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的选择中,内乳动脉因为其移植10年后仍有高达95%的通畅率而成为首选,而且病人的生存率较高,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桡动脉因其1年高于95%的通畅率近年渐被广泛使用,胃网膜右动脉在移植3-4年后的通畅率大于90%,腹壁下动脉1年后的通畅率能达到80%。其他可被选择的旁路血管包括人造血管可在特殊情况下有条件地使用。在选择旁路血管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临床状况和手术类型等多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中动脉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减少因大隐静脉(SVG)桥阻塞对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84例冠心病患以乳内动脉(IMA)和桡动脉(RA)作为血管桥行CABG,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制备动脉桥,应用药物防止动脉痉挛。结果:取乳内动脉84根,桡动脉63根,大隐静脉38根,平均移植血管1.98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2.38%。结论:使用动脉材料行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3.
再次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成功的再手术取决于周详的手术计划、合理的技术设计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包括合适旁路的采取、再开胸技术、转流管理和心肌保护;先期旁路血管的处理、目标血管的操作、移植血管的选择、血管吻合和血液保护技术。再手术的术后死亡率约是初次手术的至少2倍,再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约90%,二次手术病人心绞痛症状的缓解并不如初次手术明显,术后5年只有一半的病人症状缓解,应用内乳动脉的再手术其长期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及其对移植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自1998年12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患者中,有80例得到完整随访,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组,结合随访结果,统计远期通畅率。结果:移植血管近期通畅率98.5%;1年、3年、5年远期通畅率分别为82%、71%、57%。腹股沟以上动脉旁路术中,移植血管5年通畅率85%;腹股沟以下动脉旁路术血管5年通畅率54%。腹股沟以下动脉旁路术中,移植血管采用自体大隐静脉5年通畅率66%,而采用PTFE人工血管5年通畅率41%(P=0.022)。结论:术前详细评估,结合患者状况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选择适宜的移植物,完善围手术期处理,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个能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桡动脉桥情况的模型。方法50只新西兰兔,股动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两吻合口之间的颈总动脉予以结扎。术后1、3、7、14、56d分别取完整动脉桥,进行肉眼观察,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弹力纤维染色,计算机测算血管内膜厚度、新生内膜中膜比指数;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结果50只兔成功建立动脉桥,无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桥血管总通畅率为86%,对通畅的桥血管作形态学观测发现血管移植后7d起至56d内膜增厚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动物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桡动脉桥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陈灏  杨双强  杨庆军 《重庆医学》2007,36(20):2115-211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或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静脉桥血管由于其取材方便、数量充足、吻合容易而被广泛使用,但移植后桥血管发生再狭窄使其远期通畅率远不及动脉桥.  相似文献   

7.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方法 将一段大鼠颈外静脉分支游离,同侧颈总动脉切断,采用2点定位连续吻合法将颈外静脉分支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超声检查血管通畅情况,于第3、7、14、28、42天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吻合完成时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超声检查示术后早期(3 d内)桥管通畅率94%.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病理切片显示内膜不同程度增生.结论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连续吻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间断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8.
以兔颈静脉为血管桥建立一种更接近临床且更易于操作的颈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动物模型。取新西兰兔22只,兔颈外静脉长约1.5cm,将静脉两端倒置,分别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并同时于吻合口之间结扎颈总动脉,术后设组观察,1、2周各处死5只,3、4周各处死6只兔子,观察吻合口畅通情况。结果,技术及方法改进后实验组22只兔子均成活,静脉桥充盈畅通,远端动脉搏动良好,吻合口均通畅。认为以新方法建立新西兰兔动脉旁路移植动物模型,能部分模拟人冠脉旁路移植术,技术难度中等,模型建立成功率高,可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各方面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杂交手术近期临床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3年5月,35例患者接
受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6.7±9.6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3例;冠脉双支病变
10例,三支病变25例,冠脉病变支数2.7±0.5支。首先完成机器人辅助下内乳动脉游离和非体外循环下、内乳动脉到前降支的
吻合,术后2周内行其余病变冠脉的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同期造影检查桥血管的通畅性。术后6个月、1至5年时复查64 排
CT,明确动脉桥血管和支架的通畅性,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
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分站式杂交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动脉桥血流量为36.0±22.5 mL/min,支架植入时
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通畅率为100%。35例患者共植入49枚支架,植入1.34±0.6枚,其中23例患者植入支架1枚,11例植入2
枚,1例植入3枚。无失访患者,随访时间6~62(17.5±11.6)月。术后6个月时桥血管和支架内闭塞各1例,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患
者桥血管及支架保持通畅,无心绞痛及MACE事件发生。结论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有良好的
近期桥血管和支架通畅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微创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输入红细胞对于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 年6月至2015 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OPCABG的106例(共127例,失访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围术期红细胞的使用与否分为两组:组Ⅰ(输注红细胞组,71例);组Ⅱ(未输注红细胞组,35例).术后1年左右行冠脉CT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组Ⅱ桥血管通畅率(96.97%)高于组Ⅰ(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96.92%)高于组Ⅰ(8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围手术期输血会加大近期大隐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当前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术式。旁路血管移植材料中,虽然动脉材料具有不易栓塞、近远期通畅率高等优点,但自体大隐静脉因来源充裕、取材方便,目前仍广为应用。自体大隐静脉切取时和切取后,保持其管壁结构的完整性是保证桥血管近远期通畅的关键。本文介绍采用药物扩张的方法切取和保存大隐静脉,以保持其管壁结构的完帮性。  相似文献   

