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床突脑膜瘤(ACMs)的手术治疗策略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9例ACM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术中和随访资料.结果 肿瘤Simpson Ⅰ级切除3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Ⅳ级9例.术前有视力下降的30例中,术后视力恶化3例,无变化15例,视力改善12例.术后永久性并发症10例,除上述3例视力恶化者外,新发视力下降1例,轻偏瘫4例,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中辨认肿瘤与重要结构的蛛网膜界面,保护血管和神经是安全切除ACMs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外膜的超微结构观测,探讨CSDH发生和发展的病理学基础.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行血肿清除术的8例CSDH患者的外膜标本,其中CT显示血肿密度为低密度2例,等密度2例,高密度2例,混杂密度2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血肿外膜上新生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结果 光镜下可见血肿外膜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电镜下可见血肿外膜组织含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异常,可见损伤内皮细胞,不连续,毛细血管周围常有红细胞渗出;部分毛细血管结构完整,扩张不明显,血管中有微血栓形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颗粒大,部分与成纤维细胞接触,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明显,呈增殖状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异常和红细胞渗出在血肿密度为高密度者的标本中最为明显. 结论 CSDH外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反复再出血是CSDH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舌下-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瘫的效果、策略和显微外科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行舌下-面神经吻合术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舌下-面神经吻合术与肿瘤切除的时间间隔为1-13个月(平均7.6个月).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Ⅵ级13例,Ⅴ级3例.术后Ⅱ级2例,Ⅲ级10例,Ⅳ级4例;15例患者闭眼能力恢复理想,恢复了静态时面部对称性和某些随意运动.结论 舌下-面神经吻合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例肠源性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病因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颅内肠源性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以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中线部位,高发症状或体征多与占位效应相关,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缺乏明确诊断标准,难以与其他颅内囊性病变相鉴别,术前诊断困难且误诊率高,明确诊断需依靠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手术全切除是唯一治愈手段。  相似文献   
5.
Von Hippel-Lindau(VHL)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可累及多个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和内淋巴囊肿瘤是涉及神经外科的VHL相关疾患.VHL基因的发现和从分子生物学机制对VHL发病机制的阐述是近年来VHL病最大的研究进展.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发展、基因检测的普及以及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VHL病及其相关神经系统疾患的诊治手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VHL家庭联盟的建立可能会为VHL病患者和其家庭提供相互支持帮助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其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步骤。硬脑膜下腔隙形成、局部炎症反应、血肿外膜新生血管形成及再出血、局部纤溶亢进等因素在解释慢性硬膜下血肿致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的细胞因子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为建立更加有效而安全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l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特征。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9例合并结节性硬化复征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原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位于室间孔周围,符合结节性硬化复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男女之比为8:1。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边界清楚,瘤内有钙化灶。MRI扫描T1WI肿瘤实体部分多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呈均匀强化。其中8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5例伴有皮质结节。其中6例经额叶皮质入路,3例经胼胝体一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肿瘤完全切除者7例,次全切除(〉90%)者2例,无一例手术死亡。随访2—8年,肿瘤完全切除者无复发。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结节性硬化复征的特征性病变,手术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结节性硬化复征所伴室管膜下病变如位于室间孔周围,引起脑积水或呈现逐渐生长趋势者。应考虑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颅脑创伤急性期双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影像特点,以探讨其形成机制.并分析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常见的有3种情况:中线部位跨矢状窦血肿(5例),双侧对冲部位血肿(6例)以及一侧硬膜外血肿术后对侧迟发血肿(3例),均于伤后48h内诊断。患者入院时GCS13~15分8例,9~12分1例.≤8分5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一次手术7例,二次手术2例;保守治疗5例。除2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外,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头颅平片对预测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有重要意义,动态CT扫描是及时发现血肿并观察其变化的重要手段:双侧硬膜外血肿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为其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复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数据库,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成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 结果 复发患者的血肿量大于未复发者,年龄> 80岁和脑萎缩是术后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随着CT密度的减低,复发率逐渐降低.高密度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密度和等密度者.结论术前血肿量、发病年龄、脑组织的机能状态、血肿的CT密度等因素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术前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对治疗策略的制订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颅底外科快速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其原动力在于CT、MRI和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在此时期,各种颅底外科入路不断涌现,在技术上几乎能到达颅底所有区域,但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大范围骨切除为特征的复杂手术入路的弊端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微创理念的影响下,颅底外科逐渐朝着更加注重功能的个性化方向发展[1],其核心是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作为评价医疗质量的标准,其发展的基础包括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科技为神经外科所提供的、不断提高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