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组织块法与传统破骨细胞培养方法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组织块法与传统破骨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破骨细胞培养,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鉴定破骨细胞,超声去除骨片上细胞后,骨片经1%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骨片上吸收陷窝。根据骨片上陷窝数目、面积以及深度定量比较两组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结果:吸收陷窝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光镜下可清晰识别,组织块法在骨片上的吸收陷窝数目比传统法明显少,而且骨片上陷窝面积及深度也比传统法小而浅(P〈0.05)。结论:组织块法培养的破骨细胞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功能上均没有传统法培养的好。数量大的成骨细胞对共培养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起到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钛合金颗粒存在下小鼠巨噬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成熟破骨细胞的方法.方法 获取小鼠骨髓巨噬细胞,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依赖性前体细胞诱导法,于钛合金Ti-6Al-4V颗粒存在条件下进行诱导培养,培养后细胞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RT-PCR法检测破骨细胞特异性TRAP、CK、CR mRNA表达;采用相同方法于骨片上诱导培养细胞并观察骨吸收陷窝.结果 Ti-6Al-4V颗粒存在下培养第6天细胞开始出现融合,第9天出现多核巨细胞,TRAP染色阳性,细胞内有破骨细胞特异性TRAP、CK、CR mRNA表达;于骨片上诱导培养的细胞可形成骨吸收陷窝.结论 钛合金颗粒存在下,成功将小鼠骨髓巨噬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成熟破骨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钛合金颗粒存在下小鼠巨噬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成熟破骨细胞的方法。方法 获取小鼠骨髓巨噬细胞,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依赖性前体细胞诱导法,于钛合金Ti-6Al-4V颗粒存在条件下进行诱导培养,培养后细胞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RT-PCR法检测破骨细胞特异性TRAP、CK、CR mRNA表达;采用相同方法于骨片上诱导培养细胞并观察骨吸收陷窝。结果 Ti-6Al-4V颗粒存在下培养第6天细胞开始出现融合,第9天出现多核巨细胞,TRAP染色阳性,细胞内有破骨细胞特异性TRAP、CK、CR mRNA表达;于骨片上诱导培养的细胞可形成骨吸收陷窝。结论 钛合金颗粒存在下,成功将小鼠骨髓巨噬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成熟破骨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国产因卡磷酸钠(ICD)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作用。方法 采用破骨细胞与骨片的体外共培养法和显微摄片、显微光密度仪扫描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结果 ICD(0.5,5与50μmol/L)使体外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陷窝数目呈剂量依赖性减少,中等浓度(5μmol/L)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阳性对照药帕屈磷酸钠(APD),两药均可使吸收陷窝表面积明显降低,而且ICD作用更明显。结论 ICD具有较强的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作用,对骨质疏松症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虎  李明全  胡蕴玉 《医学争鸣》2003,24(18):1710-1712
目的 :观察在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中破骨细胞抑制因子配基 (osteoprotegerinligand ,OPGL)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的作用 ,以及地塞米松对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将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组培养 ,在A组中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OPGL ,B组中再加入地塞米松 .多核巨细胞形成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artratere 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P)及甲苯胺蓝染色 .将象牙骨片上骨吸收面积经计算机图像分析以确定其差异 .结果 :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 7~ 10d ,可以见到大量的多核巨细胞 ,体积巨大 .B组中 ,多核巨细胞出现较A组早 .几乎所有的多核巨细胞表现为TRAP强阳性 ,而多数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为TRAP阴性或弱阳性 .在象牙骨片上有大量的骨吸收陷窝形成 ,A、B两组的骨吸收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OPGL可以诱导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并具有骨吸收活性 .地塞米松可加速OPG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作用 ,但对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破骨细胞对牛皮质骨片及牙本质片的吸收活性。方法:采用25 ng/ml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 ng/m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 RAW264.7细胞分化获取破骨细胞,并分别与牛皮质骨片及牙本质片共培养。通过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骨吸收陷窝面积,比较破骨细胞在不同底物上的骨吸收活性。结果:与不同底物共培养形成的TR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牛皮质骨片吸收陷窝的面积显著大于牙本质片(P结论:破骨细胞对牛皮质骨片的吸收活性强于牙本质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破骨细胞与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特点,明确后者的性质和来源。方法: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的多核巨细胞的一般形态及降钙素对它的影响;用骨片与多核巨细胞共同培养法观察多核巨细胞的体外骨吸收功能,用扫描电镜观察骨吸收陷窝,Gomori染色观察多核巨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多核巨细胞胞核较多(20个以上),胞浆周边不规则,有伪足样突起;胞浆内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空泡;降钙素(100μg·L-1)可抑制多核巨细胞的伪足样运动;多核巨细胞与灭活的骨片共同培养时可见骨吸收陷窝形成,扫描电镜下可见吸收陷窝底面有原纤维;Gomori染色时可见多核巨细胞的酸性磷酸酶呈阳性。结论:证实了多核巨细胞具有破骨细胞的形态特征与骨吸收功能,可能来源于骨髓的破骨细胞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8.
