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二氧化碳对大鼠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二氧化碳对大鼠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影响,建立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及缺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模型,测定大鼠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压力和心脏重量,分析肺血管肌化程度:结果提示缺氧引起大鼠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压力升高,右心室肥厚、肺血管肌化增强、红细胞压积增高。缺氧合并高二氧化碳引起肺血管肌化及右心室肥厚更明显,并出现左心室肥厚,但肺动脉压与缺氧组相似,而红细胞压积与正常对照无差异。研究说明,高二氧化碳加重大鼠缺氧引起的心脏肥厚和肺血管肌化程度。在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间期缺氧高二氧化碳对大鼠肺循环的影响及肺循环改变的可逆性。方法 测定缺氧高二氧化碳二周组,四周组及恢复组(缺O2高CO2四周后再呼吸空气四周),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肺动脉压及心室重量和肺血管肌化程度。结果 缺O2高CO2二周引起肺动脉压明显升高(P〈0.001),肺血管肌化增强及右心室肥厚。四周组与二周组比较肺动脉无明显差异。但肺血管肌化及右心肥厚更明显。恢复组肺动脉压降至正常,肺血管肌  相似文献   

3.
慢性常压缺氧高二氧化碳对大鼠心肺功能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观察了大鼠于慢性缺氧四周、缺氧高二氧化碳(缺O2高CO2)四周及八周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肺的组织与超微结构的变化。缺氧四周使肺动脉压及右心室±dp/dtmax升高、右心室肥厚、肺血管肌增强、右室心肌的线粒体数量增多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疏松水肿。缺CO2高CO2四周尚可致左心室肥厚。缺O2高CO2八周使右室±dp/dtmax回降、左右心室肥厚、部分心肌肌丝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这些结果提示:慢性常压缺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是较合适的任性肺心病模型,缺O2高CO2可致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4.
背景 肺动脉高压是常见的肺血管疾病,香烟烟雾能否直接导致肺动脉高压目前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部分吸烟人群在早期,甚至在肺功能仍正常且未发生明显缺氧表现时已发生肺小血管重塑,但是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肺小血管的重塑是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病理机制,有研究显示,实验小鼠的肺血管重塑与其肺小血管的肌化有关。目的 探讨单纯香烟烟雾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小动脉肌化程度及意义。方法 2018年1-5月,选用1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各8只,用香烟烟雾刺激的方法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用时4个月。造模满4个月时,观察大鼠活动、饮食、毛发等一般状况并检测右心室收缩压和平均右心室压,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右心室重量和体质量的比值(RV/BW),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小血管中α-SMA的表达以评估肺血管肌化程度(完全肌化、部分肌化、未肌化)。结果 造模4个月后,对照组大鼠活动、饮食、毛发等一般状况未见异常,而模型组大鼠明显表现出倦怠状态,常蜷缩于角落,不积极寻觅食物,毛发也变得比较枯黄。模型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和平均右心室压高于对照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右心室肥厚指数和RV/BW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大鼠的肺小血管肌化比例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肺小血管中未肌化比例低于对照组,部分肌化和完全肌化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香烟烟雾刺激可直接导致肺动脉高压,其发病可能与肺小动脉肌化程度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5.
