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人口学及心理环境影响因素。方法:对1 804名服刑人员使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进行评估,筛选出反社会型、边缘型及共病人群,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儿童期虐待量表(CTQ-SF)、冲动性量表(BIS-11)、自杀意念量表(SIOS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ASPD共病BPD组在冲动性、儿童期虐待、焦虑、抑郁、自杀意念各个维度和因子的得分均高于ASPD组和BPD组,除儿童虐待中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外,其他维度和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Logstic回归显示,情感忽视、抑郁、绝望对ASPD形成共病人格产生影响。结论:童年期情感忽视和情绪问题可能是ASPD患者发展成ASPD共病BPD患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危服刑人员冲动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识别服刑人员冲动性的高危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某监狱588名男性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按暴力犯罪案由、高冲动性、边缘型人格及反社会人格为特点将其分为四组,收集服刑人员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犯罪信息,采用自编物质使用情况调查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对高危服刑人员冲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四组高危服刑人员的年龄、婚姻状况、毒品使用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90、13.945、26.137,P均0.01);(2)四组服刑人员BIS-11及CTQ-SF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196、16.208,P均0.01);(3)毒品使用史(β=1.832,P0.05)、情感忽视(β=0.278,P0.01)及情感虐待(β=0.307,P0.01)对整体高危服刑人员的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情感忽视(β=0.482,P0.01)对暴力犯罪服刑人员的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毒品使用史、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是男性高危服刑人员高冲动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对于成年后自杀可能性的影响.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18岁的天津市区居民564例,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自制自杀态度量表作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男性被调查者儿童期躯体虐待评分高于女性(P<0.01),女性被调查者儿童期情感忽视评分高于男性(P<0.05).男性有自杀意念人数显著低于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与被调查者的自杀意念呈负相关(P<0.01);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及性虐待与被调查者自杀未遂呈负相关(P<0.05,P<0.01);而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与被调查者的自杀接受程度呈正相关(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为被调查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年人的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及自杀接受态度与其儿童期虐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人格与应对方式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93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和评估。结果:根据SIOSS评分93例抑郁症患者分为自杀意念组(SIOSS≥12分,57例)和非自杀意念组(SIOSS12分,36例);自杀意念组EPQ精神质(P)、神经质(N)分显著高于非自杀意念组(P均0.05);外向-内向(E)、掩饰因子(L)分显著低于非自杀意念组(P均0.05);SCSQ积极应对分显著低于非自杀意念组(P0.05)。EPQ-P、N与SCSQ-积极应对评分呈负相关;EPQ-E与积极应对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为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积极应对方式较少,这可能影响他们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人员的冲动性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56名男性服刑人员(研究组)及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178名健康男性(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BIS-11总分、运动冲动性及无计划冲动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BIS-11总分及因子分呈正相关(P均0.01);回归分析显示注意力冲动性对SCL-90总分(b=0.295,P=0.000)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男性服刑人员具有冲动性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冲动性尤其注意力冲动性对其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惊恐障碍(PD)患者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其认知功能水平的特征,并探讨儿童期虐待对PD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PD患者为病例组;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正常对照组筛选出伴儿童期虐待对照组31名和不伴儿童期虐待对照组38名。采用惊恐障碍严重度量表评定患者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估3组的认知功能。结果:PD组与伴儿童期虐待对照组和不伴儿童期虐待对照组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认知功能得分上,PD组与不伴儿童期虐待对照组在WCST持续错误数得分(P0.05)、WMS视觉再生和理解记忆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D组与伴儿童期虐待对照组在WMS理解记忆分量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与不伴儿童期虐待的两对照组在WMS4个分量表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PD的症状得分与儿童期情感虐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P均0.01);PD的WMS理解记忆得分与儿童期情感虐待呈负相关(P0.01),偏相关分析也显示两者呈负相关(P0.05)。结论:PD患者可能会具有更多的儿童期虐待,尤其是情感虐待。儿童期虐待不仅可能会影响PD患者的惊恐症状严重程度,还可能对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产生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对神经系统软体征的影响. 方法:对103例抑郁症患者行儿童受虐问卷、神经系统软体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以及Beck绝望量表评定.结果:①儿童受虐患者较未受虐者额叶有更多的软体征(2.51±1.61,1.77±1.25,P<0.01).有情感忽视患者额叶软体征也明显高于无情感忽视者(2.53±1.63,1.80±1.25,P<0.05);有躯体忽视者额叶较无躯体忽视者软体征明显增多(2.41±1.63,1.65±1.00,P<0.01);有性虐待患者软体征明显高于无性虐待者(6.29±1.83,4.28±2.82,P<0.01).②受虐总分与额叶和颞叶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29,P<0.01;r=0.24,P<0.05);情感受虐待、情感被忽视及躯体虐待与额叶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284,0.345,0.218,P<0.01或0.05).③HAMD与神经系统软体征总分及各脑叶均呈明显正相关;自杀意念量表评分与神经系统软体征总分及额叶、顶叶、颞叶软体征评分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对大脑有不利影响,不同虐待可对不同脑区产生损害,主要在额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以及贝克抑郁量表(BDI)对湖南省某高校4 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伴儿童期创伤组述情障碍与抑郁得分显著高于不伴儿童期创伤组(t=15.48,P0.001;t=12.82,P0.001)。