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BTJ)愈合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部分髌骨切除模型,超声组在术后3天开始为期6周的LIPUS治疗;对照组在术后不给予治疗;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BTJ纤维软骨移行带的修复,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评估其疗效.结果 ①组织学结果显示,超声组术后6周在截骨界面有大量新骨生成,BTJ可见大量新生软骨细胞;术后12周纤维软骨带初步形成;术后18周可见具有过渡结构的纤维软骨带.而对照组术后6周纤维母细胞增生,无新骨形成;术后18周出现大量新生软骨细胞,但缺乏纤维软骨带的过渡结构.②术后6、12和18周的力学测量结果显示,各组BTJ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建,三个时间点超声组的极限拉应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IPUS可使骨、软骨等多种细胞增生,通过促进新骨形成及重建纤维软骨带而加快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骨愈合生物学特点及其融合效果.[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均行单节段双侧L5/6横突间融合术,依植骨材料随机分为A(自体髂骨)、B(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和C(单纯支架)3组,每组15只.术后2、6、12周分别处死动物3、3、9只,取出腰椎,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分析融合状况.[结果]术后2周3组均未见骨性融合,12周大体标本观察A、B、C组融合率分别为66.67%(8/12)、83.67%(10/12)、0;生物力学测试A、B组融合者硬度和强度显著高于C组(P<0.01),A、B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学示B组融合块中央区典型软骨细胞较少,纤细编织骨包围支架材料周围,此区新生骨以组织工程骨的直接成骨为主.[结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可达到自体髂骨的融合效果,未吸收支架材料不影响局部生物力学功能,中央区骨形成主要是直接成骨过程,边缘区包括膜内成骨、软骨成骨和直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骨愈合生物学特点及其融合效果。【方法】45只新两兰大白兔均行单节段双侧L5/6横突间融合术,依植骨材料随机分为A(自体髂骨)、B(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和C(单纯支架)3组,每组15只。术后2、6、12周分别处死动物3、3、9只,取出腰椎,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分析融合状况。【结果】术后2周3组均未见骨性融合,12周大体标本观察A、B、C组融合率分别为66.67%(8/12)、83.67%(10/12)、0;生物力学测试A、B组融合者硬度和强度显著高于C组(P〈0.01),A、B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学示B组融合块中央区典型软骨细胞较少,纤细编织骨包围支架材料周围,此区新生骨以组织工程骨的直接成骨为主。【结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用于兔腰椎横突问融合,可达到自体髂骨的融合效果,未吸收支架材料不影响局部生物力学功能,中央区骨形成主要是直接成骨过程,边缘区包括膜内成骨、软骨成骨和直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髌骨-髌腱连接点愈合的影响。方法: 60只成熟雌性新西兰大白兔按同一标准行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按治疗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安慰治疗,治疗组术后3d~6周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分别于术后6,12,18周时处死动物并获取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标本常规脱钙后做成切片行H&E染色与番红素染色用于组织学观察。利用SANO Microscope Partner显微图像测量软件进行组织学分析,比较两组纤维软骨层厚度与灰度值差异。结果: 术后6,12和18周时,治疗组的纤维软骨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P<0.01),灰度值明显小于对照(P<0.01)。结论: 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促进兔髌骨-髌腱连接点纤维软骨层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壳聚糖(Chitosan,CS)-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材料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在兔腰椎椎间融合的作用.方法 制备壳聚糖-磷酸钙(CS-CPC)支架,再将CS-CPC支架放入rhBMP-2溶液中浸泡,真空抽吸后,冷冻干燥.测量改良后CS-CPC支架的孔隙率及抗压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将CS-CPC/rhBMP-2复合材料植入兔肌袋模型中,用组织学方法检测其体内异位成骨能力及生物相容性.行兔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ALIF),A组植入自体松质骨,B组植入不含rhBMP-2的材料,C组植入复合有rhBMP-2的材料,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通过X线、CT、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等手段检测其成骨效果.结果 制备的复合rhBMP-2后的CS-CPC支架的空隙率为87%,压缩弹性模量为20 MP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部为多孔结构,孔径超过100 μm.CS-CPC/rhBMP-2复合材料在兔体内可异位成骨.兔腰椎椎间融合后3个月,A,C组显示有椎体融合.两组间融合节段的生物力学强度大致相同.B,D组无融合迹象.结论 CS-CPC/rhBMP-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及超微三维结构.在兔腰椎椎间融合中表现出良好的融合效果.有望成为脊柱融合术骨融合材料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实验性早期兔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作用.方法:造成实验性早期兔膝关节骨关节炎病变.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2、4、8周,用组织-组织化学方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组织-组织化学评分显示,在各观察时间,治疗组的骨关节炎病变程度均较对照组轻.