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4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4)和观察组(n = 24)。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行双侧上肢TEAS,对照组行假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 11.870, P <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 2.678, P < 0.05)。结论 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TEAS可进一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增加tDC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10.455, Z=-2.793, P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4.152, Z=-2.045, P <0.05)。结论 联合应用tDCS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颤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44 例,随机分对照组(n=22)和观察组(n=22),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技术加常规推拿,观察组采用现代康复技术加中医推拿颤法。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 评定量表(MAS)、简化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Barthel 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FMA及BI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推拿颤法能促进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反复促进疗法(RFE)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12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伴手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功能性作业治疗,试验组增加RFE,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t|> 12.698, P <0.001),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t|>2.302, P <0.05)。结论 RFE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变化。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12例PSCI患者在完成常规认知训练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6周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闭眼静息态下采集脑电图。结果 治疗后,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507, P < 0.01)。α波绝对功率和相对功率增高(| t| > 2.522, P < 0.05),脑对称指数和DTABR降低( t > 2.435, P < 0.05)。 结论 PSCI患者脑电图随认知功能恢复发生相应改变,可进一步研究脑电图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分成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FMA、BB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AC、FMA、BBS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辅助下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和常规手工作业治疗,试验组在每天手工作业治疗时及休息时佩戴复合式腕手矫形器。常规手工作业治疗每次30 min,每天2次,共14 d;非训练时间佩戴矫形器每天累计5 h,共14 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上肢和手)、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腕手)评定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腕关节肌张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MAS分级、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FM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Z| > 3.420, P< 0.01),且试验组FMA和M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95, t = 4.331, P< 0.01);两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在治疗前后均无改变(P> 0.05)。结论 佩戴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腕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简易膝关节训练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屈曲主动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选择本院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增加用简易膝关节训练器坐位下行膝关节屈曲主动运动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测量坐位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采用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摆动时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结果 训练后,两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步行中摆动期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提高(|t| > 6.991, P < 0.001),且试验组提高更多(t > 2.185, P < 0.05);两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明显提高(|Z| > 2.828, P < 0.0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Z = -0.821, P = 0.412)。结论 应用简易膝关节训练器训练能有效改善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可在临床和社区康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疗效,并采用表面肌电(sEMG)进行评价。方法 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FAI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踝关节松动训练、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观察组加用髋周肌群力量训练。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进行评定,采用sEMG测量积分肌电值(iEMG)。臀中肌、臀大肌的iEMG分别与CAIT和SEBT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过程无脱落。治疗前,两组的CAIT评分、SEBT 8个方向距离和iEMG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6周后,两组CAIT评分、SEBT 8个方向距离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 > 3.657, P < 0.001);观察组的臀中肌和臀大肌iEMG显著增加(t > 22.038, P < 0.001),对照组无显著变化(t < 1.916, P > 0.05);观察组CAIT评分、SEBT 8个方向距离及臀中肌、臀大肌iEMG均优于对照组(t > 2.125, P < 0.05)。观察组臀中肌、臀大肌iEMG均与CAIT、SEBT呈中高度相关(r = 0.712~0.866, P < 0.05)。结论 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FAI患者踝关节功能。臀中肌、臀大肌的iEMG可以评价力量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初发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n = 30)和实验组(n = 3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四肢联动康复踏车训练,实验组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测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 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和VO2peak均显著升高(|t| > 7.889, P < 0.001),实验组FMA评分和VO 2peak明显高于对照组(|t| > 3.332, P< 0.01)。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更有利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流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流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常规训练和吞咽困难康复护理,试验组加用肌内效贴,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量表(FOIS)、洼田饮水试验(WST)和教师流涎量表(TDS)进行评定。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FOIS、TDS和WST评分均改善(|Z| > 2.000, P < 0.05),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045, P < 0.01)。结论 配合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流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短期下肢血流限制(BFR)联合四肢联动训练对健康人心肺耐力、下肢肌耐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选取本院健康青年人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例。两组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结果选择无氧阈水平强度进行四肢联动训练,每次20 min,每周3次,共2周;试验组于双侧大腿根部以血流加压训练带250 mmHg加压,对照组于相同位置佩戴无压力的血流加压训练带。训练前后采用CPET、6分钟步行测试、靠墙静蹲、座椅试验、功能性前伸试验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除功能性前伸试验外,两组各项测试成绩均提高(|t| > 2.321, P < 0.05),试验组靠墙静蹲和座椅试验成绩高于对照组(t > 2.660, P < 0.05)。结论 下肢BFR基础上行四肢联动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下肢肌耐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脑卒中后左侧空间忽略患者的远空间忽略特点和评定。方法2021年1月至10月,北京博爱医院30例右侧脑卒中后左侧空间忽略患者(n=30,患者组)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人(n=30,对照组)行近空间和远空间线段划销测验、星星划销测验、线段二等分测验。方便抽取对照组25例于第二天同一时间行远空间线段二等分测验。结果对照组近空间和远空间漏划线段数和百分比、漏划星星数均为零;患者组二等分测验偏离中点长度和百分比均显著大于对照组(|t|>4.319,P<0.001);患者组远空间除二等分测验的偏离中点长度显著大于近空间测验外(t=-4.994,P<0.001),其余指标与近空间测试无显著性差异(|Z|<1.638,t=-1.282,P>0.05)。二等分测验重测ICC>0.462(P<0.01)。结论左侧近空间忽略脑卒中患者可同时存在远空间忽略,二等分测验可以用于远空间忽略的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