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使用等速测试指标评定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关节运动功能,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iodex-Ⅲ型等速测试仪对30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3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组)进行测试.结果:健康组右侧肘屈肌及肘伸肌的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总做功量(TW)、力矩加速时间(AT)均高于左侧(P<0.05);与健康组比较,脑卒中组健侧肘屈伸肌也存在等速肌力的异常,患侧肘屈肌及伸肌的PT、PT/BW、TW、AT均下降(P<0.05).结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健患侧上肢均存在力量的异常,可适当加强力量训练,重点在患侧上肢伸肌群;对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等速测试不宜单独使用健患侧自身对照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髋外展肌等速肌力变化。 方法:采用Biodex system 4对23例双侧KOA患者及1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角速度为30°/s及60°/s的髋外展肌等速肌力测试,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KOA患者主患侧与对侧、KOA组主患侧与正常对照组髋外展肌等速肌力。 结果:KOA组30°/s峰力矩主患侧显著小于对侧(1.15 vs 1.22Nm/kg, P=0.039),峰力矩均值、单次最佳做功主患侧亦显著小于对侧(P<0.05),总功、平均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60°/s峰力矩主患侧显著小于对侧(1.03 vs 1.13Nm/kg, P=0.006),峰力矩均值、单次最佳做功、总功、平均功率主患侧亦显著小于对侧(P<0.05)。髋外展肌30°/s峰力矩均值、平均功率、单次最佳做功及总功KOA组主患侧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60°/s时峰力矩KOA组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1.03 vs 1.25Nm/Kg, P=0.032),余观察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主患侧髋外展肌等速肌力峰力矩、做功能力、运动效率较对侧减弱。膝骨关节炎患者髋外展肌等速肌力峰力矩、做功能力、运动效率较正常对照组减弱。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速肌力测试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运用Cybex-6000型等速测力系统对34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的两侧膝伸肌和屈肌进行肌力测试。结果表明患膝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在不同运动速度下(60°/s,120°/s和180°/s)均较健侧明显下降,尤以60°/s时峰力矩下降明显。患膝屈肌和伸肌峰力矩出现的时间与健侧相比有延迟趋势。由于患膝屈肌力和伸肌力同步下降,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认为对膝OA患者的肌力训练,应同时考虑伸膝力和屈膝力的训练,以便提高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等速运动在膝关节创伤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患有单侧膝关节创伤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膝关节屈曲范围和屈伸肌肌力等速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训练,不采取其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两组训练前后膝关节屈肌峰力矩与伸肌峰力矩在60°/s、120°/s、180°/s测试速度下存在的差异。结果:训练前观察组患侧膝关节屈肌峰力矩与伸肌峰力矩在60°/s、120°/s、180°/s的测试速度下与本组健侧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侧膝关节屈肌峰力矩与伸肌峰力矩在60°/s、120°/s、180°/s的测试速度下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等速运动治疗患有膝关节创伤的患者,提高了康复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患侧膝关节的屈肌峰力矩与伸肌峰力矩,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等速技术研究200例健康成人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为膝关节运动功能的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例健康成人按性别分组,再按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70岁5组,共10组,每组20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膝关节的等速向心肌力测试,采集屈伸肌最大峰力矩值(PT)、屈伸肌相对峰力矩(PT/BW)和屈伸肌峰力矩比值(F/E)指标。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测试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组内相邻两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膝关节屈伸肌PT值、PT/BW值及屈伸肌峰力矩比值F/E均与年龄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2)男性屈伸肌PT值和PT/BW值40岁以后下降显著(P<0.05);F/E值60岁以后显著增加(P<0.05)。(3)女性屈肌PT值在20-70岁之间呈缓慢下降趋势;屈肌PT/BW值与伸肌PT值60岁以后下降明显(P<0.05);伸肌PT/BW值分别于30岁和60岁以后下降明显(P<0.05);F/E值20-70岁呈平稳增长趋势。(4)同一年龄段男性屈伸肌PT值与PT/BW值均大于女性(P<0.05),F/E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具有显著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膝关节屈伸肌肌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40岁以后下降更加明显且屈伸肌肌力下降呈现不平衡现象,伸肌较屈肌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变化及其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23 例双侧KOA患者及14 名正常人进行膝屈伸肌等速肌力检查、五次坐-起试验(FTSST)、静态平衡测试、步态分析。KOA组还完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定。结果KOA组伸肌及屈肌峰力矩、峰力矩均值、平均功率、单次最佳做功及总功主患侧均小于对侧(P<0.05);峰力矩屈肌/伸肌(H/Q)百分比主患侧大于对侧(P<0.05)。组间比较,伸肌所有观察指标、屈肌平均功率KOA组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峰力矩H/Q 百分比KOA组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KOA组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与FTSST、步行速度、步行距离、跌倒指数、VAS 评分、WOMAC-疼痛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屈肌等速肌力峰力矩与FTSST、步态参数、跌倒指数、VAS评分、WOMAC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KOA患者伸肌及屈肌等速肌力主患侧较对侧减弱,伸肌等速肌力较正常人减弱,膝伸屈肌肌力变化不同步。KOA患者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与膝关节疼痛、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偏瘫患者膝屈伸肌力等速测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偏瘫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下肢肌力训练。方法 运用Cybex 60 0 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3 1例病程大于 6个月和能独立行走的偏瘫患者的两侧膝关节伸肌和屈肌进行肌力测试。