儿童期创伤总分及各维度与述情障碍总分及各维度、抑郁之间显著正相关(P均0.05)。述情障碍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06%。儿童期创伤中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可以直接预测抑郁(β=0.229,0.123,0.082;P0.001),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间接预测抑郁(β=0.178,0.094,0.035;P0.001)。结论:大学生述情障碍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症状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1导言目前,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 der,BPD)的诊断在临床界颇多争议,反对意见集中体现为:1)CCMD-3无其诊断标准;2)其诊断无特异性;3)BPD从本质上来说是心境障碍(mooddisorder,MD)的一种亚型。其中前两个观点,已有学者撰文反驳。其实CCMD-3无“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名,并不等于无类似于BPD的诊断实体,如冲动性人格障碍就和BPD诊断标准极为接近。另外“特异性”也不是确立诊断名的标准[1]第三个观点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学术观点,BPD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心境低落、自杀的表现,与心境障碍难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未用药患者的自杀意念与唾液皮质醇觉醒反应(CAR)的关系。方法:对30例未服药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及早晨觉醒后0、30、45及60 min时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检测;分析影响SIOSS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抑郁症组SIOS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P均0.01)、觉醒后0、30、45 min时唾液皮质醇浓度及CAR曲线下面积(AUCg)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2.892,t=3.209,t=2.350,t=3.418;P0.05或P0.01);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睡眠时间以及觉醒时间作为协变量分析发现,其对皮质醇浓度既无主效应也无交互作用。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较强的自杀意念及CAR水平显著升高;CAR可能是预测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强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冲动性及攻击性对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大学版-Ⅳ)>对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的12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比较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中文版Barratt冲动行为量表与Buss和Perry攻击问卷的评估结果,分析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对大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收集有效问卷9808份,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169/9808).自杀未遂组的冲动行为量表中的非计划性、行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及总分均高于无自杀未遂组(P<0.001).自杀未遂组Buss和Perry攻击问卷的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等各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未遂组(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自杀未遂最密切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排列为:攻击性总分高(OR=20.81,95%CI:12.36~35.03,P<0.01),行动冲动性分高(OR=4.32,95%CI:2.33~8.01,P<0.01).冲动性总分高(OR=3.37,95%CI:1.65~8.42,P<0.01),非计划性分值高(OR=3.12,95%CI:1.75~5.56,P<0.01),自杀意念强(OR=2.54,95%CI:1.75~3.70,P<0.01),已发生过性行为(3.12,95%CI:1.75~5.56,P<0.01),女性(OR=2.15,95%CI:1.48~3.14,P<0.01),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1.89,95%CI:1.24~2.88,P<0.01).结论 有自杀未遂的大学生更多体现出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对大学生冲动性自杀行为应采取不一样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2.
应激、自我、抑郁与自杀意念形成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应激、自我、抑郁与自杀意念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Wallace自我概念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以及自杀意念条目等分别对732名大学生的应激、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概念、抑郁以及自杀意念水平进行测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应激、自我、抑郁和自杀意念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应激对抑郁的总体效应为0.312(标准系数估计值,下同),其中通过自我的间接效应为0.203;应激对自杀意念的总体效应即通过自我和抑郁的间接效应为0.133;自我对自杀意念的总体效应为-0.279,其中通过抑郁的间接效应-0.155;抑郁对自杀意念的总体效应为0.211,通过自我的间接效应为-0.106。结论应激通过自我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导致自杀意念。抑郁和自我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某部新兵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兵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的自杀意念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自杀态度问卷,对某部889名新兵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相关因素进行了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心理健康状况是自杀意念最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负性生活事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微弱地间接作用于自杀意念,并起“扳机”作用;人格特征通过应对、防御、支持等中间变量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结论人格特征、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状况,三者依次递进有机结合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感知婚姻冲突、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6月-2020年12月在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连续入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连续入组某高校大一到大三学生90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儿童感知婚姻冲突量表(CPIC)和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MLQ-C)评定,研究组同时接受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结果 研究组CPIC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3~3.728,P<0.05或0.01),MLQ-C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1~4.197,P<0.05或0.01)。