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6月在广西骨伤医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的25例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寰椎侧块移位(LMD)、枢椎椎体下缘中点到基底线垂直距离(R-J线)、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及改善率,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骨折愈合、功能活动等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6 ~ 72个月,平均41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手术时间为80 ~ 120 min,平均76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 300 mL,平均150 mL。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LMD、R-J线、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24例仍为E级。术中2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1例患者CT检查示螺钉突破椎弓根内侧骨皮质,但无神经症状。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复位丢失,钢板内固定在位、牢靠。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寰椎骨折可有效维持枕-寰-枢复合体高度,维持寰椎环完整性及稳定性,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经口咽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应用经口咽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1年6月,应用经口咽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3~48岁,平均39.5岁;高处坠落伤5例,交通伤3例。双侧寰椎前弓骨折(前1/2 Jefferson骨折,Landells type Ⅰ)3例,单侧寰椎前后弓双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Landells typeⅡ)3例,双侧寰椎前后弓双骨折伴单侧侧块骨折(Landells typeⅢ)2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手术时间为98min(80~140min);平均出血量为200ml(100~300ml);平均透视时间55s;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椎动脉损伤和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复查X线片及CT,未发现患者上颈椎失稳或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结论:经口咽入路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钢板重建寰椎前环是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一种可靠及安全的方法。它既保持了寰枢关节的旋转运动功能,同时又恢复了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协调运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4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7.7±13.9)岁。4例为寰椎前1/2 Jefferson骨折;8例为半环 Jefferson骨折;8例为前3/4 Jefferson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为4~8分,平均(6.0±1.3)分。20例患者均选择行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随访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1个月,平均(48.5±20.0)个月。术中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钢板移位,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20例患者共放置钢板20块,置入寰椎侧块螺钉40枚。术后CT显示有2枚螺钉过于靠近椎动脉沟,但是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VAS评分为0~3分,平均(1.3±1.0)分。静态和动态的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内植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能获得坚固的骨性愈合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对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均未出现断裂、螺钉松动、脊髓损伤、钢板移位、椎动脉损伤等。术后行CT扫描检查,3例患者螺钉的位置过于靠近椎动脉沟,但未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术后VAS评分0~3分,平均(1.4±0.9)分。术后半年均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1例内置物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口咽入路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能使患者获得坚固的骨性愈合,并发症发生少。  相似文献   

5.
经口咽入路内固定治疗孤立性寰椎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评价应用经口咽入路内固定治疗孤立性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2月,应用经口咽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10例孤立性寰椎骨折患者,其中3例双侧寰椎前弓骨折(前1/2 Jefferson骨折,Landells typeⅠ)、5例单侧寰椎前后弓双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Landells typeⅡ)、2例寰椎前弓骨折合并寰椎后弓发育不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手术时间为100 min(80~120 m in);平均出血量为200 mL(100~300 mL);平均透视时间60 s;10例患者术均未发生神经、椎动脉和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复查X线片和CT,未发现患者上颈椎失稳或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结论经口咽入路采用C1侧块螺钉固定钢板重建寰椎前环是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它既保持了C1/C2关节的旋转运动功能,同时又恢复了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协调运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提出存在问题并展望研究方向。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就寰椎骨折稳定性评价及治疗方法、手术入路以及内固定器械选择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目前,临床上认为除横韧带完整的寰椎前弓单处骨折或单纯后弓骨折外的所有寰椎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治疗从传统非手术治疗、融合术,逐渐发展至单节段固定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融合术牺牲了上颈椎活动度,而单节段固定不仅能复位固定骨折,同时保留了上颈椎运动功能。单节段固定手术入路分为后路及经口入路,术中采用的内固定器械也在不断改良,主要包括钉棒系统、钉板系统以及钢板系统等。结论对于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单节段固定较非手术及传统融合术更具优势,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其中,经口入路单节段固定复位寰椎前弓骨折更直接,但存在感染风险;后路单节段固定对寰椎前弓骨折的复位效果欠佳,有待进一步探究更加有效的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7.
