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督脉电针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 ,Allen氏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 ,分别应用督脉电针治疗不同时间 ,以激素组和损伤不治疗组作对照。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数量的变化 ;应用RT-PCR法检测GFAP表达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 ,灰质强于白质 ,尾侧强于头侧 ,电针治疗组胶质反应较轻 ;电针组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核糖体增多 ,吞噬变性髓鞘增强 ;培养观察 ,电针组GFAP表达减少。结论 :电针可抑制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 ,防止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半切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损伤远端星形胶质细胞和近端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关系,探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6组,每组5只,分别是伤后1天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21天组,28天组。实验组动物均行T9左侧半切,分别于伤后1,3,7,14,21,28d行后肢运动功能联合评分(CBS)及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每次评分后处死5只大鼠,进行HE染色及GFAP、MB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伤后后肢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2周时恢复幅度最大,2~3周时后肢运动功能继续恢复,3周时BBB评分最高达12分,3~4周运动功能无显著性恢复,损伤后1d损伤远端3-6mm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开始增生肥大,3~4d灰质中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2周时达到高峰,损伤近端3~6mm处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反应过程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似。结论 脊髓损伤后近端少突胶质细胞和远端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可能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体外观察损伤后脑膜成纤维细胞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别培养SD大鼠大脑皮层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大脑脑膜的成纤维细胞,经GFAP和纤维粘连蛋白(F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后,将损伤后成纤维细胞来源条件培养基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根据成纤维细胞损伤时间不同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4h组(B组)、损伤24 h组(C组)、损伤72 h组(D组),应用CCK8试剂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通过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将损伤的成纤维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接触共培养72 h,根据与成纤维细胞的距离,将星形胶质细胞分为近(J)组和远(Y)组,通过FN和GFAP双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GFAP表达.结果 B组星形胶质细胞活性低于A、C、D组(P<0.05);非接触共培养时,C组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强度显著高于B、D组(P<0.05);接触共培养时,J组星形胶质细胞的GFAP表达强度显著高于Y组(P<0.05).结论 损伤后脑膜成纤维细胞能触发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胶质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后propentofylline干预对星形胶质细胞GFAP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n=2):药物干预组、对照组。用Allen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药物干预组SD大鼠腹腔注射propentofylline,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和组织扫描光度测定法观察脊髓GFAP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损伤边缘区GFAP细胞数目增加、胞体肥大,GFAP表达增强,干预组propentofylline干预后,GFAP表达增强被抑制,胞体肥大程度减轻,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结论在急性脊髓损伤后,propentofylline对脊髓损伤后的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信号调节蛋白1 (ASK1)在损伤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得到高纯度(>96%)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建立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模型.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立即给予生理盐水(损伤模型组)、ASK1特异性抑制剂(Trx组)、ASK1特异性抗体(抗体中和组)处理;对照组为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划痕宽度的变化,应用CCK-8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损伤后24 h及72 h损伤模型组GFAP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rx组和抗体中和组(P<0.01);损伤后24 h及72 h损伤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划痕平均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rx组和抗体中和组(P<0.01);损伤后12h、24 h、72 h对照组、Trx组和抗体中和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损伤模型组(P<0.05).结论 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阻断ASK1可抑制其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抗呆Ⅰ号对小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动态变化的影响,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结果显示:前脑缺血再灌注1 d只有少数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再灌注3 d表达GFAP的阳性细胞数增加,再灌注7~10 d表达GFAP的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同时,可见细胞反应性胶质化特征,前脑缺血再灌注15 d GFAP阳性反应细胞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用药组GFAP的表达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只有少数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且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的强弱与神经细胞的存亡有关.说明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呈动态变化,抗呆Ⅰ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探讨反应性胶质化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5只,随机分成5组(n=5);正常对照组,伤后1天组,伤后4天组,伤后7天组和伤后14天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和大量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结果:SCI后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1-14天内呈进行性增高趋势,损伤各组的CBS1-14天内呈降低趋势,两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r=-0.775,P<0.001)。结论:SCI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其反应性胶质化对脊髓的再生和自身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夏雷  罗卓荆  王哲 《医学争鸣》2009,(18):1693-1696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弱激光经皮照射对脊髓胶质瘢痕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照射组(n=15),制成脊髓半横断模型,经皮照射相应的损伤脊髓节段.在1,3,7,14d行BBB评分,在3,7,14d行普通HE染色和免疫荧光标记染色观察.结果:照射组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组比对照组脊髓空洞范围减小(P〈0.05),并且损伤区周边NF分布较多,GFAP表达较少;照射组损伤区内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用弱激光经皮照射导致损伤区范围胶质瘢痕减少,CSPGs表达下降,从而减轻继发性损伤,有利于神经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调控对其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成年健康的SD大鼠20只,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GCV剔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两组大鼠均注入BrdU,检测两组大鼠体内GFAP增殖情况,并对两组大鼠的行为学进行检测。结果脊髓损伤后的第14天,21天,28天,对照组大鼠的GFAP阳性细胞显著增多,而观察组大鼠体内均内未见GE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变化;观察组大鼠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会明显增加,进而妨害损伤的恢复,降低损伤大鼠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星形胶质细胞是脊髓内最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广泛分布于脊髓的各个区域.