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卵巢癌细胞系HO8910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适宜条件。方法:分别用2.5×106/100μL(A组),3.5×106/100μL(B组)和4.5×106/100μL(C组)的细胞接种浓度,注入裸鼠后项中间皮下,观察成瘤情况;用4.5×106/100μL的细胞接种浓度,分别接种于裸鼠后项中间(C组),背部(D组)和前肢腋窝皮下(E组),观察成瘤情况;分别用第38代(F组),第25代(G组)和第10代(C组)的肿瘤细胞4.5×106/100μL,注入裸鼠后项中间,观察各组成瘤情况。结果:A组成瘤率为60%,B组和C组的成瘤率均为100%,但C组的成瘤速度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和E组的成瘤率均为100%,注射肿瘤细胞后第2周,C组,D组和E组的肿瘤生长平均相对体积分别为3.0593±0.6851,2.4348±0.4862和2.4039±0.3631,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注射肿瘤细胞后第4周,C组,D组和E组的肿瘤生长平均相对体积分别为13.4832±2.2639,9.3437±1.0986和8.9537±1.0041,C组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1);G组的成瘤率为30%,F组的成瘤率为50%,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使用HO8910细胞株,接种浓度为4.5×106/100μL,接种部位为后项中间,接种时尽量使用传代次数少,细胞活性高的细胞,能获得较理想的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AE_(121)破乳剂对小白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实验组小白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分别为2.29±0.28/细胞,2.20±0.41/细胞,2.13±0.25/细胞,空白对照组为2.01±0.56/细胞,各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证明AE_(121)破乳剂致突变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蒙古长爪沙鼠标准G带染色体的核型 ,提供可靠的细胞遗传学的背景数据。方法 雌、雄各 3只成熟长爪沙鼠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制片、镜下观察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随机计数 10 0个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确立长爪沙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选择 10个典型细胞测量染色体基本数据 ,建立标准G带核型。结果 长爪沙鼠染色体数为二倍体 ,4 4条染色体 ,可划分A、B、C、D、E、F六组。中着丝点区域的 11对 ,主要分布A、C、E三组中 ;近中着丝点区域的染色体 5对 ,主要分布B组中 ;端着丝点区域的染色体 5对 ,主要分布D、F组中 ;x为第 6号中着丝点染色体 ,y为端着丝点的区域染色体大小在 14号与 15号染色体之间。结论 长爪沙鼠染色体为 2n =4 4 =2× 11m +2× 5sm +2× 5t+(x)m +(y)t  相似文献   

4.
本文检查了接触氯苯工人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频度。结果表明,接触氯苯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细胞畸变率为24.27%SCE/细胞为6.23±0.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因此可以说,氯苯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突变作用,而且对氯苯来说,染色体畸变率是比SCE交换率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构建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探讨糖皮质激素对ALI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D、E、F、G和H组,每组8只,A组通过气管内滴入脂多糖建成ALI模型,B、C、D、E、F、G组大鼠也滴入等量脂多糖,但分别于滴入前120、30、0 min,滴入后30、60、120 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 mg/kg),H组为正常对照组。6 h后处死大鼠,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蛋白和磷脂含量,测量肺湿重系数,通过肺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与A组大鼠相比,C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分别为(0.436 3±0.200 4)×106/L、(0.402 6±0.204 8)×106/L、4.000 0±1.069 0(P<0.05);C、D两组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分别为(5.350 0±0.856 9)g/L和(5.500 0±0.691 2)g/L,(P<0.05)],而磷脂含量则显著增高[分别为(6.831 9±2.056 3)mol/L和6.973 9±2.202 4 mol/L,(P<0.05)],肺湿重系数显著下降[分别为0.154 0±0.030 4和0.154 4±0.058 8,(P<0.05)]。结论:在适当时机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干预可以抑制或减轻由脂多糖引起的ALI相关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巴戟天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为探讨巴戟天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含药血清的方法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分A组(巴戟天水提物组)、B组(巴戟天醇提物组)、C组(对照组)、D组(经典成骨诱导组)、E组(巴戟天水提物+经典成骨诱导组)、F组(巴戟天醇提物+经典成骨诱导组),观察各组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比活性及骨钙素含量,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反应强弱的顺序为F组>E组>D组>B组>A组,C组为阴性;碱性磷酸酶比活性和骨钙素(BGP)含量测定结果为:A、B、D、E、F组在同一时间点均高于C组(P<0.05),E组、F组在同一时间点均高于D组(P<0.05).说明巴戟天水提物及醇提物均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且巴戟天醇提物的作用强于水提物.  相似文献   

