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细棒、PEEK棒固定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cipital bone,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手术及固定状态:①完整状态;②损伤状态: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③坚强固定:寰枢椎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直径3.5 mm钛棒连接;④PEEK棒:直径3.5 mm的PEEK棒连接;⑤细棒:直径2.0 mm钛棒连接。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的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本运动,分析寰枢椎之间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采用直径3.5 mm的钛棒,2.0 mm的细棒以及3.5 mm的PEEK棒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P<0.05)。直径3.5 mm和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无显著性差异。PEEK棒固定的运动范围仅在侧弯方向上大于坚强固定(P=0.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3种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寰枢关节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采用直径3.5 mm的PEEK棒固定,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侧弯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2.
健康体检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化医疗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体检业务的自动化和无纸化,以健康档案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体检数据的网络存储,体检报告的自动生成、历史档案的对比分析和各种统计报表的生成,为科学的健康保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采用后路楔形截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259岁,平均41.8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deics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X线侧位片Cobb角,评价后凸畸形的纠正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20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9.6°,术后8.4°;VAS评分术前平均7.1分,术后2.9分;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3.6分,术后24.1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植骨牢固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及矫形效果,同时可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创伤较小,是胸腰段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选取12头猪颈椎标本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采用该新型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测量三维运动范围,并与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比较.结果 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特点是设计新颖、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其在旋转、屈伸及侧弯状态的活动度与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IFN)属于淋巴因子,由致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产生。IFN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随之发现IFN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再障患者能自发产生高水平的IFN。因此,IFN与再障发病机理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通过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加深了对再障发病机理的认识。本文就近年来的有关资料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2010年间收治脊柱结核76例,术前经过严格的化疗后,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脊柱节段破坏的多少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死亡和病情加重现象。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130min。出血量100~2000ml,平均800ml。在9例截瘫患者中,经手术治疗后分别在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下肢和大小便功能。本组病例经随访12个月以上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近年来脊柱结核在临床有增多趋势,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仍存在很多争议,只要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脊柱破坏节段的多少、手术熟练的程度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行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豚鼠脑动脉上有含强啡肽A_(1-17)免疫样物质的神经纤维存在,大脑前和中动脉上分布最高。乙醛酸诱发荧光法显示有丰富的单胺能神经纤维分布在大的和小的脑血管上,大鼠预先给予6-羟多巴胺或利血平,血管壁上强啡肽含量明显下降。以上结果提示:血管壁上有强啡肽A纤维存在,并且它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共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种不同颈椎前路钢板系统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6月,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22例;男85例,女37例,年龄14~70岁.根据采用Orion、Zephir、Codman 3种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分为A组37例、B组39例及C组46例.于术前、术后1周和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曲度和高度,并比较其变化及3组间差异.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6个月3组患者术段颈椎均获骨性融合.且术后1周时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1次随访时和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钢板系统均能有效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近期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9.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该科于1999年8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45例进行随访。16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25例行前路多节段分段减压,4例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再予前路减压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X线评价前路减压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颈椎曲度改变情况。结果术前症状皆有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5.3%,颈前路减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颈椎曲度(Cobb角)明显改善(P<0.01)。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受压方向,受压程度决定手术方式,以达到彻底减压,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 报告1例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病例。结合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结果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临床上极为罕见,其特征表现为对称性拇趾(指)畸形和进行性发展的软组织异住骨化。手术、外伤可加速病程进展。实验室检查通常正常。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结论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诊断依赖于其渐进性的病程特点和典型畸形及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应尽量避免手术、外伤等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