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超声对肠梗阻病因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资料与方法1985~1997年3月,经本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证实或临床随诊证实的肠梗阻83例为本文对象。仪器用EUB-40、Aloka-620、Aloka-2000、Acuson128XP10m,3.5~5.0MHz线阵或凸阵探头。扫查方法:(1)识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肺周及肺内实性病灶的彩色信号和多普勒频谱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不同表现,探讨彩超在鉴别肺实性病变良恶性方面的价值和方法。资料和方法:1997年3月~2000年12月,经X线或CT定位,B超及彩超共观察肺实性病变107例,其中彩超观察满意的101例为本文研究对象,包括良性38例,恶性63例。有95例经病理证实,包括手术病理17例,穿刺病理68例,支气管镜检8例,痰检2例;另6例炎性病变抗炎治疗后CT证实病灶消失。结果:良性和恶性病变的血流检出率分别为82%和59%,有显著性差异。良性病变动脉峰值流速39.4±28.0cm?s,阻力指数0.71±0.32;恶性病变分别为20.5±20.0cm?s,0.36±0.31。结论:彩超能很好显示肺实性病变内血流状况,对鉴别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及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表面被膜形态的异常程度及半定量化分级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患者127例为病变组,以因其他肿瘤行手术治疗而临床无阳性发现并经手术肉眼观察判断非肝硬化患者56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和适当降低增益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被膜形态及厚度等。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肝被膜细而平整为0级;肝被膜轻度增厚、回声增强为I级;肝被膜增厚、呈细水纹状欠平整为Ⅱ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对本组病例肝圆韧带结构形态的观察:细而平整、厚度≤2mm为正常;增厚、不平整、回声增强等为异常表现。结果 病变组127例中,肝被膜显示0级11例,Ⅰ级21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36例。对照组56例中显示O级48例,Ⅰ~Ⅱ级8例。依据此分级评价标准检测肝被膜形态异常程度,敏感性91.3%,特异性85.7%,正确率89.6%。病变组肝内韧带异常者,肝纤维化占75.0%(9/12例),肝硬化占95.5%(64/67例);而正常组仅4例(8.9%)异常。结论对肝被膜结构细微变化的分级,可较灵敏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异常改变,对提高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为肝弥漫性病变进展程度的判断提供半定量化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微小转移癌(59个病灶,直径≤1.8cm)及手术病理、CT、临床随访半年的对照组158例患者(均确诊有原发性恶性肿瘤),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降低增益及采取患者屏气状态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对比常规扫查法与超声附加方法前后肝表面被膜形态及回声改变。结果:肝表面微小转移癌组51例中17例(33.3%)采用普通检查条件不能显示或仅提示可疑,而采用上述附加方法,超声检出率从57.6%提高达86.4%。假阳性5例。该方法诊断肝转移癌的灵敏性为84.3%,特异性为96.8%,诊断正确率达93.7%。结论:对肝表面微小转移癌在超声检查中应用5种附加方法,显示率及清晰度得以改善,提高了肝转移癌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结肠体表超声投影及肿瘤定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滞肠后结怕体表投影超声观察,并与常规经腹超声对结肠肿瘤定位诊断结果对照研究,分析超声对结肠肿瘤的定位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91例灌肠后超声检查,其中21例肠道恶性肿瘤为常规经腹超声(未灌肠)首诊发现,作对照研究。结果:升结肠及联系人结肠位置相对固定,位于侧腹。乙状结肠变化较大,13%达左肋缘及左肋间,1%达右肋缘,10%与回盲部紧邻;横结肠2%达左下腹与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相邻;结肠杆菌2%,脾曲1%达腋中线等4-5肋间。21例常规经腹超声首诊发现的结肠肿瘤中,3例部位误诊。