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肾功能不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肾功能不全对CHF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NYHA心功能Ⅲ,Ⅳ级CH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不全代偿组和肾功能不全失代偿组.结果 CHF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35.5%.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的血清Cr浓度明显高于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P<0.01);在血清Cr浓度升高的患者中,NYHA心功能Ⅳ级的比例较高,而NYHA心功能Ⅲ级的比例较低(均P<0.05),且血清Cr与B型脑钠肽(BNP)呈正相关(P<0.01).CHF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明显升高(P<0.01).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血清Cr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的回归系数为0.01,优势比(OR)为1.01(P=0.007,95%CI:1.003~1.017),BUN的回归系数为0.088,OR为1.092(P=0.009,95%CI:1.022~1.167).结论 Cr,BUN分别是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CHF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肾功能不全是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CHF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综合ICU与神经外科ICU(NSICU)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DVT的针对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弋矶山医院综合ICU及NSICU住院且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的1 891例患者DVT发生情况,分析比较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综合ICU患者DVT发生率为11.0%,下肢瘫痪(OR=2.696,95%CI:1.289~5.638)、肿瘤(OR=2.283,95%CI:1.368~3.809)、手术史(OR=1.811,95%CI:1.157~2.836)、升压药(OR=1.694,95%CI:1.150~2.497)是DVT危险因素,抗凝药(OR=0.582,95%CI:0.390~0.868)是DVT保护因素。NSICU患者DVT发生率为25.6%,手术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73.646,95%CI:36.00~150.68)。结论:NSICU患者DVT发生率较综合ICU高,同时DVT的危险因素也存在差异,临床可根据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脊椎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对纳入患者术后下肢DVT进行筛查,依据筛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统计两组临床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脊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 150例脊椎骨折术后患者有80例形成DVT,发生率为53.33%;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OR=2.031,P=0.023,95%CI 1.015-3.258)、术后BPC低(OR=1.891,P=0.012,95%CI 1.003-3.123)、术后D-D高(OR=1.941,P=0.009,95%CI 1.011-3.192)是脊椎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抗凝药物使用(OR=1.985,P=0.015,95%CI 1.019-3.210)是椎骨折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干预组术后DVT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未干预组60.83%,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史、术后PLT和D-D水平可有效预测脊椎骨折术后DVT形成,而为高危DVT患者有效使用抗凝药物并实施合理护理预防措施是有效降低术后DVT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 =1.73,95%CI =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 =4.13,95%CI =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 =4.73,95%CI =2.25~9.78)、Wells评分≥2 分(OR =3.54,95%CI =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 =3.06,95%CI =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 =0.55,95%CI =0.28~0.96)。结论:中老年人脑出血后DVT发生率较高,接近一半的患者无DVT临床症状。中老年急性期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DVT监测和干预,并结合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以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收治入院的CHF患者160例,选取同期住院的非CHF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通过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actulose hydrogen breath test, LHBT)检测受试者SIBO情况,比较CHF组与对照组SIBO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CHF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NYHA心功能分级)与SIBO发生率的关系。分析SIBO阳性CHF患者的临床特征,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CHF患者心衰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 CHF患者SIBO阳性率(53.8%)较对照组(32.0%)明显升高(x2=7.214,P<0.01);② SIBO在NYHA心功能Ⅰ-Ⅳ级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0%、36.5%、66.7%、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820,P<0.01);③ SIBO阳性组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肺动脉压(PASP)显著高于SIBO阴性组(均P<0.05);SIBO阳性组患者的体征中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下肢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29.1%、24.4%、46.5%,显著高于SIBO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 SIBO阳性与心功能分级加重显著相关(OR=2.661, 95%CI:1.30~5.45, P=0.007)。结论: SIBO阳性是心功能分级加重的相关因素,并且CHF患者SIBO阳性率随心衰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40岁以上关节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n,DVT)并发症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气压泵使用时间策略对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311例40岁以上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DVT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DVT并发症在吸烟史、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气压泵使用时间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手术时间的延长是术后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014,95%CI:1.005~1.023,P<0.05);术后长时间使用气压泵是术后DVT并发症的保护因素(OR=0.107,95%CI:0.038~0.298,P<0.05);术前D?二聚体指标升高是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182,95%CI:1.299~3.665,P<0.05)。结论:40岁以上患者D?二聚体升高加大DVT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延长使用气压泵的时间,可减少关节镜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平  那开宪 《中国医刊》2007,42(7):21-23