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能延缓实验性早期骨关节炎的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软骨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植入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用硫酸铵沉淀法从兔血液中提取纤维蛋白并且制备纤维蛋白胶;建立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编号,将40只新西兰兔分为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植入复合物,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植入处理。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料,进行大体、甲苯胺蓝以及组织学的观察,判断关节软骨细胞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实验12周时可以修复膝关节软骨的缺失,以透明的软骨组织为主,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软骨细胞复合纤维蛋白可以很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的缺损,可以考虑用于再生修复软骨的缺损。  相似文献   

8.
点种法同种异体兔软骨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 30只新西兰纯种兔共 60个膝关节随机分为 3组 :软骨块点种法移植组、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 2、4、1 2、2 4周取标本行大体、光镜、电镜的组织学动态观察 ,并同时对修复组织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质量评估 ,观察点种法软骨移植术修复透明软骨的效果。结果显示 :2种点种法移植组均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 ,而对照组缺损区仅为纤维组织填充 ,并且点种法移植组兔各期平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提示 :点种法软骨移植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 ,尤其适用于大面积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影响。方法:取28只健康成年雌性白兔,行双侧腰5~6横突间融合。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周处死动物取腰段脊柱行手术检查、X线摄片、骨密度测定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手术检查结果和X线摄片分析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组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高压氧治疗组的新生骨较对照组多和成熟。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提高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四肢骨延长模型新生骨成熟过程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低强度超声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所有动物行胫骨中段截骨并以Orthofix M103型迷你外固定架延长器固定,术后7 d后以0.5 mm/12 h延长10 d,超声治疗组在骨延长完成后以超声骨折治疗仪治疗4周,对照组不予治疗。分别于骨延长完成后4周、8周、12周处死治疗组及对照组实验动物,并收集新生骨标本。在骨延长后12周摄X光片,用ImageJ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影像学分析,比较骨痂生长情况。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测量兔胫骨中段骨密度。取8周组、12周组双侧兔胫骨标本做扭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以图像分析软件测量X线片上的12周组新生骨灰度值,发现12周治疗组的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EXA测量显示8周和12周治疗组新生骨的骨密度大于对照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中,8周和12周治疗组的最大扭力、极限扭转强度、破裂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强度超声可作为一种生物物理刺激促使兔胫骨骨折部位成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对犬脊柱重建及植骨融合的作用.方法:12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3)及实验组(n=9).将其制成腰椎椎体切除模型,对照组植入髂骨,实验组植入填塞有松质骨碎骨块的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摄正、侧位片,观察植入后椎节高度的变化及对植骨融合的影响.术后3个月、6个月将实验犬分批处死,切取相应脊柱单元制成不脱钙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骨融合情况.结果:椎体置换术后即刻椎节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较术后即刻显著下降(P<0.01),但仍不低于术前高度,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人工椎体周围有纤维细胞及少量软骨细胞生成,植入后6个月在人工椎体与骨界面上有大量软骨细胞及部分骨细胞生长.结论: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植入后可有效重建椎节高度,在犬人工椎体周围有成骨现象;该人工椎体可兼顾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及远期骨性融合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植骨融合材料在兔腰椎椎体间脊柱融合的愈合情况,探讨不同的植骨材料替代自体骨用于腰椎椎体间融合的可能性。方法试验组分5组:空白对照组、自体骨组、同种异体骨组、生物陶瓷+自体骨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复合体组。