研究组CPIC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与SIOSS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呈正相关(r=0.513~0.972,P均<0.01);MLQ-C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与SIOSS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0.594~-0.237,P<0.05或0.01)。CPIC冲突特征、威胁认知因子及MLQ-C拥有意义因子对自杀意念有预测作用(P均<0.05),可解释方差变异的59.0%。生命意义感在感知婚姻冲突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24,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11%。结论 感知婚姻冲突、生命意义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预测因子,感知婚姻冲突可通过生命意义感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的效果,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研究组采用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采用自编不良反应记录表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在不同时间点HAMD-17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204.3,P0.01,研究组F=292.6,P0.01),SIOS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15.6,P0.01,研究组F=21.8,P0.01)。治疗第2、4、8周末,研究组HAMD-1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有自杀意念者的比例和SIO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1,P=0.325)。结论与单用氟西汀比较,氟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关系,为减少或预防暴力犯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冲动性和攻击性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hildhood Tmuma Questionnaire.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犯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暴力犯组的运动冲动性、冲动总水平、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及攻击性总分等因子得分高于非暴力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力犯中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冲动总水平和童年期创伤各因子均呈正相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攻击总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正相关,而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呈正相关.结论 暴力犯有明显的冲动及攻击性,更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暴力攻击行为;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类型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差异性。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评定量表(FACESII-CV)对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并愿意参与研究的114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心境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按照FACESII-CV评分标准,分为极端型40例,中间型43例,平衡型31例。结果三种家庭自杀意念发生率明显不同,极端型家庭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中间型和平衡型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vs.46.5%vs.48.4%,P均0.05)。三种家庭类型患者的SIOSS总评分、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掩饰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极端型SIOSS总评分、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评分高于中间型和平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中间型乐观因子评分高于平衡型,掩饰因子评分高于极端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种家庭类型的其余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抑郁症患者SIOSS评分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与经济状况、家庭亲密度评分、家庭适应性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极端型家庭抑郁症患者的绝望感更强、乐观性更差、睡眠更差、自杀风险更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差、家庭亲密度越差,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8名自杀未遂急诊入院的患者按CCMD-2-R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分为伴人格障碍组和不伴人格障碍组,对两组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进行自杀意图量表及自杀企图冲动性和致死性的测定,将有关项目作对比分析。结果:有40(37.04%)名自杀未遂者伴发人格障碍,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者与不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者,有较多的既往自杀未遂史和精神科治疗史,自杀意图和自杀企图致死性较低,冲动性较高。结论:对伴人格障碍自杀未遂者应给予特别对待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干预对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中学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筛选出有自杀风险的高危中学生65人。除接受学校常规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参加团体认知行为实践辅导;对学生家长进行自杀预防宣教。并在干预前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环境问卷(FES)、Beck抑郁量表(BDI)、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自尊量表(SES)问卷基线评估、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后问卷随访评估效果。结果:干预后,青少年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0,P=0.264,P0.05);其他问卷在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后随访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6个月随访与12个月后随访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对改善中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与抑郁、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8例MDD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TC水平,并据此分为TC异常组和TC正常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组的MDD患者中,44例(40. 7%)入TC异常组,64例入TC正常组; TC异常组HAMD-17总分及其中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因子分、以及SIOSS总分显著高于TC正常组(P均0. 01);以血清TC水平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AMD中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和SIOSS总分纳入方程(P 0. 05或P 0. 01)。结论:MDD患者血清TC水平越高,其焦虑/躯体化症状和自杀意念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