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备用背根节(DRG)的表达变化情况,对20 只成年雄性家猫(其中15只行单侧L6备用根手术后分别存活3、6、12天)L6 DRG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正常猫L6 DRG神经元以胞体直径32μm和44μm为分界划分出大中小三类;②正常L6 DRG内有50.87%的神经元呈BDNF阳性反应,备用根手术侧其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反应增强,以术后6天变化最显著(76.7%).正常及术后BDNF阳性神经元均以小神经元为主.去部分背根后备用L6 DRG神经元BDNF表达的增多、增强可能参与促进其神经元 ( 尤其是小神经元)中枢支在脊髓背角的侧支出芽,并可能参与营救一些失去部分神经支配的背角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部分去背根是否促进BDNF、NT-3和GDNF在初级感觉神经元顺行转运。方法将5只成年猫行单侧部分背根切断术,切除一侧的L1~L5,L7~S2背根神经节(DRG),保留同侧L6DRG为备用根,在L6背根距DRG1cm处捆绑双侧背根。术后3d取两侧L6背根制作20μm厚冰冻切片,分别用BDNF、NT-3、GDNF抗血清按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实验侧和对照侧捆绑背根部位的近DRG端和近脊髓端各因子的免疫反应强度。结果对照侧捆绑处两端NT-3、GDNF的免疫反应强度均为弱阳性反应,BDNF捆绑处近DRG端的免疫反应( )较近脊髓端者强( )。实验侧捆绑处近DRG端。BDNF、NT-3和GDNF的免疫反应( )较捆绑处近脊髓端强,且较对照组近DRG强。结论部分去背根动物背根近DRG端BDNF、NT-3和GDNF的免疫反应强度增加可能提示部分去背根可促进BDNF、NT-3、GDNF从备用背根节神经元顺行转运进入脊髓。  相似文献   

3.
部分背根切断对备用背根节和脊髓NT-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NT-4在正常猫和部分去背根猫的L6背根节(手术侧和非手术侧)和脊髓Ⅱ板层与背核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雄猫15只分为正常组、备用根术后7d组和14d组(动物行单侧部分去背根手术,即切除一侧L1-L5、L7-S2背根节,保留L6为备用根),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计数各组背根节、脊髓实验侧Ⅱ板层(L3、L5、L6)和背核(L3)中NT-4的分布及含量。结果①去部分背根后7d,备用背根节(术侧)中NT-4阳性神经元数比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但较非术侧明显增多(P<0.05);至术后14d,术侧备用背根节NT-4阳性神经元比正常组、7d组和非术侧均减少(P<0.05)。②正常组、术后两时相L3、L5、L6术侧脊髓Ⅱ板层和L3背核内NT-4阳性神经元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去部分背根主要导致备用背根节NT-4的表达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BDNF,NT3及其mRNA在成年猫背根节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BDNF ,NT3及其mRNA在成年猫背根节 (DRG)的分布 .结果 :BD NF及其mRNA的阳性细胞主要是中、小神经元 .其在大、中、小神经元的阳性百分数分别是 (% ) :1 70± 0 35,11 2 1± 1 16 ,30 0 3± 1 4 9;4 31± 0 59,8 33± 1 2 3,15 88± 1 53 与之比较 ,NT3及其mRNA的阳性细胞则主要是大神经元 .大、中、小神经元NT3及其mRNA的阳性百分数分别是 (% ) :2 6 70± 2 71,6 2 1± 1 2 4 ,13 2 1± 2 85;2 2 81± 3 10 ,6 2 3± 0 96 ,19 78± 1 33 此外 ,DRG内亦有部分BDNF ,NT3及其mRNA阳性的卫星细胞及少数雪旺细胞 .提示BDNF ,NT3在背根节的表达涉及不同亚群的DRG神经元 ,且涉及非神经细胞 .  相似文献   

5.
