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1994-2013年广西地区伤寒流行特征、菌株耐药特征及其变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4-2013年广西地区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对分离自伤寒病例475株沙门菌,利用纸片扩散法及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最小抑菌圈和抑菌浓度(MIC),依据CLSI 2012版敏感判定标准,判定菌株的耐药情况。结果 20年间广西地区共报告伤寒病例57 928例,年均发病率为6.29/10万,病死率为0.03%。<20岁人群发病较高,发病无性别差异,病例以农民和学生为主,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地区,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10月。2001-2013年发生13起大的暴发疫情,传播方式以水型为主。475株菌对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和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的敏感率为100%,对四环素、氯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敏感率约为98%,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为89.89%;对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低,为67.73%和65.89%。发现1株环丙沙星耐药、47株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的菌株。暴发株与散发株耐药情况无差别。有28株菌耐≥3种抗生素,首次发现1株同时对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萘啶酸(ACSSxT-NAL)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多耐药株多见于伤寒小范围暴发疫情。结论 广西地区伤寒发病水平仍较高,且菌株出现对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及多重耐药现象,应加强疫情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肠道菌定植和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对北京妇幼保健院NICU新生儿采集的572份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并对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得到328株大肠埃希菌和243株肠球菌。选取的199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较敏感(耐药率为0.50%~3.52%);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甲基异恶唑、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54.27%~84.92%),未发现对美罗培南耐药菌株;产ESBL的菌株占45%;多重耐药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对4类抗生素耐药性的菌株数量最多(34.6%);有3株大肠埃希菌对7类抗生素表现耐药性。肠球菌对链阳霉素、呋喃妥因、链霉素较敏感(耐药率为0.41%~4.53%);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70.78%~91.77%),未发现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多重耐药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对5类抗生素表现耐药性的菌株数量最多(86.5%)。结论 NICU新生儿肠道定植的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较严重,呈现多重耐药性,临床用药应结合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3-2016年上海市门诊腹泻患者弯曲菌流行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2013-2016年,采用膜过滤法对上海市23家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粪便肛拭标本开展弯曲菌检测,并用常规生化试验和PCR方法鉴定分离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弯曲菌进行8种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萘啶酸、泰利霉素、克林霉素)敏感试验。结果 在10 444例腹泻患者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179株弯曲菌,检出率为1.7%,其中空肠弯曲菌占94.4%,结肠弯曲菌占5.6%。不同年龄人群弯曲菌检出率存在差异,儿童的检出率比成年人高。4-6月和10-12月是弯曲菌的发病高峰。空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高,为96.4%、83.4%、81.7%,结肠弯曲菌耐药率高于空肠弯曲菌,人源弯曲菌存在多重耐药菌株。结论 弯曲菌是上海市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存在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分布差异。上海市人源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北京市儿童A组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5-7月从北京市36家医院收集儿童A组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VITEK 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上述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敏感率(S%)、中介率(I%)、耐药率(R%);用双纸片法(D实验)检测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结果 共采集咽拭子3315份,分离A组链球菌633株,咽拭子培养阳性率为19.1%.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链阳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100%,其次为左氧氟沙星(96.5%,611/633).对红霉素、四环素和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依次为96.1% (608/633)、93.7%(593/633)和79.3% (502/633).共观察到9种耐药模式,以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联合耐药为主(72.7%,460/633),其次为红霉素和四环素联合耐药(18.0%,114/633).608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中,83.2%(506/608)表现为固有型耐药(cLMS),诱导型耐药(iLMS)占16.0%(97/608),5株表现为主动外排型耐药.学龄儿童和菌株为郊区来源是A组链球菌对四环素耐药率的相关因素,OR值及其95%CI分别为2.43(1.16~5.09)和2.35(1.47~3.73);菌株为郊区来源是A组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的相关因素,OR值及其95%CI为0.48(0.25~0.92).结论 北京市儿童分离的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全部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水平较高,耐药表型以固有型耐药为主.研究对象职业和菌株为郊区来源是四环素耐药率相关因素,后者也是克林霉素耐药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2-2015年江苏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集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监测病例的血液和粪便标本,分离培养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后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FGE技术对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34株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1.2%和86.7%,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5.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只耐1种抗生素的菌株最多,多重耐药菌在伤寒沙门菌中占2.6%,而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占13.3%。2015年伤寒沙门菌的全敏感菌株构成比较2012年增加了44.3%,同年副伤寒沙门菌中出现了耐5种和6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可分为8种PFGE型别,多重耐药株与其他菌株条带相似性低,不同型别与耐药谱有对应关系;伤寒沙门菌可分为68种PFGE型别,不同型别间变异度较大,与耐药谱无对应关系。