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0年间实施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患者,7例术后能自主排尿,每次尿量约100~300ml,1例时有尿失禁,夜间遗尿,1例出现尿漏、肠漏,引流后治愈,能自主控尿,新膀胱容量300~700ml。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操作简化,并发症少,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膀胱肿瘤患者采用膀胱全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术。结果随访6~73个月,26例完全可控排尿,其中3例早期夜间不同程度尿失禁,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静脉肾盂造影及贮尿囊造影均无贮尿囊输尿管返流和肾积水,贮尿囊容量200~350ml,剩余尿量为≤30ml,最大尿流率﹥15ml/s;手术失败1例。结论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及操作简单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患者无明显全身营养及代谢紊乱,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9例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随访期间健康状况良好,在腹压帮助下自主排尿,尿线粗。8例能在白天完全控尿,控尿时间长达2~3h。1例夜间偶有失禁,通过定期唤醒可避免。新膀胱容量200~500ml,平均为320ml,残余尿20~60ml,平均为40ml。全组肾功能正常,未发现输尿管返流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疗效.方法 对134例在我院施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情况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控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评估,男性患者的勃起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39±14.2)个月.近期并发症47例(35.07%),其中15例(31.9%)需外科...  相似文献   

5.
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疗效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6例膀胱癌患者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对其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疗效比较令人满意,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血管、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结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疗效满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减少并发症,对提高手术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是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是提高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率、避免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膀胱全切原位膀胱使患者尿流从原尿道可控排出,膀胱功能接近生理状态,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式是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术式之一。原位膀胱替代物有胃、回肠、回盲肠、乙状结肠等。建立低压、大容量、顺应性好及稳定性高的储尿囊是关系到术后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就各种不同原位膀胱术、不同材料的储尿囊的尿动力学特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在女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女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7例施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的女性患者分别进行随访及总结。结果 7例女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手术顺利,术后平均随访20.1个月(15—35个月)。全部患者健康存活,除1例患者出现单侧输尿管返流外,无严重并发症,自控排尿率为100%/7/7)。术后新膀胱容量为240—360ml,残余尿量0—10ml,新膀胱最大充盈压为23—35cmH2O。病理切片:光镜可见淋巴细胞增多,粘膜形态无明显变化;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可见微绒毛变短、减少。结论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具有符合人体生理、可控性好,低压、容量大、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术式对女性患者同样适用,是一种理想的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世界首例小儿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3岁男孩,确诊为膀胱横纹肌肉瘤,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手术包括先行腹腔镜下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及膀胱切除,下腹部小切口取出标本,再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 手术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6h,其中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部分时间约3.5 h.术中出血量约50 ml,术中输入200 ml浓缩红细胞以确保手术安全性.双侧盆腔淋巴结各清扫6个,均为阴性,术中输尿管及尿道切缘均为阴性.患儿术后3 d恢复肠蠕动.盆腔引流管于术后7d拔除,新膀胱造瘘管于术后14 d拔除,术后25 d行经尿道膀胱造影,确定无造影剂外漏后拔除导尿管及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患儿拔除导尿管后1周左右基本恢复白天控尿及排尿功能.5个月后复查,提示新膀胱容量约为110ml,膀胱残余尿量约10ml,最大尿流率约12ml/s.围手术期未见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无尿漏、输尿管返流及肠梗阻发生.结论 随着手术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患儿恢复快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小儿膀胱癌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手术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或子宫次全切除。经腹壁造口取出切除物,行乙状结肠去带原位新膀胱术。结果:12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5~10 h,平均6.5 h;出血量200~1 000 ml,平均387 ml,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 ml,术后4~6周患者恢复控尿功能,无排尿困难及尿失禁。结论: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除视野清晰,可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对1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男性患者先行膀胱全切术,然后采用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对其疗效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5例获随访6~72个月。5例出现双侧轻度肾积水,1例单侧肾积水;新膀胱容量达210~456 ml,膀胱静压为18.6~31.8 cm H2O,排尿时膀胱内压为36.21~71.56 cmH2O,最大尿流率10.22~12.26 ml/s,残余尿量33~58 ml。1例在第1年内出现暂时性白天尿失禁,11例有不同程度夜间尿失禁。结论: 乙状结肠新膀胱术贮尿容积大,原位自主排尿,白天控尿效果较好,夜间控尿情况较差。肾功能保护较好,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是较理想的原位膀胱替代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性功能的尿流改道方法。方法 对 11例全膀胱切除患者施行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结果 随访 15~ 40个月 ,贮尿囊平均容量为 3 2 0ml ,平均内压为 1.70± 0 .45kPa ,11例保留性功能 ,抗反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 ,排尿控制良好。结论 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 ,贮尿囊容量大、内压低 ,自控排尿良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研究137例根治性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配合经验及体会。