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技术结合三维步态分析研究卒中患者康复中步行支撑相期下肢肌肉激活时序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化分组方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在院或门诊的Brunnstrom III期、IV期、V期脑卒中患者各20例,共60例患者分为III期组、IV期组及V期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同步表面肌电图测试3组受试者步行支撑相期健患两侧下肢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及腓肠肌各肌肉在步行支撑相期的激活开始时间和激活持续时间,比较各组受试者健、患两侧及组间对应下肢相关肌肉激活开始时间及持续时间(完整步态周期百分比)。 结果 III期组患侧股直肌激活开始时间显著迟于健侧,而患侧腓肠肌激活开始时间显著早于健侧,患侧股二头肌及腓肠肌激活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期组患侧胫前肌、腓肠肌的激活开始时间均显著早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期组患侧胫前肌激活开始时间显著早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期组患侧股直肌、患侧股二头肌激活开始时间分别为(-12.39±8.75)%和(-15.30±11.08)%,均显著早于III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期组健侧胫前肌和患侧腓肠肌的激活开始时间分别为(-5.01±7.51)%和(10.40±10.45)%,均显著迟于IV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期组健侧股直肌、健侧胫前肌、患侧腓肠肌激活开始时间分别为(-8.31±3.33)%、(-5.01±7.51)%和(10.40±10.45)%,显著迟于III期组,而其患侧股二头肌和胫前肌激活开始时间分别为(-12.7±11.88)%、(-25.11±14.60)%,显著早于III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期组健侧股二头肌激活持续时间为(44.51±16.60)%,显著低于III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期组健侧胫前肌激活持续时间为(46.32±13.77)%,显著低于IV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期组患侧股直肌及健侧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的激活持续时间分别为(45.30±6.13)、(50.85±11.86)%、(37.74±18.24)%、(46.32±13.77)%和(46.72±25.06)%,均显著低于III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恢复阶段的脑卒中患者在步行中健患两侧下肢肌肉的激活时序存在较大的差异,各阶段均存在患侧下肢部分肌肉的提前激活及健侧下肢部分肌肉的过度激活现象,随着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健侧下肢部分肌肉的过度激活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步态变化。方法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观察Lysholm评分100分、ACL重建术后1年的患者14例。测试步态周期中健侧和患侧的时间距离参数(步频、步长、步速、单腿支撑时间、摆动期、支撑期)、膝关节在预承重期和摆动期的最大屈曲度以及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平均波幅。结果健侧和息侧的时间距离参数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各时间距离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两侧的股直肌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平均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侧股内侧肌平均波幅显著小于健侧(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1年且Lysholm评分达100分的患者,步行时步态基本恢复正常,但股内侧肌肌肉收缩活动仍低于健侧。  相似文献   

3.
背景:脑卒中患者多有步行功能障碍,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开始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步态训练。 目的:评估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20例起病3个月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和常规组(常规物理治疗)。在3周步态训练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并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对以下参数进行训练前后组内和组间对比:步行速度、步调、步行时间、单腿支撑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摆动时间、步长、步幅、下肢各关节活动度、功能性步行分类、下肢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 结果与结论:训练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步行速度、功能性步行分类、下肢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和功能性步行分类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在步行速度、步调、患侧步行时间、健侧步行时间、患侧单腿支撑时间、患侧摆动时间、健侧摆动时间、步幅、患侧步长和健侧步长的改善方面较常规组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秦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93-199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瘫痪肢体输液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患侧组,健侧组,每组60例,患侧组采用瘫痪上肢进行静脉输液,健侧组采用健侧上肢静脉输液。对两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输注7d两组间相比,上肢运动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输注20d两组间上肢运动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患侧肢体输液不仅加重患肢肿胀发生,更影响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朱娟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 《中国康复》2014,29(6):430-432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效率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1例,均进行全身振动刺激,频率10Hz,振幅4mm,时间10min。