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5-2015年山西省大同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时空流行趋势及气象因素对布病的驱动效应,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大同市2005-2015年布病的报告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描述疾病流行特征;通过拟合Quasi-Poisson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DLNM),研究月值气象数据对布病发病季节性的驱动作用。结果 2005-2015年大同市共报告布病17 311例(死亡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43/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季节性高峰集中在3-6月,占总病例数的48.40%;地区分布从东北部、东南部地区的传统流行区逐步向西扩大蔓延;DLNM分析结果显示布病发病在时间尺度上受蒸发量、降水量和气温影响显著,当月累积蒸发量为140~260 mm、月累积降水量为20~60 mm时,发病高峰滞后时间<1个月,月平均气温为-13℃时发病高峰滞后4-5个月。结论 2005-2015年大同市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例在季节、人群和空间上具有明显流行特征;气象因素蒸发量、降水、气温对疾病发生驱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我国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针对2005-2013年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发病10例及以上的流感样病例暴发,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其中的流感暴发疫情,并对引起流感暴发的病毒型/亚型及暴发的时间、地区、场所分布、规模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全国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3 252起,其中经实验室确认的流感暴发2 915起,以甲型H1N1流感和乙型流感为主。流感暴发病例中以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报告最多,其他季节主要集中于冬春季,在学校寒暑假期间迅速减少。南方省份报告的流感暴发较多,占总起数的79%。流感暴发的最主要场所为中小学校,报告暴发疫情2 763起(占总起数的85%),暴发规模以30~99例为主。结论 我国每年冬春流感流行季节发生大量流感暴发疫情,病毒型别存在季节间差异,中小学校是流感暴发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2013年l-6月北京市新发现D8基因型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1-6月北京市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661例,经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确诊麻疹病例416例,经基因型鉴定发现D8基因型28例,其中14例病例分属于2起暴发疫情,14例为散发病例。暴发疫情和散发病例发病高峰均在4-5月,分布城区和近郊区25例(89.3%),15~39岁成年人22例(78.5%),外省户籍人口19例(67.9%)。暴发疫情病例中有12例(85.7%)为从事服装销售的外省来京务工人员,2起暴发疫情间存在流行病学联系。结论D8基因型麻疹病例为北京市首次监测到的新基因型病例,发病人群主要为外省户籍成年人,并引起局部暴发和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4.
海口市2008-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08-2015年海口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5年海口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病原学检测情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5年海口市共报告手足口病71 611例,其中报告重症病例728例,重症百分比为1.02%。年平均发病率为 458.89/10万,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11例,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发病高峰在4-7月和9-11月。病例以≤5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5.78%;1~岁组发病率(12 881.24/10万)最高;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全市4个区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占报告总病例数的79.89%。引起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2011年后呈现交替流行态势。结论 海口市是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地区,近年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传染源管理、健康教育以及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南北方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探讨相应防治对策。方法 利用2015-2016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报告的布病个案数据,描述总体疫情概况,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报告发病率、病例地域分布和人口学特征等发病特点。结果 2015-2016年全国共报告布病104 12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81/10万。2016年北方省份报告发病率为7.77/10万,较2015年(9.55/10万)下降18.6%,南方省份报告发病率为0.27/10万,较2015年(0.21/10万)上升28.6%。与2005-2014年相比,2015-2016年全国90.0%的新发县区(378个)分布在南方。北方病例多来自于本县区(52.3%),南方病例多为输入性(59.6%)。南、北方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2:1和2.7:1。年龄M为48岁(四分位数间距:38~58岁)。北方病例中职业人群占86.8%,南方占62.7%。每年各月均有发病,高峰期集中在3-7月。结论 我国南北方人间布病疫情具有不同的流行特征,北方仍为我国布病的主要流行区,但南方的疫情有扩散的趋势。我国应针对南北方省份不同的疫情特点,采取适宜的布病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2011-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SFTS三间分布和病例审核的及时性,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聚集性疫情资料分析其聚集性,采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其随年龄变化的病死率,利用χ2检验不同组别的病死率差异,检验水准取α=0.05. 结果 2011-2014年23个省份共报告5 352例SFTS,其中16个省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2 75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1.4%,病死率约为7.9%,病例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省,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3%.4-10月为该病流行季,5-7月为疫情高峰.