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年龄≥75)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5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手术。16处颈动脉病变共置入17枚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术中及术后明确诊断颈动脉窦反应3例;未出现典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未出现严重脑缺血事件;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术后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硬化狭窄疾病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疗效,但是高龄患者的病情复杂,为降低并发症,严格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术中操作、严密的围术期管理仍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8月至2006年3月期间,采用颈动脉支架治疗15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狭窄≥70%,NASCET法),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随访3至20个月.结果 15例患者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术中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或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治疗后好转,术后未发生新的卒中,3个月后颈动脉彩超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12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癜痫发作;2例血管痉挛;8例出现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3例发生于术后低血压;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巢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倒。随访3个月-1年,共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方法 :自 2 0 0 0年 10月至2 0 0 1年 12月 ,共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 2 6例 ,其中 7例为无症状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植入支架。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 (82 .3± 5 .1) %、(14 .0± 3.1) %。 1例出现同侧颞叶梗死 ,但恢复良好。其余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短期随访 10~ 2 2个月无 1例缺血再发作 ,影像学检查随访 6~ 18个月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适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高危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王嵩  肖福  李牧 《当代医学》2008,14(22):91-9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影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安全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效果,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至2004年9月间,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72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3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癫痫发作;3例血管痉挛;2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5例其他部位的出血。经积极处理后,均未留下严重后果。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已行支架治疗患者资料,对其疗效、手术方法和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前平均狭窄率(74.7±10.7)%,术后平均狭窄率(12.8±4.7)%;术前NIHSS评分平均19.92±6.42,术后11.35±3.79;4例出现血压偏低、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未有脑梗死及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peration method, indications and prevention from complication in 140 cases with stenosis of carotid artery b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Methods The procedure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carotid arteries were performed after the diagnosis of 140 case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MRA and DSA.[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到2016年3月入院治疗的35例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15例与中度狭窄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再灌注损伤几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重度狭窄组患者的再灌注损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再灌注损伤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及狭窄程度。结论通过对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几率及其影响因素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合并疾病及狭窄程度等因素对于术后再灌注损伤几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防治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9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对2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内动脉180例,锁骨下动脉下48例,椎动脉84例;症状性狭窄178例,其中62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6例表现为脑梗死,非症状性狭窄102例。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并观察远期预后。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4例(1.43%);过度灌注7例(2.5%),心肌梗死1例(0.35%),颈动脉窦反应延长21例(7.5%);无造影剂相关肾病、脑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在平均44.3个月的随访中,支架内再狭窄14例(4.49%),颈内动脉支架6例(3.33%),椎动脉支架5例(5.95%),锁骨下动脉支架3例(6.25%);远期缺血事件共发生17例(6.07%),其中颈动脉系统14例(82.4%),随访期内无脑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防治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及广州珠江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伴随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抽样92例,按是否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药物治疗.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NASCET)制定的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行3个月-2年的随访,分别调查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比率为6.52%,对照组为26.08%(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为8.69%,对照组为34.79%(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能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同时降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的联合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研究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方法对23例头颅MR I或CT检查表现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相关问题及其疗效进行研究。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涉及责任病变血管在颈总动脉的3例、颈动脉窦部(C1段)14例、颈内动脉C2段2例、颈内动脉(C5、C6)段4例;左侧病变8例、右侧病变15例。本组2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28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神经影像学(CT或MR 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果能早期识别诊断,严格地掌握手术适应证,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对治疗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收缩压和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2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患者脑血流基本情况,术后1、12、24 h再行床旁TCD检查和术前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根据TCD检查结果将257例患者分为CHS组13例为研究组和无CHS组244例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收缩压和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率为5.1%(13/257),随着年龄的增加、收缩压的增高、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大,CHS的发生率逐渐增高(χ2=17.973、24.357、23.488,均P<0.001)。 结论 高灌注综合征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高龄、收缩压≥170 mm Hg (1 mm Hg=0.133 kPa)、血管狭窄程度≥90%的患者更易发生。临床工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严格控制好血压,特别是高龄、血管高度狭窄的患者,是预防和减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使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和PRECISETM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符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下置入PRECISETM自膨胀支架,观察各临床指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10例行预扩张中4例(40.0%)出现颈动脉窦反应,2例(16.7%)术中发生颈内动脉远端痉挛,术中滤网保护系统捕获栓子的阳性率41.6%,围手术期内无症状性卒中和死亡事件的发生,近期随访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使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和PRECISETM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