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分子表达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并在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有关RAS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脊髓全横断损伤对脊髓前角细胞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大鼠第2腰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6h、1d、3d、7d、14d、21d取3-4腰髓,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前角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P<0.05)。脊髓损伤后3d脊髓前角细胞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21d最低。结论:Beclin-1可能参与了神经元自噬状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性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与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对损伤后脊髓组织中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ASCI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rHuEPO干预组、MP干预组,28d后测量大鼠斜板试验临界角度与运动诱发电位(MEP),并进行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与IL-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rHuE-PO干预组、MP干预组大鼠斜板试验临界角度出现明显增加,MEP波幅变化率明显增加,脊髓组织病理损伤减轻、IL-10表达明显上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HuEPO干预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可上调脊髓组织中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但与MP干预相比其结果仍有一定差距;二者对ASCI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IGF-1抑制SCI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体内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体内转基因对急性脊髓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使用半横断法制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IGF-1治疗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将阳性脂质体LipofectAmine同重组质粒pcDNA-hIGF-1混合注入治疗组大鼠脊髓病灶,模型组大鼠在损伤区域注射pcDNA3.1、LipfectAmine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GF-1蛋白表达,通过TUNEL染色进行凋亡细胞组织定量分析。BBB 法进行动物肢体功能评分。 结果:同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神经细胞中IGF-1在伤后1和4周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5)。BBB评分结果显示,肢体功能BBB评分伤后1和4周时,治疗组 (7.00±0.53、11.20±0.56)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4.40±0.49、8.70±0.4 4)(P<0.05)。 结论:IGF-1体内转基因可减少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细胞凋亡,对急性损伤后的脊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内皮素-1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内皮素-1(ET-1)的含量变化,探讨ET-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35g负荷压迫大鼠胸段脊髓(T8-9)5min,造成大鼠胸段脊髓急性损伤,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早期血浆和伤段脊髓组织中ET-1的含量。结果:脊髓损伤后30min,血浆,伤段脊髓组织中ET-1水平显升高,4h达最高峰,并分别持续至48h和72h。结论:ET-31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可能是伤后4-24h重要的损害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最佳治疗时间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Ⅰ组(造模2h针刺)、电针Ⅱ组(造模6h针刺)、电针Ⅲ组(造模12h针刺),电针治疗选用“大椎”和“命门”穴,持续脉冲电流,频率2Hz,强度2-5mA,治疗30min。造模后24h采集各组大鼠脊髓标本,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治疗ASCI大鼠,其损伤脊髓SOD、NO含量均有改变,以电针Ⅰ组影响最明显,电针Ⅱ组次之,电针Ⅲ组再次之。结论损伤后2h为针刺最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 (SCI)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 ,以及损伤后不同时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取雌性 SD大鼠 4 0只随机分为 5组 (n=8) :正常对照组、伤后 2 ,5 ,1 2和 1 8d组。 Allen法致伤脊髓。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神经细胞 b FGF表达变化。大鼠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1 )在行为观察中 ,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倾向 ,损伤后 1 8d后肢功能恢复 6 8%。 (2 ) b FGF表达 :2 ,5 ,1 2 d b FGF表达量及 b FGF阳性细胞数目呈进行性增加 ,但在 1 8d开始下降。损伤后的前 1 2 d,各组 b FGF灰度值与 CBS评分有显著的相关性 (r=- 0 .95 98,P<0 .0 1 )。 结论  (1 )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有自我修复的倾向 ;(2 ) b FGF在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可能对脊髓的再生和自我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半切损伤后(spinal cord injury, SCI) 突触分化诱导基因产物(synapse differentiation induced gene 1,SynDIG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n=75),切断大鼠脊髓一半作为实验模型,只咬除椎板而不损伤大鼠脊髓作为对照模型.在手术后7、14、21、28、35天采集损伤区域的脊髓组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各时间点SynDIG1的蛋白表达,并且与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神经生长蛋白43(GAP-43)等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做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结果 在脊髓损伤后第7天就发现神经元有SynDIG1表达,在第28天达到高峰,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发现脊髓损伤后SynDIG1与GAP-43存在共表达.结论 脊髓损伤后中期神经元大量表达SynDIG1,激活了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元再生,有利于神经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jun, HSP70在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的干预作用. 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ASCI)模型,观察MP组和NS组在伤后1, 3, 6 h, 1, 2, 3 d时间点组织中C-jun, HSP70阳性反应物的表达. 结果:MP组与NS组脊髓损伤组织中存在C-jun, HSP70的阳性表达. ASCI后C-jun表达增加,3 h最为显著,MP组在伤后1, 3, 6 h时间点C-jun的表达明显少于NS组(P<0.05). ASCI后HSP70表达增加,1 d最为显著,MP组在伤后6 h, 1, 2 d时间点HSP70的表达明显多于NS组(P<0.05). C-jun, HSP70在对照组有少量表达. 结论:急性脊髓损伤组织中存在C-jun, HSP70的动态阳性表达,MP可以抑制损伤性因素(C-jun蛋白)的表达,促进保护性因素(HSP70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丙戊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DNF及NT-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 h皮下注射VPA 300 mg/kg;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伤后24、48、72 h和1周取材。利用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及NT-3表达的变化。结果 BBB评分显示,C组运动功能未受影响,VPA组的BBB评分均高于SCI组,在伤后48、72 h和1周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CI组和VPA组的BDNF及NT-3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增加(P〈0.05),但VPA组各时间点的BDNF及NT-3表达均明显高于SCI组(P〈0.05)。结论 VPA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DNF及N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关元穴对急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穴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重物坠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模型,穴位电针治疗10次,每天1次,治疗结束后行离体逼尿肌最小收缩张力和收缩频率的测定.结果 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逼尿肌最小收缩张力增高,收缩频率减慢(P<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最小收缩张力明显降低,收缩频率增加(P<0.05).结论 电针关元穴可以降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的最小收缩张力并提高其收缩频率;电针治疗神经源性尿潴留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逼尿肌兴奋性、增加膀胱收缩能力、改善逼尿肌的收缩频率,从而到达膀胱排尿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