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81例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探讨非跳跃性胸椎结核手术入路、固定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9个月(17~75个月)的随访,其中23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7例、D级9例。以双椎体结核多见,尤以T10、T11最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3周局部症状均明显减轻,术后8~12周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23例伴有脊髓损害的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1级。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0.5、1和1.5个月出现切口窦道形成,经CT及MR检查无脓肿、死骨形成,经换药治疗1~2个月后治愈。前路固定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10.2°±2.1°,后路固定组平均为1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前路固定组矫正角度丢失平均为6.9°±1.9°,后路固定组为5.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而定,采用正确的手术方式能够达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清除病灶、脊髓减压及缓解局部疼痛的目的,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相似文献   

2.
杨宗强  唐静  施建党  牛宁奎  朱禧  丁惠强 《骨科》2018,9(6):451-457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的19例胸腰椎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脊柱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Cobb角矫正至11.4°±4.4°(5°~20°);末次随访时为11.8°±4.7°(6°~20°),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为(2.3±1.1)分(1~4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5±1.3)分(1~5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侧位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均为(9.0±4.2) mm,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Frankel B级2例,1例恢复到C级、1例恢复到D级;术前Frankel C级5例,4例恢复到E级、1例恢复到D级;术前Frankel D级12例,9例恢复到E级、3例仍为D级。后凸畸形及局部后背疼痛已明显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及病情恶化情况。所有病人在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及钛网松动和脱出现象。结论 后路全脊柱截骨术联合钛网支撑治疗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因畸形严重、手术难度高仍伴有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一期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和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自1999-2004年6月共收治24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胸腰椎18例,腰椎6例,受累椎体5个椎体1例,3个椎体8例,2个椎体15例。结果经平均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无伤口感染或窦道形成,植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2个月。术前后凸畸形角度43°±10.6°,术后11.5°±8.3°。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为28.6°±9.3°。后期矫正度丢失为2.2°±3.3°。结论一期后路手术GSS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采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脊柱侧凸患者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10~24岁,平均(14.5±3.3)岁。椎体形成障碍5例(28%,5/18)、分节不良6例(33%,6/18)、混合畸形7例(39%,7/18)。脊髓末端均在L4椎体平面或以下。于顶椎部位进行截骨,其中10例行全脊椎截骨,8例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截骨完成后应用平移技术安装内固定系统,不植入椎间融合器,直接缩短闭合截骨间隙及侧凸矫形。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44.5±135.1)min,失血量(2 965.8±1 750.2)ml,输血量(3 068.3±1 586.1)ml,截骨长度(28.3±5.7)mm,融合节段(12.9±2.8)个。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74个月,平均(47.3±16.1)个月。术前冠状位Cobb角83.9°±25.7°,末次随访时33.0°±16.7°,矫正率60.7%;术前矢状面Cobb角74.1°±19.6°,末次随访时31.0°±10.4°,矫正率58.2%。末次随访时肌力减弱患者症状改善率57%(4/7),腰骶部或下肢疼痛患者改善率100%(3/3),下肢感觉减退患者症状改善率75%(3/4),3例术前大小便障碍患者症状均消失。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神经并发症2例。结论 脊柱缩短截骨术在侧凸矫形的同时通过缩短脊柱骨性结构间接降低脊髓张力,进而改善神经功能,避免了椎管内拴系松解术可能对脊髓造成的损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间支撑体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前瞻性地纳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0.6±7.8岁。手术节段胸椎(T3~T10)8例,胸腰段(T11~L2)8例,腰椎(L3~L4)2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4例,D级9例,E级5例;合并冷脓肿形成15例,椎管内受累13例,窦道形成2例。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n-HA/PA66椎间支撑体结合自体骨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律抗结核治疗18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胸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按照ASIA分级)变化;并根据X线片及CT观察植骨融合、支撑体下沉、后凸畸形纠正和维持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除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外,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本组病例随访5~10年,平均7.5±1.8年。除1例术前为ASIA分级C级的患者恢复为D级外,其余病例均恢复为E级;胸背痛VAS评分由术前7.0±1.8分缓解为术后2.4±0.6分,至末次随访时为1.4±0.4分;术前后凸为11°~82°(31.0°±11.6°),术后即刻为2°~46°(18.2°±9.6°),后凸矫正10°~36°(13.0°±8.3°),末次随访时后凸为3°~56°(22.5°±8.1°),后凸丢失1°~11°(4.3°±0.8°);术后6个月10例(56%)获得骨性融合,术后1年17例(94%)获得融合,术后2年所有病例均获得融合,骨融合发生较慢主要见于2个以上运动节段病椎切除重建的病例;支撑体下沉发生11例(61%),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下沉0~6mm(3.0±0.7mm),1例椎旁脓肿复发和窦道形成,经过换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加强营养、换药等处理治愈。