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衰弱状态的过渡情况,以及衰弱状态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平义社区建立≥ 65岁老年人队列,分别于2014年1月和2017年1月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衰弱状态、认知功能、营养状况和功能状态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衰弱状态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4年1月调查了653名老年人,2017年1月进行随访,146名失访,共对507名老年人进行分析。基线调查时衰弱和衰弱前期的患病率分别为11.2%(57人)和26.2%(133人)。3年后,205名(40.4%)老年人衰弱状态恶化,276名(54.5%)老年人保持不变,26名(5.1%)老年人衰弱状态改善。在校正基线衰弱状态后,失能(OR=8.27,95% CI:1.62~42.26)、视力障碍(OR=2.02,95% CI:1.27~3.22)、认知功能障碍(OR=1.94,95% CI:1.08~3.48)、自评健康状态差(OR=1.89,95% CI:1.07~3.31)、慢性疼痛(OR=1.57,95% CI:1.03~2.40)和年龄(OR=1.12,95% CI:1.08~1.17)是衰弱状态恶化的危险因素;而超重是衰弱状态恶化的保护因素(OR=0.54,95% CI:0.34~0.85)。结论 衰弱是一种动态综合征,失能、视力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自评健康状态差、慢性疼痛和年龄是衰弱状态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超重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浙江省城乡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害怕跌倒而减少活动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0-12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对1 972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因害怕跌倒而减少活动的老年人比例为43.15%(95%CI: 40.97%~45.34%), 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1.79%(95%CI: 38.61%~44.98%)和44.36%(95%CI: 41.34%~47.38%), 不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 P>0.05);60~、70~及≥80岁组因害怕跌倒而减少活动的比例分别为37.07%、44.87%和59.04%(趋势χ2=48.93, P<0.01)。过去12个月发生过跌倒老年人中, 因害怕跌倒而减少活动的比例为51.94%, 未曾发生过跌倒老年人中的比例为41.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1.53)或不好(OR=1.69)、视力不良(相距1~5 m视物无困难: OR=1.95, <1 m才能辨认: OR=2.98)、听力不良(需大声交谈: OR=1.77)、经常使用辅具(OR=2.71)、年龄≥80岁(OR=1.56)、被诊断骨质疏松(OR=3.35)、被诊断眩晕症(OR=3.05)是老年人因害怕跌倒而减少活动的可疑危险因素, 而文化程度高(大学及以上: OR=0.54, 中学/中专: OR=0.54, 小学: OR=0.74)是保护因素。结论 浙江省城乡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中害怕跌倒而减少活动的比例高。应针对患骨质疏松和眩晕症、视力和听力困难及自评健康状况差、经常使用辅具、文化程度低、高龄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 鼓励其适当运动, 减少跌倒发生。  相似文献   

3.