7.
背景 骨痹通方对骨关节炎(OA)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OA模型大鼠软骨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究骨痹通方对软骨基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本研究于2020年6-9月完成。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S)法检测SW1353软骨肉瘤细胞活力。通过白介素1β(IL-1β)介导的SW1353软骨肉瘤细胞建立OA细胞模型,设置A组、B组、C组、D组、E组,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阳性对照(加入10 μg/L的IL-1β),C组、D组、E组加入10 μg/L的IL-1β后分别加入低剂量(625 mg/L)、中剂量(1 250 mg/L)、高剂量(2 500 mg/L)骨痹通方溶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MMP-1、MMP-3、MMP-13、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MP-1、MMP-3、MMP-13分泌情况。结果 浓度为3 000 mg/L的骨痹通方溶液对SW1353软骨肉瘤细胞活力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B组、C组、D组、E组细胞MMP-1、MMP-3、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但C组细胞MMP-1、MMP-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B组,D组、E组细胞MMP-1、MMP-3、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B组、C组,E组细胞MMP-1、MMP-3、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D组(P<0.05)。B组、C组、D组、E组细胞MMP-1、MMP-3、MMP-1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但C组细胞MMP-1、MMP-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D组、E组细胞MMP-1、MMP-3、MMP-1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B组,D组细胞MMP-1、MMP-13及E组细胞MMP-1、MMP-3、MMP-1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组,E组细胞MMP-1、MMP-3、MMP-1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D组(P<0.05)。B组、C组、D组、E组细胞上清液MMP-1、MMP-3、MMP-13含量高于A组,但C组、D组、E组细胞上清液MMP-1、MMP-3、MMP-13含量低于B组,D组、E组细胞上清液MMP-1、MMP-3、MMP-13含量低于C组,E组细胞上清液MMP-1、MMP-3、MMP-13含量低于D组(P<0.05)。分别在B组基础上加入5 μmol/L 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WAY-262611溶液(F组)、10 μmol/L地塞米松溶液(G组)。B组、C组、D组、E组、F组、G组细胞MMP-13、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F组细胞MMP-13、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B组、C组、D组、E组、G组,但D组、E组、G组细胞MMP-1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E组、G组细胞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B组、C组,G组细胞MMP-1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E组、G组细胞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D组,G组细胞MMP-13、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E组(P<0.05)。结论 骨痹通方对软骨基质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且存在一定剂量依赖效应,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过度表达及Wnt/β-catenin通路异常激活可能是其发挥软骨基质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65(HSP65)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C57BL/6小鼠,应用葡聚糖硫酸钠法复制UC模型。6只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A组),48只UC小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B组)、低剂量组(C组)、中剂量组(D组)及高剂量组(E组),每组12只。A组和B组小鼠灌胃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C组、D组、E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HSP65,剂量分别是0.5、2.5及5.0?mg/kg体重。隔天灌胃1次,共7次,末次灌胃2?d后,麻醉处死小鼠。计算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取小鼠结肠中段组织,HE染色镜检并计算组织病理评分。取小鼠血液、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分离有核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Treg)活化情况。结果 HSP65蛋白治疗UC小鼠14?d,B、C、D及E组小鼠的DAI分别为(3.66±0.39)、(3.07±0.15)、(1.50±0.43)和(0.83±0.31),C组、D组、E组小鼠DAI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C组、D组和E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均低于B组小鼠(P?<0.05);E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评分低于C组和D组(P?<0.05),D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评分低于C组(P?<0.05);与未治疗的B组比较,C组、D组、E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B组(P?<0.05)。结论 HSP65蛋白可以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静止Treg细胞,使得活化Treg细胞比例增加,再通过活化Treg细胞发挥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缺氧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以及凋亡过程中对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7 d,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用50μmol/L谷氨酸浸泡处理后建立缺氧缺血细胞损伤模型(B组/模型组),将CCK-8分别以浓度1×10-6 mol/L (C组)、1×10-7 mol/L (D组)、1×10-8 mol/L (E组)进行干预,作用后继续培养细胞24 h,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GF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NGF mRNA表达。结果 A组细胞有少量凋亡,凋亡率为(8.49±4.54)%,C组和D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87±5.64)%、(7.84±4.19)%,较B组的(17.53±6.93)%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凋亡率为(13.27±3.41)%,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检测出NGF蛋白表达(OD值0),C组[OD值(0.3432±0.00681)]和D组[OD值(0.3012±0.00187)]较B组[OD值(0.2837±0.00769)] NGF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OD值(0.2752±0.00373)]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少量NGF mRNA表达[OD值(0.2866±0.00441)],C组[OD值(0.3474±0.01004)]和D组[OD值(0.3294±0.01922)]较B组[OD值0.3012±0.00187)] NGF 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OD值(0.2968±0.00378)]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K-8能够抑制缺氧缺血细胞模型凋亡,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的程度,其神经保护机制与促进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异丙酚静脉注射局部疼痛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酚是一种短效、快效的静脉麻醉药 ,其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的副作用正日益引起重视。我院自 1997年 3月~1999年 12月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等方法预防 ,取得较好结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 0例 ASA ~ 级全麻病人 ,随机分为A,B,C,D,E,F等 6组 ,每组 2 0例 ,患者一般情况见附表。附表  12 0例患者一般情况A B C D E F病例 2 0 2 0 2 0 2 0 2 0 2 0性别(男 /女 ) 10 /10 11/910 /10 9/118/12 9/11年龄 (岁 ) 5 3± 14 5 4± 15 5 3± 175 2± 2 0 5 3± 185 0± 17体重 ( kg) 5 7± 115 7± 10 5 9± 115 5±…  相似文献   

