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在原发灶不明淋巴结转移癌原发部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36例初诊为颈淋巴结“原发灶不明”转移癌诊断过程中,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酶标对指示可能原发部位的作用和准确性。结果36例中,病理明确指出原发部位或高度可能部位者7例,其中,甲状腺髓样癌4例,前列腺癌2例,卵巢癌1例;病理指示可能原发部位,而最终确诊的原发灶与之相符者26例,其中病理提示第一部位者17例;另有3例,病理未能正确指示原发部位。结论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酶标能较准确地指示肿瘤可能的原发部位,从而为临床对转移癌原发病灶的寻找提供帮助。结合临床、放射、病理及其它影像学诊断,建立颈淋巴结转移癌原发部位临床诊断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病例的临床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及颈部淋巴结的分布,为临床对此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分析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17例的临床特点、颈部淋巴结分布、治疗方法。结果 17例患者中颈部淋巴结复发7例(41.4%),2例发生远处转移,5例行可疑原发灶所在部位放疗,无一例出现原发灶,未行放疗者12例中7例最终出现原发灶。结论颈部淋巴结的位置与原发肿瘤来源之间的转移规律有助于原发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的正确诊断;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将可疑原发灶包括在治疗中,并根据可疑原发肿瘤的类型选择手术或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较佳诊断指标。方法选取66例乳腺癌住院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年龄、原发灶部位、大小、原发灶纵横比(L/T)、边界、内部钙化灶、后方回声,血流分级、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然后探测同侧腋窝淋巴结,记录淋巴结最大径、淋巴结L/T、皮质最大厚径和血流分布类型,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原发灶的位置、原发灶最大径、原发灶血流丰富程度、淋巴结局部皮质最厚径、淋巴结L/T、淋巴结血流分布类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淋巴结局部皮质最厚径、淋巴结血流分布类型、原发灶血流丰富程度、原发灶最大径、原发灶的位置及淋巴结L/T。结论综合多项因素判别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良恶性,将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更为准确地判断腋腋窝淋巴结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颌下、颈部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及追寻原发灶途径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2例以颌下、颈部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结转移癌患得。结果:42例患者中,有34例找到原发灶,位于颌下、颈上部转移癌其原发灶主要位于鼻咽部、扁桃体、甲状腺,颈下部转移癌其原发灶主要位于锁骨下、消化道、肺部,病理类型以鳞癌居多(23/42)。结论: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以细针穿刺抽吸病检为首选,B超、CT检查亦有较高的准确率;治疗视原发灶的部位、病理分类及患者全身状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PTC患者的术前超声征象进行分析,其中4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转移组,94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对照组.对超声征象与病理的吻合度进行k系数检验.以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以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PTC原发灶的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内微钙化、颈部淋巴结内钙化、淋巴结内囊变坏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 =45.21、48.78、57.81,OR=32.49、50.73、246.60,P均<0.05),且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度(k=0.57、0.56、0.64,P均<0.01).结论 PTC原发灶内微钙化和颈部淋巴结囊变坏死、钙化对术前预测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食管癌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浸润层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2006年间我院32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位置越低,浸润层次越深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越高。结论:食管癌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位置、浸润层次成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PET/CT显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PET/CT检查的初诊NSCLC患者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大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68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得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SUVmax、大小、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原发灶SUVmax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SUVmax、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原发灶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2001年我院病理确诊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248例患者,其中男性164例,女性84例。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56岁,根据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颈部分区法,转移淋巴结位于单区内231例,两区以上17例。单个肿块可活动者120例,多个肿块可活动者108例,固定肿块20例。肿块直径0,5~10.0cm不等。病程10d~2年不等。原发灶位头面部的108例,位于颈部的76例,位于锁骨下的34例,原发灶不明的30例。病理学检查报告鳞癌156例。腺癌58例,未分化癌3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腺样囊性癌2例。肿瘤位于头面部的鼻咽癌主要行放疗加化疗,鼻腔、副鼻窦癌行手术加放疗,口腔癌主要以手术为主。原发灶位于颈部的甲状腺癌及喉癌主要行手术治疗、辅助放疗,原发灶位于锁骨下的主要行化疗。原因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根据淋巴结部位,病理性质,全身情况等因素,选择放疗、手术、化疗,在积极治疗转移灶的同时寻找原发灶。结果随访3年以上,原发灶位头面部的3年成活率82%,位于颈部的3年成活率92%,位于锁骨下的3年成活率6%,原发灶不明的3年成活率40%。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应根据原发灶的不同、病理性质不同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对于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应持积极态度,争取时间积极治疗,在治疗中寻找原发灶。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超声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超声征象,为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PTC患者的超声征象。