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成年人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项目点53 260名30~79岁常住居民基线调查数据,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状况与糖尿病患病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3%,入睡困难、容易早醒和经常打鼾的比例分别为7.2%、10.0%和29.5%,22.6%的调查对象报告睡眠时间≤6 h。经多因素模型调整后,入睡困难(男性:OR=1.63,95%CI:1.30~2.05;女性:OR=1.48,95%CI:1.27~1.73)、容易早醒(男性:OR=1.37,95%CI:1.12~1.68;女性:OR=1.31,95%CI:1.14~1.51)和经常打鼾(男性:OR=1.16,95%CI:1.00~1.34;女性:OR=1.39,95%CI:1.23~1.57)均与糖尿病罹患风险存在关联。女性服用助眠药物与糖尿病的患病相关(OR=1.42,95%CI:1.06~1.92)。与睡眠时间8 h相比,睡眠时间不足(≤6 h)与男女性糖尿病患病均存在统计学关联,OR值分别为1.37(95%CI:1.17~1.60)和1.24(95%CI:1.08~1.41),睡眠时间过长(≥9 h)与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关联。结论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容易早醒、药物助眠、经常打鼾和睡眠时间不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睡眠时间过长与糖尿病患病未见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苏州市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探索社区建成环境与居民体力活动的关联。方法 2017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25~64岁常住人群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长卷(IPAQ-L)评估居民体力活动水平,采用居民环境步行量表简表(NEWS-A)评价社区建成环境主观感知。结果 苏州市居民过去1周总体力活动水平M=3 610.42 MET-min/w,以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为主,交通、家务及休闲相关体力活动水平较低。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公共服务可及性与社区居民的总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522,95%CI:0.329~0.830),场所设施多样性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701,95%CI:0.492~0.999),步行和自行车道设施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OR=1.603,95%CI:1.004~2.559);交通安全与交通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642,95%CI:0.416~0.990);住宅密度与休闲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OR=1.001,95%CI:1.000~1.002);此外,社区美观与舒适的主观感知程度越高,工作、交通、家务及总体力活动水平越高(OR=1.889,95%CI:1.176~3.033;OR=1.671,95%CI:1.120~2.495;OR=1.775,95%CI:1.143~2.756;OR=1.593,95%CI1.079~2.350)。结论 完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设施、提高社区的美观和舒适程度对于增加居民体力活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终期评估的知晓率专项调查中全部≥60岁老年人,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3 706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60岁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78.4%,其中“肺结核的可疑症状”的知晓率最高(85.4%),“肺结核是否可以治好”的知晓率最低(65.3%),老年人结核病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为41.3%,接受结核病健康教育比例为6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低的影响因素包括女性(OR=0.93,95%CI:0.86~1.00);70~岁(OR=0.91,95%CI:0.84~0.98)和≥80岁(OR=0.77,95%CI:0.68~0.87);少数民族(OR=0.85,95%CI:0.74~0.99);全部知晓率高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初中(OR=1.46,95%CI:1.34~1.58)、高中(OR=1.62,95%CI:1.45~1.81)、大专(OR=1.37,95%CI:1.11~1.68)和本科及以上(OR=1.52,95%CI:1.09~2.11);接受结核病健康教育(OR=2.13,95%CI:1.97~2.27)。结论 2020年我国≥60岁老年人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低于国家规划目标,应加大对女性、≥70岁、少数民族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群结核病健康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从中抽取10省份,再从每省份中选择2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5 578人,随访期间糖耐量受损(IGT)发生612人(男性268人,女性344人),总计随访37 364.82人年,IGT发病率为16.4/1 000人年;空腹血糖受损(IFG)发生290人(男性128人,女性162人),总计随访39 731.31人年,IFG发病率为7.3/1 000人年。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年龄、城乡、糖尿病家族史、BMI、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身体活动水平,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1.60,95%CI: 1.32~1.95)、城市居民(OR=1.41,95%CI: 1.16~1.71)、肥胖(OR=1.56,95%CI: 1.12~2.19)、血脂异常(OR=1.52,95%CI: 1.25~1.83)、高血压(OR=1.32,95%CI: 1.07~1.61)以及身体活动不足(OR=1.25,95%CI: 1.04~1.50)是IGT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50岁(OR=1.31,95%CI: 1.01~1.70)、糖尿病家族史(OR=1.71,95%CI: 1.13~2.60)、超重(OR=1.41,95%CI: 1.04~1.92)、肥胖(OR=2.09,95%CI: 1.38~3.17)以及高血压(OR=1.53,95%CI: 1.18~2.00)是IFG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相比IFG,IGT发病率较高。