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迎丰  方向明  陆继业 《上海医学》2012,35(4):306-308,352
目的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退变和创伤椎间盘髓核中的不同表达,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7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的33例患者(退变组)和因外伤性脊椎骨折行内固定的6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髓核组织的MMP-13表达,应用Image-ProPlus5.1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灰度值。结果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很少,平均阳性表达率为(20.4±14.3)%。退变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强染色,平均阳性表达率为(73.2±10.9)%。退变组的MMP-1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中MMP-13的表达显著升高,MMP-1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椎间盘退变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Modic改变定量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患者腰椎是否存在Modic改变分为Modic改变组(A组)和无Modic改变组(B组)。在MRI矢状面T2加权像上取椎间盘的高度来对其进行量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来评估患者腰痛的程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相应指标。结果终板Modic改变分型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与B组比较,A组患者年龄明显提高,VAS和ODI评分均明显升高,随访1年后椎间高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Modic改变的定量测定对腰椎退变疾病的早期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力性骨折常无明确的外伤史,早期行X线及CT检查常不能显示其骨折线,但采用MRI扫描多能明确诊断[1]。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笔者收集了19例经临床证实的下肢长骨应力性骨折病例的影像资料,重点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是世界性的难治病,其主要受限于局部坏死骨组织修复作用的不足,最终造成股骨头塌陷而导致肢体的功能障碍。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具有强烈的诱导骨组织形成作用的局部生长因子之一,能弥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过程中骨组织修复的不足。该文简要介绍当前对BMP的基础研究,重点回顾总结了BMP单独或联合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及其疗效以及优缺点,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技术(Dynesys)与经典的经皮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隐性失血量的情况。方法选取7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Dynesys治疗(Dynesys组)36例,接受PLIF治疗(PLIF组)36例。采用Gross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及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患者实际总出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得出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种术式隐性失血量情况。结果 Dynesys组患者总失血量为(932±237)ml,显性失血量为(634±162)ml,隐性失血量为(299±94)ml。PLIF组总失血量为(1 098±459)ml,显性失血量为(667±265)ml,隐性失血量为(431±211)ml,PLIF组隐性失血量高于Dynesys组(P<0.05)。结论 Dynesys及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总失血量大于术中及术后可观察到的显性失血量,Dynesys的隐性失血量较PLIF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孔成形术治疗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症患者36例,入院行选择性神经根管造影及阻滞术,根据症状及患方意愿,22例行Ⅰ期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Ⅰ期手术组),另14例出院后因症状复现而再次入院手术治疗,设为延迟手术组。记录治疗前、阻滞后1d、再入院前(延迟手术组)、手术后1d、3个月、6个月的患侧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各个时期的VAS和ODI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且维持良好并呈持续下降趋势;VAS术后6个月较术后1 d改善明显(P0.05);ODI术后1 d与术后3个月、术后1 d与术后6个月、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手术组阻滞后1 d的VAS和ODI优于Ⅰ期手术组。延迟手术组再入院前VAS和ODI较自身阻滞后有显著升高。两组术后各个时期的VAS评分和OD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自身治疗前和(或)再入院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仅2例出口根刺激症状者于短期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使用选择性神经根管阻滞治疗效果持续性可能欠佳,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是其重要的生物行为之一,这种特异性是癌细胞与靶器官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突变的逐渐演化过程。本文从细胞分子水平综述了癌细胞侵袭转移的相关分子基础,以及各阶段的分子表达关系的研究进展,从而探讨癌细胞侵袭、转移相关机制,并对阻抑癌细胞侵袭、转移药物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之间的滑移,包括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临床症状包括腰背部疼痛及神经根受压或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肢症状。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受压神经组织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以及与邻近椎体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11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并获得随访的1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防方法分为物理预防组和分级预防组。物理预防组共71例,术后常规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血栓;分级预防组共86例,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等级给予分级预防,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VTE的发生率。结果物理预防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为(176.25±80.21)m L,分级预防组为(209.15±101.70)m L,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预防组术后VTE的发生率为8.5%(6/71),分级预防组为1.2%(1/86),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矿化胶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ineralized collagen-polymethylmethacrylate,MC-PMMA)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Ⅰ、Ⅱ期Kümmell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符合要求的患者共23例,均行伤椎双侧PKP手术,术中使用MC-PMMA者9例(MC-PMMA组)、使用PMMA者14例(PMMA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伤椎后缘高度丢失率、脊柱后凸角矫正率、伤椎楔变角矫正率,以及治疗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手术一般情况及并发症。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7.4±3.7)min,(27.0±4.5)min,t=0.248,P=0.807;(13.3±3.5)m L,(14.3±3.3)m L,t=-0.655,P=0.519;(8.1±1.1)d,(7.7±1.3)d,t=-0.780,P=0.444]。MC-PMMA组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1例向椎体前缘渗漏、4例向椎间盘内渗漏;PMMA组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1例向椎体前缘渗漏、5例向椎间盘内渗漏、1例向椎管内少量渗漏但无神经症状。MC-PMMA组2例发生椎体骨折,PMMA组3例发生椎体骨折,均经非手术治疗或PKP手术治疗后改善或治愈。2组骨水泥渗漏和术后新发骨折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P=1.000)(2)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138,P=0.711)。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95,P=0.760);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02.813,P=0.000);2组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2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ODI。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299,P=0.590)。2组患者ODI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349,P=0.561);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O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531.962,P=0.000);2组ODI随时间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2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2.881,P=0.074);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853,P=0.366);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7.068,P=0.000);2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随时间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2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伤椎后缘高度丢失率。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2.488,P=0.102);2组患者伤椎后缘高度丢失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3.871,P=0.062);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伤椎后缘高度丢失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0.016,P=0.000);2组伤椎后缘高度丢失率随时间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2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脊柱后凸角矫正率。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8.089,P=0.000);2组患者脊柱后凸角矫正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01,P=0.973);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脊柱后凸角矫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52.825,P=0.000);2组脊柱后凸角矫正率随时间变化均呈降低趋势,但2组的降低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2组脊柱后凸角矫正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67,P=0.076;t=-1.311,P=0.204);术后1年,PMMA组的脊柱后凸角矫正率明显低于MC-PMMA组(t=3.690,P=0.001)。(7)伤椎楔变角矫正率。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0.315,P=0.000);2组患者伤椎楔变角矫正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16,P=0.901);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伤椎楔变角矫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49.888,P=0.000);2组伤椎楔变角矫正率随时间变化均呈降低趋势,2组的降低趋势基本一致。结论:应用MC-PMMA与应用PMMA行PKP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均能迅速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脊柱功能、恢复伤椎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后期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伤椎高度丢失和脊柱后凸矫正度丢失,应用MC-PMMA比应用PMMA能更好地维持脊柱后凸矫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