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88.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4岁,占病例总数的67.6%.病死率由40~44岁年龄组的3.7%逐步增加到≥80岁年龄组的13.5%.曾被误诊的病例其病死率高于其他病例(χ2=12.726,P< 0.001),OR=3.06(95%CI:1.61~5.90).聚集性疫情续发病例最可能的暴露因素是接触病例血液.结论 SFTS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河南、湖北和安徽交界地区以及山东、辽宁发病例数较多,病例呈高度散发状态,5-7月为疫情高峰季,农民和中老年人是发病高危人群;偶有聚集性暴发疫情,且与接触病例或尸体血液相关;病例高龄和误诊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探索高发县(市、区)可能的原因,为制定全国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数据的季节性特征、人群特征和地区分布。结果 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阿米巴痢疾病例4 366例,无死亡,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8/10万,其中确诊病例占68.23%(2 979/4 366)。阿米巴痢疾的流行季节为5-10月,2015和2017年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和6月,2016和2018年为双高峰,为6月和10月。发病集中在<5岁儿童(占42.28%,1 846/4 366),在<10岁儿童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中0~1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28/10万);广西、河南、广东、黑龙江和江西(省、自治区)的累计报告发病数居全国前5位,占全国病例总数的64.50%(2 816/4 366);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累计病例数占所在省份病例总数的比例超过50.00%。结论 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5岁儿童高发,局部地区(市、县)病例数高发,提示可对重点地区阿米巴痢疾诊断和报告情况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推动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4-2015年细菌性痢疾的分布特征,探讨气候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2015年北京市气象资料及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与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大风日数和雨日数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2004-2015年共报告细菌性痢疾患者280 704例,死亡3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30.15/10万,发病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占报告总病例数的80.75%,0~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最多,男女性别发病比例为1.22 ∶ 1。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率与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和雨日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0.878和0.888,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值为-0.82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拟合细菌性痢疾与气象因素的回归方程为Y=3.792+0.162X1结论 北京市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发病水平,发病高峰在7-8月,平均降水量是影响细菌性痢疾报告发病率的重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为伤寒/副伤寒的防控、监测策略制定及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流行特征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针对13个国家级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采用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等方法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03/10万,报告发病数及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4岁组为发病率最高。农民、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自2009年逐年上升。7-8月及夏秋季为发病高峰。2009-2013年共报告25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3个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标本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为3.00%(940/31 322),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68.19%(641/940),伤寒沙门菌占31.60%(297/940)。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均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0.22%和85.33%。伤寒沙门菌PFGE带型多而分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带型相对少而集中。结论 虽然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处于低发水平,但时有暴发,应进一步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伤寒及副伤寒病原确诊、暴发发现及应对能力,建立耐药监测系统,在新的高发省份加强监测并开展危险因素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05-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7年福建省腮腺炎报告病例,主动搜索、访谈收集腮腺炎疫苗接种信息,对新发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细胞培养、基因定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005-2017年福建省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83 9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10万,2007年后发病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2017年为监测以来的历史新低(7.5/10万);发病时间呈明显的季节性双峰特征,但第1个发病高峰(4-7月)有减弱趋势,而第2个发病高峰(10月至次年1月)有增强趋势;发病人群以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89.2%,5 814/6 517),其中5~9岁年龄组年平均发病数达2 527例(占总病例数38.8%);发病无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病原学监测表明福建省存在MuV G基因型病毒株的流行。