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胸腰段脊柱结核伴截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瘫痪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指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应用Ⅰ期标准前路手术(经胸腹入路病灶清除、钛笼支撑、自体骨植骨、钉板或钉棒内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9~78岁,平均42.5岁。病程3个月~4年。病变节段为T11-L2,累及椎体数目:1个椎体6例,2个椎体42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截瘫表现,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5例,C级21例,D级5例。术前Cobb角小于30°者30例,30°~60°者24例,大于60°者2例,平均(35.0±3.3)°。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3±2.1。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强化化疗,时间2~3周。术后通过观察Cobb角、VAS评分、Frankel分级、骨性融合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24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即刻Cobb角(19.0±5.5)°,随访时丢失(1.8±0.7)°,术后VAS评分为1.4±0.3,末次随访时1.3±0.4。术后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时56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51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经过术后1~1.5年标准化疗方案化疗及神经功能锻炼,Frankel分级全部恢复到D级以上,5例完全截瘫患者有3例恢复至C级以上,2例恢复至B级。结论:胸腰段结核伴截瘫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引起截瘫原因、部位及全身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行Ⅰ期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骨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的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减少脊柱后凸畸形,促进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经后路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行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平均随访38.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截骨区前缘和后缘的高度以及填写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结果 术前Cobb角为41.6°±7.8°,术后3个月Cobb角为7.8°±4.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6°±4.1°,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丢失(P>0.05).截骨区前缘高度增加(2.7±0.8)mm.截骨区后缘高度压缩(7.2±3.1)mm.术前、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7.1±2.9)分和(2.5±1.3)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完整地保留了伤椎峡部及下关节突,保持了伤椎与下位脊椎的连续性,减少了截骨区脊椎矢状面的移位,同时也保留了神经根通道的上壁,从而减少了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多椎体结核34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结果术后3个月VAS评分平均(2.5±1.2)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2.3级,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11±2.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椎体结核可行且有效,能较好地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压迫,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采用后路楔形截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259岁,平均41.8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deics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X线侧位片Cobb角,评价后凸畸形的纠正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20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9.6°,术后8.4°;VAS评分术前平均7.1分,术后2.9分;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3.6分,术后24.1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植骨牢固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及矫形效果,同时可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创伤较小,是胸腰段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治疗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方式。方法第1组,新鲜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12例,行单纯后路伤椎全椎切除,360°稳定性重建治疗。第2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8例,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全部病例均经过1年以上随访,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对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Frankel分级评分。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第1组、第2组Cobb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8.6°、28.8°恢复为术后平均5.5°、8.6°。第1组中全部病例存在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第2组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发生。结论针对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徐跃根  杨亚东  刘师良 《中国骨伤》2009,22(12):938-94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岁。病变部位为胸腰段,2个椎体3例,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1例,皆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8.0±9.7)°。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例,E级12例。术前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及全身支持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9~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脊柱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6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9.8±3.3)°,平均矫正17.2°,术前、术后比较,P〈0.01,植骨均融合。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7例。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形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采用经后凸顶椎全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前方钛网植骨支撑治疗18例重度胸腰段角状后凸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16 ~34岁,平均22.4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22°(102°~ 175°),其中先天性脊柱后凸8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6例,陈旧创伤性后凸2例,神经纤维瘤病性后凸2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截骨部位均位于胸腰段后凸顶点.[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 h(3.5 ~5.5 h),术中平均出血量2020ml(1 200~4500ml),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28°(5°~51°),平均矫正率77%.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11 ~33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33°,平均丢失4°,X线显示截骨部位骨性融合.术中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血压(—)过性下降.3例术后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其中1例因截骨近端固定不稳再次翻修手术后恢复,2例保守治疗后恢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6例.