其中59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11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采用操作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限值。采用χ2和秩和检验比较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超声征象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RI、PSV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限值分别为0.735、13.95 cm/s。与PTC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直径、是否有晕环、是否累及甲状腺上极、有无微钙化、血供分级、RI及P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原发灶回声、边界是否清晰、纵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C原发灶直径及PSV这2个因素是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独立因素。结论 PTC原发灶的一些超声征象与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为术前PTC患者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郭峰  汪清  倪泽称  张宇  王胜军  马力克  胡岚亭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27-1829,183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肾癌原发灶及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诊断为肾癌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及病理结果,比较PET-CT与增强CT两者对肾癌及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结果]35例中,经原发灶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30例.其余5例因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远处转移未行原发灶手术治疗,仅取转移部位病检确诊,分别行DSA肿瘤栓塞术、免疫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18F-FDG PET-CT检查阳性29例,敏感度82.9% ,CT平扫加增强检查阳性33例,敏感度94.3%,转移病灶共16处,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处,肺转移3处,肾静脉癌栓形成1处,骨转移2处,肝转移1处,肾上腺、右侧锁骨上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双肺门淋巴结转移1处,右侧胸壁转移1处,软组织转移1处,而CT平扫加增强仅发现1处下腔静脉癌栓形成,1处肝转移.[结论]18F-FDG PET-CT对诊断原发性肾癌的敏感性不如CT,但对远处转移的诊断优于CT,对肾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特点及其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51例行胃癌根植术的胃癌组织标本及33例淋巴结转移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CR7表达。结果 CCR7在62.7%(32/51)胃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33例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CCM高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8%(28/33),81.8%(27/33),两部位CCR7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侵润深度(P〈0.01),肿瘤分期(P〈0.01)密切相关,但与手术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CCR7表达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28/33),77.8%(14/18),87,5%(28/32),73.7%(14/19)。结论 CCR7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CR7在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CR7表达对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非手术治疗选择靶点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恶性黑色素瘤5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6例及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40例,分别研究PET/CT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及转移瘤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病灶均异常摄取FDG, SUV 3.52~14.76,其中2例示区域淋巴结转移并经病理确诊.3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经18F-FDG PET/CT检出原发灶,原发灶检出率18.75%,其中2例示远处多发转移;另2例患者临床体检发现原发灶,18F-FDG PET/CT未见原发征象.40例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患者中,18F-FDG PET/CT诊断原发灶残留8例,经病理确诊5例,准确率62.50%;18F-FDG PET/CT示区域淋巴结转移7例,病理确诊5例,阳性预测价值 71.43%;18F-FDG PET/CT 示远处多发转移14例,远处转移率35.00%(14/40);40例患者中,2例因PET/CT显像降低临床分期,11例提高分期,18例患者治疗方案改变.结论 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准确分期方面有较大临床价值,但在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特点及其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1例行胃癌根植术的胃癌组织标本及33例淋巴结转移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CR7表达。结果CCR7在62.7%(32/51)胃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33例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CCR7高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8%(28/33)。81.8%(27/33),两部位CCR7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侵润深度(P〈0.01),肿瘤分期(P〈0.01)密切相关,但与手术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CCR7表达对胃癌淋巴缩转移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28/33),77.8%(14/18),87.5%(28/32),73.7%(14./19)。结论CCR7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CR7在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CR7表达对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非手术治疗选择靶点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颈部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为临床医师作颈淋巴结清扫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口腔鳞癌患者75例.对颈部淋巴结的彩超特点结合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在早期就发生肿瘤细胞从原发灶经淋巴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宏观的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微转移灶.按病理学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37例,超声提示符合28例,不符合9例;淋巴结无转移38例,超声提示符合33例,不符合5例.结论 彩超能检出淋巴结,作出具有提示价值的诊断.且与其它影像学诊断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作者认为超声对颈部的淋巴结诊断是首选.  相似文献   

15.