结论 2012-2015年江苏省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总体随时间降低,耐药种类数有所增加。伤寒沙门菌株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无耐药谱对应性;而甲型副伤寒菌株PFGE带型较少,有耐药谱对应性。需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型别菌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4-2016年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宋内志贺菌暴发分离株及散发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2014-2016年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分离的14株宋内志贺菌暴发菌株和6株散发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和PFGE分析,并选择其中6株代表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NCBI上获取的51株国内外宋内志贺菌的基因组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试验菌株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和萘啶酸有较高的耐药性,对阿奇霉素、氯霉素和亚胺培南完全敏感。PFGE分子分型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分离株之间PFGE指纹图谱有很高的相似度(93.2%),基于全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宋内志贺菌分离株同处在一个进化分支上,与来自韩国的菌株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结论 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分离的宋内志贺菌对常用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阿奇霉素、氯霉素和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试验菌株之间具有相似的PFGE指纹图谱,遗传进化关系相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携带模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及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氯氰碘柳胺(CLO)抑制其表达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和E-test检测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法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携带模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分别检测1/4 MIC头孢噻肟或青霉素及CLO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结果 浙江地区61.7%(285/462)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285株耐药菌株中, TEM和CTX-M基因检出率(83.2%和75.1%)显著高于KPC、SHV和OXA基因(1.4%~10.2%)(P<0.01), 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68.8%)显著高于单基因(31.2%)(P<0.01), 其中61.4%菌株携带TEM+CTX-M基因(P<0.01)。除KPC基因外, 1/4 MIC头孢噻肟和青霉素能诱导89株β-内酰胺酶单基因菌株TEM、CTX-M、SHV和OXA mRNA水平迅速升高(P<0.01), 但可被50~500 μg/ml CLO所抑制(P<0.01)。100 μg/ml CLO预处理后, 82.8%~85.6%耐药菌株对上述抗生素敏感(P<0.01), β-内酰胺酶检出率也从95.1%下降至16.1%(P<0.01)。结论 TEM和CTX-M是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 并以TEM-1+CTX-M为优势携带模式。低浓度头孢噻肟和青霉素可经细菌二元信号系统上调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 但可被组氨酸激酶抑制剂CLO所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安徽省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安徽省菌痢监测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安徽省2004 - 2017年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菌型检测、药敏试验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安徽省2004 - 2017年细菌性痢疾年发病率在10.26/10万~29.13/10万之间波动,年平均发病率为19.55/10万。每年5 - 10月为菌痢的流行高峰期,皖北地区和合肥市等人口稠密区发病率较高,3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学生。流行的优势菌型为F2a和F4c,皖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福氏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1.06,P<0.01)。流行菌株对氨苄西林、萘啶酸、阿莫西林、利福平、四环素高度耐药,对诺氟沙星敏感。结论 2004 - 2017年安徽省菌痢发病率有波动,整体处在较低发病水平。3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农民是防控重点人群,流行菌型的不断变迁,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给菌痢防治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从腹泻病人粪便、水产品及苍蝇中检出10株河弧菌,其生物学特性与国内外报道相符,大部分菌株能产生LT或ST肠毒素。30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为:对链霉素、多帖菌素B、吡哌酸等18种高度敏感;对强力霉素、头孢霉素、四环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麦迪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广东省部分人群(动物从业人员和一般人群)的多重耐药金葡菌(multidrug-resistant S.aureus,MDRSA)携带情况,并分析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鼻拭子采样,对金葡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 动物从业人员中金葡菌、MDRSA、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S.aureus,MRSA)的携带率均高于对照人群(分别为13.3% vs9.3%;9.5% vs 3.4%;7.0% vs 1.4%;均有P<0.01).金葡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MDRSA主要耐药模式是同时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耐药.除了青霉素外,动物从业人员金葡菌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对照人群;MRSA菌株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结论 本研究提示职业性动物接触可能导致从业人员感染耐药细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辽宁省洪涝灾害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辽宁省2004-2010年细菌性痢疾月发病数据、洪涝灾害、气象和人口数据,运用面板Poisson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洪涝灾害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结果 研究期间细菌性痢疾月平均发病率为2.17/10万,病例主要分布于7-9月。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洪涝灾害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不存在滞后效应。在调整了气象因素对疾病发病的影响后,面板数据分析显示,洪涝灾害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存在影响,IRR=1.4394(95%CI:1.4081~1.4714)。结论 研究期间辽宁省洪涝灾害可使灾后人群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4-2015年细菌性痢疾的分布特征,探讨气候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2015年北京市气象资料及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与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大风日数和雨日数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2004-2015年共报告细菌性痢疾患者280 704例,死亡3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30.15/10万,发病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占报告总病例数的80.75%,0~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最多,男女性别发病比例为1.22 ∶ 1。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率与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和雨日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878和0.888,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值为-0.82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拟合细菌性痢疾与气象因素的回归方程为Y=3.792+0.162X1结论 北京市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发病水平,发病高峰在7-8月,平均降水量是影响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的重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泽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4941-4942
