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247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72篇
中国医学   108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近几年推出的一项用于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技术,可较好地显示乳腺病灶,对乳腺病变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多集中于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研究,而有关大、小角度曝光辐射剂量有何差异的研究报道较少。对DBT中采用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了解DBT检查时运用不同曝光角度在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2016年7月—2016年9月,收集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共209例,100例入组DBT-HR模式行常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DBT的大角度摄影、109例入组DBT-ST模式行常规FFDM和DBT的小角度摄影。分别比较两种曝光角度的辐射剂量差异,并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DBT检查时采用HR模式的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 dose,AGD)均值2.76 mGy较ST模式的AGD均值1.37 mGy高出5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检查下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比较时,HR模式的AG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模式的AG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 b、c、d三种腺体类型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0.16%、51.20%和45.19%,并可见c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大,d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年龄阶段患者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年龄段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2.17%、50.53%、45.56%、51.54%和49.04%,并可见≤4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大,51~6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尾(cranio-caudal,CC)位和内外侧斜(medial-lateral oblique,MLO)位不同压迫厚度的断层辐射剂量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不同压迫厚度的AGD值在CC位分别增加了37.07%、47.94%、53.09%、50.06%和49.79%;在MLO位分别增加了35.15%、46.24%、53.26%、49.14%和48.04%;且2种体位均显示压迫厚度40~4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大,压迫厚度≤2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检查时采用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是有差异的,且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均有差异,但仍在规定的辐射剂量值范围内,所以DBT检查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临床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2.
二期梅毒     
<正>患者,女,20岁。主诉:掌部红斑、外阴肛周肿物2月余。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掌部红斑及外阴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2个月来,掌部红斑颜色逐渐变暗,外阴肿物逐渐增大,数量增多,累及肛周。曾于外院妇科就诊,诊断不明,遂至我院门诊就诊。近1年来,无外生殖器及口腔黏膜溃疡史,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个人史:否认冶游史、吸毒史。其男友4个月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比较在相同的拔牙模式和使用小平导板矫治深覆(牙合)时,青少年和成人安氏Ⅱ类深覆(牙合)矫治机制的异同点.方法 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或上颌第一双尖牙的青少年和成人安氏Ⅱ类深覆(牙合)病例共32例,分成4组,均使用固定矫治器辅以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人与青少年深覆(牙合)矫治机制的相同点为上切牙内收,上、下磨牙伸长;不同点为成人组下切牙均明显唇倾,下面高、下颌骨长度均无变化, 而青少年组下切牙唇倾不明显,下面高、下颌骨长度和下颌平面角明显增加.结论 使用固定矫治器辅以平面导板能有效矫治青少年期低角型安氏Ⅱ类深覆(牙合),并有助于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口腔内尖锐湿疣一例报告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赖维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科梁焕友,吴坚患者杨××,男,62岁,退休干部。因发现龟头、冠状沟部赘生物2个月余,舌底部赘生物1个月余而来诊。患者3~4个月前与一发廊妹发生不洁性交,有口交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观察新型聚氨酯液体根充材料对根尖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用 16颗狗牙分别用新型聚氨酯液体根充材料和牙胶尖、氧化锌糊剂充填根管 ,组织切片观察根尖周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新型聚氨酯液体根充材料引发的根尖周组织反应与牙胶尖、氧化锌糊剂无差异。结论 新型聚氨酯液体根充材料组织相容性符合根充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与口腔卫生习惯、饮食情况、家庭有关因素的关系。方法1149名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龋病组和无龋病对照组。应用x^2检验筛选出乳牙龋患儿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餐后漱口、睡前吃零食、母乳喂养与乳牙龋病有关(P〈0.01),每日刷牙次数和母亲文化程度对乳牙龋病也有关(P〈0.05),而用含氟牙膏刷牙与乳牙龋病无关(P〉0.05)。结论加强对家长及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宣传科学的饮食方式可有效的预防乳牙龋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常见慢性病糖尿病为载体建立起有社区特色的内科学教育体系,来强化和提高社区全科医生在内分泌代谢病等慢性病方面的诊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达标率。  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1月,针对社区全科医师实际需求,上海市虹口区2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医师作为导师对辖区内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有社区特色的内科学教育,通过内分泌代谢科专科医师面向社区全科医师进行理论授课;学以致用,导师对糖尿病防治骨干全科医师进行临床带教;年度培训考核,患者满意度调查,建立教育体系,分析成效;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共卫生与妇幼保健科”协同社区分管部门进行院际协调、工作监督,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结果  1年期间12位内分泌专科医师共进行了96场讲座,培训社区医护约3 000余人次。8家社区“糖尿病专病门诊”从“无”到“有”,其中9位导师分别与各社区糖尿病防治骨干全科医师对接共同坐诊,受到患者好评,患者的建议聚焦在希望增加专病门诊次数,频率由1次/月增加至1次/1~2周,以及提高向三甲医院的转诊效率。参加理论授课的220位社区全科医师全部考核通过(85.01±3.86)分,其中参加临床带教的16名糖尿病防治骨干全科医师成绩优异(87.25±3.72)分。  结论  建立有社区特色的内科学教育体系,尤其对糖尿病防治骨干全科医师的培养,明显提高了社区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合并症的规范化诊疗水平,有较高社区使用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带教内涵及质量,完善考勤、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9.
脾片移植对严重创伤脾破裂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自体脾片移植对严重创伤脾破裂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同期因严重创伤后脾破裂患者69例随机分为单纯脾切除组和脾片移植组。单纯脾切除组行单纯脾切除术,脾片移植组行脾切除加自体脾片移植术。分别于术后第1、7、28天检测CD3、CD4、CD8、CD4/CD8、CD16+56、CD69、CD3^+/HLADR^+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各项指标在术后第1天和第7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28天脾片移植组CD3、CD4、CD4/CD8、CD16+56、CD69、CD3^+/HLADR^+均明显高于脾切除组(均为P〈0.05),CD8明显低于脾切除组(P〈0.05)。结论脾片移植对提高早期严重创伤脾破裂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不甚显著,但对后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活性的作用明显,故应提倡在行脾切除术同时行自体脾片移植。  相似文献   
10.
脑脊液中分离出腔隙莫拉菌一例赵莉萍张军民吴坚患者男,12岁。因患右小脑胶质瘤,于1996年3月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曾做放疗。1997年1月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及呕吐,且逐渐加重,经检查,示肿瘤复发。第二次入我院,于1997年3月19日再行手术,术后患者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