椎体间移植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方法评价脊柱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及手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不能自行达到脊柱融合,融合率为0%(0/12);自体骨组脊柱融合率为83.3%(10/12);同种异体骨组为66.7%(8/12);生物陶瓷+自体骨组融合率为66.7%(8/12);rhBMP-2复合体组为100%(12/12),组织学显示成骨早,新骨形成量大,降解快,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自体骨组与同种异体骨组和生物陶瓷+自体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复合体组优于其它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生物陶瓷+自体骨、rhBMP-2复合体均能替代自体骨行脊柱椎体间融合,rhBMP-2复合体更能促进脊柱愈合,提高脊柱愈合的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位固定(RF)椎弓钉棒系统联合螺纹状椎间融合器(TFC)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沧州和平医院120例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随机选以其中80例为观察组,行RF椎弓根钉棒系统+TFC内外植骨法治疗;另外40例为对照组,行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入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植骨融合良好,无腰椎椎体滑脱加重或复发病例,只出现1例(1.25%)内固定松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F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TFC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伤椎复位后的稳定性.减少滑脱加重或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磁场对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人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与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建立兔膝关节软骨损伤模型,把右膝关节设为治疗组(n=20),每日给予低频脉冲磁场治疗;左膝关节为对照组(n=20),给予假磁场治疗,治疗后1、4周深麻醉处死动物,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在同一观察时间点,IL-1β和TNF-α表达量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软骨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微,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outerbridge积分也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频脉冲磁场治疗骨性关节炎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无创等优点,可有效遏制IL-1β、TNF-α的释放,调节分泌作用,从而对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是否促进下颌骨缺损愈合。方法:选择5个月龄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在双侧下颌骨下缘近角前切迹处用3 000 r/s涡轮手机裂钻垂直下颌骨体作0.2 cm×0.5 cm的骨缺损,对每只兔子左侧下颌骨应用低强度超声治疗,1次/d,20m in/次。对侧即右侧不予治疗。分别于第1、2、4周处死兔子,钼靶X-线射片并行nordsletten0~3级评分及灰度值测量分析。结果:通过肉眼观察,钼靶X-线射片观察,nordsletten0~3级评分及灰度值测量分析皆证实在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愈合效果较对照组明显高,灰度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能促进下颌骨缺损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脱钙松质骨(DCB)复合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1月 龄雄性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原代培养后复合制备的DCB体外培养2周构建组织工程软骨。4~5月龄新西兰兔30只双侧股 骨内髁制作直径3 mm、深3 mm,穿透软骨下骨板的骨软骨缺损模型,20只右侧关节缺损处植入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A组),左 侧缺损处植入DCB(B组),10只双侧骨软骨缺损未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组)。分别于术后1、3、6月取修复组织标本,进行大 体形态、组织学及Ⅱ型胶原染色;并对6月修复组织进行组织学评分,比较各组修复效果差异。结果制备的DCB为三维多孔的 海绵结构,孔隙大小约为100~500 μm,相互交通。DCB植入体内后1月开始降解,3月完全吸收。术后6月A组缺损处修复组织 主要为透明样软骨,与周围正常软骨厚度基本一致,修复交界区整合良好,不易辨认。修复组织深层细胞在软骨陷窝内,呈柱状 排列,基质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染色接近正常软骨,软骨下骨板完整。B组缺损处以纤维软骨样组织修复为主。C组以纤维组 织填充。组织学评分显示术后6月A组除软骨下骨板重建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 其它各项评分均优于B组和C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B是一种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同种异体软骨细胞能修复关节骨软骨缺损,修 复组织为透明样软骨。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Microfracture is a type of bone marrow stimulation in arthroscopic cartilage repair. However, the overall concentration of th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 quite low and declines with age, and in the end the lesion is filled by fibrocartilag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a novel method of enhancing microfracture by determining whether low-energy shock waves in microfracture holes would facilitate cartilage repair in a rabbit model.
