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除了合并皮层静脉引流这一危险因素之外,目前尚无其他因素被公认是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阐明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190例DAVF患者。其中颅内出血60例,非出血表现130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类型、血管构筑学特征等参数,对比不同表现DAVF在上述参数上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OR4.296,95%CI:1.126-16.393,P=0.033),Borden分级Ⅱ级(OR3.852,95%CI:1.123~13.207。P=0.032)和Ⅲ级(OR14.070.95%CI:2.741~72.237,P=0.002)。结论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引流方式为BordenⅡ级和Ⅲ级是DAVF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垂体腺瘤患者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中及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连续收治的11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术中、术后早期(术后≤7d)和术后晚期(术后〉7d)出现脑脊液漏的因素。结果112例患者中,33.0%(37/112)的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9.8%(11/112)术后早期出现脑脊液漏,6.3%(7/112)术后晚期出现脑脊液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OR=1.090,95%CI=1.027~1.156,P=0.004)是影响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麻醉分级(OR=4.920,95%CI:1.360~17.808,P=0.015)是影响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而带血管蒂皮瓣修补(OR=0.100,95%CI=0.012~0.841,P=0.034)是其保护因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68.667,95%CI:8.848~532.925,P〈0.001)是影响患者术后晚期出现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肿瘤体积越大,越易发生术中脑脊液漏;麻醉分级越高,越易发生术后早期脑脊液漏,带血管蒂黏膜瓣修补能使术后早期脑脊液漏的危险性降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发生术后晚期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Koos3、4级(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Koos3、4级听神经瘤的患者。术后随访1—2年,根据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标准分为A组(H-B分级I~Ⅱ级)和B组(H—B分级Ⅲ~Ⅵ级),评价其面神经功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级(A组)53例,H—B分级Ⅲ~Ⅵ级(B组)19例,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囊变情况、面神经空间位置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肿瘤直径(OR=2.538,95%CI:1.231~5.231;P=0.012)、肿瘤囊变(OR=6.209,95%CI:1.635~23.582;P=0.007)及面神经空间位置(3型对比1型:OR=6.103,95%CI:1.218—30.586;P=0.028)与Koos3、4级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r=0.499,P〈0.05);肿瘤直径相对较小、无囊变和面神经位于肿瘤前方(1型)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结论肿瘤直径、囊性变及面神经空间位置类型是影响Koos3、4级(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精准的术前评估有益于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4.
开放性颅脑创伤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并提出初步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年9月-2009年9月诊断与治疗的91例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5.131,P=0.023)、颅脑创伤分型(X^2=6.302,P=0.043)、损伤部位(X^2=12.800,P=0.046),以及伴发脑挫裂伤(X^2=7.187,P=0.007)、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X^2=11.092,P=0.001)、颅内血肿(X^2=6.555,P=0.010)和凹陷性骨折(X^2=8.463,P=0.043)等项因素与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痼发作显著相关。进一步Logistie逐步回归分析,仅年龄(OR=7.719,95%CI=1.129。52.777;P=0.037)、脑挫裂伤(OR=28.590,95%CI=2.241.364.734;P=0.010)、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OR=8.244,95%CI=1.259。53.706;P=O.028)和颅内血肿(OR=24.344,95%CI=2.415.345.395;P=0.007)为危险因素,且以脑挫裂伤危险度相对较高;而与颅脑创伤分型、损伤部位及凹陷性骨折无关。结论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痼发作应及时治疗,对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3D-CRT/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数据库等数据库,查找3D-CRT/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共14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3D-CRT相比,3D-CRT/TMZ能显著提高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优势比(OR)=3.60,95%可信区间(CI)为2.35-5.50,P〈0.00001]、术后1年生存率(OR=3.51,95%CI为2.53~4.87,P〈0.01)、术后2年生存率(OR=3.67,95%CI为(2.61~5.16,P〈0.01)和术后3年生存率(OR=3.73,95%CI为2.44~5.71,P〈0.01)及显著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平均差异:5.58,95%CI为3.56~7.61,P〈0.01),但3D-CRT/TMZ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OR=1.54,95%CI为1.14~2.09,P=0.005)。结论3D-CRT/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有效率、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等疗效显著优于单纯3D-CRT治疗,而不良反应方面高于单纯3D-CRT治疗,但患者一般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影响全身惊厥性癫痈持续状态治疗效果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全身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GCSE患者的治疗过程。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完全控制不复发)、有效(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症状减轻)和无效(发作频率和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对性别、年龄、病因和治疗延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用Logistic逐步回归,向前逐步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OR=12.798,95%CI:3.329-49.199)、年龄(OR=0.784,95%CI:0.681-0.902)、病因(OR=5.958,95%CI:2.324-7.750)和治疗延迟的时间(OR=1.153,95%CI:1.034-1.286)是影响GCSE治疗效果的因素。结论:GCSE早期治疗是预防发作时间的延长和复发,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率(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率(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河北省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lO年1~12月在河北省四地区60岁以上城市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按照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得分将老年人分为有抑郁情绪组和无抑郁情绪组,评估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分析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认知危险因素以及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并对抑郁情绪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完成3149倒有效问卷,其中有抑郁情绪组268例,无抑郁情绪组2881例,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8.51%。