11.
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莉  解雅英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58-1160
因小儿耳鼻喉手术刺激强,时间短,且常与气道相关,故麻醉的控制有一定难度,现对国内外现阶段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改良方法及新观点进行评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2006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云南省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人群抗体水平、媒介伊蚊种群(包括成幼虫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检疫机构的医务人员对疑似、临床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诊断;在流行季节前随机抽取正常人群血清,-20℃保存,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在6~10月采用定时、定点调查法,对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的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每月1次。结果2006年云南省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8例;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8.09%。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l)分别在14~98、4.7~73.68之间,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在3.5~34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群抗体水平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人群中可能存在该病毒的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对登革热传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出血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内糖原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局部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只,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细菌胶原酶注射制作纹状体脑出血模型,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在相应部位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24h病变局部及其周围和对照组超微结构的变化和糖原的水平变化.结果:电镜观察到在脑出血动物出血灶周围区,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均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超微结构改变.最为醒目的是在脑内血肿周围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和突起内有大量的糖原颗粒聚集,尤其在毛细血管周围的胶质细胞突起内非常明显;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内均未发现明显糖原颗粒存在.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相应部位的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正常;而且神经元、各种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均无明显糖原颗粒聚集.结论:脑出血周围糖原含量增高,局部存在明显的糖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医药技术在2001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前完成了我国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汁划中的1%测序任务,到2000年,中国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多样性领域共完成研究论文1850篇,遍及医药各领域,研究手段和水平可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后基因时代”成为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16.
黄芪在体内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芪水提物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生物活性。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芪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7天,采血后,迅速取出肝组织,制成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黄芪可减少MDA含量,增强SOD活力。结论:黄芪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具有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器官损伤和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昆明市某高校大学生失眠情况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对昆明市某高校957名学生进行睡眠质量和失眠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27.3%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女生失眠率高于男生(P〈0.01);本科生的失眠检出率高于研究生(P〈0.05);三年级学生失眠率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P=0.01).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学生失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年级、学历是影响高校学生睡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西藏林芝地区藏族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藏族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为防治高原高尿酸血症和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尿酸酶法对在某院体检的2867例藏族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30岁、31~40岁、41~50岁、≥51岁)、不同性别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结果2867例中高尿酸血症782例(27.3%);男性646(22.50%),女性136例(4.74%),男女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之比为4.75∶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χ2=85.5,P<0.01)。2867例血尿酸水平平均为(369.7±126.8)μmol/L,其中男性、女性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89.4±141.5)μmol/L和(316.7±89.5)μmol/L,男性明显高于女性(t=16.4,P<0.05)。结论林芝地区藏族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了藏族群众的健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应针对藏族饮食和民族特点开展健康教育以预防和控制高尿酸血症和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creased heart rate is a normal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occurring during pregnancy. Some women have severe tachycardia requiring medical attention.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women with benign symptomatic palpitations who receive treatment.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f all women who were referred to our obstetric-medicine clinic for evaluation of palpitation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09 in one major maternity hospital in Kuwait.

Results

A total number of 27 women were identified. Of these, only 7 (25.9%) were given treatment for palpitation. Two were started on digoxin, 3 given propranolol, 1 woman on both propranolol and digoxin and 1 was started on verapamil. Eighteen women had normal deliveries with healthy babies.

Conclusion

Palpitation is a common symptom during pregnancy. However, only a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receive treatment despite safety of drugs that are used to control tachycardia.  相似文献   

20.
Adenovirus infection in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in Taiw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 J Clarke  I A Phillips  E R Alexander 《JAMA》1969,208(9):1671-16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