结果  (1)患膝屈、伸肌的峰力矩在不同的运动速度下 (60°/s ,12 0°/s ,180°/s)均较健侧明显下降 ;(2 )患膝屈、伸肌的峰力矩出现的时间与健侧相比有提前趋势 ;(3 )虽然患膝的屈肌和伸肌肌力同时下降 ,但屈肌的肌力较伸肌下降明显 ,患膝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比值较健侧有明显差异。结论 偏瘫患者的下肢肌力、肌耐力、爆发力明显下降 ,因此 ,应加强患侧下肢屈肌和伸肌的肌力训练 ,尤应加强屈肌的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髌骨软化症患者膝关节周围肌力特征,并比较其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 2021年3月,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对70例单膝发病髌骨软化症患者(观察组)和35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膝关节不同角速度(60°/s和180°/s)的屈、伸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60°/s和180°/s时,观察组患侧屈、伸肌峰力矩、峰力矩体质量比、总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U > 1097.0, P<0.001);观察组患侧60°/s屈、伸肌和180°/s时伸肌峰力矩、峰力矩体质量比、总功均低于观察组健侧(|Z| > 2.121, P<0.05)。60°/s和180°/s时,观察组患侧屈伸肌力比值均明显大于健侧和对照组(U > 1810.0, |Z| >3.691, P<0.01)。结论 髌骨软化症患者的患膝屈、伸肌肌爆发力和耐力均减弱,膝关节肌力存在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偏瘫病人恢复独立行走后患肢和健肢的肌力、屈伸肌力比,探讨膝关节不稳定的原因.方法采用CybexNORM系统对1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膝伸、屈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3种角速度60、120、180(°/8)向心和60°/s离心伸屈肌峰力矩平均值健侧均高于患侧,伸肌120°、180°/8和屈肌60°、180°/s健侧峰力矩显著高于患侧(P值均<0.05),离心伸肌60°/s时(P<0.05);离心收缩大于向心收缩,峰值比(H/Q)均在40%~70%范围.60°/s膝10°位向心和离心伸肌力矩健侧显著高于患侧(P均<0.05).结论偏瘫病人伸、屈肌肌力不足是造成行走时患膝不稳(膝过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对小学生下肢力量发育的评估,主要局限于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等身体素质的测量,缺乏对其肌肉功能的定量性研究。目的:通过小学生膝关节屈伸肌力发展现状进行测试分析,正确认识小学生关节肌肉力量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随机抽取石家庄市年龄为9~12岁的54名健康小学生(男25例、女29例)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60,120,240(°)/s三种速度测试。结果与结论:小学生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均呈现随测试速度增加而下降的现象;男、女生左侧屈肌群在60,120(°)/s时及右侧屈肌群在60(°)/s时,峰力矩低于伸肌群峰力矩(P〈0.01或P〈0.05)。同一测试速度下,在测试速度为240(°)/s时,男生左侧屈、伸肌群及右侧屈肌群峰力矩明显高于女生(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踝置换术(UKA)及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单踝组(42例,UKA)与全膝组(42例,MIS-TKA)。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单踝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直腿抬高时间短于全膝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全膝组(P<0.05)。术后1个月,单踝组KSS各项评分均优于全膝组(P<0.05)。术后6个月,单踝组动态步态指数及ROW均高于全膝组(P<0.05),但术后12个月时无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HSS评分均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AIMS2-SF评分均升高,但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UKA与MIS-TKA均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术式,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但UKA的创伤及出血少,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双侧同期组(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n=50)、单侧分期组(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n=50)。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骨关节功能、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单侧分期组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幅度显著小于双侧同期组,VAS、WOMAC评分降低幅度及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升高幅度均显著大于双侧同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分期组患者的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双侧同期组,但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双侧同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双侧同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分期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双侧同期组的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较好,安全性也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背景: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肌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肌肉功能。方法:应用TELEMYO2400RG2表面肌电图遥测仪对25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在平常自然步态下进行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表面肌电信号测试。在肌电图测试前,对患者双膝关节功能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置换侧平均分91.44,其优良率达100%;未置换侧平均分54.52。置换侧在疼痛、关节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肌电振幅、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肌电振幅值及肌电积分值显著大于未置换侧(P〈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平均频率、中位频率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的下肢肌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水平,因此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要特别重视患者的肌肉锻炼。  相似文献   

