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8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列地尔脂肪乳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背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是因为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 ,造成局部炎症和水肿 ,从而进一步加重神经根压迫症状。前列腺素E1 (PGE1 )通过诱导血管前括约肌松弛扩张小血管 ,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前列地尔脂肪乳注射液 (LipoPGE1 )通过脂质微球包裹PGE1 ,使其具有靶向性 ,更有利于病变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LipoPGE1 ,寻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途径。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6月间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符合以下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2)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3)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4)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相似文献   
3.
朱娟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 《中国康复》2014,29(6):430-432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效率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1例,均进行全身振动刺激,频率10Hz,振幅4mm,时间10min。振动刺激前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振动刺激10min后,11例患者步频、步速及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健腿摆动相时间、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患侧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时间显著缩短(P〈0.05);健侧步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间、患腿摆动相时间刺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空参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穿戴膝控制矫形器进行康复治疗对中老年重度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28例下肢本体感觉受累和(或)合并单侧空间忽略的偏瘫患者,分为矫形器组(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佩戴膝矫形器进行直立体位治疗,14例)和对照组(包括直立位训练的常规康复治疗,14例)2组。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1月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runel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划线试验和改良Barthel指数等对患者的运动、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1月后2组间比较,除划线试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外,Brunel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矫形器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膝控制矫形器对重度老年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性活动能力恢复有较好的疗效,可积极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下肢痉挛偏瘫患者的步行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下肢痉挛偏瘫患者步行效率,明确是否存在理想运动频率下能量应用效率最高的运动状态.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病区2005/2006住院的脑损伤后偏瘫男性患者10例,其中脑损伤4例、脑卒中后6例,均有典型偏瘫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均具备步行200 m的能力.患者平均年龄(43.6±13.7)岁,平均身高(1.69±0.04)m,平均体质量(70.5±9.5)kg.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获得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参数步态参数,分别测定自由行走时、80%自然正常步频以及120%自然正常步频下的步行效率和步态指标,然后采用K4b2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来测定氧价以评定受试者步行效率.结果:作为肌肉痉挛模型的偏瘫患者自然步频、慢速与快速步频分别为(66.9±15.7),(71.9±12.8)和(106.1±19.0)步/mim步速分别为(33.7±9.5),(25.4±4.9)和(37.5±10.9)m/min,慢速与快速步频组分别与自然步频组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耗氧量分别为(9.3±1.1),(9.2±1.1)和(9.7±1.0)mL/(min·kg);氧价分别为(0.283±0.087),(0.350±0.081)和(0.301±0.082)mL/(min·kg).快慢步频组与自然步频组的耗氧量与氧价两两比较均未出现显著增加(P0.05).结论:早中期偏瘫患者自然步态下耗氧量与氧价与慢速、快速步频的比较未出现显著性改变,提示仅仅短期的康复训练步行效率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生物谐振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下肢软瘫模型研究生物谐振对步行效率的影响。方法:下肢软瘫并导致步行障碍的男性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12名(17±1岁,身高1.68±4.6m,体重52.5±5.4kg)与同龄健康青年12名匹配对照。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获取步态参数,采用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测定氧价,作为能量效率的指标。评测状态为自然步行、80%自然步频以及120%自然步频,即100%、80%、120%自然步频。结果:儿麻患者在100%、80%、120%自然步频的条件下步速分别为(65.45±8.71、53.04±5.92、74.47±9.49)m/s,步速和步频密切相关(r=0.96,P<0.01);耗氧量分别为(15.17±3.56、20.76±4.31、21.48±6.16)ml/min/kg,慢速与快速步频的耗氧量均显著高于自然步频(P<0.01);氧价分别为(0.231±0.043、0.294±0.061、0.288±0.072)ml/m/kg,和同龄正常人比较自然、慢速与快速步频下的氧价均明显增加(P<0.01)。慢速与快速步频的氧价亦显著高于自然步频(P<0.05)。结论:儿麻患者自然步频的能量效率最高,步频加速或者减慢均降低此效率,提示肌肉固有谐振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瘫患者绕圈前进的痉挛性步态是其典型的临床特征。本文从步态的基本参数(步长、步频、步速、步态周期和时相)和行走时各关节角度变化、肌电活动、生物力学分析、重心位移及能量消耗等步态分析的各项指标综合分析了偏瘫患者这一特征,为其功能评定、康复治疗评价、科学研究从运动学及生物力学角度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接受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康复训练前后平衡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的变化,并与传统平衡训练进行比较。 方法 选取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脑外伤恢复期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临床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VR技术的平衡训练,包括拼图、踩鼹鼠和花园采摘三个项目,共30min,每周6次;对照组给予同等时间的传统平衡训练。于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平衡测试仪对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姿势控制能力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①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BS评分分别为(46.57±1.82)和(42.79±2.2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38.34±2.54)和(39.22±2.86)分]有显著改善(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姿势控制能力方面,实验组治疗后的压力中心(COP)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摆动幅度标准差分别为(2.59±0.86)和(2.35±0.88),COP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平均速度分别为(5.02±1.03)和(3.44±0.62)mm/s,COP运动长度为(176.73±55.38)mm,COP运动面积为(109.31±65.77)mm2,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并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VR技术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外伤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且效果优于传统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9.
悬吊运动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的理念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已成为康复治疗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同时SET模式仍然具有治疗关节活动障碍、肌力降低、耐力减小及涉及骨骼肌感觉运动控制失调的潜力。近几年也已用于脑卒中患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1]。Wolf等进行了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药物治疗在神经内分泌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大降低了心衰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改善了心衰患者的预后。但在充分应用各种神经内分泌阻断剂后,心衰患者的获益程度进入了一个平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