曾玉兰  张珍祥 《微创医学》2001,20(5):588-591
目的探讨长期吸入一氧化氮(NO)对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毒副反应.方法从54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中随机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8只常压缺氧两周复制成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后分为缺氧组每日继续缺氧6小时;吸入NO组继续缺氧同时每日吸入40ppm(40/106)NO1小时,于第8、15、22、29天分别观察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肥厚指标、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缺氧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升高,右心室肥厚显著(P均<0.01),而吸入NO组肺动脉压降低,右心室肥厚减轻;(2)吸入NO不同时间组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与缺氧组同时间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且吸入NO各时段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均>0.05);(3)光镜下,缺氧组腺泡内肌型肺动脉增多、无肌肺动脉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及吸入NO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吸入NO组明显改善三型血管比例失调,阻抑慢性缺氧所造成的腺泡内肺动脉肌化和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未见明显肺泡水肿、渗出、细胞浸润等NO损伤性改变.结论长期吸入40ppmNO可以减轻大鼠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以及肺小血管肌化程度,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氧高二氧化碳对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氧化应激于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复制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RV/(LV S)]比.比色法测定肺组织SOD、CAT活力及MDA含量.电镜观察肺血管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低氧高二氧化碳组mPAP、RV/(LV S)比明显升高(均P<0.01),肺组织SOD、CAT活力均显著降低,而MDA含量明显升高(分别P<0.05,P<0.01).电镜下,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肺中小肌型动脉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厚、肿胀,胶原纤维亦增生插入平滑肌细胞.结论:低氧高二氧化碳时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参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曾玉兰  张珍祥 《医学文选》2001,20(5):588-591
目的:探讨长期吸入一氧化氮(NO)对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毒副反应。方法:从54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中随机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8只常压缺氧两周复制成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后分为:缺氧组:每日继续缺氧6小时,吸入NO组:继续缺氧同时每日吸入40ppm(40/10^6)NO 1小时,于第8,15,22,29天分别观察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肥厚指标,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缺氧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升高,右心室肥厚显著(P均<0.01),而吸入NO组肺动脉压降低,右心室肥厚减轻;(2)吸入NO不同时间组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与缺氧组同时间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且吸入NO各时段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均>0.05);(3)光镜下,缺氧组腺泡内肌型肺动脉增多,无肌肺动脉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及吸入NO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吸入NO组明显改善三型血管比例失调,阻抑慢性缺氧所造成的腺泡内肺动脉肌化和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未见明显肺泡水肿,渗出,细胞浸润等NO损伤性改变。结论:长期吸入40ppmNO可以减轻大鼠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以及肺小血管肌化程度,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常压慢性持续缺氧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方法,为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等方面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Wistar大鼠常压持续缺氧3周,观测大鼠体重、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大指数[RV/(LV+S)] 、红细胞比容,并观测肺血管病理学改变及血管壁相对厚度指数(RTI)。结果 缺氧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MPAP、RVSP、RV/(LV+S)、红细胞比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病理检查示缺氧组大鼠肺内血管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RTI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常压慢性持续缺氧3周能形成较理想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实验性红细胞增多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其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C)、单纯低氧组(H)、低氧+不同剂量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EPO)组.除对照组外各低氧组大鼠共缺氧21 d,每日8 h.rEPO组每周腹部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rEPO (300 U/kg、600 U/kg、900 U/kg、1200 U/kg)3次.取血样测定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浆EPO浓度、全血/血浆黏度;颈外静脉插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动物处死后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评价右室肥厚程度;光镜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肺非肌性小动脉肌化程度.结果 ①随着rEPO注射剂量的增加,血浆EPO浓度相应的增加,同时RBC、Hb、Hct、全血及血浆黏度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②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与Hct均呈正相关,mPAP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呈直线相关;③随着rEPO剂量的增加,反映肺动脉高压程度的mPAP逐渐增高,但是肺血管重构及右室肥厚程度反而有所缓解.结论 外源性EPO诱导的红细胞增多通过增高全血黏度使肺血管的血流阻力增加,从而促使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但却减轻了右室肥厚及肺血管重构程度,后者可能系机体对缺氧的一种代偿机制.尽管如此,EPO和/或红细胞增多的净结果仍然是使肺动脉高压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变化。方法:用压缺氧法复制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用右心导管法测量平均肺动脉压,称量法计算右心室肥大指数,HE染色结合形态计量分析进行缺氧性肺血管重塑观察,Tunel法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缺氧7d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开始升高,肺动脉出现缺氧性肺血管重塑;缺氧14d及21d平均肺动脉压进一步升高,缺氧性肺血管重塑更明显,右心室肥大指数增加。