序列分析发现2015年MuV G基因型病毒株在核苷酸上的突变导致了SH基因编码区6个氨基酸位点变异,进一步加大了与A型疫苗株在核苷酸及氨基酸上的同源性差异。结论 2005-2017年福建省腮腺炎发病逐年下降,预防工作需重点关注中小学生,MuV G基因型病毒株在福建省存在传播链,且在SH基因编码区发现部分氨基酸变异。需加强福建省腮腺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中国麻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的调查及处置措施。方法 整理2016-2020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麻疹暴发疫情信息、调查及处置情况,根据麻疹暴发定义在同期麻疹散发病例中侦测疑似麻疹暴发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中国报告麻疹暴发疫情344起,共涉及麻疹病例1 886例,暴发首例病例发病距暴发疫情报告时间M范围为4~10 d,涉及病例M范围为2~3人,疫情持续天数M范围为8~13 d,2016-2020年每年最长疫情持续时间分别为65、44、28、63、13 d;报告暴发数位于前三的省(直辖市)为甘肃、北京、山东;在居民小区/村发生共115起,所占比例最高;2016年暴发病例基因型鉴定结果100.00%为H1基因型,此后H1基因型占比逐年下降,2017年H1基因型所占比例为88.57%(31/35),2018年为85.00%(17/20),2019年为15.79%(3/19),2020年无H1基因型报告,4株均为D8基因型;313起暴发对当地医疗机构开展了病例主动搜索,266起暴发开展了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调查。2016-2020年中国共发现疑似麻疹暴发919起,涉及麻疹病例4 212例;疑似麻疹暴发位于前三的省(自治区)为新疆、甘肃、四川;疑似麻疹暴发场所同样以居民小区/村为主(493起)。结论 麻疹暴发疫情数量、规模和持续时间逐渐下降,社区水平的麻疹暴发不容忽视,本土H1基因型有逐渐被其他基因型替代的趋势。麻疹暴发监测报告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继续提高含麻疹成分疫苗覆盖率、对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是我国消除麻疹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与防治资料,为四川省黑热病防治工作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收集近年来文献,对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与防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四川属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犬是四川省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流行区家犬的感染率较高。1990年汶川县家犬的感染率达36.80%(46/125)。1991年汶川县绵池乡家犬的感染率达12.50%(9/72)。采取连续大面积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1997年再对汶川县绵池乡家犬进行检查,家犬感染率降低到3.23%(1/31)。1990-1993年在汶川县、理县、茂县的黑热病流行区展开了灭犬工作,累计灭犬数分别为3 4144、482和715只,灭犬后第2年黑热病发病率均下降显著。由此可见在黑热病流行区采取连续大面积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的防治措施的远期防治效果巩固;未采取或灭犬不彻底的流行区出现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近几年黑热病呈回升趋势,黑热病流行区县应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使流行区扩大。应及时采取灭犬或查灭病犬和禁养家犬措施,降低白蛉叮咬人群和犬,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是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016-2018年中国登革热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和浙江省6个重点省份输入性病例的时空模式和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并整理中国南部6省份2016-2018年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的疫情资料,从空间、时间、人群的不同角度,分析6省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全球输入传播风险强度、时空动态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中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来源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是东南亚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输入性病例数量多,来源广,而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则几乎局限在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在这3年间逐年上升,发病高峰在8-11月,各省之间的时间聚集段稍有差别。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年龄[(37.0±19.6)岁]高于东南沿海地区[(36.0±11.7)岁]和西南地区[(32.0±16.3)岁];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8:1、1.04:1和1.38:1;病例职业分布中,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以商务人员为共同高发人群,此外东南沿海地区以工人、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西南地区以农民为主,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数较少,患者分散于各职业。结论 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与海南省3个地区的登革热输入模式存在差异,应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的防控措施,以实施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和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及媒介监测数据,描述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采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地图。结果 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暴发111起,共涉及病例12 490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3.7%。暴发集中在广东(77起)、云南(14起)、浙江(8起)和福建(8起)4省份,共累及85个县(区)。暴发集中在5-11月,病例≤ 10例的小规模暴发多于30 d内终止(28/34,82.4%),较大规模暴发多持续数月,于10-11月终止。登革病毒1型和2型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的主要流行株。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的区域。