振动刺激前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振动刺激10min后,11例患者步频、步速及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健腿摆动相时间、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患侧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时间显著缩短(P〈0.05);健侧步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间、患腿摆动相时间刺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空参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sEMG信号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7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A组9例均为BrunnstromⅣ期的患者,B组8例均为BrunnstromⅤ期的患者,在进行踝关节背屈最大自主收缩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和健侧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收缩的肌电信号,并对两组的积分肌电值、协同收缩率等观测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患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患侧协同收缩率则明显低于A组(P〈0.01),而两组的患侧腓肠肌、健侧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以及健侧的协同收缩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的患侧与健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患侧与健侧协同收缩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1或P〈0.05),而两组患侧与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恢复后期的偏瘫患者踝背屈主动肌的收缩功能及对拮抗肌协同收缩的控制能力明显好于恢复前期的偏瘫患者。sEMG作为一种简便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行研发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恢复期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配合人体步态增加1 h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 d;对照组每日增加自行步行训练1 h,每周5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me up and go(TUG)行走测试、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使用美国产Gaitrite步态分析仪获取2组患者的步态参数,选取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步长[(60.2±8.2)cm]、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0.92±0.03)]、BBS评分[(42.9±5.5)分]、FMA-LE评分[(31.4±2.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TUG测试时长[(15.3±5.4)s]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触觉振动反馈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上肢肩关节和腕关节周围肌力特征。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双侧均进行肩和腕关节等速肌力测试(60°/s和120°/s)、握力及捏力测试、经颅磁刺激检测上肢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健康人对照组选择与观察组患侧相应的肢体侧进行检测。对观察组患侧等速肌力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和MEP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等速肌力测试:在60°/s和120°/s时,与健侧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侧肩屈伸肌、肩内收外展肌和腕屈伸肌的峰力矩(peak torque, PT)、总功(total work, TW)和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 AP)均显著下降(均P<0.05);在60°/s时,与健康人相比,观察组健侧肩屈伸肌、肩内收外展肌和腕屈伸肌的PT、TW和AP均具有下降趋势,其中肩内收肌的PT、TW和AP下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120°/s时,与健康人相比,观察组健侧肩屈伸肌和肩内收外展肌的PT、TW和AP均具有下降趋势,其中,肩伸肌的PT、AP与肩内收肌的PT、TW和AP下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腕屈肌的PT和AP、腕伸肌PT均有下降趋势。②握力及捏力测试:观察组患侧握力、指头—指侧捏力和指尖—指尖捏力较健侧和健康人均明显下降(均P<0.05);观察组健侧握力、指头—指侧捏力和指尖—指尖捏力较健康人均明显下降(P<0.05)。③神经电生理检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较健侧和健康人均明显延长(均P<0.05);与健康人相比,健侧上肢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患侧上肢肩和腕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速肌力与FMA-UE均有明显正相关(P<0.05);但与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和CMCT无相关性。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均存在肌力下降的现象,且在Brunnstrom Ⅲ期之后,肌力可能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关。未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应该扩大关注范围,不局限于患侧,提倡双侧评估及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足底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步速、不对称性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60例能够独立步行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组)及健康中老年人(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受试者均以自我选择的步速进行步态测试,提取并计算步速及两侧下肢的单支撑时间、双支撑时间、单支撑期COP在前后方向的位移(AP-COPDS)及其速度(AP-COPVS)、双支撑期COP在前后方向的位移(AP-COPDD)及其速度(AP-COPVD),以及单支撑时间对称性比等参数,并分析和比较COP相关参数及其与步速、不对称性的相关程度。 结果对照组和偏瘫组的步速分别为(73.60±9.66)和(37.88±16.01)cm/s,偏瘫组步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偏瘫侧单支撑时间[(0.39±0.07)s]较对照组[(0.44±0.04)s]明显缩短(P<0.01);非偏瘫侧的单支撑时间[(0.53±0.12)s]及两侧双支撑时间[(0.36±0.15)s、(0.36±0.21)s]均较对照组[(0.44±0.04)s及(0.15±0.03)s]延长(P<0.01);偏瘫组患者两侧下肢所有COP相关参数均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瘫组两侧下肢所有COP相关参数均与步速呈高度正相关(r=0.765~0.967,P<0.01);所有COP相关参数与单支撑时间对称性比呈不同程度正相关(r=0.505~0.764,P<0.01)。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足底负重在前后方向转移的能力下降,且与步速、单支撑时间对称性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24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收住入院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试验组(n=12)。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手功能作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外骨骼机器人的训练。