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mRNA(TIMP—l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叶下珠复方Ⅱ号抗肝纤维化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培养HSC—T6,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叶下珠复方Ⅱ号5.00、2.50和1.25mg/ml组。加药后用MTT法检测各组HSC—T6增殖变化,且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HSC—T6的TIMP—lmRNA表达。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各剂量组药物对HSC—T6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TIMP—lmRNA表达都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能押制HSC—T6增殖和TIMP—lmRNA表达,从而减弱TIMP—l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促进ECM的降解,这可能是叶下珠复方Ⅱ号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纤抑癌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复方鳖甲软肝片和秋水仙碱为对照药,观察抗纤抑癌方对该模型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肝脏Ⅰ型胶原(Collagen Ⅰ)、Ⅳ型胶原(Collagen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结果抗纤抑癌方组MMP-1表达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鳖甲软肝片组,CollagenI、TIMP-1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CollagenⅣ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鳖甲软肝片组。结论抗纤抑癌方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MMP—1表达.降低TIMP-1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胶原沉积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对肝星状细胞(HSC-T6)TGF-β1mRNA、Ⅰ型胶原mRNA表达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叶下珠复方Ⅱ号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为对照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3.60mg/ml)、中剂量组(1.80mg/ml)和低剂量组(0.9mg/ml),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SYBR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后HSC-T6细胞TGF-β1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处理HSC-T6细胞后,高、中、低各剂量组对HSC-T6细胞增殖、TGF-β1mRNA及Ⅰ型胶原合成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而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明显加强。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能显著抑制HSC-T6细胞增殖、明显降低TGF-β1mRNA、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合成,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cells,HSC)中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2)表达的影响。从分子和蛋白水平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50%CCl4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过程中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干预。应用RT-PCR才Western Blot技术,在分子和蛋白水平检测体外分离大鼠HSC中的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 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HSC中TIMP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干预可下调大鼠HSC中TIMP-1的表达,对实验性肝纤维化起到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组织中MMP1、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肝纤维化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 (MMP1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1 )的表达 ,为肝纤维化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 -过氧化酶联接法 (S- P法 )检测70例肝纤维化组织中 MMP1 、TIMP1 的表达。结果:(1) TI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强 ,并且呈正相关关系 (r=0 .92 74 ,P <0 .0 1)。 (2 ) MMP1 蛋白阳性表达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无明显变化 ,无相关关系(r =0 .2 181,P >0 .0 5 )。 结论:TIMP1 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随纤维化发生、发展阳性表达增强。从分子水平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病变进行评估 ,为早期诊治肝纤维化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MMP 2及TIMP 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HSC T6肝星状细胞系,经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干预,采用RT PCRA法检测各组MMP 2及TIMP 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0、20?μmol/L罗格列酮组,TIMP 1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MMP 2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格列酮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与抑制HSC表达TIMP 1有关。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其发生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现已明确肝纤维化有可逆性。随着循证医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抗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也得到逐步的阐明。现已明确,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的不断生成和降解决定了肝纤维化的转归,在抗纤维化的众多细胞因子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0不仅可以使TGF-β1、E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从而减少HSC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而且可以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进而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本文将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白细胞介素-10的特征及其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是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及降解代谢平衡调节中两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MMP-2含量及活性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通过调节MMP-2、TIMP-1基因表达来治疗肝纤维化将是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大鼠正常及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大鼠正常及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方法:用60%CCl4加5%乙醇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利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MT-MMP,MMP2,TIMP1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在纤维化肝脏中,MT1-MMP,MMP2,TIMP1主要表达在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中,以纤维间隔及汇管区最明显,血管内皮细胞有低水平表达。而正常组中仅有内皮细胞有低表达,明显弱于肝纤维化组。结论:在肝纤维化中,成纤维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是MT1-MMP、MMP2、TIMP1表达的主要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甲益肝颗粒(S—JG)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转化生长因子即(TGF—β1)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的剂量的三甲益肝颗粒(1.7,3.4和6.8g/kg)灌胃大鼠,制备含药血清,作用于HSC—T6细胞48h,以逆转录定量PCR方法测定其对HSC—T6细胞TGF—β1 mRNA和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水飞蓟宾组,三甲益肝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TGF—β1 mRNA,T1MP-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65±0.05,1.67±0.04,1.23±0.07,0.72±0.02,2.23±0.12,2.17±0.12,1.41±0.03,0.49±0.09,与对照组的TGF-β1 mRNA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2.11±0.11,2.72±0.11)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甲益肝颗粒降低HSC—T6细胞TGF-β1 mRNA,TIMP-1 mRNA表达水平,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肝毒清对铁超载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给药浓度为0.08g/L)。