14.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相对较少,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不如膝关节内翻畸形。对于置换入路、软组织松解方法步骤及假体选择目前均无统一看法。目的:总结病例资料,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一科同一组医师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37例(42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13个膝关节;女26例,29个膝关节。年龄56-78岁,平均63.7岁。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的差异,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由置换前平均68.5°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08.5°,置换前股胫角平均16.82°。减少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5.62°,置换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39分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88分,末次随访时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是改善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外科治疗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能够最大程度的切除病变滑膜,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膝关节功能和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行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病检均为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其中24例患者行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10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后根据病情行辅助放疗。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结果与结论: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41.3个月。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为(86.3±10.3)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5.5±13.2)分(t=3.81,P=0.016,P〈0.0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40.7±2.2)分提高到(90.2±1.1)分(t =6.27,P 〈0.01);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34.2±3.9)分提高到(80.8±1.9)分(t=16.58,P〈0.01)。证实,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结合辅助放疗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取得较好效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较好恢复膝关节功能,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镜术后肌力强化训练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86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康复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力强化训练.采用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表、Lysholm膝关节评估量表、TUGT测试时间、HSS膝关节功能分级评价两组的术后康复效果.结果 术后第1天及1个月,两组的WOMAC、Lysholm膝关节评分、TUGT时间及HSS膝关节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UGT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HSS膝关节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OA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康复阶段进行肌力强化训练,能够明显改善关节炎症状和步行能力,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膝关节镜检+单髁关节置换对前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前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镜检+单髁关节置换。其中,56例行同期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Outerbridge分级为Ⅲ级或Ⅳ级),44例行分期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Outerbridge分级为Ⅰ级或Ⅱ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3、6和12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和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4%,与对照组的88.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6和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不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OKS和WOMAC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 0.05);观察组治疗后WOMAC和OKS评分较对照组低(P < 0.05);两组患者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同期与分期行膝关节镜检+单髁关节置换治疗前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相当,但同期膝关节镜检 + 单踝关节置换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关节镜早期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化脓性膝关节炎早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化脓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灌洗术、滑膜次全切除术、置管冲洗引流,同时结合全身性抗生素的应用和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等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并通过体温、皮温、关节积液、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的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术后2d,体温恢复正常;术后4周,无伸膝功能受限者,屈膝活动度均超过110°。术后3个月,90%患者的患侧屈膝活动度恢复正常,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9±5)分,与术前相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关节镜技术早期治疗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创伤小,清创彻底,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或选择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在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同期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60例(90膝)分为2组:单膝组(30例,30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30例,60膝)行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在感染、肺栓塞、死亡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双膝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均高于单膝组(P〈0.05)。置换后1年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双膝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单膝组(P 〈0.05),提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风险略高,对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完成的62例(80膝)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术后早中期优良率为91%~94%.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