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ST-T段改变及颈动脉斑块发生在外科患者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疑似冠心病且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静息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相关检查的111例疑似冠心病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疑似冠心病的外科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8)与非冠心病组83例(n=83)。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和基本临床资料,并利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评估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血清肌钙蛋白I、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以及ST-T改变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ST-T改变及颈动脉斑块是外科患者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ST-T改变诊断外科患者冠心病的灵敏度为67.9%,特异度为56.6%,阳性似然比为1.56,阴性似然比为0.57;颈动脉斑块诊断外科患者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65.1%,阳性似然比为2.56,阴性似然比为0.16;联合ST-T改变及颈动脉斑块结果诊断外科患者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6.4%,特异度为35.0%,阳性似然比为1.48,阴性似然比为0.10。结论ST-T改变和颈动脉斑块可作为外科患者冠心病的诊断指标,并且二者结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脏自主神经节(GP)消融对睡眠呼吸暂停(sA)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成年杂种犬13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第1组先制作SA模型再行GP消融(n=7),分别在基础状态、SA1h和GP消融后记录心电图、采集动脉血及测量心房、肺静脉和上腔静脉的不应期(ERP)和心房易颤窗口(WOV);第2组先行GP消融再制作SA模型(n=6),分别在基础状态、GP消融后和SA1h后收集或测量以上参数。比较心率、血压、动脉血气、心率变异性(HRV)和各部位ERP、WOV在两组之间和消融前后的变化。结果第1组在SA过程中,心率、血压先上升后下降,SA1h末HRV低频/高频比值(LF/HF)减小[(0.6±0.2)对(0.8±0.2),P〈0.05],各部位ERP显著缩短,2WOV显著增加(P〈0.05)。GP消融后LF/HF增大[(1.1±0.3)对(0.8±0.2),P〈0.05],各部位ERP显著延长,EWOV显著减小(P〈0.05)。第2组在GP消融后,SA过程中心率、血压同样先上升后下降,各部位ERP不同程度缩短,但LF/HF和EWOV变化则不明显。无论先SA或者先消融GP,两组犬在SA1h末均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结论自主神经活性的变化在SA并发的房颤中起着重要作用,消融心脏GP可以逆转或阻止SA导致的房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萍乡市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接受治疗的存活期>3年的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38例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存活期在1年之内的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38例设为对照组。应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P<0.01)。观察组患者疼痛、失眠、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疲劳、腹泻、恶心呕吐、便秘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问卷整体质量分高于对照组,经济困难条目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萍乡市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存活期较长的人群生活质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症状显著优于存活期较短的人群,患者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行左心房线性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d、术后3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容积指标、二尖瓣口A波速度峰值(VA)及左心房射血力,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结果消融术后反应左心房辅泵功能的指标左心房射血力、VA、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左心房总排空分数显著下降,反应左心房管道功能的左心房管道容积增加,反应左心房储存功能的指标左心房总排空容积、左心房最大容积无明显变化。结论Carto系统标测下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左心房辅泵功能下降,管道功能增强,而储存功能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雌二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39例成年男性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IOTVA组,另选39名年龄匹配的健康成年男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发光仪检测两组人群睾酮、雌二醇和孕激素水平.心电监护观察24 h室性早搏平均数.结果:IOTVA组与对照组的睾酮和孕激素水平无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和脑卒中(包括一过性脑缺血)(CHADS2)评分及改良CHADS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93例房颤患者追踪随访12个月,术后1,3,6,9,12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或长程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n=40)和未复发组(n=5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3例房颤患者中持续性房颤35例(37.63%),随访12个月时复发40例(43.01%)。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平均年龄(P<0.01)、年龄>70岁(P<0.05)、病史(P<0.05)、房颤类型(P<0.01)、左房内径(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5)、血细胞比容(P<0.05)、是否伴心力衰竭(P<0.05)、是否伴高血压(P<0.01)、是否伴糖尿病(P<0.05)、是否有一过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史(P<0.05)、术后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P<0.01)、术后是否服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P<0.05)、CHADS2评分≥1(P<0.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史、房颤类型、左房内径、CHADS2评分≥1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史长短:OR=1.16,P=0.020;左房内径:OR=1.17,P=0.025;房颤类型:OR=3.34,P=0.050;CHADS2评分≥1:OR=5.93,P=0.019)。进一步分析发现,CHADS2评分≥2、改良CHADS评分≥1、改良CHADS评分≥2亦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HADS2≥2:OR=5.42,P=0.028;改良CHADS评分≥1:OR=6.64,P=0.015;改良CHADS评分≥2:OR=7.32,P=0.002)。截断点分析显示,CHADS2与改良CHADS均≥1时对房颤消融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对CHADS2评分≥1与改良CHADS评分≥1预测房颤消融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775 vs 0.800、0.358 vs 0.377、0.708(95%CI 0.601~0.806) vs 0.711(95%CI 0.605~0.818),均P>0.05]。结论病史长短、左房内径、房颤类型、CHADS2评分≥1、CHADS2评分≥2、改良CHADS评分≥1、改良CHADS评分≥2均为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改良CHADS评分与CHADS2评分对房颤消融预后具有同等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侧迷走神经低强度刺激(LL-LVS)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方法 10只犬以戊巴比妥钠麻醉,6只用50%阈值(TH)行LL-LVS。TH的定义:引起窦性心律或者房室传导减慢的最低电压值。4只不给予LL-LVS作为对照。在心房、心耳及肺静脉处放置多极电极导管,在基础起搏条件下,依次在各部位心肌不应期内发放40ms的高频刺激(200 Hz,0.1 ms脉宽)并测定诱发房颤所需最低电压(房颤阈值)。试验3 h,每1 h测定1次。结果给予6只犬3 h的LL-LVS,心房及肺静脉各部位房颤阈值显著增加(P均<0.05),对照组房颤阈值无变化。结论 LL-LVS可明显抑制房颤的诱发性。  相似文献   
8.
心脏内在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也是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尽管目前房颤的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房颤发生机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应该认识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应该建立在对机制的充分理解上。近年来,关于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肺静脉特殊的解剖特点和电生理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asso标测导管指导下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早期复发和延迟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120例[男性10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0.4±8.9)岁]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老龄(≥60岁)、性别、房颤类型、病史、合并高血压、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P波离散度、被隔离肺静脉数及手术时间与早期复发和延迟愈合的相关性。结果早期复发率为48.3%(58/120),左心房扩大(P=0.004)和老龄(P=0.033)与早期复发显著相关,左心房直径是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1.16,95%CI为1.04~1.28,P=0.005);延迟愈合率为29.3%(17/58),与延迟愈合显著相关的变量为:P波离散度(P<0.001)、左心房直径(P=0.016)、老龄(P=0.001)。P波离散度是延迟愈合的独立预测因素(OR=0.92,95%CI为0.87-0.97,P=0.005)。结论左心房扩大、老龄与肺静脉隔离术后房颤早期复发有关,左心房直径是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波离散度较小、左心房无扩大的低龄患者延迟愈合的可能性较大,P波离散度是延迟愈合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早期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交感神经失支配有关,而心梗慢性期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则与交感神经过度支配和分布异常有关,交感神经重构在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β受体阻滞剂可能有改善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从而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