两组在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经历生活事件数量,业余活动及社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抑郁情绪组MMSE得分(23.70±5.116)分、MoCA得分(19.14±5.980)分明显低于无抑郁情绪组(26.32=fi3.904),(23.05±5.233)分,ADL得分(27.25±12.782)分明显高于无抑郁情绪组(21.08±4.5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215,11.557,-16.871;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β=0.667,β'=0.157,OR=1.949,95%CI—1.432~2.653,Wald=17.983,P=0.000)、经历生活事件[〉2件(β=1.960,β'=0.250,OR=7.100,95%CI=4.348~11.595,Wald=61.359,P=0.000),1~2件(8—0.892,β'=0.229,OR=2.441,95%CI—1.558~3.825,Wald=15.157,P=0.000)]及业余活动低(β=0.963,β'=0.162,OR=2.621,95%CI—1.909~3.598,Wald=35.489,P=0.000)。结论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存在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其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均低于无抑郁情绪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预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594例缺血性脑卒中在30天内复发的2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早期复发率为3.7%(22/594),其中脑血栓复发率为3.3%(18/552),脑栓塞复发率为9.5%(4/42)。72.73%(16/22)复发在原患侧,多为同类型脑卒中复发(86.36%,19/2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高血压、TIA史与复发有显著关系(OR=4.9,OR=7.1),而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入院时高血糖、房颤、高血脂、吸烟、颈部血管斑块与复发无显著关系。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多为同类型脑卒中、同部位的复发,高血压、TIA史可能为脑卒中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中国人纤维蛋白原β链基因-148C/T、-455G/A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自199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013发表的中国人纤维蛋白原β链基因-148C/T、-455G/A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以漏斗图检验入选文献的发表偏倚,并根据各入选文献结果的同质性检验结果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总OR值,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4.2版统计软件。结果 共9篇关于-148C/T多态性和11篇关于-455G/A多态性的文献符合条件纳入研究,入选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各文献同质性检验显示有关-148C/T(χ^2=-16.42,P=0.04)和-455G/A(χ^2=29.89,P=0.0009)多态性文献间均存在显著异质性。数据合并结果显示-148C/T多态性位点(C/T+T/T)比C/C发生脑梗死的OR值为1.35,95%CI为1.02-1.78(P=0.03),-455G/A多态性位点(G/A+A/A)比G/G发生脑梗死的OR值为1.38,95%CI为1.03~1.85(P=0.03)。结论 纤维蛋白原β链基因-148C/T、-455G/A多态性与中国人脑梗死易感性相关,-148T、-455A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与男性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按TOAST标准分型的各亚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于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作和复发性脑梗死男性患者共264例。通过搜集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记录辅助检查结果等方法,对各项研究内容分别予以赋值。同时按照TOAST标准将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病因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出现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其中初发性129例,复发性135例。年龄在38~85岁,平均年龄62.15±12.26岁。两组间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不稳定斑块、吸烟、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ultipl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10,95CI%1.001-1.126,P=0.029)、高血压(OR=2.705,95CI%1.807-3.876,P=0.038)、房颤(OR=2.357,95CI%1.357-3.254,P=0.027)和高脂血症(OR=2.154,95CI%1.255-4.026,P=0.025)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按TOAST标准分型后,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型(SUE)最多见,且在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在复发性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最高。结论年龄、高血压、房颤和高脂血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在脑梗死复发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对其干预以降低脑白质病变的发生率。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选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483例,依据有无脑白质病变分成伴脑白质病变组和无白质病变两组,得出我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以有无脑白质病变作为因变量,各种血管病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我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为53.8%,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和病变严重程度增加(P均<0.01)。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05,P<0.05]、高血压病(OR=1.77,95%CI 1.07~2.91,P<0.05)、卒中病史(OR=1.71,95%CI 1.02~2.88,P<0.05)、高血糖(OR=1.07,95%CI 1.00~1.15,P<0.05)和腔隙性脑梗死(OR=1.89,95%CI 1.17~3.06,P<0.05)是脑梗死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随年龄增长,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增加;高龄、高血压病、卒中病史、高血糖和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非心房颤动型卒中患者中,验证艾森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预测卒中复发的准确性,将艾森卒中量表给予改良,并对改良后的艾森量表进行验证.方法 分析连续住院治疗的510例脑梗死患者的资料,依照艾森卒中量表给予评分,1年后随访到468例患者,按照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HICH)患者钻孔引流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7 d头颅CT检查是否存在继发性脑梗死,分为继发性脑梗死组和无继发性脑梗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ICH患者继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继发性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和有效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0例HICH患者,其中24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1.43%。单因素分析显示,继发性脑梗死组高血压病史时间(年)、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比例、血肿量、脑水肿分布范围、脑组织移位距离、hs-CRP和尿酸(uricacid,UA)水平均高于无继发性脑梗死组,服用扩血管药物比例患者低于无继发性脑梗死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时间长(OR 1.642,95%CI 1.175~1.892,P<...