[结论]全脊柱截骨术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可避免脊柱过度短缩造成脊髓折皱,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因畸形严重仍存在神经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跨伤椎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我们收治12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年龄23~61岁。采用后路减压椎管成形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跨伤椎固定97例,经伤椎置钉固定29例。结果所有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PVH)的比值由术前(0.34±0.11)增加到术后(0.84±0.10);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46±2.59)°减少至术后(12.12±1.23)°。跨椎体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比值由术前(0.36±0.12)增加到术后(0.83±0.11);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40±2.50)°减少至术后(12.2±1.21)°。经伤椎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比值由术前(0.345±0.11)增加到术后(0.882±0.12),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43±2.53)°减少至术后(10.17±1.21)°。两组间结果对比显示经伤椎组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椎体组(P〈0.01),末次随访显示跨椎体组矫正角度有所丢失。跨伤椎组发生断钉3例,松动2例,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无松动,无断裂、断棒。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经伤椎固定可以有效维持脊柱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疗效,为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手术治疗的19例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7例;年龄58~74岁,平均62岁;陈旧性骨折11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脊柱陈旧结核5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E级12例,D级4例,C级2例,B级1例。19例患者均采用后路经顶椎截骨矫形长节段内固定术,均进行至少1年以上随访。分析内容包括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患者疼痛VAS评分,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19例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VAS评分分别为(7.0±1.2)、(1.1±0.7)、(1.3±0.8)分,后凸Cobb角分别为(44.1±6.9)、(10.9±3.1)、(11.5±2.8)°;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例(94.7%)符合骨性融合的标准,1例于术后1年截骨面未完全融合,但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现象。神经症状:D级4例中有3例恢复至E级;C级的2例恢复至D级;B级1例恢复至C级。结论: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段后凸畸形,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6~70岁,平均53岁。术前、术后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评定VAS评分改善情况、胸腰段Cobb角矫正情况、融合情况、临床疗效、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感染病例,术中1例患者硬膜破裂,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60个月,平均38.8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平均降低5.3分,Cobb角平均矫正30.5°,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术后1年截骨界面均达骨性融合,末次随访X线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效果好,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应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38~62岁,平均(53.3±7.6)岁。T12 5例,L1 6例,L2 2例。所有手术均由同组医生完成,采用侧前方入路,术中切除病椎及其上、下椎间盘,保留邻椎骨性终板,置入合适大小的人工椎体,并利用其良好的可延伸性进行主动撑开矫正后凸畸形。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后凸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28个月的随访,平均(18±5.5)个月。随访12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33.9°±7.2°(22°~53°)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7.3°±4.8°(2°~16°),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4±0.9)分(5~8分)降低至平均(1.5±0.8)分(0~3分),ODI由术前平均50.5%±10.8%(38%~78%)降低至平均10.9%±4.9%(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人工椎体撑开的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具有矫正角度大、对神经干扰少、损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势,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与临床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空心AF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使用经皮空心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的2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2.7岁。损伤节段:T125例,L113例,L23例。所有病例ASIA分级为E级。AO分型:B1型13例,B2型8例。评估内容: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通过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采用ODI评分从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郊游等10个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1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09.0±16.0)min,术中出血量(90.0±15.0)ml,住院时间(7.7±2.3)d。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切口感染,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其中15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12~3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8.3±1.7)分降低为末次随访时的(1.8±1.2)分(P〈0.05),末次随访时ODI为(10.0±1.2)%;伤椎高度由术前(54.0±17.1)%恢复至术后12个月的(82.7±3.5)%(P〈0.05),胸腰段后凸畸形由术前(23.0±13.1)°恢复至术后12个月的(6.9±5.1)°(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7±0.3)个月;术后1个月随访和末次随访相比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无明显丢失(P〉0.05)。故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12月内无复位丢失。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微创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段骨折是可行的。这个技术能够避免对后方韧带和骨性结构的再损伤,并可重建后方张力带结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胸、腰椎椎体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的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13~69岁,平均39.6岁。病变节段为T6~L4(均≤ 3个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4例、E级33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6.34°±3.19°。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19~81 mm/1 h。术前均行胸、腰椎CT平扫及二维重建,测量残余椎体冠状位及矢状位前、中柱最低有效残留高度,当最低残留有效高度>10 mm时,结合术中测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械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病椎置钉内固定。对手术前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红细胞沉降率、Frankel分级行统计分析,并观察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为0~15 mm/1 h。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44例。术后1周后凸Cobb角平均为4.16°±2.71°,末次随访平均为4.52°±1.29°;VAS评分由术前(6.85±1.22)分,恢复至术后1周(4.79±0.95)分,末次随访时(2.26±0.93)分;红细胞沉降率由术前(41.25±1.61) mm/1 h,恢复至术后1周(17.36±6.82) mm/1 h,末次随访时(10.67±0.72) mm/1 h。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优44例、良2例。结论 胸、腰椎椎体结核残余椎体有效高度>10 mm时行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安全且可靠。  相似文献   

