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探究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偏头痛患者20例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发作间期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中国成人TCD正常范围的统计学研究》中的数据和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双侧PCA的Vm低于正常人群(P0.05);双侧MCA、ACA的Vm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患者头痛侧与非头痛侧MCA、ACA和PCA的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PCA的Vm较正常人减低,而ACA及MCA平均血流速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CT、MRI扫描等技术,若能进一步寻找到特异度及灵敏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用以协助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其临床应用价值是神经影像学所不能完全取代的。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常伴有神经组织特异性蛋白标志物的高表达,且与卒中的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将纳入的123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94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14例、小动脉病变(small arterydisease,SAD)12例,同时从门诊查体人群中随机抽取131例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IS危险因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 vs 61.8%,OR =1.381,P = 0.2 23),校正H 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 S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 =1.284,P =0.413)。在亚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果(AT:OR =1.455,P =0.193;CE:OR =1.111,P =0.857;SAD:OR =1.852,P =0.366)。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AT:OR =1.441,P =0.297;CE:OR =0.894,P =0.864;SAD:OR =1.836,P =0.437)。结论 Hp感染与IS无明确相关性,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航天中心医院周边社区40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P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两阶段调查方法。对航天中心医院周边社区(永定路、田村社区)年龄≥40岁的居民2430例进行问卷调查,分为40~59岁、60~79岁和≥80岁3个年龄段。第一阶段采用国际通用的9个问题PD调查问卷筛查出高危人群,同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头外伤史、毒物、重金属接触史、饮茶史等;第二阶段由PD专科医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完整资料2326份,筛查出高危人群274例(11.78%);最终临床诊断PD44例,总患病率为1.89%,其中男24例(2.08%),女20例(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段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0.46%、2.67%和3.1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家族史、毒物、重金属接触史与PD发生呈正相关,而饮茶与PD发生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年龄、家族史、毒物接触史及重金属接触史是PD的危险因素,饮茶史是保护因素。结论:航天中心医院周边社区PD患病率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年龄增长,P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家族史、毒物及重金属接触史是PD可能的危险因素,饮茶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变化与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选用54例Ⅰ~Ⅳ级星形细胞瘤手术后存档蜡块标本为实验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定量检测不同病理类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VEGF基因蛋白表达量.结果VEGF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量(FI值)增加,并随肿瘤恶性度的升高而增加.VEGF蛋白表达量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Ⅰ~Ⅳ级星形细胞瘤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1%、46.2%、100%和100%.结论VEGF基因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并随肿瘤恶性度的升高而增加,说明VEGF过度表达在星形细胞瘤形成和由低恶性度向高恶性度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静晨  李振洲  杜继臣 《武警医学》2003,14(10):595-598
 目的通过检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Cyclin D1、Rb和P16基因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变化与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选用54例Ⅰ~Ⅳ级星形细胞瘤手术后存档蜡块标本为实验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定量检测Ⅰ~Ⅳ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Cyclin D1、Rb和P16基因蛋白表达量.结果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量随肿瘤恶性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明显相关性(P<0.01);Rb蛋白和P16蛋白表达量(F1值)在低恶性组升高,高恶性组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Cyclin D1基因蛋白表达随星形细胞瘤恶性度升高而增强;Rb和P16在高恶性度星形细胞瘤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缺失,说明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改变在肿瘤的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elicobacter pylori stool antigen,HpSA)免疫快检卡与快速血清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带检测法(helicobacter pylori rapid test with current infection marker,CIM Hp RT)对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现症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获取93例患者的粪便和血液标本,HpSA的检测采用免疫色谱层析法的单克隆抗体进行,CIM Hp RT应用免疫层析法,结果判定采用盲法进行;应用配对(McNemar检验)和一致性检验(Kappa值)评价HpSA免疫快检卡与CIM Hp RT诊断脑梗死患者Hp现症感染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HpSA免疫快检卡诊断脑梗死患者Hp现症感染检出率为47.3%(44/93),CIM Hp RT诊断脑梗死患者Hp现症感染检出率为52.7%(49/93),总符合率为75.3%(70/93),McNemar检验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05);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507(95%CI 0.333~0.681,P <0.01)。结论 HpSA免疫快检卡与CIM Hp快速检测法对脑梗死患者Hp现症感染的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且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非痴呆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观察非痴呆帕金森病( PD)患者识别、区分熟悉和不熟悉人名的认知能力有无损害,以及年龄与PD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MS 32导脑电地形图机及其处理系统,以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名作为诱发ERP的方法 ,观察32例P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群的变化.结果 (1)PD组熟悉人名和不熟悉人名诱发的P3波幅之差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 );(2)PD组无论熟悉人名与不熟悉人名诱发的N2、P3潜伏期与患者年龄有显著正相关性(P <0.05~0.01).65岁以上PD组与对照组相比,N2、P3潜伏期显著延长(熟悉:P<0.01 ;P<0.01;不熟悉:P<0.01;P<0.01);熟悉人名诱发的P3波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熟悉人名与不熟悉人名诱发的波幅差距进一步缩短.结论 非痴呆PD患者识别熟悉人名的认知能力下降,并与年龄呈负相关.事件相关电位可检测 PD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1995年~1997年115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成功:有效加显效100人,失败:无效加恶化15例,占13%.现就临床可能原因作一分析,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男80例,女3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8~42岁.发病时间6~20小时,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所对应的低密度,血压低于26.6/16.6kPa,肌力在Ⅲ级以下,均无意识障碍,按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维亚研究组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NF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评价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局部血管及斑块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因MCA供血区缺血事件住院的患者,并依据性别分组,各组内分为症状侧及非症状侧,比较组间及组内HR-MRI图像上获取的局部血管及斑块特征。结果:收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共71例,其中男性46例(64.7%)。两性最狭窄层面管腔面积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且性别与侧别间具有明显交互作用(P=0.026);两性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6),但该指标的性别与侧别间交互作用明显(P=0.011);男性斑块负荷更大(P=0.006),且性别与健患侧间的交互作用明显(P=0.011);男性斑块强化现象较女性更为常见(P=0.026);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影响最狭窄管腔面积及斑块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压及糖尿病,性别主要影响斑块强化(OR 6.75,95%CI1.60-28.49, P=0.009)。结论: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的局部血管及斑块特征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斑块体积更大并造成局部血管管腔面积更小,且更易出现易损性斑块。性别因素对局部血管狭窄程度影响不明显,更可能通过影响局部斑块稳定性参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