结论:经过5年以上的长期随访证实,n-HA/PA66椎体支撑体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前柱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肩胛下胸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2月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上胸椎结核患者,其中采用肩胛下胸腔入路21例、后外侧入路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的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肩胛下胸腔组手术时间(196±10)min,后外侧组(142±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肩胛下胸腔组与后外侧组分别随访(28.0±14.7)个月和(27.3±15.5)个月。肩胛下胸腔组Cobb角由术前36.5°±4.8°矫正至24.8°±5.6°,矫正率30.9%;后外侧组Cobb角由术前34.5°±5.2°矫正至10.2°±2.6°,矫正率68.5%;后外侧组矫正率优于肩胛下胸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脊柱结核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外侧入路在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及后凸畸形矫正能力方面优于肩胛下胸腔入路。  相似文献   

7.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的适应证及疗效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摘要】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单运动节段脊柱结核患者41例,术前常规抗痨2~4周后行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术后应用超短程化疗方案。随访观察患者的后凸Cobb角、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结合植骨融合、Frankel分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访12~78个月,平均29.2个月。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21.7°±9.8°、9.5°±8.4°和11.3°±9.1°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合并感染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因脊柱结核术后感染而再次手术的患者的资料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7~76岁,平均46.6±18.3岁,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6.5个月,统计合并症、首次手术方式、致病菌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和情况等资料,统计手术前、术后2周以及末次随访Cobb角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析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截瘫程度的变化,综合上述因素,评价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感染的疗效分析及相关风险。结果:18例患者中,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大肠埃希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表面葡萄球菌2例,溶血性葡萄球菌2例,厌氧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14例采取了单纯后路手术,4例采取了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手术时间为97~280min,出血量为100~1200ml。患者术前血沉45.6±25.8mm/h,CRP为38.3±42.0mg/L,VAS评分为6.3±1.5分,Cobb角为15.3°±6.7°;术后2周时血沉30.3±11.0mm/h,CRP为24.1±8.9mg/L,VAS评分2.4±1.2分,Cobb角12.6°±5.8°;末次随访血沉14.2±9.6mm/h,CRP为11.6±13.2mg/L,VAS评分为1.8±1.1分,Cobb角12.8°±4.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ASIA B级患者术后恢复至D级、1例ASIA C级患者及4例ASIA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达到E级;有1例ASIA D级患者术后仍评为D级,但患者疼痛等症状明显恢复,生活基本自理。术后3~5个月植骨融合率100%。所有患者再次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术后感染的患者,经过充分抗感染、手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术后充分引流后,也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7.5岁。其中2处病灶24例,3处病灶7例。对每例患者明确责任椎,确定手术病灶、融合节段、内固定方式,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随访29.7±14.7个月(15~85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病灶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骨愈合标准分级以评估术后结核活动性、症状改善、畸形矫正及骨愈合。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65.4%)只有1处病灶出现临床症状,23例(74.2%)以疼痛为主诉入院,15例(48.4%)在病程中只有疼痛症状,而11例(35.5%)只有1处病灶出现疼痛症状,18例(58.1%)患者初诊时至少有1处病灶漏诊。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80.0±52.2min(165~330min),失血量567.7±332.0mL(150~10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结核病灶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ESR为41.5±26.3mm/h、16.3±13.4mm/h、12.5±6.3mm/h、11.4±5.2mm/h、9.2±3.1mm/h;CRP为32.8±23.2mg/L、7.3±5.6mg/L、6.2±4.1mg/L、5.1±3.7mg/L、2.8±2.3mg/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6.4±2.4分、2.4±1.7分、2.3±1.3分、1.6±0.9分、0.9±0.7分、0.4±0.3分。术后各个时间点CRP、ESR、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Cobb角25.7°±4.9°,术后1周15.4°±2.1°,末次随访时17.1°±2.3°,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存在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术前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42处植骨病灶均获得骨融合,末次随访时34处病灶Bridwell Ⅰ级愈合,8处病灶Bridwell Ⅱ级融合。结论:对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明确责任椎及各处病灶病变特点,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且高效,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Wiltse′s入路)、前路及后前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成人胸椎和腰椎结核中远期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6年1月共有421例胸椎和腰椎结核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获得中远期随访者341例,男性190例,女性151例;年龄18~73岁(42.1±15.1岁)。330例术前接受标准化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11例行急诊手术。T1~T10 82例,T11~L2 165例,L3~L5 94例。