小鼠破骨细胞骨髓诱导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有效的破骨细胞培养体系,为研究和防治骨溶解和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股骨、肱骨,收集骨髓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加入细胞因子;实验组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25ng/ml和骨保护素配体(RANKL)25ng/ml,进行破骨细胞骨髓诱导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细胞和骨吸收陷窝,并用扫描电镜观察骨吸收陷窝形态。结果:实验组破骨细胞数量多,功能活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破骨细胞骨髓诱导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探讨小檗碱抑制骨吸收的细胞学基础。 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和骨髓单核细胞联合培养的方法,在1,25-(OH)2维生素D3和地塞米松作用下,使骨髓单核细胞分化形成破骨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和观察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鉴定破骨细胞。磷酸苯二钠法测定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骨片上破骨性骨吸收陷窝的面积。 结果:小檗碱在0.1~10μmol/L范围内,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的形成和TRAP活性,减少破骨性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在10μmol/L浓度下,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对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的形成和TRAP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0.45%和42.12%,骨吸收陷窝面积减少72.69%。 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减少骨质的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在小鼠颅骨溶解模型中对破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干预,为临床治疗关节松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颗粒组和超声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磨损颗粒法复制小鼠颅骨溶解模型,在术后15 d获取小鼠颅顶骨骨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炎细胞渗出量和骨溶解面积变化;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陷窝面积百分比;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观察破骨细胞增殖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观察损伤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颗粒组和超声组炎细胞渗出量和骨溶解面积明显增加(P<0.01);与颗粒组比较,超声组骨溶解面积明显降低(P<0.05),而2组炎细胞渗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超声组骨片吸收陷窝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颗粒组(P<0.01)。TRAP染色,超声组破骨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颗粒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超声组OPG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颗粒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低强度超声能抑制小鼠颅骨溶解模型中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效降低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骨溶解效应,从而增强关节假体周围骨的密度和强度,降低关节松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慢性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当归补血汤低剂量组(简称常规治疗+低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当归补血汤高剂量组(简称常规治疗+高剂量组),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多点皮下注射制作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灌胃45d。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TNF-α及IL-6。结果治疗后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LVEF和FS均显著提高(P﹤0.05),加用当归补血汤2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IL-6均下降(P﹤0.05),其中,加用低剂量当归补血汤组TNF-α及IL-6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当归补血汤能够进一步改善模型大鼠的心功能,降低血浆TNF-α、IL-6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Shenmai Injection,SMI)对心力衰竭犬地高辛血药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4周后的心力衰竭犬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SMI组,每组5只。予地高辛注射液7.41μg/kg即刻静脉注射后,对照组犬立即予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1次/d,共5 d;低、中、高剂量SMI组分别予SMI 0.517、1.034、1.551 mL/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静脉注射,1次/d,共5 d。分别于给药后即刻,0.5、2、4、8、12、24、48、72、96和120 h取静脉血2 mL,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地高辛浓度。结果:低、中、高剂量SMI对心力衰竭犬血清地高辛药代动力学有不同影响:3种剂量SMI均有缩短地高辛消除半衰期(T1/2β)的趋势;低剂量组地高辛血药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地高辛的血清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高于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亦低于中、高剂量组(P〈0.05)。结论:低、中、高剂量SMI对心力衰竭犬血清地高辛药代动力学有不同的影响,3种剂量均有缩短地高辛T1/2β的趋势,低剂量可加速地高辛在血液中的消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水蛭、斑蝥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水蛭组(高低剂量组)、斑蝥组(高低剂量组)、血清组和空白组,中药水蛭、斑蝥各制成水煎液,灌胃7d,采血清备用。建立6d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模型,观察各组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水蛭高剂量组有明显地抑制新生血管数量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蝥高、低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亦能较强地抑制新生血管数(P0.05);水蛭、斑蝥高低剂量组有抑制血管生成面积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虫类中药水蛭、斑蝥对CAM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活血平肝汤结合常规西药对高血压肾病(H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同型半胱胺酸(tHcy)的影响。方法:选择HN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益气活血平肝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患者I瞄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血同型半胱胺酸含量、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76%,对照组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两组血同型半胱胺酸(tHcy)含量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平肝汤结合常规西药能有效改善HN的临床症状,降低血同型半胱胺酸含量,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槲皮素抗小鼠P388白血病的作用。