常规手功能作业治疗30min/次,2次/天,5天/周,共训练4周;镜像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训练30min/次,1次/天,5天/周,共训练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ore, 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 iEMG)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4周后,试验组在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方面均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活动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基础疾病内科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胫骨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表面肌电测试指标、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三维步态分析系统(3-DGA)时空参数等的变化。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侧踝关节最大用力背屈时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在最大自主收缩条件下踝关节背屈时的EMG协同收缩率(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侧步长,步速,支撑相期髋、膝、踝关节力矩峰值,踝关节主动背屈的最大活动范围(AROM),患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后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的踝背屈功能,促进患侧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虚拟现实与同步减重步态训练(VR+BWSTT)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12例发病3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VR+BWSTT)和常规组(常规物理治疗)各6例,另6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训练前后以三维步态分析对以下参数进行对比:步行速度、步长不对称性、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度、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支撑相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结果:训练前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性质、偏瘫侧、患侧下肢肌力、肌张力、步行速度、步长不对称性、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及患侧下肢各关节角度差异无显著性。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低于正常组,步长不对称性、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高于正常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均有改善,实验组的步长不对称性、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度有改善(P<0.05)。结论:VR与同步BWSTT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在改善脑卒中的步长不对称性、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度方面较常规物理治疗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各阶段时间分布及地面垂直反力。方法选取40例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10位正常老年人和10位正常年轻人,运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试单足支撑期足底压力各阶段时间分布及地面垂直反力。结果在时间分布上,单侧OA组健、患侧触地初期和前脚掌蹬离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之间前脚掌触地及全足支撑期差异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单侧KOA组健侧与正常老年组相应侧比较,各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OA组左右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单侧KOA组健、患侧比较,各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侧KOA组健、患侧缓冲时间T0和缓冲力系数K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健侧与正常老年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P<0.001);双侧KOA组自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小于正常老年组及单侧KOA组健侧(P<0.05)。结论KOA患者单足承重期时间减少,缓冲时间缩短,缓冲力系数降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KOA患者功能评价步态指标和疗效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将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的骨性关节炎(OA)患者患侧、健侧膝关节肌力及同年龄组健康者膝关节肌力的测试研究,找出三者的关系,为围手术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提出指导意见。方法:以18例准备进行单侧TKR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健侧、患侧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以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PT/BW)、单次最大做功和屈/伸肌肌力比值(H/Q)为观察指标,并以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相同测试。结果:在低速(60°/S)和高速(180°/S)测试中,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伸肌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单次最大做功均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患侧膝关节屈肌各观察指标中除单次最大做功在高速测试中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外,其余指标均与健侧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侧膝关节除H/Q比值在低速测试时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膝关节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患者健、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均比健康人差,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的下降以伸肌最为显著,提示TKR患者围手术期功能训练患侧应以伸肌训练为主,同时兼顾健侧肢体屈伸肌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CL)断裂对外侧副韧带(LCL)腓骨止点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新鲜尸体正常成人膝关节标本12侧作为PCL完整组,在200N栽荷下,测试膝关节0°、30°、60°、90°外侧副韧带腓骨止点处应变,测试完毕后随机将标本遣模成前外侧束(ALB)断裂组和后内侧束(PMB)断裂组,各6侧,在上述条件下测试,再将12侧标本的PCL中下1/3全部切断作为全断组进行测试。