对照组及缺氧3d、7d、14d、21d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平均肺动脉压与WA%(血管壁横断面积与血管横断面积比值)及右心室肥大指数呈正相关,WA%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不伴有凋亡水平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大鼠缺氧叠加三氯化铁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能反映缺氧及炎症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 :常压间断缺氧叠加静脉注射 0 .6%三氯化铁 ( 0 .2 m l/ 10 0 g体重 )。结果 :发现缺氧叠加静注三氯化铁 2周时有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和右心室的肥厚 ,4周时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肥厚重于 2周组 ,肺血管肌化加重 ,肺动脉内皮细胞脱落 ,肺间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本模型可较好反映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炎症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鼠缺氧叠加三氧化铁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能反映缺氧及炎症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常压间断缺氧叠加静脉注射0.6%三氯化铁(0.2ml/100g体重)。结果:发现缺氧叠加静注三氯化铁2周时有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和右心室的肥厚,4周时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肥厚重于2周组,肺血管肌化加重,肺动脉内皮细胞脱落,肺间质有大量炎症症细胞浸润。结论:本模型可较好地反映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炎症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原心脏病右心室肥大的发生机制主要是长期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加重。但是,缺氧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后负荷加重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Hakim等人的研究表明,急性缺氧可引起动物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后者使肺微循环中段阻力显著增加,提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可能与缺氧引起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不易通过肺毛细血管而使肺循环阻力增加有关。关于慢性缺氧条件下,红细胞的变化及与右心室肥大的关系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Ca通道拮抗剂:尼群地平(Nit),硝苯吡啶(Nif)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因子(EDRF)合成前质L-精氨酸(L-A)对大鼠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和肺血管肌化的影响,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克普定(Cap)、L-A与钙通道拮抗剂联合使用的效果。结果发现:Nit,Nif与L-A,都能影响低氧性慢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和减轻缺氧引起的右室肥大。CaP可以增强Nit的作用,各用药组中以Nit合并Cap在降低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和抑制肺小动脉肌化方面效果最好(P<0.05)。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直接吸入常压低氧和低氧伴高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方法制备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观察实验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平均右尽室压,右心室重量及心脏和肺脏的病理学改变,并作血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大鼠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典型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缺氧时间与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关系,采用动物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大鼠的肺血流动力学、右心室肥厚和肺血管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经缺氧处理后,大鼠肺动脉压于第3天开始升高,2周时达高峰;右心室重量在1周时明显增加;肺血管结构改变于3天时出现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并逐渐发生细胞外基质增多,1周时出现管壁增厚,以缺氧3周最为明显。由此提示在3周以内,缺氧时间的长短与大鼠肺循环的改变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一氧化氮合成的前体物质L-精氨酸和一氧化氮供应剂硝普钠对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压、肺泡内无肌性血管肌化程度以及肺泡内和肺外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在限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L-精氨酸和硝普钠均可使慢性缺氧大鼠的肺动脉压显著降低,肺泡内无肌性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减轻,并且可保护肺血管防止缺氧引起的内皮损伤和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提示给缺氧大鼠提供充足的外源性一氧化氮或一氧化氮合成的前体物质,可以保护内皮并防止缺氧引起的肺血管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从而限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慢性肺心病左右心室改变的特点及其与高二氧化碳存在的关系。方法 通过复制慢性缺氧性及慢性缺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心病模型,观察单纯缺氧四周,缺氧调一氧化碳二周及四周,正常对照组在鼠,肺动脉压,右心室压力及右心室最大压力上升笔下降速度,右室重量(RV)和左室加室间隔重量(LV+S),并分析左右心室重的相关性。结果 缺氧四周中及缺氧高二氧化碳二周和四周均引起明星肺动脉高压和右室收缩压升高,其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不同缺氧时间对大鼠肺循环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缺氧时间与肺动高压发生的关系,采用动物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大鼠的肺血流动力学、右心室肥厚和肺血管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经缺氧处理后,大鼠肺动脉压于第3天开始升高,2周时达高峰;右心室重量在1周时明显增加;肺血管结构改变于3天时出现内皮细胞长、变性,并逐渐发生细胞外基质增多,1周时出现管壁增厚,以缺氧3周最为明显。由此提示在3周以内,缺氧时间的长短与大鼠肺循环的改变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TL)对大鼠左肺切除加野百合碱所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的影响作用. 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L连续治疗组、安慰剂1组、TL延迟治疗组和安慰剂2组.采用光镜、图像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质量比,肺小动脉管壁百分比,肺小动脉无肌性动脉肌化程度,新生内膜所致血管阻塞计分的变化.结果 ①模型组各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1).②两治疗组各指标均小于相应两安慰剂组和模型组(P<0.05).③两治疗组之间除肺小动脉无肌性动脉肌化程度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对肺切除加野百合碱所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有逆转作用,且对肺动脉高压形成前和形成后均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