猫脊髓部分去传入后神经营养素家族表达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去传入后猫脊髓背角 板层内 NGF、BDNF、NT- 3及其 m RNA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部分去传入 (切断 L1 ~ L5、L7~ S2 背根 ,保留 L6背根为备用根 ) 3~ 5天、10~ 11天后 ,猫脊髓 L3 、L5、L6或 L7节段背角 板层内三种神经营养素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1正常猫 NGF及其 m RNA分布于 板层神经元内 ;BDNF分布于神经纤维终末、膨体和神经元内 ,m RNA阴性 ;NT- 3分布于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少量神经纤维及膨体中 ,m RNA阴性。 2去传入后 3~ 5天 ,NGF及其 m RNA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 ,NT- 3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也明显增多 ,而 BDNF含量及阳性膨体数却明显减少 ;10~ 11天时 ,NGF及其 m RNA阳性神经元数仍维持高峰水平 ,NT- 3者虽仍高于正常但已有所下降 ,而 BDNF含量除 L7节段外已恢复到正常 ,但阳性膨体数仍未恢复。 BDNF和 NT- 3的 m RNA仍呈阴性。 3NGF达高峰的时间在 L5、L6节段较早 ,L3 较晚 ;BDNF含量的恢复以 L7最迟 ;NT- 3阳性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在各节段一致 ,唯 L5、L7节段的阳性神经元数在 10~ 11天时即降致正常水平 ,L3 节段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三种因子均参与部分去传入后脊髓的可塑性反应 ,但其发挥作用的早晚及维持时间却不尽相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神经营养素3在脊髓可塑性中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刺对神经营养素 3(NT3)在脊髓可塑性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 NT3 抗血清和NT3c RNA探针 ,以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针刺前后备用背根节及脊髓 板层中 NT3表达的变化。结果 针刺侧备用背根节 (DRG) NT3及其 m RNA阳性大神经元 (>5 7μm)和小神经元 (<42μm )百分数均较非针刺侧者明显增多 (P<0 .0 5 )。此外 ,脊髓针刺侧 板层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百分数针刺侧亦较非针刺侧明显增多(P<0 .0 5 ) ,但两侧均未见 NT3m RNA的杂交信号。结论 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可能与 DRG大、小神经元表达NT3和脊髓 板层 NT3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百分数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部分背根切断后不同时相备用背根节(DRG)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成纤维细胞神经生长因子(FGF-2)的表达变化。方法 15只猫分正常组、单侧部分背根切断7d及14d组,每组5只。分别于术后7d、14d处死动物,取正常组一侧、模型组手术侧L6DRG,用兔抗GDNF、FGF-2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计数DRG内两因子阳性总细胞及阳性大、中小细胞的数量。结果 GDNF在正常猫DRG大、中小细胞均有分布;去部分背根后,两时相备用DRG GDNF阳性神经元总数均有下降且呈进行性递减。DRG阳性中小细胞数亦为术后两时相进行性下降,DRG阳性大神经元术后两时相均较正常组显著减少,但术后14d与术后7d组无显著性差异。FGF-2在脊髓DRG大、中小细胞亦有分布;去部分背根后7d,FGF-2阳性神经元总数下降,14d时又恢复至正常,中小细胞亦表现为先减少后上升的趋势,而大细胞则术后两时相与正常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去部分背根手术可致备用DRG中GDNF阳性神经元总数进行性下降,FGF-2表现为术后7d下降,14d时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年猫脊髓损伤后期内源性Neurotrophin-3 (NT-3) 对脊髓背根节(DRG)大型感觉神经元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 切除猫L1-L5、L7-S2 DRG,术后随机行NT-3抗体封闭处理,2个月后行形态学示踪和免疫组化、酶组化等比较分析。结果 NT-3阳性神经元在DRG和脊髓的分布和损伤后变化与既往研究一致,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示踪显示,手术组DRG感觉性大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Ⅲ、Ⅳ、Ⅴ 板层内侧,其有髓神经纤维终末再生出芽点密度高于对照组,NT-3抗体封闭组轴突再生较手术组显著降低。结论 脊髓损伤后期修复中,内源性NT-3能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有利于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有髓神经纤维轴突终末的再生、出芽生长,其机制可能在于上调DRG大型神经元NT-3的表达,进而参与脊髓可塑性修复。  相似文献   

9.