主要暴发省份病例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总体分为口岸型、乡村型和城市型,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我国31个省份<18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的流行特征, 为优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4月29日至2022年5月31日, 中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所有年龄<18岁的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对感染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临床严重程度以及确诊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进行分析, 并分析不同流行阶段感染者的流行特征。结果研究期间, 我国共报告63 916例<18岁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其中, 确诊病例14 777例(23.12%), 无症状感染者49 139例(76.88%)。月报告感染者数在2022年4月达到高峰, 为40 864例。感染者分布在30个省份的1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其中, 上海市(41 562例)、长春市(5 753例)和吉林市(3 888例)占全国报告总数的80.11%(51 203/63 916)。男性占54.34%;感染者年龄M(Q1, Q3)为10(5, 14)岁, 57.73%的感染者集中在6~15岁;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56.14%)。确诊病例的发病至确诊时间M(Q1, Q3)为1(0, 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评价我国南方地区2018-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并进行强度比较,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CDC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收集我国南方地区2012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5岁儿童手足口病周发病率,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EM)计算2018-2019年南方地区各省市强度阈值,评价手足口病流行强度。结果 南方地区2018-2019年第1个流行季中,≤5岁儿童周报告发病率处于极高流行水平的6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为低流行水平;第2个流行季中,有6个省份达到极高流行水平,分别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其余各省份也均达到中或高流行水平;多数省份第1个流行季各阈值高于第2个流行季相应阈值,但重庆和四川等省份不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除海南、重庆和云南外,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70%。结论 对于1个流行季内呈现双峰流行特征的南方地区,可使用MEM模型,通过拆分流行季的方法分别确定不同流行季流行强度阈值。MEM模型建立的流行强度阈值综合了历史数据,识别出的极高流行水平的省份代表此省份较历史发病水平有异常的增高,更需要各地的关注以及及时实施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现状及趋势。方法 采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8-2021年全国SFTS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6、Joinpoint 5.0.2、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8.0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尤其重点省份按月报告SFTS病例情况。结果 2018-2021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累计报告病例8 835例,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例具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但以散发为主,报告病例数自3月开始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4-10月(96.79%,8 551/8 835),一般在5-7月达高峰;人群分布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平均病死率为5.38%,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2018-2021年,我国SFTS流行特征虽维持稳定,但报告病例数逐渐增多,分布范围呈扩大趋势,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内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内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方法 以2013年以来我国内地报告的确诊H7N9禽流感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点.结果 截至2014年6月4日中国内地共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433例,死亡163人.2013年3-4月及2014年1-2月分别为2个发病高峰.病例分布在14个省(市),报告病例数前五位的省份为浙江、广东、江苏、上海、湖南,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5%;病例年龄1~91岁(M=58岁);男性占70%.82%的病例在发病前有活禽相关的暴露史.共发生14起聚集性病例,其中9起发生人传人的可能性大.结论 中国内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同时呈现一定的区域聚集性;感染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感染来源主要为禽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流行概况及病原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4年新疆菌痢的发病资料、菌型监测、药敏试验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新疆共报告菌痢123 238例,年发病率波动在25.91/10万~76.04/10万之间,年病死率在0.00~46.90/10万之间。东疆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7-9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中以<5岁组发病率最高。职业分布中以散居儿童最高,其次是农民和学生。福氏志贺菌是优势菌群,其中F2a最多。流行菌株对链霉素、青霉素、强力霉素及四环素等抗生素等高度耐药,对青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和链霉素耐药率逐年上升,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耐5种抗生素的菌株达71.43%。结论 2004-2014年新疆菌痢发病率保持平稳下降的趋势,但是个别地区的发病率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高发季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该疾病仍然是新疆传染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