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设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8)及缺血后处理组(n=8).全程监测心电图,再灌注结束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各组Cx43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RT-PCR显示,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Cx43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Cx4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监测心电图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P<0.01). 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抑制由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室肌Cx43 mRNA降解,从而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外源性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I/R)模型,用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NE-IP),并与经典缺血预处理(IP)比较,观察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范围和心肌酶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缺血再灌组相比,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及缺血预处理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心肌梗死范围减少,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和心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与缺血预处理相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快钠通道电流的变化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1h后处死动物分离心室肌细胞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缺血区心外膜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 (sodiumcurrent,INa)的变化 ,以正常心肌INa为对照 ,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结扎 1h兔缺血区心室肌细胞快钠电流受到抑制 ,电流密度 电压关系曲线上移 ,其峰值电流密度由对照组的 (- 4 5 .5 0± 5 .33) pA/ pF(n=1 2cells)下降为冠状动脉结扎后 1h组的 (- 2 0 .0 3± 4 .4 3) pA/ pF(n=1 0cells) ,峰值电流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了 5 5 .98% (P <0 .0 0 1 ) ;其失活曲线左移 ,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对照组为(- 76 .2± 5 .3)mV(n =1 0cells) ,冠状动脉结扎后 1h组为 (- 1 0 0 .0± 5 .6 )mV(n =6cells) ,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小 (P <0 .0 0 1 ) ,失活速度加快 ;冠状动脉结扎后 1h组INa恢复速度明显减慢 ,恢复时程延长 ,和对照组比较P <0 .0 0 1。结论冠状动脉结扎后 1h缺血区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受抑制 ,细胞兴奋性及传导速度下降 ,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方法 将健康雌雄各半26周龄的W 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10,生理盐水2ml/d)、缺血再灌注组(MIR)(n=10,生理盐水2ml/d)、MIR+辛伐他汀组(n=10,阿托伐他汀2mg/kg/d).制作大鼠在体心肌I/R模型后开始灌胃,持续8周.测定血流动力学,并测量心室重量反映心室重构的情况. 结果 辛伐他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 结论 应用辛伐他汀可以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血流动力学,减轻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 (Captopril)对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抑制。方法 :19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n =9,治疗组n =10 ) ,均行冠状动脉左室支中点结扎 10 0分钟 ,观察两组心肌缺血面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和血管紧张素Ⅱ (AⅡ )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肌缺血面积低于对照组(34.6 %± 2 .2 %vs 40 .8%± 2 .6 % ,P <0 .0 0 1)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治疗组显著减少 ,且血浆NE、AⅡ水平均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卡托普利对急性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能减少冠脉结扎后缺血心肌面积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其机制与降低血浆NE、AⅡ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宗武  赵学忠 《吉林医学》2008,29(7):556-55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雌雄各半20周龄的Wistar大鼠34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10,生理盐水1ml/d)、缺血再灌注组(MIR)(n=12,生理盐水1ml/d)、MIR+阿托伐他汀组(n=12,阿托伐他汀2mg·kg^-1·d^-1)。制作大鼠在体心肌I/R模型后开始灌胃,持续4周。测定血流动力学,并测量心室重量反映心室重构的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5);心室重量减轻(P〈0.01)。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左室功能,减轻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7.
