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海挺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岳兵  陆继业 《中国骨伤》2015,28(11):1000-1005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中和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7~75岁,平均49.1岁。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L3-L5 7例,L2-L4 1例,L4-S1 5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5例,L3-L5 10例,L2-L5 4例,L2-S1 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和(或)间歇性跛行症状经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65个月,平均50.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5±0.70和1.29±0.89,ODI为(25.10±6.52)%,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升高,椎间活动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能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对邻近节段影响小。Dynesys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技术要点,评价并探讨该术式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2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9~72(59.6±9.5)岁;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退变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9例;22例为单节段融合,2例为双节段融合;单节段融合的节段L2,3 1例,L3,4 3例,L4,5 18例,2例双节段融合均为L3,4及L4,5。该技术主要包括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穿刺及椎间孔镜下减压、椎间隙处理及取自体骨植入、融合器植入并撑开,以及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 d及1、3、6、12、18个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评估内植入物稳定性及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单节段融合手术时间(192.3±22.7)min,双节段融合(272.5±24.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每节段<50 ml,所有患者未输血。术前VAS(7.4±1.1)分,术后改善至(2.3±0.8)分(t=-19.65,P<0.000 5);术前ODI(41.2±3.3)%,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2.3±2.5)%(t=-35.76,P<0.000 5)。术后共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于对侧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出现经皮螺钉置入相关神经症状,予拆除该侧钉棒内固定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予清创缝合术后好转。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融合器及钉棒系统的移位和松动,14例出现融合迹象。

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其远期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访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单节段融合联合邻近节段Coflex动态稳定系统(Topping-off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变(上位节段中度退行性变并中度椎管狭窄且无不稳定,下位节段严重退行性变)患者41例,采用Topping-off手术治疗19例(topping-off组),采用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22例(P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OM)。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48个月。Topping-off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O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opping-off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手术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IF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手术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减小,且小于topping-of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Topping-of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长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相比双节段PLIF,Topping-of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更好地保护术后患者腰椎屈伸活动功能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应用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1~65岁,平均45.4岁;病程9个月~6.25年,平均3.8年。所有患者术前有腰腿痛病史,其中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滑脱3例(Ⅰ度滑脱2例,Ⅱ度滑脱1例),所有病例的责任节段为单节段,并且责任间隙的相邻椎间盘至少有1节已经出现明显退变。进行手术解除神经压迫及植入K-Rod脊柱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其中责任间隙行椎间融合,退变邻椎行动态稳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关于下腰痛的评分标准(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退变邻椎节段活动度(ROM)、椎间盘高度及椎间盘信号(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全部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症状均明显缓解,腰腿痛VAS、JOA及ODI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责任节段均已融合,未见内植物松动、移位及断裂。术后相邻椎间盘的ROM有所减少(p<0.05).相邻退变椎间盘的高度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5个相邻椎间盘应用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并对比,术后1年共有8个(32%)椎间盘在评级中有所好转,15个(60%)椎间盘在评级中无变化,2个(8%)椎间盘在评级中退变加重。结论:应用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的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任大伟  李清  贾涛  何胤 《骨科》2018,9(6):445-450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Dynesys组),44例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比较两组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ynesys组和TLIF组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分别从7.5°±2.6°降至5.2°±2.4°和7.2°±2.3°降至0°(P<0.05)。L4/5的ROM分别从8.6°±2.8°增至10.1°±2.6°和8.4°±2.5°增至12.5°±2.9°(P<0.05)。Dynesys组和TLIF组发生L4/5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lation, ASD)的例数分别为2例(5.25%)和11例(25.00%)。末次随访时,两组ROM和A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ynesys与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TLIF比较,Dynesys有利于保持ROM和减少ASD的发生,可作为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16例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单纯腰椎峡部裂不伴有腰椎滑脱的青年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8~21岁,平均19.3岁;病程12~26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患者存在活动后腰部疼痛,严重者下床活动困难,术前CT证实L5峡部裂12例,L4峡部裂4例,并在术后影像学证实植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前、术后各时间点进行评分,采用腰椎CT检查评估腰椎峡部融合情况,采用腰椎MRI检查评估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情况。

结果:本组16例患者,13例26侧获得完整随访,平均96个月;手术时间80~105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50~30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1)。术后腰椎CT检查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6~14个月,平均12个月;腰椎MRI检查无邻近节段退变及固定节段间盘变性、突出等改变,术后远期无症状复发及再发峡部裂。

