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如短波、干扰电治疗等)治疗及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测,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并分析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其颈椎屈曲、伸展、旋转、侧屈活动度分别为(40.8±2.8)°、(42.6±3.2)°、(55.3±5.4)°、(38.9±4.2)°]及疼痛VAS评分[(1.22±0.67)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疼痛、麻木症状,加速颈椎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上肢痉挛患者分为A、B、C共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徒手定位法BTX-A注射,C组患者则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对3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AS、上肢FMA、MBI、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B组、C组上肢FMA及MBI评分均较A组明显增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亦较B组明显增高(P<0.05),MA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C组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状态,提高患者ADL能力并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影响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可能对脊髓损伤患者临床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以入院康复治疗2个月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预后指标,进行回顾性和多因素分析。入选病例为35例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结果:经康复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MBI从治疗前的15.17提高到58.71。治疗后的ADL能力与年龄、康复介入时机、治疗前ADL评分不相关;与ASIA损伤等级、神经平面呈正相关;与受压时间、并发症数呈负相关。结论: ASIA损伤等级、神经平面、受压时间、并发症数都是影响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ADL能力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24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收住入院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试验组(n=12)。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手功能作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外骨骼机器人的训练。常规手功能作业治疗30min/次,2次/天,5天/周,共训练4周;镜像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训练30min/次,1次/天,5天/周,共训练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ore, 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 iEMG)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4周后,试验组在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方面均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有吞咽障碍的急性卒中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早期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对发病后24h内入院的急性卒中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筛查,以筛查出的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1周内是否发生SAP,将患者分为SAP组和非SAP组.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吞咽障碍患者发生SAP的早期危险因素,并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以评估其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 113例急性卒中患者中,55例存在吞咽障碍,其中30例(54.54%)发生SAP.单变量分析显示,SAP组(n=3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16分(13 ~21分)对3分(1~7分);P=0.000]、中性粒细胞计数[(8.22±3.75)×109/L对(5.39±2.56)×109/L;t =3.198,P=0.002)]、出血性卒中比例(96.00%对4.00%;x2=7.333,P=0.007)和机械通气比例(20.00%对0.00%;x2=5.612,P=0.018)显著高于非SAP组(n=25),而MMASA评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53分(27~84分)对88分(66~92分);P=0.00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ore,GC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10分(7~13分)对15分(11~15分);P=0.001]、淋巴细胞计数[(1.17±0.54)×109/L对(1.75±0.81)×109/L;t=-3.563,P=0.001]、CD3+T淋巴细胞计数[(0.73±0.42)×109/L对(1.14±0.85)×109/L;t=-2.307,P=0.025)、CD4+T淋巴细胞计数[(0.38±0.22)×109/L对(0.69±0.57)×109/L;t=-2.761,P=0.008)显著低于非SAP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1.206,95%可信区间1.076 ~1.351;P =0.001)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优势比0.974,95%可信区间0.952 ~0.997;P=0.025)是伴有吞咽障碍的卒中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10.5分对SAP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和72.0% (P =0.000).结论 半数以上伴发吞咽障碍的急性卒中患者发生SAP.入院时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卒中类型、机械通气、MMASA评分、GCS评分、淋巴细胞计数、CD3+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多种因素与吞咽障碍患者SAP的发生相关,其中NIHSS评分较高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是伴有吞咽障碍的卒中患者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10.5分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伴患侧上肢肱二头肌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安慰性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分别为(24.7±12.5)μV?s和(32.3±13.7)μV?s]、上肢FMA评分[分别(46.3±6.9)分和(41.4±7.7)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3.0±11.0)分和(56.2±1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重症肺炎患儿临床疗效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临床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对照组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7天,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测两组患者的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并评估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IL-6、IL-10、CRP、WBC水平差异均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发现观察组患者IL-6、IL-10、CRP、WBC水平表达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MMF、PEF、PLmax、PEmax水平差异均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发现观察组患者MMF、PEF、PLmax、PEmax水平表达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患儿,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死率、残疾率很高,随着近年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下降,残疾率却日益升高,约有9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肢体偏瘫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75%[1,2].本研究拟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在改善脑卒中病人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