寰椎骨折是常见的颈椎骨折类型,由于上颈椎特殊的解剖结构,寰椎骨折通常为不稳定性骨折。以往的寰椎骨折治疗方法中,外固定往往带来低骨愈合率和远期颈痛,而颈枕融合与寰枢椎融合则牺牲了颈椎活动度。近年来,有学者经口咽入路到达寰椎前方,通过前路寰椎侧块螺钉及配套钢板同时完成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随访证明此术式保证骨性融合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颈椎活动度,还具有出血少、不剥离后路组织等优点,但存在术中脊髓与椎动脉的损伤及术后较高感染率等并发症,且对于其固定强度及手术的适应范围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总之,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是治疗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给脊柱外科医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32例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41.8岁。术前均行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及MR检查。不稳定性寰椎骨折1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合并枢椎骨折15例, 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表现,ASIA分级为D级5例、C级1例。32例患者接受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均行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三维CT检查观察寰枢椎复位、融合及内固定情况,采用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寰椎侧块移位程度(lateral mass distance,LMD)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疗效并记录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与寰枢椎骨性融合时间为5~10个月,平均6.9个月。术前颈枕区VAS评分平均为(5.0土1.4)分,末次随访时(1.0土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术前D级5例中4例恢复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C级1例恢复至D级。术后X线片和CT均示复位满意,术前ADI平均为(4.6±1.2) mm,末次随访时为(2.4±1.0) mm;术前LMD平均为(5.6±2.2) mm,末次随访时为(1.2±1.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可行,能避免枕颈融合,但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9.
后路寰椎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37.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和颈部活动受限,均无神经损伤表现。双侧寰椎后弓并单侧寰椎前弓骨折(后3/4 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6例,单侧寰椎前后弓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4例;横韧带完整7例,横韧带附着处骨折和撕脱(DickmanⅡ型)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稳定骨折块。结果:共置入螺钉20枚,其中1例在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后弓破裂,1例术前进钉点处后弓破裂,直接将螺钉固定在侧块上;1例患者寰椎后弓进钉点处的高度小于4mm,无法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改为侧块螺钉固定;其余7例均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7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0ml,平均150ml。术中1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片及CT示1例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1例一侧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但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未处理;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12~36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后3~6个月枕颈部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接近伤前水平;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C1-2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寰椎后路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是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较好方法,能保留枕颈部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contextMost atlas fractures can be effectively treated nonoperatively with external immobilization unless there is an injury to the transverse atlantal ligament. Surgical stabilization is most commonly achieved using a posterior approach with fixation of C1–C2 or C0–C2, but these treatments usually result in loss of the normal motion of the C1–C2 and C0–C1 joints.PurposeTo clinically validate feasibility, safety, and value of open reduction and fixation using an atlas polyaxial lateral mass screw-plate construct in unstable atlas fractures.Study design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who sustained unstable atlas fractures treated with polyaxial lateral mass screw-plate construct.Patient sampleTwenty-two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tlas fractures who underwent posterior atlas polyaxial lateral mass screw-plate fixation were analyzed.Outcome measuresVisual analog scale, neurologic status, and radiographs for fusion.MethodsFrom January 2011 to September 2012, 2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tlas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this technique. Patients' charts and radiographs were reviewed. Bone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placement, and integrity of spinal cord and vertebral arteries were assessed via intraoperative and follow-up imaging. Neurologic function, range of motion, and pain levels were assessed clinically on follow-up.Results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12 to 32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22.5±18.0 months. A total of 22 plates were placed, and all 44 screw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atlas lateral masses. 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procedure was 86 minutes, and the average estimated blood loss was 120 m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9 months after surgery confirmed that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There was no screw or plate loosening or breakage in any patient. All patients had well-preserved range of motion. No vascular or neurologic complication was noted, and all patients had a good clinical outcome.ConclusionsAn open reduction and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tlas polyaxial lateral mass screw-plate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surgical o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tlas fractures. This technique can provide immediate reduction and preserve C1–C2 motion.  相似文献   