陈国健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0):814-815
目的:提高初诊时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92例进行分析。结果:在78例来自鼻咽;5例原发于肺,原发于食管,腮腺各3例,1例原发于喉,2例隐性癌,结论:初诊原发病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应根据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寻找原发灶,如上颈区的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应首先检查鼻咽部,可提高初诊时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 选择134例证实的脊柱转移瘤,分别观察椎体、附件、椎间盘的破坏、局部肿块、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转移征象,椎管狭窄及其原因。结果 单个椎体破坏41例(30.6%),多个椎体破坏93例(69.4%)为相邻、跳跃及混合型椎体破坏。T1WI均为信号减低,T2WI信号改变可以多种多样,附件破坏64例(47.8%),局部肿块29例(21.6%),伴淋巴结肿大45(33.6%)及其他转移征象50例(37.3%),椎间盘均无破坏。结论 脊柱转移瘤有特征性的表现,注意观察椎体破坏的方式、信号、高度及椎体外其他原发灶及转移灶征象是诊断的判断,横断位扫描有利于原发灶及其它的转移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BMUP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BMUPT患者PET/CT图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PET/CT中心检查的49例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记录其原发灶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骨转移部位及骨转移性质,同时测定各骨转移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不同骨转移性质及部位的SUVmax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PET/CT检查共正确检出48例原发灶, 有1例未正确检出,新发现42例合并淋巴结转移,26例合并器官转移。49例患者中成骨性转移9例,溶骨性转移33例,混合性转移7例。各部位骨转移发生率依次为:脊柱91.8%、骨盆85.7%、胸部77.5%、四肢57.1%、颅骨24.4%。溶骨性转移SUVmax大于成骨性转移(t=3.55,P<0.05)。成骨性转移、溶骨性转移各部位之间SU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ET/CT在BMUPT的原发灶寻找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且能发现新的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可以BMUPT患者病情评估及综合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荣福  崔冰 《内镜》1996,13(2):92-94
为明确纵隔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在CT直接引导下,对10例CT扫描提示或怀疑有纵隔淋巴结肿大者进行经纤支镜的细针活检(TBNA),根据CT薄层片确定穿刺部位和进针角度,进行淋巴结穿刺,之后作它部位的钳检,刷检等。结果提示,9例11个部位肿大淋巴结为肿瘤转移所致,其中2例CT诊断为炎性,1例为2个部位肿大淋巴结为炎性,而CT诊断为肿瘤转移,3例支气管内钳检,刷检结果与淋巴结穿刺结果一致。我们认为,CT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完善超声对胆管癌TNM分期的诊断研究。方法 观察73例胆管癌患者肿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并根据胆管肿瘤部位将肿大淋巴结的部分为四个区域。结果 超声显示淋巴结肿大31例,转移23例,炎症6例;诊断敏感性71.8%,特异性80.4%,诊断正确率76.7%。转移淋巴结多边缘不清晰(65.2%),炎症淋巴结边缘多清晰(83.0%),在大小、回声、形态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为诊断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良好手段,重视淋巴结边缘形态及浸润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超声能准确地判断巴结部位及分区,为术前分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表淋巴结转移癌的发生规律以及免疫组化在寻找淋巴结转移癌原发部位中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病理形态学和Ck7、Ck20、Villi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Ck7、Ck20、Villin表达的8中模式分析本院61例体表淋巴结转移癌的病理学特征。【结果】本实验有结果对照的54例体表淋巴结转移癌中抗体的表达为:①CK7+、CK20-、villin+:胃腺癌表达率较高;②CK7+、CK20-、villin-:肺腺癌和乳腺癌表达率较高;③CK7-、CK20-、villin-:肺鳞癌、甲状腺癌表达率较高;④CK7-、CK20+、villin+:肠腺癌表达率较高。余7例经过模式可判断6例的原发灶的可能部位,其中3例经跟踪随访得到证实与结果相符。【结论】以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结合临床病史及临床资料,能较准确地确定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病灶,指示肿瘤可能的原发部位,为临床对转移癌原发病灶的寻找提供帮助;CK7、CK20和villin联合表达模式,结合一些特异性抗体的表达有助于判断部分腺癌的器官来源,缩小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搜寻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