结果:通过术前、术中、术后进行规范的护理,13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意外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的配合工作、术后的监测工作,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疗效。方法 对2000年2月至2009年10月134例在我院施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情况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控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评估,男性患者的勃起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39(3~117)个月。近期并发症47例(35.07%),其中15例(31.9%)需外科手术干预。围手术期死亡率5.97%。晚期并发症39例(33.33%),主要是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38.46%)和上尿路梗阻(28.21%)。日间控尿率89.74%,夜间控尿率58.97%,平均最大容量和最大压力 (221.7+82.6)mL和(30.3+14.9)cmH2O。平均最大尿流率(12.0+5.8) mL/s。16例(30.19 %)术后恢复勃起功能。结论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操作简单,新膀胱功能良好,且在位置、形态及输尿管抗反流等方面接近正常膀胱,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可接受,并提供满意的控尿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世界首例单孔腹腔镜(LESS)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并采用全去带乙状结肠构建原位膀胱.方法 患者为74岁男性,因血尿2月人院,活检病理确诊为膀胱癌.行LESS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取3.5 cm纵形切口,置入单孔多通道套管(R-port)建立手术入路.手术过程包括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完成后,开放构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结果 手术总时间9.5 h,LESS部分5.5h.术中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没有增加其它通道,最终病理结果为尿路上皮癌.术中失血约600ml,输注红细胞400ml.清扫的盆腔淋巴结均为阴性.尿道及输尿管切缘未见肿瘤侵犯.围手术期未发生水电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术后3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新膀胱容量约280ml.残余尿10ml,最大尿流率11.1 ml/s.结论 尽管LESs手术有着更长的学习曲线,但有望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更加微创更美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膀胱癌21例,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结果:21例随访3个月至6年,平均11个月.20例白天可控制排尿,19例夜间可控制排尿,2例偶有失禁.3例术后发生输尿管扩张,2例合并轻度肾积水,1例肾功能轻度异常.10例行膀胱造影仅1例出现右输尿管反流.新膀胱容量260~500 mL(平均330 mL).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全膀胱切除1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探讨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不同术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20例;年龄36~88岁,平均65.2岁。经腹腔镜手术101例,其中9例术中改开放手术;传统开放术式36例。尿流改道方式: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6例,占62.8%;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12例,占8.8%;回肠膀胱术20例,占14.6%;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9例,占6.6%;输尿管皮肤造口术8例,占5.8%;胃代膀胱术2例,占1.5%。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4~8h,术中出血400~1 600mL,随访3~60个月,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漏尿和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为肠瘘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术后晚期主要并发症有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等。获随访的原位新膀胱术者51例,白天控尿良好48例(94.1%),夜间控尿良好43例(84.3%)。获随访的72例中男性67例,其中41例自诉阴茎可勃起,占61.2%(41/67)。术后无长期尿失禁,未发现尿道肿瘤。结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手术风险较高,术前应充分评估适应证;原位膀胱术是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严重并发症少,不易复发,患者生活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2年12月84例膀胱癌患者,分析行膀胱根治术+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后情况,比较两者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控尿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性。结果 84例病例中70例接受了原位新膀胱术,58例患者采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48~89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3%(17/58),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91.4%,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3.5 d;12例患者采取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28~80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3%(7/12),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66.7%,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5 d。新膀胱取不同肠道重建与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时间、术后恢复出院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回肠重建新膀胱较采用结肠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成形术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膀胱癌患者施行膀胱全切及尿流改道术式。结果 去带盲结肠原位膀胱术有较多的优点。结论 该术式符合生理排尿,并且有良好的可控性,低压,大容量,抗反流,是膀胱替代及尿流分流较理想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对8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的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顺利,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肠道准备和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及预防肠道并发症, 加强新膀胱排尿机能的训练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与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状态。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行IN 40例,行SN 33例。采用影像学、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控尿状态评估早期新膀胱的功能。结果:73例平均随访12个月,无围手术期病死病例。术后3~6个月,IN组最大贮尿量为(485±60) ml,较SN组的(350±52) ml多(P<0.01);膀胱充盈压及排尿膀胱压均较SN组降低(P<0.01);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0.9%;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5%,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组出现2例上尿路轻度积水,肾功能轻度受损。结论:采用去管化的回肠或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能达到足够的贮尿容量和可接受的尿动力学改变,获得满意的日间控尿。SN夜间控尿较IN差。夜间尿失禁仍是肠道膀胱替代术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