年龄≥50岁者、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身体活动不足者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易发生糖尿病前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围血管病变(PAD)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糖尿病足预防模式项目基线调查,采用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江岸区和江苏省常熟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2 528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糖检测。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PAD患病率为11.2%,<55、55~、65~、≥75岁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7.8%、6.0%、12.9%、2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55岁年龄组糖尿病患者相比,55~、65~、≥75岁年龄组PAD患病的OR值分别为0.74(95%CI:0.43~1.28)、1.72(95%CI:1.05~2.81)、3.56(95%CI:2.07~6.11);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糖尿病患者相比,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PAD患病的OR值分别为1.37(95%CI:0.97~1.94)、2.48(95%CI:1.73~3.55)、1.99(95%CI:1.26~3.13);现在吸烟(OR=1.49,95%CI:1.02~2.17)、现在饮酒(OR=0.45,95%CI:0.28~0.71)、餐后2 h血糖控制未达标(OR=1.72,95%CI:1.22~2.43)、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史(OR=2.32,95%CI:1.50~3.61)均是糖尿病PAD的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的PAD患病率较高,有必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PAD常规筛查,及早发现,早期预防,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收集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等信息,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以上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的≥ 3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其一般特征、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情况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3 974名,经复杂加权后,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率为54.10%(95%CI:51.02%~57.17%),社区规范管理率为45.72%(95%CI:42.93%~48.51%);高血压治疗率为88.16%(95%CI:87.00%~89.31%),控制率为22.67%(95%CI:21.25%~24.09%),治疗控制率为27.76%(95%CI:26.09%~29.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年龄≥ 65岁(OR=1.40,95%CI:1.05~1.87;OR=3.11,95%CI:2.22~4.36)、按医嘱服药(OR=2.15,95%CI:1.46~3.15;OR=1.35,95%CI:1.13~1.62)、进行血压监测(OR=2.34,95%CI:1.88~2.90;OR=3.10,95%CI:2.72~3.53)的高血压患者更愿意接受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51,95%CI:0.39~0.66)、适量饮酒(OR=0.69,95%CI:0.57~0.84)或过量饮酒(OR=0.73,95%CI:0.58~0.92)的城市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情况不佳。城市和农村超重(OR=0.74,95%CI:0.61~0.91;OR=0.83,95%CI:0.71~0.98)、肥胖(OR=0.54,95%CI:0.45~0.65;OR=0.67,95%CI:0.54~0.8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按医嘱服药(OR=4.58,95%CI:3.16~6.63;OR=2.84,95%CI:2.18~3.69)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较好。地处中部(OR=0.74,95%CI:0.61~0.89)、过量饮酒(OR=0.72,95%CI:0.54~0.97)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OR=1.22,95%CI:1.04~1.44)、参加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OR=1.29,95%CI:1.06~1.58)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地处中、西部地区(OR=0.71,95%CI:0.58~0.87;OR=0.62,95%CI:0.47~0.80)、适量饮酒(OR=0.81,95%CI:0.67~0.98)、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6 g (OR=0.80,95%CI:0.69~0.93)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进行血压监测(OR=1.38,95%CI:1.18~1.61)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结论 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高血压控制情况距离相关政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老年社区居民性活跃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通过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天津市≥50岁中老年社区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样本量估计数为735名。通过调查员面对面收集问卷,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特征以及性生活方式有关特征等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活跃状态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776名研究对象(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10名和266名),年龄以50~59岁(45.9%)为主。总体性活跃率为45.6%。年龄更大(60~69岁:aOR=0.67,95%CI:0.45~0.99;≥70岁:aOR=0.12,95%CI:0.07~0.21)、男性(aOR=1.93,95%CI:1.32~2.82)、城镇居民(aOR=0.18,95%CI:0.12~0.28)、同居/已婚(aOR=2.80,95%CI:1.41~5.58)、独居(aOR=0.51,95%CI:0.27~0.96)、爬楼或行走困难(aOR=0.55,95%CI:0.31~0.97)、现患慢性病(1种:aOR=0.55,95%CI:0.36~0.85;≥2种:aOR=0.53,95%CI:0.33~0.84)与性活跃状态有关。