目的 了解南宁市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防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宁市2004~2010年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南宁市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为35.49/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年均有发病,6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率比为1.27∶1,5岁以下儿童组病例数构成比和发病率均居首位,分别为51.78%和281.36/10万.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最大,其次是农民和学生.结论 南宁市细菌性痢疾的防控工作应以儿童、农民、学生和流动人口为防制重点,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焦作市1985~2004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焦作市细菌性痢疾(菌痢)流行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焦作市1985~2004年菌痢疫情、病原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5~2004年,菌痢年均发病率为101.9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病死率为0.01%;不同年段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6~9月为流行高峰,10岁以下儿童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46.82%,优势流行菌型为福氏2a志贺菌。[结论]焦作市菌痢发病呈下降趋势,仍应加强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2004-2007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04-2007年浙江省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为以后的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报告病例和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汇编录入Excel 2003整理后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2004-2007年细菌性痢疾平均年发病率42.91/10万,发病高峰一般在每年的8-9月份,发病高峰年龄段均集中在0-10岁。多数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福氏志贺菌是散发病例的优势菌种,而宋内志贺菌是暴发疫情的优势菌种。结论浙江省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必须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的卫生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合肥市细菌性痢疾流行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合肥市2004-2009年细菌性痢疾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合肥市共报告细菌性痢疾14 43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1.91/10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在5~10月份,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且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农民为主.结论 细菌性痢疾是合肥地区的主要疾病,由于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特征,在高发地区和流行季节,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防控措施,将是合肥市防治细菌性痢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浙江省金华市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流行特征,为制定细菌性痢疾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金华市2007-2012年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金华市2007-201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30.14/10万~7.89/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8.96/10万。发病高峰为每年6-10月份,占6年报告发病总数的61.03%。男女年均发病率居前两位的均是0岁和1~4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比为37.03%,男女性别比为1.33:1。分离的志贺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头孢曲松比较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强力霉素的耐药率都在89%以上。结论金华市2007-2012年菌痢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儿童和学生是防治重点人群。志贺菌属耐药与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加强志贺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河南省2012年细菌性痢疾(菌痢)流行特征及病原特征。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监测数据和监测点病原监测数据,描述流行特征,分析菌型变迁和耐药性变迁。结果河南省2012年菌痢发病率为19.334 3/10万,发病集中在6—10月,高峰在7月份。6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全年龄组发病数的29.26%,职业主要为农民和散居儿童。病原监测流行菌型为F2a,菌株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嘧啶、四环素、链霉素、萘啶酸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0.21%和28.87%,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已达20%~30%。结论菌痢流行呈现高峰前移、流行期变长的新态势,防控重点为农村留守儿童。流行菌型的变化频繁,耐药情况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苏省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4-2010年江苏省细菌性痢疾病例及菌痢菌型分布数据作回顾性分析,对发病率和构成比的趋势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4-2010年江苏省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为17.40/10万,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每年6~9月份为本病流行高峰期,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男女性别比为1∶0.79,职业构成中以散居儿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菌群构成中,福氏志贺菌检出率逐渐下降,而宋内氏志贺菌逐渐上升,且福氏志贺菌优势菌型也在不断变化。结论江苏省菌痢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因为流行因素广泛存在,流行菌型不断变迁,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