12.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术应用于上颈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颈椎后路融合固定术中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19例患者资料,术中根据枢椎椎弓根是否存在缺如、细小等情况,选择置入双侧枢椎椎板螺钉或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并对侧椎弓根螺钉,联合枕骨板螺钉和/或寰椎侧块螺钉。15例上颈椎畸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5~15分,平均11.5分。4例外伤性寰枢椎骨折患者有后颈部疼痛及活动障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2~7分,平均4.5分。术后复查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椎动脉、脊髓等损伤。术后复查CT,显示所有枢椎椎板螺钉位置良好,均未突破内侧皮质骨。随访时X线、CT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钉。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植骨均融合,上颈椎畸形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JOA评分为13~17分,平均15.3分。外伤性寰枢椎骨折患者颈部疼痛及活动障碍明显改善,VAS评分为0~2分,平均1.0分。结论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在上颈椎后路固定手术中方法简单安全、效果良好,对于无法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对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6例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行寰枢椎稳定性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侧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并于肿瘤侧行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对侧行后方植骨。术后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其融合情况,并对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内固定失败率、骨融合率、术前及术后寰齿前间距(A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6个月,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骨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显著改善,术后JO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ADI无明显变化。结论 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重建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并且获得寰枢椎各个方向运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治疗C1-2不稳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18例C1-2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取髂骨植骨,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7.7岁;病程3 d~30个月,平均10.6个月.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区疼痛和(或)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影像学均提示存在寰枢椎脱位和(或)不稳,JOA评分8~15分,平均11.4分;术后门诊随访,定期复查X线、CT和MRI,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JOA评分.结果:18例患者72枚螺钉成功置入,寰枢椎复位及固定满意,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分;患者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无螺钉松动,断钉及寰枢椎不稳现象.结论:对C1-2不稳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术,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但不推荐对存在寰椎椎动脉沟、后弓变异患者使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16.
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寰枢椎不稳患者22例,采用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4~86岁,平均52.2岁。其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10例,E级5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9.82±0.80)分。术后定期观察内固定物的可靠性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14.59±1.22)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术后恢复至C级、D级各1例;术前C级4例,术后恢复至D级2例,E级1例;术前D级10例,术后恢复至E级3例。结论寰椎后弓环抱钩连接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操作安全简便、复位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可作为现有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手术前后影像学图像上测量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扩大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8个月;手术时间(93.0±21.5)min,术中出血量(189.5±35.1)mL,术后引流量(169.4±15.6)mL,住院时间(8.5±0.8)d。术后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2.6±11.5)%,JOA评分改善率为(81.5±5.3)%。术后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疼痛6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螺钉及铆钉松动、脱落,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骨融合良好。结论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6例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每具标本分别依次进行完整(正常组)、寰枢椎不稳(失稳组)、寰枢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Harms组)、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固定(钉钩组)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每组6个标本,将各标本装载在脊柱三维运动机上,分别施予1.5 N·m力矩,记录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3个方向上的活动度(ROM),比较各组ROM。结果相对于正常组标本,失稳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的ROM显著增大;相较于正常和失稳组标本,Harms组和钉钩组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ROM显著减小;钉钩组与Harms组间在上述3个方向的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与Harms固定相似,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月,采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7例上颈椎疾患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19~52岁。寰枢椎脱位14例,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3例,陈旧齿状突骨折4例,新鲜齿状突骨折(C型)2例,寰椎横韧带断裂3例,寰椎骨折2例;枢椎肿瘤2例;C2、3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术前JOA评分8.3±3.0分。结果17例手术时间2.1~3.4h,平均2.7h;出血量300~750ml,平均49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前端穿透侧块内上皮质约3mm,但未影响寰枕关节活动,余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3~18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及松动,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4.6±2.2分,恢复率73%~91%,平均82%。结论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具有可行性,若术中操作得当,其疗效较好,适应证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