结论 相当比例的中老年社区居民仍然保持性活跃。身体健康状况与中老年社区居民的性活跃状态存在关联。应将性健康服务纳入中老年社区居民卫生保健服务范围,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性健康相关服务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浙江省台州市海岛和山区≥45岁中老年社区人群衰弱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基于横断面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及配额抽样的方法。2022年7-8月在台州市沿海6个行政区和3个内陆行政区中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区(椒江区和仙居县),作为两类地形代表地区。整群抽样纳入椒江区海岛所有≥45岁的常住人口,在仙居县山区按年龄和性别1∶1进行配额抽样,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相关数据,以Fried衰弱表型量表评估衰弱状况。采用分层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海岛和山区研究对象衰弱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共1 011人,其中海岛和山区人群分别占48.1%(486/1 011),和51.9%(525/1 011);男性和女性分别占45.9%(464/1 011)和54.1%(547/1 011);45~、60~、≥75岁年龄组分别占38.6%(390/1 011)、44.6%(451/1 011)和16.8%(170/1 011)。研究对象的衰弱患病率为3.6%(36/1 011),男性和女性的衰弱率分别为3.7%(17/464)和3.5%(19/547)。45~、60~和≥75岁年龄组衰弱患病率分别为0.3%(1/390)、2.2%(10/451)、14.7%(25/170)。海岛的衰弱和衰弱前期患病率分别为6.0%(29/486)和39.1%(190/486),高于山区的1.3%(7/525)和30.9%(162/525)。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海岛研究对象的衰弱患病风险显著高于山区(aOR=1.55,95%CI:1.07~2.25,P=0.019)。海岛研究对象的衰弱症状相关因素包括增龄(60~岁组:aOR=2.52,95%CI:1.56~4.13;≥75岁组:aOR=11.65,95%CI:5.38~26.70)、女性(aOR=1.94,95%CI:1.20~3.17)和抑郁(aOR=1.09,95%CI:1.02~1.17)。山区研究对象的衰老症状相关因素为增龄,但OR值低于海岛(60~岁组:aOR=1.74,95%CI:1.04~2.94;≥75岁组:aOR=4.78,95%CI:2.45~9.50)。山区研究对象的多重用药(aOR=2.08,95%CI:1.14~3.80)和抑郁(aOR=1.10,95%CI:1.02~1.18)与衰弱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山区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与衰弱症状者显著负相关(初中:aOR=0.40,95%CI:0.21~0.75;高中/中专:aOR=0.29,95%CI:0.15~0.53;大专及以上:aOR=0.22,95%CI:0.11~0.42)。结论 台州市海岛中老年人群衰弱患病率显著高于山区,海岛和山区的衰弱相关因素存在差异。海岛≥75岁高龄老年人和女性的衰弱患病风险较高,增龄和抑郁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关注海岛的健康危险因素及环境特殊性,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延缓衰弱进程,提高中老年人群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我国30~79岁成年人的睡眠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并探讨肥胖对二者关系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全体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态者睡眠时长较长(≥9 h/d)、较短(≤6 h/d)、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与衰弱前期、衰弱期的相关性,并根据分层分析判断肥胖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在512 724名研究对象中,2.3%处于衰弱状态,40.1%处于衰弱前期状态。睡眠时长与衰弱评分之间呈U形关系。睡眠时长较短(OR=1.21,95%CI:1.19~1.23)、较长(OR=1.19,95%CI:1.17~1.21)、失眠障碍(OR=2.09,95%CI:2.02~2.17)、打鼾(OR=1.61,95%CI:1.59~1.63)、不健康睡眠评分为1分(OR=1.46, 95%CI:1.44~1.48)、2分(OR=1.97,95%CI:1.93~2.00)、3分(OR=3.43,95%CI:3.21~3.67)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正相关。上述睡眠问题亦与处于衰弱期正相关。在正常体重组中,睡眠时长较短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失眠者处于衰弱前期的相关性高于超重肥胖组;而打鼾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的相关性低于超重肥胖组,按中心性肥胖分层结果类似(交互P值均<0.007)。结论 睡眠时长较长或较短、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较高,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正相关,超重肥胖对二者关系具有效应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国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2017年8个长寿地区数据,共纳入2180名≥65岁老年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功能状况、亲友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中国8个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0%,其中男、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1.5%和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锻炼身体(OR=0.44,95%CI:0.26~0.74)、经常吃鱼类(OR=0.57,95%CI:0.39~0.83)、参加文娱活动(OR=0.65,95%CI:0.44~0.96)、参加社会活动(OR=0.28,95%CI:0.11~0.73)和能够享受社区服务(OR=0.68,95%CI:0.50~0.93)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睡眠不足(OR=2.04,95%CI:1.49~2.80)、视力障碍(OR=1.54,95%CI:1.08~2.18)、患胃肠溃疡(OR=2.97,95%CI:1.53~5.77)、患关节炎(OR=2.63,95%CI:1.61~4.32)、家庭支出大于收入(OR=1.80,95%CI:1.17~2.78)和自评经济条件差(OR=4.58,95%CI:2.48~8.47)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结论老年人是否锻炼身体、饮食有鱼类、参加文娱和社会活动、享受社区服务、睡眠时长、视力情况、是否有胃肠溃疡和关节炎与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相关。  相似文献   

13.
