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80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81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143篇
综合类   521篇
预防医学   10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35篇
  1篇
中国医学   131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化费用成本转换法,进一步完善成本单元划分原则,提高费用成本转换法的核算准确性,推广方法学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成本单元,采用费用成本转换法测算病种成本,分析病种盈亏情况。结果甲状腺恶性肿瘤治疗成本为37444.48元,平均支付价格为22474.90元,亏损14945.50元,亏损率为39.94%。结论优化后的费用成本转换法更加契合当前医改政策,核算精度更高,有效提升部分专科医院的核算精度。费用成本转换法能够为政府的病种定价与医院运营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3.
术中麻醉根据麻醉药物分布范围可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其中局部麻醉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传统剂型经皮递送局麻药作用时间较短,且脂溶性差,限制了其在体表透皮方面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新型体表镇痛局麻药递送系统可将涂抹于皮肤的药物递送至真皮层以阻滞神经末梢痛觉传入,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提高了药物递送效率。此外,透皮给药相较于注射给药可显著增加给药安全性和患者舒适度。本文概述了常用的局麻药透皮吸收促进方法以及目前已上市的透皮局麻药物,并结合研究进展对局部麻醉透皮技术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新型心脏专用机D-SPECT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患者前后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PCI术后接受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的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分别在 PCI术后3个月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 CSWT)前接受D-SPECT一日法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检查,CSWT治疗后6~9个月再次接受D-SPECT一日法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检查,使用定量灌注 SPECT ( quantitative perfusion SPECT, QPS )和定量门控 SPECT (quantitative gated SPECT, QGS)图像处理软件,分析比较心肌17节段分布下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前后静息/负荷状态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njection fraction, LVEF)%、总负荷评分(sunned stress score, SSS)、总静息评分(summed rest score, SRS)、静息/负荷舒张末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 EDV)、静息/负荷收缩末容积( end systolic volume, ESV)以及了解治疗前后静息/负荷状态下心肌缺损程度总评分、心肌缺损节段数的变化情况及典型图片分析.结果 静息及负荷状态下心肌缺血节段数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 05);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心肌各节段灌注总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 05);心功能检测指标: 静息/负荷状态下LVEF(%)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P<0. 05);静息/负荷状态下EDV、ESV较治疗后明显改善( P<0. 05);典型图片提示治疗后心肌缺血面积明显缩小.结论 D-SPECT心肌核素灌注显像可以很好的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情况,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体外心脏震波对PCI术后患者心肌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是一项无创、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亲和力IgG受体Fc-gammaⅠ型(FcγRⅠ)在阿尔茨海默病(AD)脑皮层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用正常人脑组织样本和神经病理诊断为AD患者脑组织样本,6月龄野生型小鼠和APP/PS1小鼠。免疫荧光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脑皮层FcγRⅠ的细胞定位和表达。结果 人和小鼠脑皮层的神经元均普遍表达FcγRⅠ。与健康人脑相比,AD患者脑皮层的FcγRⅠ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野生型小鼠脑相比,AD模型小鼠脑皮层的FcγRⅠ表达也呈现出显著降低(P<0.05)。结论 IgG高亲和力受体FcγRⅠ在AD患者脑和AD模型小鼠脑皮层的表达显著下降,可能与AD的神经病理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全内窥镜髓核摘除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12采用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全内窥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6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26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均未转行开放处理,手术时间40~110 min,平均65 min。住院时间3~7 d,平均5 d。未出现镜下神经根或硬膜囊损伤、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CT、MRI片证实椎间盘钙化致压物摘除满意。术后1例出现神经支配肌肉力量下降(3级),经抗炎、消肿、营养神经等处理后,肌力在术后3个月内逐步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5个月出现复发性突出,行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全内窥镜髓核摘除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减压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比较80例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与其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结果]80例中9例拒绝活检,45例发红黏膜在胃窦,13例在胃体,8例在胃角,3例在窦体交界,2例在胃底,未发红黏膜均取自同一患者发红黏膜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腺癌1例,炎症61例,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炎症70例。[结论]胃镜下发红黏膜癌前病变和癌变率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Graves病最常见的甲状腺腺外表现,主要表现为上眼睑退缩、水肿、眶周组织红斑和眼球突出,进一步发展可影响患者视力甚至导致失明。TAO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但是目前患者自身免疫的功能异常是TAO的主要发病因素。本文将从细胞免疫、自身抗原和自噬这几个方面阐述TAO免疫相关发病机制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为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分别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血清创伤分子含量以及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和矫正畸形效果。结果椎旁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经皮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与经皮微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天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和创伤程度相当,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0.
正腰椎不稳定(lumbar instability)被认为是发生下腰部疼痛的常见原因~([1]),现在对于腰椎不稳的定义及诊断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目前主要以患者的症状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资料作为诊断腰椎不稳的依据。常用腰椎动力位X线片作为诊断腰椎不稳的方法,虽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来诊断腰椎不稳,多数医生采用动力位X线片,以腰椎体滑移3 mm,或成角15°为腰椎节段不稳作为诊断依据。朱勇等~([2])对腰椎不稳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将腰椎不稳定义为生理负荷下腰椎失去控制异常活动的能力,腰椎处于失代偿下的非平衡状态,并会进一步导致神经刺激或神经损伤症状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