结论:结肠肿瘤部位误诊与肠道分布变化有关,了解肠道肿瘤为化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腔内超声(ELUS)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对58例直肠癌术前行ELUS检查,参考TNM分期标准进行术前分期诊断,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ELUS对58例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符合率达79.3%,T1、T2、T3、T4各期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00%、58.8%、87.5%、83.3%.对T2期诊断灵敏度最低,误诊7例中6例过深判断为T3期,且均为溃疡型腺癌.ELUS对54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6.9%、75.0%、75.9%.淋巴结转移ELUS漏诊6例,淋巴结转移ELUS诊断假阳性7例.结论:ELUS对直肠癌浸润深度及肠周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度较高,可成为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良好的方法.对T2期的过深判断为影响诊断符合率的重要因素,肿瘤导致肠腔明显狭窄或肿瘤位于直肠上段也影响ELUS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回盲瓣的超声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对回盲瓣的显示率、显示方法、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2例X线和(或 )肠镜检查正常者行灌肠后回盲瓣超声检查 ,另 78例肠梗阻患者作对照研究。探头置右下腹 ,扫查切面与腋前线夹角为 2 0°~ 5 0° ,与水平面夹角 45°。结果 回盲瓣呈“八”字形 ;显示清晰 (Ⅱ度 ) 73 .9% ,部分显示 (Ⅰ度 )16.3 % ,未显示 ( 0度 ) 9.8% ;上瓣长径正常值为 ( 1.95± 0 .42 )cm ,下瓣长径 ( 1.3 9± 0 .3 5 )cm ,瓣叶厚度 ( 4 .79±1.2 9)mm。肠梗阻 78例中 61例为回顾性分析 ,大小肠梗阻部位诊断符合率为 85 .2 % ,根据回盲瓣显示对另 17例肠梗阻作前瞻性研究 ,梗阻部位均判断正确。结论 超声能准确识别回盲瓣 ,对梗阻部位及病因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对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4例十二指肠占位病变,均行超声检查;16例行胃镜检查,14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8例行CT检查。结果 超声显示率达85.3%(29例),依声像图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壁厚型21例,壁外型4例,腔内结节型4例。间接声像图表现为:肝内外胆管扩张,上消化道梗阻。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和CT显示率分别为68.8%、42.9%、37.5%。结论 超声对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检出率较X线造影及胃镜高,为检查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讨应用超声诊断胆管癌对周围组织脏器侵及的可行性,我们对中上段胆管癌肝浸润(55例)、胆囊浸润(56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确定了肝浸润的四个程度:未受侵Li(一),可疑受侵Li(±),受侵Li(+),明显受侵Li();胆囊受侵亦分为四个程度;未受侵Gi(一),可疑受侵Gi(±),受侵Gi(+),明显受侵Gi()。根据此标准,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超声诊断总的正确率分别为74%、77%,其中Li()及Gi()均得到正确诊断;同时讨论了胆囊大小的临床意义,认为胆囊大小不能作为判断梗阻部位及胆囊受侵的唯一依据;并分析了超声诊断胆囊受侵假阳性较高的主要原因。总之,超声对于判断胆管癌侵及周围组织脏器有价值,为术前分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经皮射频治疗肝肿瘤中肠穿孔预防措施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治疗近消化管肝肿瘤时肠灼伤、肠穿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有手术切除史或其他治疗等原因不宜接受再手术的邻近消化道肿瘤55例59个病灶,制定相应的附加方法及治疗后预防措施进行治疗,并进行超声、CT随访。结果经皮射频治疗后3~72h内持续不同程度腹痛者占38.2%(21/55例),其中48例治疗后7天内行超声或CT检查,右上腹显著疼痛、肠壁增厚水肿者占25%(12/48例),12.5%(6/48例)肠壁增厚显著,并在肝肠之间有少量积液;12例有右上腹手术或邻近肠管区域肿瘤的2~3次射频治疗病史,其中2例为胆肠吻合术后。2~3周后10例疼痛症状缓解,2例持续性右上腹不适隐痛达4~6个月。3个月后超声或CT检查,8例(14.5%)显示肠粘连,无1例发生肠穿孔。本组病例肿瘤1次射频消融成功率达89.8%(53/59灶).治疗后复发率达15.3%(9/59灶),其后有11例(11/55,20.0%)采用手术切除或术中RF等方法再治疗.结论右上腹手术及邻近肠管区域局部反复射频治疗是RF易发生肠壁灼伤的危险因素:重视预防策略,可有效减少脑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