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卒中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195例,收集患者资料:年龄、既往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入院后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超声等。对病例进行随访2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2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95例患者入选,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19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2例再发,再发率27.1%。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的年龄、hsC-RP、Fg水平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3mg/L[比值比(odds ratio,OR)=2.7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5.46;P=0.005)、Fg>4g/L(OR=2.31;95%CI 1.16~4.58;P=0.017)与缺血性卒中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hsC-RP、Fg增高是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未溶栓治疗的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未给予溶栓治疗的脑梗死病人118例,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发生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Logistic分析出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利用R软件构建未溶栓治疗的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年龄(OR=4.084,95%CI:1.583~8.746)、高血压(OR=6.056,95%CI:2.065~17.762)、房颤(OR=3.347,95%CI:1.239~9.041)、NIHSS评分(OR=2.754,95%CI:1.226~6.187)、低密度脂蛋白(OR=2.659,95%CI:1.040~6.799)、大面积脑梗死(OR=5.652,95%CI:1.622~19.698)是未溶栓治疗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6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风险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精确度,预测结果和实际值基本相同,C-index为0.850(95%CI:0.832~0.878),表明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结论年龄、高血压、房颤、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大面积脑梗死是未溶栓治疗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高,对于提高未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和脑梗死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3个月内抑郁的累计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实质内出血)后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探讨与PSD发生相关的人口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实质内出血)31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inkin Scale,mR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评分。在发病90±7 d,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3.0中文版(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WHO-CIDI 3.0)对所有患者进行访谈,按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Disorders-IV,DSM-IV)的诊断标准作出抑郁的诊断。结果 PSD在卒中后3个月的累计发生率为29%(91/314),其中重性抑郁76例(24.2%),轻性抑郁15例(4.8%)。PSD组和non-PSD组之间性别、既往抑郁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SD组发病后14 d的NIHSS、mRS和发病后90 d的mRS大于non-PSD组(P <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OR):2.1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9~3.892,P <0.01]、既往抑郁病史(OR:5.762,95%CI:2.958~11.223,P <0.01)、发病后14 d的残障水平(OR:1.520,95%CI:1.212~1.907,P <0.01)是与PSD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3个月内,PSD的累积发生率为29%,说明PSD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女性、既往抑郁病史和发病后14 d的残障水平是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抑郁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脑供血不全患者高血压病病程与血浆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磷脂(AP)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慢性脑供血不全患者97例和正常对照者79名,检测血浆AP、溶血磷脂酸(LPA)、血脂、血糖,脂蛋白和D-二聚体,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慢性脑供血不全患者高血压病病程≥10年与病程〈10年者相比,AP水平中等以上增高人数明显增多,OR=2.643,95%CI=1.136-6.146。AP与高血压病病程显著相关,β=0.28,P=0.006。LPA、血脂、血糖,脂蛋白、D-二聚体等与高血压病病程均不相关。结论:AP对诊断脑供血不全可能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将纳入的123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94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14例、小动脉病变(small arterydisease,SAD)12例,同时从门诊查体人群中随机抽取131例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IS危险因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 vs 61.8%,OR =1.381,P = 0.2 23),校正H 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 S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 =1.284,P =0.413)。在亚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果(AT:OR =1.455,P =0.193;CE:OR =1.111,P =0.857;SAD:OR =1.852,P =0.366)。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AT:OR =1.441,P =0.297;CE:OR =0.894,P =0.864;SAD:OR =1.836,P =0.437)。结论 Hp感染与IS无明确相关性,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型烟雾病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后血管重建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EDAS术治疗的120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脑糖代谢情况、脑梗死类型、手术侧别、颈内动脉分期、大脑后动脉分期、前后循环间代偿以及左右侧代偿与术后动脉向颅内生长情况之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102例患者接受双侧手术,18例接受单侧手术,总共手术为222例侧。术后动脉向颅内生长的有174例侧,血管重建有效率7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手术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2~1.049],大脑后动脉分期(OR =0.767,95%CI 0.601~0.977,P =0.0319),左右侧代偿(OR =0.499,95%CI 0.280~0.891,P =0.0188)及脑梗死类型与血管重建效果有关。相对于正常脑组织,皮层梗死(OR =0.275,95%CI 0.133~0.569,P =0.0005)、皮层下白质梗死(OR =0.317,95%CI 0.131~0.763,P =0.0104)和点状梗死(OR =0.392,95%CI 0.193~0.796,P =0.0096)血管重建效果更好。结论 EDAS可以有效建立颅内外血管重建。首次手术年龄越低、大脑后动脉分期越高、有左右侧代偿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后血管重建;相对于正常脑组织,出现皮层梗死、皮层下白质梗死和点状梗死类型脑组织可获得更好血管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