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尽管近20余年来人们对CHF发病机制有了质的认识,CHF的药物治疗因此取得了长足进展,但CHF患者即使在规范化药物治疗情况下,其预后仍十分严峻,NYHA心功能Ⅰ-Ⅱ级患者1年内病死率平均为5%,NYHA心功能Ⅱ-Ⅲ级患者为10%-15%,而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一年病死率可高达50%。因此,近些年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运用非药物治疗手段来治疗CHF。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预防肺栓塞及术后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行经皮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给予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50-75万u/d,平均给药5—7d),每日测量患肢膝上15cm,膝下15cm周径,15—30d后复查彩超。结果12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经尿激酶溶栓及抗凝治疗后治愈10例,显效2例。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安全,且为抗凝治疗降低了风险,加快了DVT患者的康复,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术后经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保证溶栓疗效和减少其发生性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超声技术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与下腔静脉血容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3月外科手术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148例,根据深静脉血栓分级分为Ⅰ级25例,Ⅱ级21例,Ⅲ级54例,Ⅳ级48例,检查并评估四组下腔静脉血容量,分析下腔静脉血容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间静脉血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69,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静脉血容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分级呈正相关(r=0.391,P<0.05)。结论 静脉血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下肢静脉瘀血程度,可作为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632例创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0.941,P<0.05)不会增加DVT的发病风险。结论高龄、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均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护,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2月连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调查DVT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入组患者579例,共检出急性DVT 114例(19.69%).DVT组与对照组年龄、DVT病史、DVT家族史、血管疾病史、深静脉穿刺史、瘫痪、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FIB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是脑卒中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DVT发病率高,肌力≤3级、卧床、高血压、GCS评分、Wells评分、DD水平是DVT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安申琴  江雪莲  陈志平 《西部医学》2011,23(9):1799-1801
目的探讨骨科髋部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8例骨科髋部手术病人采用基本预防护理方法、机械预防护理方法与药物预防三结合的综合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188例中,发生3例髂外静脉栓塞、18例股静脉栓塞、2例腘静脉栓塞,无肺栓塞死亡病例,其发生率为12.23%。结论基本、机械预防护理方法与药物预防相结合的措施,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之间收住院的经过顺行性静脉造影或下肢静脉超声临床确诊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268例进行统计,分为单纯深静脉血栓组(198例)和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组(70例),常规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分析两组C反应蛋白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组C反应蛋白(72.780±33.724)mg/L明显高于单纯深静脉血栓组(39.220±49.633)mg/L,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显著异常患者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合并肺栓塞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 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38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结果通过对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行深静脉置管术的402例患者的置管静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栓形成特点。结果 402例患者中,共检出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58例,阳性率为14.43%;不同深静脉置管血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791);置入管刺入静脉处是形成血栓的最常见部位;深静脉置管后1 d内即可形成血栓,7~12 d是血栓易发生期。结论深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深静脉置管血栓简捷有效的方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为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30例未经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DVT组,与患者年龄、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IL-6和IL-8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DVT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与DVT组相比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升高(P<0.01)。结论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外周血中,均检测到血浆细胞因子的升高,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CT观察肺栓塞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 24例肺栓塞患者在胸部增强扫描后再进行腹部及下肢静脉期扫描,观察深静脉血栓的存在及位置。结果 6例仅发现肺动脉栓塞,18例同时发现肺动脉栓塞及深静脉血栓。18例深静脉血栓中有5例仅位于腹部静脉,10例仅位于下肢静脉,3例在腹部静脉及下肢静脉内均发现血栓。结论 75%PE患者存在DVT,通过CT发现肺动脉栓子的同时能够观察深静脉情况,该方法经济、易于完成,有利于基层医院临床对PE的诊断和治疗,适于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血压与下肢DVT的相关性。方法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300例。入院后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血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高血压与下肢DVT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住院患者中5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00%。单因素结果显示:下肢DVT与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DVT与高血压、D聚体、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DVT与高血压、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密切(P0.05)。结论高血压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时应加强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其他方法预防老年人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eepveinthrombosis)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股四头肌舒缩、CPM机(肢关节功能恢复器)功能锻炼等机械措施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本组40例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结论:低分子肝素(LMWH)配合其他措施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