12.
王消防  刘磊  杨博  朱军辉 《安徽医学》2019,40(8):902-905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NCAB)、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短期预后。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125例实施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ONCAB患者78例,OPCAB患者47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搭桥数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心房纤颤发生率,以及术后3年内动、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结果 OPCAB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少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远端桥血管吻合口数量,房颤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资料表明,OPCAB与ONCAB组患者在乳内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OPCAB围术期效果优于ONCAB,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率无差别。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左主干病变、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合并症患者更适宜选用OPCAB。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当前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术式.旁路血管移植材料中, 虽然动脉材料具有不易栓塞、近远期通畅率高等优点,但自体大隐静脉因来源充裕、取材方便,目前仍广为应用.自体大隐静脉切取时和切取后,保持其管壁结构的完整性是保证桥血管近远期通畅的关键.本文介绍采用药物扩张的方法切取和保存大隐静脉, 以保持其管壁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缺血性冠状动脉硬化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大隐静脉桥5年通畅率约为78%,10年通畅率约为51%,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后5年内需再次手术者约3%~5%;术后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会影响术后近远期疗效,而且血管再狭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量试验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外膜成纤维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为从不同水平研究它们在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给临床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现就有关方面的研究及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罗文琦 《北京医学》2006,28(6):361-36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Loop等[1]对1971至1979年行CABG的血管桥做了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内乳动脉(IMA)是最好的移植材料,它成为左前降支旁路移植血管的第一选择.此后,另一些动脉材料,如桡动脉(RA)、胃网膜右动脉(RGEA)、腹壁下动脉(IEA)等也被应用于CABG.并且,全动脉化的冠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远期通畅率[2].然而各种原因造成的移植血管损伤均可导致术中、术后血管痉挛,影响术后早期手术效果,甚至造成手术失败.因此,深入理解动脉移植材料收缩痉挛的生物学特性,术中及术后尽可能避免各种导致痉挛的刺激,应用最佳药物预防或对抗移植动脉的痉挛,对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隐静脉应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由于静脉血管桥的长期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据报道,静脉血管桥10年通畅率过去多数是在50%~60%,现在经过对静脉血管的预处理,临床所见到的10年通畅率最高也仅为70%,与内乳动脉桥的90%以上通畅率相比仍低。因此,人们  相似文献   

17.
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动脉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应用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动脉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探讨血管吻合口感染的预防途径。方法 采用Life Green公司的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ePTEE)人造血管通过旁路迂回等方式移植修复因创伤引起的周围动脉缺损38例。结果 人造血管移植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螺旋CT或MRI检查显示全部通畅,无吻合口感染。随访6、12和24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96.9%和89.3%。无截肢病例。结论 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主干动脉缺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方式。既能解决自体血管来源困难有限、口径小等难题,又能达到自体静脉移植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全动脉化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和微创伤冠脉旁路手术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病人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手术方法,应用右乳内动脉,左乳内动脉及左游离桡动脉行全动脉化旁路手术。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手术中搭桥1-4支,平均2.6支,平均时间(切皮至缝皮)121.2min;术后平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4.3h,平均ICU监护时间12h,平均住院时间8.9d。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全动脉化微创伤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手术结合了两种手术技术的优点,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动脉搭桥术后长期通畅率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二代双源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CABG后行二代双源CT检查的资料,对所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结果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综合评价桥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及通畅情况,并与7例同期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2组医师采用盲法判读结果?结果:72例共有145支桥血管,所有患者桥血管均得到评估,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桥?桡动脉桥总的通畅率分别为86.4%?68.4%?57.1%;145支桥血管中共有65支序贯桥,序贯桥和非序贯桥的通畅率分别为75.4%?75.0%;对比术后不同时期桥血管的通畅率,发现乳内动脉桥各时间组之间的通畅率无明显差别,大隐静脉桥的通畅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7例患者CTA与ICA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无差别?结论:二代双源CT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且能够对桥血管及近?远端吻合口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是CABG后随访中判断桥血管是否通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患者行DSCTCA,分别评价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及桥血管本身通畅情况,比较不同桥血管类型的通畅率及CABG术后随访5年前后的通畅率。结果 38例患者共95条桥血管,动脉桥及序贯桥的通畅率(22/25,88.0%,22/25,88.0%)高于静脉桥通畅率(28/45,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22)。以5年为随访期限,5年以内桥血管的通畅率(62/77,80.5%)高于5年以外(≥5年)桥血管的通畅率(10/1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5,P=0.026)。结论 DSCTC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