以柠檬酸铁胺(FAC)与HSC—T6细胞共同温育,建立HSC铁超载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SC—T6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HSC—T6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HSC—T6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HSC-T6细胞α-SMA大量表达,未见或仅见有较少细胞发生凋亡,而中药组HSC细胞α-SMA表达明显减少,TGF-β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出现明显细胞凋亡。【结论】中药复方肝毒清可能通过调节细胞铁的代谢,抑制HSC活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从而在体外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脂多糖(LPS)活化HSC—T6的最适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分别采不同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作用于经LPS活化的大鼠HSC—T6,24h后进行如下实验:噻唑兰(MTT)比色法检测HSC—T6增殖;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的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图像分析HSC—T6中a—SMA的表达。结果0.1gg/mlLPS在作用24h时HSC—T6活化明显;GSH能够抑制HSC—T6的增殖及活化(P〈O.05),减少其细胞外基质(ECM)HA和Ⅳ型胶原的表达(P〈0.05),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GSH可能通过抑制HSC—T6的增殖及活化,减少其ECM的产生,进而减缓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苦参、茯苓两种中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将苦参和茯苓两种中药用于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检测血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含量;MTT法检测HSC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药处理组的HSC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含量减少(P0.05);肝组织TIMP-1、TGFβ1及PDGF的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两种中药均能减缓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这些中药能下调TGFβ1及PDGF表达、抑制HSC增殖活化、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肝纤维结缔组织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姜黄素药物血清对瘦素刺激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用姜黄素煎荆给大鼠灌胃(连续7d),制备含药血清,并用培养基将药物血清配制成四个稀释倍数,分别是5%、10%、20%、加%四个稀释倍数浓度;培养肝星状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运用噻唑蓝(MTr)比色法检测药物血清对HSC—T6增殖的影响。结景姜黄素药物血清对增殖的肝星状细胞有抑制作用(P〈0.05或P〈0.01),在5%~40%的血清稀释倍数范围内,随剂量增大而抑制作用增强;在20%~40%的血清稀释倍数范围内姜黄素组对HSC—T6抑制率增高(P〈0.05)。结论姜黄素具有抑制HSC—T6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miR-122/KLF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120 g/L)和低剂量组(60 g/L),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药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药物处理后HSC-T6细胞miR-122、KLF6和TGF-β1 m RNA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KLF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处理HSC-T6细胞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对HSC-T6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HSC-T6细胞的miR-122表达增加,尤以高剂量组作用显著,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KLF6 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TGF-β1 m RNA的表达明显抑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能显著抑制HSC-T6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与提高miR-122的表达、抑制其靶基因KLF6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绿原酸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生成及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绿原酸(CGA)对肝星状细胞增殖、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及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组、PDGF+ CGA (12.5 μg/mL)组、PDGF+ CGA (25 μg/mL)组和PDGF+CGA (50 μg/mL)组。干预24 h后,MTT法检测HSC-T6的增殖情况;RT-PCR检测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IMP-1及MMP-2 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Collagen Ⅰ、Collagen Ⅲ、TIMP-1及MMP-2的蛋白含量。结果 CGA可明显抑制PDGF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增殖(P<0.05),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CGA可明显抑制PDGF诱导的Collagen Ⅰ、CollagenⅢ、TIMP-1的表达和分泌(P<0.05),但对MMP-2的表达和分泌无明显影响。结论 CGA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庆华  刘殿武  刘雅馨  蒋常文  李青 《医学争鸣》2005,26(22):2049-2052
目的:研究抗纤I号对肝星状细胞(HSC)的影响及抗肝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mRNA在HSC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和PDGF蛋白的表达. 同时,应用MTT法观察HSC的生长曲线. 结果:抗纤I号复方药物血清作用于HSC后,与对照组和秋水仙碱组相比HSC增殖明显被抑制(P<0.05),同时TGF-β1和PDGF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 结论:抗纤I号复方药物血清能够抑制HSC增殖,下调TGF-β1和PDGF蛋白及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该药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奥曲肽(OCT)对肝星状细胞(HSC)Ⅰ型、Ⅲ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HSC-99细胞,以不同浓度OCT作用24 h后,MTT法观察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Ⅰ型、Ⅲ型胶原,半定量RT-PCR法检测MMP-2、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CT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的rHSC-99增殖(P<0.05),在一定剂量范围(1~8 μg?L-1)内,随着OCT浓度升高,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OCT各组细胞上清液中Ⅰ型、Ⅲ型胶原浓度明显降低(P<0.05),且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OCT组MMP-2 mRNA呈高表达(P<0.05)。结论:OCT能抑制HSC增殖,下调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MMP-2 mRNA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活化增殖是形成肝纤维化的主要因素.活化的HSC转分化为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表型,产生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成分,同时活化的HSC表达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 TI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 TIMP-2)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等阻碍ECM的降解,加重肝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肝炎平对家兔血吸虫肝纤维化MMP-2、 TIM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肝炎平抗家兔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3 组:正常对照组(N组)、血吸虫感染 吡喹酮组(A组) 及血吸虫感染 吡喹酮 肝炎平治疗组(B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 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 1) 的表达水平。结果 B组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低于A组(P<0 05); B组MMP 2、TIMP -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A组(P<0 .01, P<0 .05)。结论 在抗血吸虫治疗后使用肝炎平,能通过减少肝组织MMP- 2、TIMP- 1的表达而发挥抗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