Methods  Full-thickness cartilage defects were created at the medial femoral condyle of 36 matur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ithout penetrating subchondral bone. Th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 low-energy shock-wave therapy was performed in microfracture holes (diameter, 1 mm) at an energy flux density (EFD) of 0.095 mJ/mm2 and 200 impulses by DolorClast Master (Electro Medical Systems SA, Switzerland) microprobe (diameter, 0.8 mm). In experimental group B, microfracture was performed alone. The untreated rabbits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At 4, 8, and 12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s, repair tissues at the defects were analyzed stereologically, histologicall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Results  The defects were filled gradually with repair tissues in experimental groups A and B, and no repair tissues had 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12 weeks. Repair tissu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 contained more chondrocytes, proteoglycans, and collagen type II than those in experimental group B. In experimental group B, fibrous tissues had formed at the defects at 8 and 12 weeks.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group A showed a better Wakitani score (P <0.05) than in experimental group B at 8 and 12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Conclusions  In the repair of full-thickness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 in rabbits, low-energy shock waves in microfracture holes facilitated the production of hyaline-like cartilage repair tissues more than microfracture alone. This model demonstrates a new method of improving microfracture and applying shock waves in vivo. However, longer-term outcomes require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自体髂骨植骨、钛网植骨、Cage植骨3种不同植骨方式在单节段胸腰椎结核行后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6年7月行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并获完整随访的97例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植骨方式分为3组,其中A组(43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B组(31例)采用钛网植骨,C组(23例)采用Cage植骨。对3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当天血红蛋白、白蛋白丢失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分级(Frankel分级)、Cobb角、椎间高度、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对比。所有患者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术后规范抗结核治疗1年以上。 结果 97例患者随访15~84月,所有患者结核完全治愈并获得植骨融合,95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改善。3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当天血红蛋白丢失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的手术时间长于B,C组(P<0.05); A组的术中、术后当天丢失的白蛋白情况显著高于B,C组(P<0.05); A组的Cobb角矫正度及恢复椎间高度能力小于B,C组(P<0.05)。A组的植骨融合时间与B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少于C组(P<0.05)。3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无松动,结核无复发,A组术后出现10例髂骨取骨区疼痛及2例髂骨取骨区切口感染,B组出现1例手术切口皮下积液。 结论 在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治疗中,3种植骨方式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钛网植骨、Cage植骨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白蛋白丢失及恢复脊柱矢状位序列及椎间高度具有优势,可避免取骨区并发症,但Cage植骨的骨融合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Fan Y  Wu ZH  Zhang JG  Liu Y  Qiu GX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4):574-578,F0003
目的观察降钙素对脊柱植骨融合兔模型病理过程的影响。方法接受小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后的32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降钙素组和对照组。降钙素组的16只模型兔每日肌肉注射1IU·kg-1·d-1降钙素,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术后第1、2、4和8周进行X线检查和标本采集。对标本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植骨融合的病理过程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结果植骨融合术后第1周以骨吸收和血痂形成为主;术后第2和4周可见较多软骨组织形成且矿化程度不均匀,软骨组织渐向骨组织过渡无明显界限;术后8周可见骨组织分布广泛。术后第4和8周降钙素组的组织学进程快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Emery评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265·44,P<0·001);降钙素与时间具有正协同作用,从第2周起降钙素能使Emery评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22·43,P<0·001)。不同时间点BMP2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1186·54,P<0·001);时间和药物因素对促进BMP2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F=13·14,P<0·001)。结论软骨内成骨是植骨融合过程的主要成骨形式,降钙素可能通过促进BMP2的表达使植骨融合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