兔冠状动脉结扎1h缺血区心肌细胞钙通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钙通道的变化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1h后处死动物分离心室肌细胞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缺血区心外膜心室肌细胞钙通道电流 (Ltypecalciumcurrent,ICa L)的变化 ,以正常心肌ICa L为对照。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结扎 1h兔缺血区心室肌细胞钙电流受到抑制 ,电流密度 -电压关系曲线上移 ,其峰值电流密度由对照组的(- 5 .5 8± 1 .5 3) pA/pF(n =1 0cells)下降为 (- 2 .74± 0 .91 ) pA/pF(n =6cells) ,电流密度峰值下降了 5 1 %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0 1 ;其失活曲线左移 ,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对照组为 (- 1 3.1± 4 .2 )mv (n =1 0cells) ,冠状动脉结扎后1h组为 (- 2 3.8± 6 .2 )mv(n =6cells) ,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小 (P <0 .0 5 ) ,失活速度加快 ;冠状动脉结扎后 1h组ICa L恢复明显减慢 ,恢复时程延长 ,和对照组比较P <0 .0 1。结论冠状动脉结扎后 1h缺血区心室肌细胞钙通道受抑制 ,容易形成折返和后除极 ,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SD大鼠的心肌缺血/冉灌汴模型上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参松养心胶囊(4 g·kg-1·d-1),连续灌胃2周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缺血始30 min内和再灌注60 min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再灌注60 min后摘除心脏测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1)缺血后室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组大鼠心肌缺血后室性早搏的发作次数[(6.7±0.3)次/30 min比(15.0±1.1)次/30 min,P=0.007]、室速的发作次数[(3.5±0.2)次/30 min比(14.7±0.6)次/30 min,P=0.003]和发作持续时间[(10.3±2.0)s比(28.3±4.6)s,P=0.018]以及室颤的发作持续时间[(7.0±1.1)s比(15.0±1.7)s,P=0.031]比对照组均明显减少;(2)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组大鼠再灌注后室性早搏的发作次数[(5.3±0.8)次/60 min比(15.6±1.8)次/60 min,P=0.002]以及再室速发作的持续时间[(4.6±0.5)s比(13.5±0.6)s,P:0.001]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可以明显减少大鼠心肌缺血后窜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对于降低再灌注后室性早搏的发作次数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持续时间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迷走神经刺激对老年大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刺激对老年大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分为:(1)成年组:心肌缺血组(MI组,陀=15)、心肌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MI—Vs组,乃=15)和假手术组(sO组,n=10);(2)老年组:心肌缺血组(MI组,儿=15)、心肌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MI.VS组,凡=15)和假手术组(S0组,n=10)。心电图监测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进行比较。结果:结扎冠状动脉30min内,老年MI组室速和室颤发生率较成年MI组显著增加(P〈0.05);老年MI.VS组与老年MI组室速和室颤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老年MI—VS组不可逆性室颤发生率较老年MI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大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而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应却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家兔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血清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单胺氧化酶(MAO)含量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缺血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中点;假手术组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下穿过丝线但不结扎;对照组不做手术。50min后取血及心肌检测指标,缺血组心肌缺血范围由墨汁染色确定。结果:缺血组心肌及血清cAMP,MAO含量,cAMP/cGMP值显升高;cGMP含量显下降,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cAMP,cGMP,MAO三项指标与家兔的急性心肌缺血具有相关性,对研究临床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去甲肾上腺素是否对大鼠心肌具有缺血预处理后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正常对照组 (NC ,n =13) :冠脉前降支下穿线 ,不结扎 ,旷置 10 5min ;单纯缺血 /再灌注组(I/R ,n =13) :冠脉前降支结扎 4 5min ,再灌注 6 0min ;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 (NEPC ,n =14) :腹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2 4h后操作同I/R组。以心电图 (ECG)、心肌梗塞范围及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为观察指标。结果 与I/R组相比 ,NEPC组显著缩小I/R后的心肌梗塞范围 (P <0 .0 1) ;减小了ECG的ST段上移幅度并降低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P <0 .0 1) ;心肌MDA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1) ,减轻了自由基对心肌的损害。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缺血心肌有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NO-cGMP通路在早期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时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通路的变化,并探讨引起变化的原因及意义.方法 选择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ON组,n=6),预适应组(IP组,n=12),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和预适应程序组(PC组,n=36).以手术套管法造成左冠状动脉主干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取心脏组织检测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cGMP水平.结果 IP组NO、NOS和cGMP较I/R组明显增高(P<0.05);PC组中,NO及cGMP含量随缺血及再灌注呈周期性波动.结论 NO-cGMP通路参与预适应的保护作用,并可能是预适应作用的激发者和中介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心络(TXL)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神经重构和室颤阈值的影响。方法应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M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MI组和TXL组(n=8),第6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和功能后进行室颤阈值测定;免疫组化法研究大鼠心室肌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和密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心室肌神经分布紊乱,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增高(P<0.05),室颤阈值明显降低(P<0.05);TXL组较MI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降低(P<0.05),室颤阈值明显升高(P<0.05),并接近假手术组。结论TXL能改善MI后神经重构反应,提高室颤阈值,有预防MI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通心络(TXL)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神经重构和室颤阈值的影响. 