猫脊髓部分去传入后神经营养素家族表达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部分去传入后猫脊髓背角Ⅱ板层内NGF、BDNF、NT-3及其mRNA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部分去传入(切断L1-L5、L7-S2背根,保留L6背根为备用根)3-5天、10-11天后,猫脊髓L3、L5、L6或L7节段背角Ⅱ板层内三种神经营养素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1)正常猫NGF及其mRNA分布于Ⅱ板层神经元内;BDNF分布于神经纤维终末,膨体和神经元内,mRNA阴性,NT-3分布于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少星神经纤维及膨体中,mRNA阴性,(2)去传入后3-5天,NGF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NT-3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也明显增多,而BDNF含量及阳性膨体数却明显减少;10-11天时,NGF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数仍维持高峰水平,NT-3者虽仍高于正常但已有所下降,而BDNF含量除L7节段外已恢复到正常,但阳性膨体数仍未恢复,BDNF和NT-3的mRNA仍呈阴性。(3)NGF达高峰的时间在L5、L6节段较早,L3较晚,BDNF含量的恢复以L7最迟;NT-3阳性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在各节段一致,唯L5、L7节段的阳性神经元数在10-11天时即降致正常水平,L3节段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三种因子均参与部分去传入后脊髓的可塑性反应,但其发挥作用的早晚及维持时间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鸡胚脊髓发育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对发育第7 d(E7)和第14 d(E7)鸡胚腰段脊髓用NGF、BDNF和NT-3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NGF、BDNF、NT-3在脊髓两时相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结果 脊髓发育第7 d,NGF仅在腹侧白质表达,BDNF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脊髓腰段腹角神经元的核周质及神经突起内,而NT-3阳性细胞则分布于腹角前外侧群神经元;脊髓发育至第14 d,不但白质NGF表达进一步增强,脊髓灰质内亦出现少量NGF阳性细胞,尤其是背角细胞可见强的NGF表达;BDNF除腹角染色外,也扩展至整个背角神经元及神经突起,并出现一些BDNF阳性胶质细胞;NT-3除分布于腹角前外侧群神经元外,中间带、背角内亦出现了一些NT-3阳性神经元.Western blot进一步证明上述3种因子的表达量均随发育进程增强,尤以BDNF为甚,其E14的表达量约为E7的2.7倍.结论 NGF、BDNF和NT-3在脊髓的表达随发育进程由腹角向背角扩展,且表达量逐渐升高.提示,NGF、BDNF和NT-3可能与促进脊髓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云南个旧及宣威地区是云南省肺癌的两大点状高发区 ,个旧以矿工为高发人群 ,宣威以农民为高发 ,该两地区肺癌发生的病因已初步阐明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 对 2 6例个旧矿工肺癌患者 ,15例宣威农民肺癌患者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法研究 p5 3第 5至第 8外显子突变 ,并对有突变的个体进行测序。结果 发现云锡矿工肺癌患者中有 13例、宣威农民肺癌患者中有 4例发生 p5 3突变 ,应用 DNA测序 ,发现云锡矿工肺癌中有 1例于第 135位密码子发生突变 ,由 GCC→ GTC,导致氨基酸改变 ,由丙氨酸→缬氨酸 (Ala→ Val) ,宣威农民肺癌患者中有 1例于 2 47位密码子突变 ,由 AAC→ TTC,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 ,由天冬酰氨→苯丙氨酸 (Asn→ Phe)。结论  p5 3突变在云锡矿工肺癌和宣威农民肺癌中较常发生 ,并发现两例新的突变位点。 p5 3突变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坑龄及组织学分类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2.
昆明市2008年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昆明市2008年4~6月手足口病流行时期该病患儿进行病原学调查,了解导致本次流行的肠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疱疹液及尿液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RNA的检测.结果 25例患儿共采集58份标本,其中咽拭子21份、疱疹液12份、尿液25份,检测结果13例患儿为CoxA16阳性,阳性率为52%;5例患儿EV71阳性,阳性率为20%;两者之比为2.6:1;咽拭子标本检出率为11/21(52.38%),疱疹液标本检出率9/11(81.82%),尿液标本中未检出病毒.结论 所检测2008年昆明市儿童手足口病标本中以CoxA16感染为主,EV71也有散发病例,但未发现重症感染患儿;CoxA16和EV71感染患儿的表现相似,临床难以鉴别;本次实验疱疹液的病毒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昆明小鼠胰腺干细胞分离培养及特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胰腺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和观察其分化胰岛细胞的能力。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生后不同时期昆明小鼠胰腺干细胞,用细胞角质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胰岛素(Insulin)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各类和分化特性。结果:分离初,可见少量上皮样细胞存活,更换含有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后,可见细胞分裂增殖,呈长梭形,逐渐形成集落。传代后鉴定呈CK19阳性。高糖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成胰岛样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大部分细胞胰岛素阳性,少数细胞呈胰高血糖素阳性。结论:昆明小鼠胰腺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增殖,具有分化形成胰岛β细胞和α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nfited Virus,TTV)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本科77例住院人的血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TTV检测。结果 检出11例TTV阳性患。结论 昆明地区肝病病人中存在TTV感染,感染率低于国内外水平。感染途径包括非肠道途径和肠道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7):564-567
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胰腺星状细胞(PSC),建立更为经济合适的分离PSC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联合碘海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小鼠PSC,经油红O染色和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鉴定原代培养的PSC,传代并观察其活化状态。结果昆明小鼠分离PSC数量可达1.84×105,存活率为93.0%。经自发荧光及油红O染色鉴定原代分离PSC脂滴,发现PSC纯度较高。形态观察经传代培养的PSC在前3代细胞状态良好,第4代PSC细胞形态呈现活化且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呈阳性。结论酶消化联合碘海醇密度梯度离心可以成功分离昆明小鼠PSC,前3代PSC的活力与纯度均能满足体外实验的要求,昆明小鼠可作为更为经济适用的PSC分离动物。  相似文献   

16.
