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及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梅尼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30只健康SD大鼠,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腹腔注射醋酸去氨加压素(4μg·kg^-1·d^-1连续注射7 d后改为6μg·kg^-1·d^-1连续注射3 d)行膜迷路积水造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作处理,停药7 d后对三组动物行ABR检测,取耳蜗中阶横截面积(SM)/(中阶+前庭阶横截面积)(SM+SV)比值评价膜迷路积水情况。造模成功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耳蜗组织中MCP-1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LP(a)的水平,对LP(a)水平与内耳积水程度及大鼠ABR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波Ⅱ阈值升高、波Ⅱ、Ⅴ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较正常组和对照组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正常组SM/(SM+SV)比值分别为0.45±0.04、0.34±0.02、0.35±0.01,前者显著大于后两者(P<0.05)。实验组MCP-1在耳蜗螺旋器、血管纹螺旋韧带及神经节细胞组织表达明显,前庭膜上也有表达,其它两组无表达。实验组、对照组、正常组LP(a)水平分别为4.07±0.20、1.36±0.12、1.38±0.14 mg/L,前者显著高于后两者(P<0.001),LP(a)表达水平与膜迷路积水程度及ABR各指标间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膜迷路积水模型大鼠耳蜗组织中MCP-1表达明显,血清LP(a)水平明显升高,且LP(a)水平与膜迷路积水程度及大鼠听力下降呈正相关,提示MCP-1和LP(a)可能与梅尼埃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非血管化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8~73岁,平均43.5岁。对36例下颌骨不同范围缺损进行一期修复,其中12例用自体肋骨修复,24例用自体髂骨修复。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种植义齿。结果:髂骨移植24例中,除1例因感染部分骨吸收外,均成活,安装义齿有咬合功能。12例肋骨移植,4例骨吸收,8例成活者中,2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吸收,不能安装义齿,不能承担咀嚼功能,只起到恢复外形的作用。结论:非血管化自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疟疾暴发区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用预先设计的问卷表收集人口学信息、疟疾知识、蚊帐使用、化学预防和流动史等信息. 结果共调查66例病人和57例对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了33个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6个因素与疟疾发病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2个独立的因素.男性疟疾发病的几率低于女性(OR=8.53,95% CI 0.97~74.24) ,日落后从劳作地回村者的疟疾发病危险度低(OR=0.06,95% CI 0.01~0.68). 结论在暴发流行区,仅有几个因素影响不同人群的的疟疾发病.日落后从劳作地回村者的疟疾发病危险度低,提示控制措施应重点放在控制和预防村内感染和传播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991~1993年每年5~8月份,在我省中缅、中老边境社区,对937例出境回归人员感染疟疾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平均感染率8.86%。通过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未服预防药、经济收入低于200元/人年、流行季节出境及出境后居住>10d等四项为感染疟疾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叔丁基羟基类化合物体外抗疟活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叔丁基羟基类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以奎宁为阳性对照,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2(6)-叔丁基-羟基甲酚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的活性,采用最小自乘法和几何均数法计算各测试化合物的IC50、IC90和完全抑制裂殖形成平均浓度。结果叔丁基羟基甲酚对体外生长的恶性疟原虫具有抑制作用,IC50和IC90分别是58.585μmol/L和170.411μmol/L,较阳性对照奎宁的IC50、IC90分别高出221.4和148.8倍,所设测试浓度系列内无BHT完全抑制裂殖形成的浓度。结论叔丁基羟基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作用,但有效浓度明显高于奎宁。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云南省不同抗疟措施在控制疟疾发病率方面的作用进行评估。结果:流行季节预防服药与1986-1995年疟疾发病率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为现症病人治疗,再次为杀虫剂喷洒受益人数,休止期有疟史者治疗,休止期全民治疗,以及杀虫剂浸帐受益人数,提示在云南控制发病率应重点抓好健康人群保护、现症病人治疗和杀虫剂滞留喷洒  相似文献   
7.
缅甸拉咱市氯喹治疗间日疟的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缅甸拉咱市单纯间日疟原虫感染者48例分为氯喹A方案组(26例)和B方案组(22例),分别采用成人总剂量1 200 mg (第1天顿服600 mg,第2、3天300 mg/d)和1 500 mg(第1天顿服750 mg,第2、3天375 mg/d)的三天疗法治疗。于服药当天、服药后第1、2、3、7、14、21和28天采集指血或耳垂血制作厚、薄血涂片检查疟原虫,测量体温和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氯喹治疗后,两组病例血内无性体原虫3 d内全部阴转。第28天随访治愈率为100%。结果表明,缅甸拉咱市的间日疟病例对氯喹治疗均敏感,该边境地区间日疟病例可采用氯喹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1-200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IFAT监测结果,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6193853例,检出阳性170578例,年平均血检率为3.52%,阳性率为2.75%,恶性疟占21.48%。重点人群的IFAT抗体阳性率为5.80%,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22.14-60.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13.05%;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12.45%。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2.29,2.46和2.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1:3.29,1:3.19和1:1.04。结论 云南省经过10年疟疾监测,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人1991年的3.30%下降至2000年的1.93%,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1年的万分之8.49下降至2000年的万分之3.79。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咽部异物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误诊为颈部感染的下咽部异物2例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2例男性,均以颈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就诊,初诊误诊为颈部感染,给予抗感染对症等治疗效果欠佳。分别行纤维喉镜、颈胸部CT及食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为下咽部异物。行颈侧切开术+异物探查取出术+咽瘘修复术,2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下咽部异物位置隐蔽,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病程较长时容易误诊。对颈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临床应考虑到下咽部异物可能,尽早完善相关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张再兴  王全桂  肖水芳  郭敏  秦永 《新医学》2007,38(4):238-239
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sinonasal mucosal malignant melanoma,SMM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SM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SMMM的病灶主要来源于下鼻甲黏膜和嗅区黏膜。主要表现为单侧鼻出血和单侧鼻塞,2例有颈部肿块。鼻腔检查均可见暗灰色或黑褐色肿物。CT检查均见鼻腔内填充软组织密度影。7例活组织检查标本均可见肿瘤表面呈现黑褐色或灰白色,显微镜检查示细胞呈多形性,瘤细胞增大,染色质浓厚,胞浆内可见有黑色素颗粒沉着;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结果为单纯抗特异性黑色素瘤抗体(+)6例,单纯树突细胞(+)6例.以上2项均(+)5例。7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3例予放射治疗,4例予化学治疗,其中2例再配合免疫调节治疗。随访6年,6例可随访,1例失访,可随访的6例中,术后2年内死亡2例,术后3—5年内死亡2例,2例仍生存,其中1例出现眶内转移,1例局部复发。由此可见,对SMMM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预后极差,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治,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