方法 应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M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MI组和TXL组(n=8),第6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和功能后进行室颤阈值测定;免疫组化法研究大鼠心室肌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和密度.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心室肌神经分布紊乱,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增高(P<0.05),室颤阈值明显降低(P<0.05);TXL组较MI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降低(P<0.05),室颤阈值明显升高(P<0.05),并接近假手术组. 结论 TXL能改善MI后神经重构反应,提高室颤阈值,有预防MI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水提物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和丹参水提物组(1/R+DS)。I/R+DS组给予丹参水提物(1g/kg)腹腔注射预处理7 d,Sham组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模型,动态II导联心电图监测缺血15 min和再灌注5 min内室性早搏(PVBs)次数,室性心动过速(VT)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和大鼠病死率。伊文思蓝与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左心室梗死面积,蛋白免疫印迹(Weslern b1ot)法检测心室缺血区缝隙链接蛋白43(Cx43)含量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I/R+DS缺血期和再灌期的PVBs次数减少(P<0.01),缺血期VT持续时间缩短(P<0.01),但VT首次出现的时间无明显差异,VF的发生率和大鼠病死率降低,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梗死面积缩小(P<0.01);心室缺血区磷酸化Cx43(P-Cx43)升高(P<0.05)结论丹参水提物能明显改善大鼠心肌缺血,降低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心室缺血区P-Cx43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钠快通道电流的变化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常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缺血10和30min后再灌注组(10min和30min组)的心室肌细胞钠快通道电流(INa)的变化,以正常心肌INa为对照,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结果缺血10 min再灌注组INa受到抑制,电流密度-电压关系曲线上移,而缺血30 min再灌注组增大,电流密度-电压关系曲线下移,峰值钠电流密度对照组为(-13.55±4.32)pA/pF(n=10个细胞),缺血10min和30min再灌注组分别为(-6.51±2.45)pA/pF(n=10个细胞)和(-41.27±9.68)pA/pF(n=10个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缺血10min再灌注失活曲线左移,而缺血30min再灌注组又右移,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对照组为(-105±12)mV(n=10个细胞),缺血10min和30 min再灌注组分别为(-112±16)mV(n=10个细胞)和(-101±12)mV(n=10个细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缺血10 min再灌注组显著减小(P<0.001),而缺血30min再灌注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缺血10min再灌注组心室肌细胞钠快通道受抑制,而缺血30min再灌注组心室肌细胞钠快通道反而激活,可能为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Captopril)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17只兔心脏(对照组 n=8;干预组 n=9)行冠状动脉左室支中点完全结扎120分钟,观察两组心室纤颤(VF)发生率、心肌缺血面积、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的变化。结果:干预组 VF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1% vs 62.5%,P<0.05)。结论:卡托普利能抑制急性心肌梗塞早期 VF 的发生,这一作用与其降低血浆 NE、AⅡ浓度和减少心肌缺血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8.
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刺激迷走神经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作为心肌缺血组(MI,n=25)、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MI-VS,n=25)、缺血+迷走神经刺激+阿托品组(MI-VS-Atr,n=25)和假手术组(SO,n=20)。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Western blot分析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磷酸化蛋白及总量表达变化。RT-PCR分析Cx43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Cx43表达分布情况。结果:MI-VS组室速/室颤发生率(16.0%,4/25)较MI组(52.0%,13/25)显著降低(P<0.05)。冠脉结扎30 min后,与SO组相比,MI组磷酸化Cx43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迷走神经刺激明显抑制了缺血所致的Cx43脱磷酸化(P<0.05);而阿托品明显阻断了迷走神经刺激对磷酸化Cx43的保护作用。MI组Cx43 mRNA表达均较SO组显著减少(P<0.05);而MI-VS组Cx43 mRNA表达较MI组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发现缺血能够诱导Cx43的分布发生改变,而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抑制缺血引起的Cx43的分布改变。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抑制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主要与迷走神经刺激抑制了Cx43的脱磷酸化及其分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参元丹胶囊(SYD)对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拮抗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心肌缺血的方法,观察SYD的抗缺血作用及其对内皮功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与病理模型组比较,SYD有抑制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的趋势;明显降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及ET/一氧化氮合酶(NOS)比值的升高;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并有抑制5一羟色胺(5一HT)升高的趋势。结论中药复方制剂SYD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能够调整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血管舒/缩物质水平及神经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神经源性机制,并观察针刺干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①空白组,②假手术组,③模型组,④高频电针组,⑤低频电针组.5组均麻醉后捆绑,全程记录心电图.空白组同期捆绑对照;假手术组开胸挂线不结扎;模型组、高频电针组和低频电针组开胸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20 min,再灌注40 min.经以上处理后颈动脉取血,采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下丘脑β_3-肾上腺素受体(β_3-ADK).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电图STⅡ值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也高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模型组IMA含量、β_3-ADK表达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而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与之比较显著降低;高频电针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MA含量和β_3-ADK表达都低于低频电针组.结论 电针内关穴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中IMA含量,降低下丘脑β_3-ADR阳性表达.提示电针通过对神经传导通路上相关物质的影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伤害性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应激反应的发生,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