14.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单节段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5d,平均3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2例,爆裂型骨折9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骨折部位:T5骨折l例,马骨折2例,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5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内固定失败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2.9±1.5、93.8±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可提高骨折椎体复位效果和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弥散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2~56(42.4±8.6)岁。2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化充气复位仪体外复位,然后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价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22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82±0.85,3.09±0.92,1.05±0.72;ODI评分为84.2±11.2,46.3±9.0,12.2±4.3;后凸Cobb角为(16.3±5.4)°,(3.7±2.2)°,(5.5±2.6)°;椎体前缘高度为(59.5±7.8)%,(86.9±6.0)%,(83.5±5.5)%。VAS评分和ODI评分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两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复位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胸或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55.2±11.9)岁,受伤时间(5.8±4.3)d。骨折节段:T103例,T116例,T1213例,L19例,L27例,L34例。骨折Denis分型:A型9例,B型21例,C型5例,D型5例,E型2例。所有患者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手术前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95.23±3.18)%,术后1年(94.15±2.7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改良漏斗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郭剑  陈中  李永欢  张斌  李永甫  韩明远 《中国骨伤》2012,25(12):992-996
目的:分析改良漏斗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并联合改良椎弓根漏斗伤椎内植入自体髂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严重压缩性骨折9例、爆裂性骨折26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1~66岁,平均34.6岁。术后通过X线片动态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CT评估植骨效果并最终测定植骨区CT值;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疼痛按照视觉模拟评分。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19.7个月。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前11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者有至少1级的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伤椎内植骨填充良好,6个月内全部融合,植骨区无贯通式腔隙。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0.17±8.26)%恢复至术后(90.79±4.85)%,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取除后6个月)为(90.34±4.03)%;Cobb角由术前(28.70±6.24)°恢复到术后(7.26±3.79)°,末次随访时为(7.34±4.05)°。末次随访伤椎植骨区平均CT值均明显高于邻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为1.06分。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复位并联合改良漏斗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简便、安全且经济,伤椎空腔内植骨效果良好,可有效防止伤椎高度再丢失和进行性后凸畸形,最大程度地保留脊柱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术中器械复位治疗牵张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段骨折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4—56岁,平均4J4岁;均采用体位复位结合术中器械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伤椎前缘和后缘的高度、后凸畸形角度;术前和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并发症。结果:伤椎后缘高度在术前、术后1周、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在术后1周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恢复;术后1年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丢失。VAS评分由术前的7.2±1.2减少至术后1年的0.8±0.7(t=18,47,P〈0.001)。结论:对屈曲牵张型胸腰段骨折体位复位结合术中器械复位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矢状位排列,并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侧前方Ventrofix加钛网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Ventrofix加钛网植骨固定在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1例患者,应用侧前方入路行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手术治疗,男15例,女6例;年龄21~46岁,平均32.2岁。骨折节段:Tn3例,T126例,L17例,L25例。平均脊柱后凸角20.1.骨折载荷分享评分平均7.8分。21例均伴有不完全性瘫痪。采用Frankel分级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后凸角矫正、维持和内固定情况。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例出现胸膜损伤,2例出现动力性肠梗阻,1例髂腹股沟神经损伤,1例切口愈合不良,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2。,矫正率79%。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显示椎管管腔恢复正常,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钛网无移位,螺钉无松动、断裂及退出现象,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结论:胸腰椎侧前方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但时于存在严重骨盾疏松患者.避赍.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对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失败的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63岁,平均37.2岁;初次手术至并发症出现时间为6~44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折不愈合7例(其中合并断钉4例),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进行性腰背痛6例.1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后凸畸形.18例患者均行前路翻修手术治疗,其中保留后路内固定行前路手术9例,完全拆除内固定后前路手术9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0个月,平均30.5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X线及薄层CT扫描显示骨折愈合良好.ODI评分术前31.6±5.1,术后3个月8.6±5.7,末次随访8.3±3.2;VAS评分术前7.2±2.3,术后3个月2.3±0.7,未次随访2.1±1.1;后凸畸形术前(-21.2±7.8)°,术后3个月(-5.3±6.8)°,末次随访(-5.8±7.8)°.与术前比较,ODI、VAS评分和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能出现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进行性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前路重建可能是治疗后路手术失败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