50岁及以上人群睡眠时间与衰弱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与衰弱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中国项目第一轮基线调查,采用健康缺陷累计数与所考虑的40个健康相关变量的比值构建衰弱指数,采用两水平(个体层面和社区层面)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报睡眠时间与衰弱的关系,并对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绘制自报睡眠时间与衰弱关系的剂量-反应曲线。结果 共纳入13 175名≥50岁中老年人,在未调整任何混杂因素的情况下,相比正常睡眠时间,睡眠时间较短或者较长均显著增大衰弱发生风险(OR=2.05,95% CI:1.71~2.44;OR=1.35,95% CI:1.12~1.63),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水果蔬菜摄入状况、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后,相比正常睡眠时间,只有睡眠时间较短与衰弱发生风险显著正相关(aOR=1.60,95% CI:1.27~2.01)。对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区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水果蔬菜摄入状况、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后,相比正常睡眠时间,只有睡眠时间较短与衰弱发生风险显著正相关。此外,在≥65岁人群中,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相比正常睡眠时间,睡眠时间较短人群衰弱的发生风险增加91%(aOR=1.91,95% CI:1.46~2.49)。平均睡眠时间与衰弱发生呈近似“U”形关系。结论 睡眠时间较短可能与衰弱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识别中国≥50岁人群的衰弱轨迹,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中国项目第一至第三轮纵向数据,由32种变量计算衰弱指数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在组基轨迹模型中采用删失正态模型确定随时间变化的衰弱轨迹模式,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和行为影响因素对衰弱轨迹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 303名≥50岁且拥有3轮完整数据的调查对象进入分析,本研究识别出3条衰弱轨迹:低水平稳定轨迹(LT)、中度增加轨迹(MT)和高度增加轨迹(HT),分别占所有调查对象的75.9%,19.1%和5.0%。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与LT组相比,HT组更倾向是女性(OR=1.88,95%CI:1.22~2.92)和农村居民(OR=1.87,95%CI:1.29~2.70)。在家庭人均财富方面,OR值有一个明显的梯度,较低的家庭财富更有可能归为HT组。结论 本研究识别出了3种我国≥50岁人群衰弱轨迹的进展模式,并强调了干预措施应尽可能地以那些衰弱进展快速的脆弱人群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流行及治疗管理状况,探讨糖尿病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三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四川省基线调查人群数据,分析彭州市不同特征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彭州市30~79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3.7%,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5.2%、36.6%、17.6%。高年龄组、高教育程度、高收入、非农民职业人群的患病率、知晓率、控制率高于其他人群。年龄大(OR=5.50,95% CI:4.77~6.34)、教育程度低(OR=0.43,95% CI:0.38~0.49)、家庭年收入低(OR=0.86,95% CI:0.82~0.90)、糖尿病家族史(OR=3.15,95% CI:2.72~3.65)、患高血压(OR=2.94,95% CI:2.70~3.21)、吸烟(OR=2.11,95% CI:1.84~2.42)、水果摄入频率低(OR=3.62,95% CI:3.23~4.07)、静坐时间长(OR=1.28,95% CI:1.16~1.41)、体力活动少(OR=2.11,95% CI:1.89~2.35)、超重或肥胖(OR=2.33,95% CI:2.04~2.65)等是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彭州市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应加强全人群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重视老年人群糖尿病治疗和控制,规范糖尿病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分析安徽省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问卷询问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BMI、腰围和血压值。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和血脂四项(TC、TG、LDL-C和HDL-C)。