33足,女15足,年龄20~63岁,平均49.5岁。4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原因:高处坠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心内科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30例(男145例,女85例),按性别分组,记录患者临床特点、随访期间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女性合并主要疾病及危险因素较男性多(P<0.05),住院期间及随访死亡率及MACE发生率高(P<0.05).结论 女性冠心病患者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PCI术后病死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术前应充分评估,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期最大程度提高其效价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膝关节疾病患者一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选择性单侧TKA后早期临床疗效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健康问卷调查的差异.方法 2008年2月-2009年8月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初次行TKA的患者144例(190膝),假体均采用施乐辉公司假体(GenesisTM‖Smith & Nephew).46例(92膝)行一期双膝TKA(双膝组):男8例(16膝),女38例(76膝);年龄(66.7±8.9)岁;其中骨性关节炎(OA)44例(8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RA)2例(4膝);同期对98例(98膝)行一期选择性单侧TKA(单膝组):男30例(30膝),女68例(68膝);年龄(68.0±4.5)岁;其中OA患者78例(78膝),RA患者20例(20膝).结果 术后双膝组1例发生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单膝组发生2例切口愈合不良.双膝组44例(88膝)获随访,随访时间11~19个月,平均16个月.单膝组91例(91膝)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年SF-36量表调查显示,除两组除生理职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7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双膝组及单膝组关节活动范围(ROM)分别为(123.7±16.5)°和(123.7±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分别为(91.5±8.5)分和(91.2±9.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别为(1.4±0.9)分和(2.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膝组术后早期在疼痛评分方面优于单膝组,但SF-36量表评价、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ROM等方面较单膝组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安全性、有效性,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0例Barrow A型TCCF患者资料.评估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结果,通过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评估预后.结果 50例TCCF患者中男27例(54%)、女23例(46%),年龄为17~78岁,平均年龄为(45±1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突眼、球结膜充血、眼球活动受限、颅内杂音等).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46例(92%)瘘口消失,4例(8%)瘘口少量残留;术后患者相关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2例(4%)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时间4(2~9)个月,随访期间复查造影示所有患者瘘口均完全消失,除3例遗留视力障碍、1例遗留眼肌麻痹症状外,余患者症状均消失.结论 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TCCF安全、有效,是治疗TCCF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动态观察了冠心病及风心病房颤患者血浆、血清及尿中利钠肽(ANP)浓度和有关指标的变化,并予报道。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 1.观察组:1987年住院确诊的冠心病房颤23例(阵发性19例,持续性4例),风心病房颤5例(均持续性),共28例。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63.9±2.0(39~84)岁。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