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迪  李琳 《癌症进展》2021,19(10):991-996
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世界首位,传统放化疗的有效率十分有限,靶向治疗普遍存在耐药问题.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主的肿瘤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治疗领域发展迅速.其中,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为代表的ICI在晚期肺癌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并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格局.如何更加精准地使用免疫治疗、选择真正可能获益的患者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进行探索,本文对晚期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旨在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陕西省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伤害行为影响因素,为减少大学生自杀伤害行为的发生、对重点人群进行有效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陕西省某医学院校各年级本科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杀伤害行为进行调查,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大学生自杀伤害行为影响因素。结果学习成绩(OR=0.611)和吸烟行为(OR=0.359)为保护性因素。其他变量均为有害因素,各变量影响程度依次为:暴力伤害(OR=4.953)、网络成瘾行为(OR=3.432)、性行为(OR=2.563)、每天感觉悲伤无助(OR=2.546),即存在暴力伤害、网络成瘾行为、性行为、每天感觉悲伤无助、饮酒行为的大学生,越有可能发生自杀伤害行为。结论暴力伤害、网络成瘾行为、性行为等健康危险行为以及抑郁心情是影响大学生发生自杀伤害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高校重点人群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减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是避免大学生自杀伤害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平衡针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脂糖代谢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平衡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水平、中医证候积分、脂糖代谢、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4%(35/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26/39)(P<0.05)。2组患者治疗8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8周后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入睡时间、催眠药物等睡眠质量评分以及急躁易怒、眩晕、头痛、腰膝酸软、失眠健忘及耳鸣等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8周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8周后空腹血糖、TG、TC、LDL-C低于对照组,HDL-C则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平衡针灸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脂糖代谢及睡眠质量,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在整体水平研究促炎细胞因子IL-17 在巨细胞病毒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MCMV 全身播散性感染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MCMV 感染对照组、IL-17 阻断组和同型抗体对照组。在实验第7 天处死小鼠,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肝脏组织中IL-17 蛋白表达水平,病理评估各组肝组织损伤程度;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ALT 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血清中IL-17 水平; RT-PCR 检测肝脏组织内IL-17R、IFN-酌和IL-10 mRNA 的表达。结果:与MCMV 感染对照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相比较,IL-17 抗体阻断肝脏组织IL-17 表达明显下降(P<0.05),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LT 水平显著降低[ (146±15)vs (102±11)vs (37±12),P<0.05];血清中IL-17 水平降低[(719.76±6.06)vs (722.1±4.62) vs(707.53±8.58),P<0.05];IFN-γ[ (0.56±0.06)vs (0.55±0.13)vs (0.96±0.2),P<0.05] 与IL-10 mRNA[ (0.55±0.073)vs(0.51±0.07)vs(0.903±0.18),P<0.05]的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R mRNA 表达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81±0.16)vs(0.89±0.38)vs (0.870.23),P>0.05]。结论:促炎因子IL-17 高表达参与了巨细胞病毒肝炎的免疫损伤过程,阻断IL-17 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疗效。方法将12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疗程1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MMCV、S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MMCV、SNCV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有协同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马迪  郝妍妍  陈旭阳  李建银  张军民 《中草药》2020,51(9):2557-2572
香药是古代"丝绸之路"交流发展逐渐传入中国的传统药物,补充并丰富了我国药用资源。为积极倡导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外来香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大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人群健康用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梳理了香药的"一带一路"溯源及目前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中医功效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并总结常用代表性香药的香味物质基础、功效及临床用途;并提出香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策略,以促进其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医药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目前霉菌性上颌窦炎病例日益增多,视频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清理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通过单纯0°鼻内镜无法完整清除窦腔内病变组织,70°镜下对于上颌窦前壁的病变亦不能较清晰暴露处理,通过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并使用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知识、信念、行为(知信行)以及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为制定相应的社区护理措施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福州市454名社区居民,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社区居民禽流感知信行现况。结果:社区居民对禽流感知识知晓率为61.4%;信念/态度平均分为(3.91±0.50)分;健康行为平均分为(2.87±0.46)分;电视、互联网和报刊是居民希望获得禽流感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结论:应提高社区居民禽流感相关知识知晓率,预防禽流感高危因素,消除其对禽流感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墨旱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离纯化, 并利用质谱分析(MS)、核磁共振波谱(NMR)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墨旱莲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2,2';5', 2"-三联噻酚(1)、5-醛基-2,2';5', 2"-三联噻酚(2)、5-羟甲基-2,2';5', 2"-三联噻酚(3)、2,2';5', 2"-三联噻酚-5-羧酸(4)、5-醛基-5'-(3-丁烯-1-炔基)-2,2'-二联噻酚(5)和5-丁-1'-炔-3'-羟基-4'-氯-(2-戊-1", 3"二炔)-噻酚(6),二氢猕猴桃内酯(7),黑麦草内酯(8),原儿茶酸乙酯(9).[结论] 化合物6~9为首次从鳢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