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该术式安全、有效,融合率高,减少对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干扰,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经改良的Jaslow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袁健东  王靖  傅强 《中国骨伤》2010,23(11):832-834
目的:采用经改良的Jaslow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改良Jaslow技术进行手术治疗6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42例,女20例;年龄36~70岁,平均53.6岁。首次术式:扩大开窗20例,单侧半椎板切除20例,双侧半椎板切除8例,全椎板切除14例。手术节段:L3,4 2例,L4,5 32例,L5S1 15例,L3,4、L4,5 3例,L4,5、L5S1 10例。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腰痛和放射痛。通过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变化(包括主观症状、自理能力、疼痛等方面)、以及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比、植骨融合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2例均获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椎间隙高度比由术前(62.5±10.4)%恢复至术后(90.5±10.3)%,融合率96.8%(60/62).JOA评分由(10.42±2.50)提高至末次随访时(24.26±2.35)(P<0.001).疗效结果:优39例,良14例,中9例。结论:改良的Jaslow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压充分、椎间融合可靠,手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1年3月采用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腰椎退变患者46例(Dynesys组),以同期行PLIF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PLIF组).记录2组手术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近侧邻近节段的椎间ROM,评估2组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轻度升高(P>0.05),而PLIF组显著升高(P<0.05)且大于Dynesy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4.9°(P<0.05),而PLIF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3°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P<0.05).2组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且PLIF组大于Dynesys组(P<0.05).Dynesys组有6例患者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患者有15例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PLIF组有1例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数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并比较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终板损伤的特点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3例腰椎病变患者,男73例,女140例;年龄24~81(54.9±10.5)岁;病程6~180(40.30±28.71)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5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腰椎间隙炎9例,腰椎管狭窄症5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7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3例;单节段191例(L2,3 5例、L3,4 24例、L4,5 162例),双节段22例(L2,3和L3,4 3例、L3,4和L4,5 1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110例(后路融合组),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103例(斜外侧融合组)。观察两组患者终板损伤的发生特点,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8例9个节段,发生率7.27%(8/110),男1例,女7例,年龄(63.22±3.51)岁;8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7例;使用香蕉型融合器5例,解剖型融合器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3个节段,椎体下终板6个节段。斜外侧融合组发生终板损伤21例24个节段,发生率20.39%(21/103),男4例,女17例,年龄(62.50±5.02)岁;21例中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16例;使用融合器偏大(指融合器高度)5例,终板解剖形态异常4例,髂嵴过高3例;发生于椎体上终板20个节段,椎体下终板4个节段;21例终板损伤中合并椎体骨折2例。后路融合组终板损伤发生率低于斜外侧融合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随访中后路融合组出现融合器沉降22例,斜外侧融合组43例,两组各发生1例融合器移位,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斜外侧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33.98%(35/103),高于后路融合组23.64%(26/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但在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融合率后路融合组为94.5%(104/110),斜外侧融合组为96.1%(99/1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单或双节段腰椎病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种融合方式终板损伤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虽然两种固定融合方式的终板损伤没有影响最终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终板损伤的预防和有效处理,尤其是对于斜外侧椎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1.
都芳涛 《中国骨伤》2011,24(4):291-294
目的:比较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8.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6个月。X线片或CT影像学显示42例患者均为L4,5单节段病变,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8例。42例患者分别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非融合组,21例)和PLIF术(融合组,21例)进行治疗。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指数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活动度(ROM),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至少10个月,非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8±3.7提高至24.6±4.6(P〈0.01),ODI由术前65.8±7.5降低至25.6±5.1(P〈0.01),L4,5节段活动度由术前4.2±0.7增加至5.3±0.6(P〈0.01)。而融合组10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3.2±3.2提高至24.5±4.3(P〈0.01),ODI由65.5±8.2降低至26.5±6.1(P〈0.01),L4,5节段活动度丧失。非融合组手术时间(71.2±12.8)min、出血量(56.6±25.5)ml、术后住院天数(4.4±1.3)d同融合组手术时间(121.0±23.2)min、出血量(135.8±19.8)ml及术后住院天数(12.6±2.4)d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与Coflex装置本身的并发症。结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相比,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能够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Dynesys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主要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比较Dynesys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中、英文前瞻性或回顾性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9项临床研究,其中3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个回顾性对照观察研究。共692例患者,其中Dynesys组336例,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组3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比,Dynesys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P0.01)、减少了术中出血量(P0.01);与术前相比,在末次随访时二者均显著改善了患者ODI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有效保留了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但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组患者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加大于Dynesys组(P0.01);二者对于固定节段椎间高度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Dynesys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式。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比,Dynesys可以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幅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但其对于邻近节段退变的预防需要更多长期随访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适用于山羊腰椎次全切除术后重建的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mobile artificial lumbar complex,MALC),测试MALC的稳定性及术后腰椎节段运动功能。方法:选取18只1~2岁雄性波尔山羊(体重35~45 kg),将其分为对照组、融合组、非融合组,每组6只。根据术前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针对非融合组设计个体化山羊MALC,并进行3D打印制作。分别对3组进行手术,对照组仅显露椎体及椎间盘;融合组切除L4部分椎体及上下完整椎间盘组织,进行钛网植骨腰椎接骨板固定手术;非融合组同法切除椎体及椎间盘,植入MALC。术后6个月拍摄山羊腰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内植物有无脱位、移位及断裂,并在力学测试仪上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测量L2,3、L3,4、L4,5椎间隙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L2-5整体腰椎ROM。结果:设计MALC进行3D打印,制造其组件人工椎体及上下人工终板,半球体结构采用高交联聚乙烯材料应用精密车床加工而成,并完成假体组装。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腰椎融合内植物及MALC植入位置良好,未见移位脱位。腰椎标本体外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稳定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46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Dynesys组),24例采用后路融合固定(P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期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减压并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治疗,26例采用单纯减压术(非融合组)治疗。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指标,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联合CRP水平(DAS28-CRP)评估RA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测量X线片上腰椎邻近节段头端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滑脱程度以评估ASD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继发ASD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2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融合组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手术翻修率、影像学ASD及症状性ASD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S28-CRP评分 4.7分、术前血清MMP-3含量升高是术后继发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腰椎减压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出现ASD和需行翻修手术的风险高于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血清MMP-3含量和DAS28-CRP评分升高可能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及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35例老年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15例(Dynesys组),Wiltse入路TLIF 20例(TLIF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活动度(ROM)。结果 Dynesy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术后5 d腰背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固定节段ROM较术前减小,TLIF组固定节段ROM降至0°,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上下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的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TLIF组上下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ROM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相较于TLIF,Dynesys技术不需要支具外固定,允许早期活动,因不需植骨融合而避免了假关节的形成,能够保留固定节段部分ROM,减少邻近节段的过度活动,在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