【结果】膝0°位时,LCL腓骨止点各组均为压应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膝30°位时,各组均为压应变,PMB断裂组较完整组及全断组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膝60°位时,完整组和PMB断裂组为压应变,全断组和ALB断裂组为拉伸应力。全断组和ALB断裂组与完整组和PMB断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全断组和ALB断裂组及完整组和PMB断裂组,组间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膝90°位时,各组均为拉伸应变,全断组和ALB断裂组应变大于完整组和PMB断裂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全断组和ALB断裂组及完整组和PMB断裂组,组间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膝0°、30°位时,PCL断裂对LCL腓骨止点生物力学无明显影响,膝60°、90°位时,PCL中PMB断裂对LCL腓骨止点生物力学无明显影响;膝60°、90°位时,PCL断裂或其中的ALB断裂时均对LCL腓骨止点生物力学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及姿势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组,观察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16周与健康对照组使用多关节等速测试及训练系统进行角度再现测试评估膝关节本体感觉,平衡测试仪进行单腿支撑动态平衡测试来评估姿势控制能力。动态平衡指标为总体、前后及左右稳定指数。结果:干预16周后,观察组患侧及健侧膝15°、45°、75°再现差值,总体、前后、左右稳定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侧膝15°、45°、75°再现差值,总体、前后、左右稳定指数均大于观察组健侧(均P<0.05)。15°、45°再现差值与总体、前后、左右稳定指数均呈正相关(均P<0.05);75°再现差值与总体稳定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双下肢本体感觉及姿势控制能力均下降,本体感觉和姿势控制能力有关。建议临床上应加强损伤侧及健侧本体感觉及姿势控制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肘关节等速运动的测试分析,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功能,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临床治疗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观察在进行肘关节低速(60°/s)、中速(120°/s)、高速(180°/s)等速运动时,肘关节屈曲和伸展运动时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屈伸肌峰力矩比。比较肘关节高速运动测试时肘屈肌和伸肌的平均功率、做功量和到达峰力矩时间。结果:在低、中、高速3种运动速度测试时,肘屈、伸肌峰力矩及峰力矩体重比,患侧均较对侧减弱.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意义;肘关节屈伸力矩比,在低速运动测试时患侧大于对侧(P〈0.05),中速和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也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偏瘫患者在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肘关节不论是屈肌还是伸肌,其平均功率、做功量均较对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到达峰力矩时间患侧伸肌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患侧屈肌也较对侧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轻偏瘫患者,其患侧肘关节屈伸肌肌力、肌肉耐力、肌肉做功效率均较对侧降低.而伸肌侧下降更明显。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应以训练伸肌肌力为主。  相似文献   

18.
利用PET-CT对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脑皮质功能区重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后脑功能区重组的规律。方法:发病1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例志愿者分为两组:康复治疗组6例,康复治疗时间1个半月,对照组2例(因个人经济原因未能接受康复治疗);发病初和1个月末分别进行PET-CT扫描、 Fugl-Meyer评价、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测定。结果:8例脑卒中患者第一次扫描的健侧与患侧总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为初级运动区(M1)、后顶叶皮质(PPC)、小脑、辅助运动区(SMA)(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次同侧比较,健侧总均值与治疗组第二次有明显差异(P<0.05);患侧总均值与治疗组第二次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二次各组内两侧比较,治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第二次两组间比较:健侧各功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侧除M1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各功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卒中早期以健侧半球代偿为主导, 运动相关区在皮质功能重组中异常活跃, 脑卒中康复治疗后皮质激活区有向患侧半球转移的趋势,功能训练有利于皮质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后脑功能区重组的规律。方法:发病1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例志愿者分为两组:康复治疗组6例,康复治疗时间1个半月,对照组2例(因个人经济原因未能接受康复治疗);发病初和1个月末分别进行PET—CT扫描、Fugl—Meyer评价、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测定。结果:8例脑卒中患者第一次扫描的健侧与患侧总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为初级运动区(M1)、后顶叶皮质(PPC)、小脑、辅助运动区(SMA)(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次同侧比较,健侧总均值与治疗组第二次有明显差异(P〈0.05);患侧总均值与治疗组第二次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二次各组内两侧比较,治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第二次两组间比较:健侧各功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侧除M1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各功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卒中早期以健侧半球代偿为主导,运动相关区在皮质功能重组中异常活跃.腩卒中康复治疗后皮质激活区有向患侧半球转移的趋势.功能训练有利于皮质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瘫痪肢体输液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患侧组,健侧组,每组60例,患侧组采用瘫痪上肢进行静脉输液,健侧组采用健侧上肢静脉输液。对两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输注7d两组间相比,上肢运动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输注20d两组间上肢运动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患侧肢体输液不仅加重患肢肿胀发生,更影响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