使用复杂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的基于设计的方法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404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0.5%,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36.5%)高于女性(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7%、12.2%、5.3%和1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09,95%CI:1.000~1.018)、女性(OR=0.501,95%CI:0.397~0.63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28,95%CI:1.257~2.374)、饮酒量3级(OR=0.711,95%CI:0.536~0.943)、中心性肥胖(OR=1.868,95%CI:1.547~2.257)、BMI(OR=1.141,95%CI:1.098~1.186)、高血压(OR=1.259,95%CI:1.077~1.473)和糖尿病(OR=2.025,95%CI:1.446~2.835)均为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2015年安徽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水平高,应密切监测和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人支持子女状况与老年虐待的关系,为防控老年虐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中7 159名年龄≥65岁的老年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特征、支持子女状况以及老年虐待状况等。采用 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老年人支持子女状况与老年虐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虐待发生率为6.71%。不同支持子女状况的老年人遭受虐待的风险不同: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与同时支持儿子和女儿的老年人相比,仅支持儿子、仅支持女儿、同时不支持儿子和女儿的老年人受虐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1.99(1.56~2.54)、2.07(1.51~3.79)和2.32(1.72~3.13)。支持子女的性别差异与老年人受虐风险不相关:仅支持儿子OR值为1.00,仅支持女儿OR值(95%CI)为1.04(0.63~1.71)。支持子女状况与老年虐待风险之间存在城乡差异。结论 我国老年虐待状况不容乐观,支持子女状况与老年虐待存在相关关系,对子女支持状况差的老年人受虐风险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认知衰弱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认知衰弱早期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3和2015年3期数据,将个体健康状态划分为健壮-认知正常、认知障碍、躯体衰弱、认知衰弱4种,构建多状态Markov模型,探索认知衰弱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470例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浙江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低档暗娼与嫖客发生肛交行为的相关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在浙江省21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低档暗娼调查。以最近1个月是否与嫖客发生过肛交为因变量,其他行为感知、行为特征等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低档暗娼肛交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低档暗娼2 645人,≥26岁占67.9%(1 796/2 64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9.9%(2 378/2 645)、已婚占58.4%(1 546/2 645)、外省籍占78.2%(2 068/2 645)、月均收入≤4 000元的占68.6%(1 814/2 645);最近1个月与嫖客肛交发生率为5.03%(133/2 6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档暗娼最近1个月与嫖客发生肛交的影响因素包括:性服务类型为发廊/按摩店、路边店和其他场所服务,分别是站街服务的7.31倍(95% CI:2.27~23.59)、7.89倍(95% CI:2.27~27.40)和4.65倍(95% CI: 1.23~17.53);性服务地区数量≥4个县(区)是性服务仅固定在1个县(区)的1.68倍(95% CI:1.01~2.81);最近1个月嫖客年龄段仅为中年及以上是青年和中年及以上嫖客的0.45倍(95% CI:0.30~0.66);有STD感染风险意识者是无STD感染风险意识者的2.00倍(95% CI:1.20~3.32);最近1个月与嫖客发生口交者是与未发生口交者的7.29倍(95% CI:4.78~11.12)。结论 浙江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低档暗娼与嫖客的商业性行为存在肛交现象,发生口交的低档暗娼更容易发生肛交。应重点关注低档暗娼的肛交及危险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