方法:采用DBA/2小鼠腹腔注射P388细胞的方法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8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高剂量槲皮素组、低剂量槲皮素组,每组20只。于第7天末次给药后每组小鼠随机抽取10只处死,收集腹水分别计数,观察腹水细胞荧光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观察骨髓涂片及心、肝、脾、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记录其它小鼠一般情况及生存期。结果:给予槲皮素的两组小鼠平均生存期较两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且高剂量组小鼠平均生存期较低剂量组显著延长(P〈0.05)。在第7天处死小鼠后,高剂量组小鼠无肉眼可见腹水。低剂量组小鼠腹水细胞的密度显著减小,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各组小鼠骨髓涂片及心、肝、脾、肾组织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槲皮素对P388白血病小鼠有延长生存期及抑制腹水细胞增殖和诱导腹水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灵杞黄斑颗粒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灵杞黄斑颗粒含药血清,用过氧化氢(500μmol/L)诱导RPE细胞建立体外氧化应激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空白血清组、低剂量药物血清组和高剂量药物血清组。分别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和流式细胞仪对各组RPE细胞的凋亡进行检测,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及Bcl-X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空白血清组、低剂量药物血清组、高剂量药物血清组各组凋亡率分别为(4.85±0.26)%、(20.02±1.37)%、(21.84±0.94)%、(13.56±0.55)%、(8.58±0.39)%;含药血清组的凋亡率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凋亡细胞核呈现黄色着染,低剂量药物血清组中散见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模型组,高剂量药物血清组中凋亡细胞进一步减少。Caspase-3和Bcl-XL表达检测显示,模型组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高于高剂量药物血清组(P〈0.05);而Bcl-XL蛋白表达下调,显著低于低剂量药物血清组和高剂量药物血清组(P〈0.01)。结论:灵杞黄斑颗粒含药血清对兔RPE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下调caspase-3并上调Bcl-XL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桂芍知母汤对实验性胶原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探讨桂芍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理。方法:选用60只清洁级SD大鼠,按体重将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桂芍知母汤低剂量组、桂芍知母汤中剂量组、桂芍知母汤高剂量组、激素组。用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关节炎,建立CIA大鼠模型。药物干预治疗30天后,采用ELISA方法测血中TNF-α、MMP-2及MMP-9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桂芍知母汤各剂量组及激素组TNF-α、MMP-2及MMP-9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桂芍知母汤各剂量组及激素组TNF-α、MMP-2及MMP-9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激素组相比,桂芍知母汤组与其无显著差异。结论:桂芍知母汤可降低血清中CIA大鼠血清中TNF-α、MMP-2及MMP-9水平,减少关节局部滑膜炎和软骨的破坏,对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肺积方对移植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57小鼠与裸鼠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①建立C57小鼠Lewis肺癌模型,于接种后第10天开始药物干预,中药组灌胃相应浓度的肺积方,对照组予生理盐水。在给药第5、8、11、14天测量小鼠瘤径,灌胃第14天处死小鼠并称取瘤重。②采用Lewis肺癌细胞株接种于裸鼠背部视窗部位,药物干预同上。分别在给药当天及第4、9、14天静脉注射FITC-dextran以显示功能性血管,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测量单位面积的平均血管数量和直径。结果:①在各观察时间节点,高剂量组瘤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0.01),而低、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8、11、14天高剂量组瘤径均明显小于低剂量组(P〈0.01,P〈0.05),第8、11天高剂量组明显小于中剂量组(P〈0.01)。14 d后,高剂量组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第9、14天,中、高剂量组血管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与低剂量组(P〈0.01),而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数量相当(P〉0.05);第4天高剂量组血管直径明显小于低剂量组(P〈0.05),其余时间点各组血管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积方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减少肿瘤组织中功能性血管的数量,从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柴芍胃炎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模型大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机制。方法:将FD模型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模型组,多潘立酮组,柴芍胃炎颗粒高、中、低组,同时与空白组比较,观察各组大鼠饮水、饮食、体重变化和胃排空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结果:胃泌素:各中药组、多潘立酮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动素: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空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较中药低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组升高(P〈O.05)。胃排空率: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空白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高于低剂量组(P〈O.05)但较多潘立酮组低(P〈O.05)。结论:柴芍胃炎颗粒可能通过促进胃泌素、胃动素分泌和增加胃排空率,从而起到改善F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胃动素、胃排空率超过正常范围并不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柯孜木克颗粒对实验大鼠的利尿作用及肾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柯孜木颗粒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柯孜木颗粒中剂量组(简称中剂量组)、柯孜木颗粒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每组7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另4用不同剂量的柯孜木克颗粒灌胃(400,800,1600mg/kg);空白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20mg/kg);阳性对照组灌服氢氯噻嗪(10mg/kg)。观察各组大鼠4h内排尿总量、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变化。结果:柯孜木颗粒对各组大鼠有利尿效果,尤其是大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肾生化指标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柯孜木颗粒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但对肾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