昆明种系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特性鉴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提高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建株的成功率。方法 收集小鼠3.5d的囊胚培养,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形成的ES细胞样集落,经两次亚克隆分离培养ES细胞;进行相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和体内外分化能力鉴定。结果 获得两个稳定ES细胞集落,传至第11代。ES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碱性磷酸酶染色强阳性,体外分化的细胞沿拟胚体外向性生长,形态多样,在体分化可形成来源于3个胚层的组织。结论 两次亚克地获得的细胞具有ES细胞主要的生物学性状,有助于提高昆明小鼠ES细胞建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昆明种小鼠的早期胚胎中获取并培养胚胎干细胞.方法 收集小鼠3.5 d的囊胚培养,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形成的ES细胞样集落,72 h后分离隆起生长的内细胞团并继续培养,观察集落的生长状态,并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进行鉴定.结果 ES细胞有其典型的形态学特征:集落呈鸟巢状,边缘清楚,表面平滑,结构致密,隆起生长,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楚;单个细胞体积小、核大;对ES 细胞碱性磷酸酶进行检测,在AKP底物作用下,未分化的ES 细胞显微镜下为棕褐色,分化的不着色.结论 昆明种小鼠囊胚在小鼠胚胎饲养层细胞上可以发育为胚胎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的方法.方法:以鼠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饲养层,收集受孕3.5~4 d昆明小鼠的囊胚和桑椹胚进行培养,筛选纯化细胞集落,使其稳定传代后,采用光镜,碱性磷酸酶染色及Oct-4染色对其形态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以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分离培养的昆明小鼠ES有其典型的形态学特征:集落呈鸟巢状,边缘清楚,表面平滑,结构致密,隆起生长,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楚;单个细胞体积小、核大;对ES细胞碱性磷酸酶进行检测,末分化的Es细胞显微镜下为黄褐色,分化的不着色;Oct-4染色阳性.结论:以间充质下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行,得到的胚胎干细胞能保持特殊的形态和未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昆明市孕妇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KAP)的现状,了解影响孕妇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原因,为今后的干预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抽取定期产前检查的290例孕妇,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昆明市孕妇的孕期营养KAP得分为13.72±1.90,及格率为86.90%,但存在着一些认知和行为上的错误.孕妇营养KAP受到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的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孕期营养知识和行为正相关.结论孕期营养健康教育仍存在问题,应针对不同背景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并把宣教对象扩展到除孕妇外的家庭成员,才能有效提高孕妇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成都市、昆明市、杭州市三地登记注册临终关怀机构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为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信息数据.方法 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成都市、昆明市、杭州市3所登记注册临终关怀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工作情况.结果 3所临终关怀机构共有临终关怀专用病床200张,占被调查医疗机构核定床位的16.13%.从事临终关怀服务执业(助理)医师44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4.92%;注册护士占11.95%.晚期恶性肿瘤出院患者数占出院患者总数的35.69%,平均住院44.23 d,平均每一出院者每日医疗费用为501.77元,药品费占42.25%,享有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者占78.78%;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全护理者占42.05%,生活基本自理者占27.84%.结论 三地临终关怀机构的总体规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终关怀需求.应提高临终关怀理念,加大对临终关怀机构的投入,建立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和系统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