179例采用经后路(Wiltse′s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98例采用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64例经Wiltse′s入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C组)。术后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5~2.0年。收集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周的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在X线片上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计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率、末次随访矫正丢失角度;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5~13年(8.4±2.1年)。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B组和C组(A组分别为207.8±50.0min、570.0±309.6ml、12.5±2.5d,B组分别为249.9±47.7min、745.5±394.6ml、16.8±9.7d,C组分别为274.3±59.3min、792.0±282.8ml、17.3±3.4d,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时的ESR和CRP分别68.8±26.1mm/h、31.4±13.0mm/h和53.0±14.6mg/L、27.9±7.1mg/L;B组分别为63.7±22.4mm/h、27.9±10.0mm/h和53.4±20.3mg/L、27.6±9.4mg/L;C组分别为65.4±24.2mm/h、31.1±11.1mm/h和55.2±16.9mg/L、26.0±7.8mg/L。三组术后1周的ESR、CRP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为5.1±1.1分、2.5±0.8分、1.8±0.7分;B组为5.2±1.0分、2.6±1.0分、2.0±0.6分;C组为4.9±1.0分、2.5±1.1分、2.0±0.7分。三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为27.0°±3.1°、9.8°±2.0°、13.0°±1.9°;B组为27.5°±1.9°、10.4°±0.8°、14.4°±0.9°;C组为28.3°±4.8°、10.6°±2.4°、13.9°±2.3°。三组后凸畸形均得到显著性矫正(P<0.001)。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A组3.2°±1.1°、B组4.0°±0.7°、C组3.3°±1.0°,B组矫正角度丢失大于A组和C组(P<0.001)。末次随访时三组未达到1级和2级融合共15例,A组10例(5.6%),B组2例(3.1%),C组3例(3.1%)(P>0.05)。24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A组6例(3.4%)、B组6例(6.1%)、C组5例(7.8%)发生并发症(P>0.05),均经对症治疗治愈。B组1例术后2年结核复发,采用经后路Wiltse′s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愈。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三种入路手术治疗成人胸椎和腰椎结核均能够取得较满意的中远期疗效,经Wiltse′s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单纯前路组和后前路联合组,经Wiltse′s入路组和后前路联合组对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优于单纯前路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胸、腰椎椎体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的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13~69岁,平均39.6岁。病变节段为T6~L4(均≤ 3个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4例、E级33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6.34°±3.19°。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19~81 mm/1 h。术前均行胸、腰椎CT平扫及二维重建,测量残余椎体冠状位及矢状位前、中柱最低有效残留高度,当最低残留有效高度>10 mm时,结合术中测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械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病椎置钉内固定。对手术前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红细胞沉降率、Frankel分级行统计分析,并观察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为0~15 mm/1 h。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44例。术后1周后凸Cobb角平均为4.16°±2.71°,末次随访平均为4.52°±1.29°;VAS评分由术前(6.85±1.22)分,恢复至术后1周(4.79±0.95)分,末次随访时(2.26±0.93)分;红细胞沉降率由术前(41.25±1.61) mm/1 h,恢复至术后1周(17.36±6.82) mm/1 h,末次随访时(10.67±0.72) mm/1 h。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优44例、良2例。结论 胸、腰椎椎体结核残余椎体有效高度>10 mm时行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安全且可靠。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脊柱结核伴截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瘫痪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指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应用Ⅰ期标准前路手术(经胸腹入路病灶清除、钛笼支撑、自体骨植骨、钉板或钉棒内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9~78岁,平均42.5岁。病程3个月~4年。病变节段为T11-L2,累及椎体数目:1个椎体6例,2个椎体42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截瘫表现,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5例,C级21例,D级5例。术前Cobb角小于30°者30例,30°~60°者24例,大于60°者2例,平均(35.0±3.3)°。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3±2.1。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强化化疗,时间2~3周。术后通过观察Cobb角、VAS评分、Frankel分级、骨性融合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24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即刻Cobb角(19.0±5.5)°,随访时丢失(1.8±0.7)°,术后VAS评分为1.4±0.3,末次随访时1.3±0.4。术后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时56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51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经过术后1~1.5年标准化疗方案化疗及神经功能锻炼,Frankel分级全部恢复到D级以上,5例完全截瘫患者有3例恢复至C级以上,2例恢复至B级。结论:胸腰段结核伴截瘫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引起截瘫原因、部位及全身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行Ⅰ期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骨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的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减少脊柱后凸畸形,促进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13.
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结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小樟  石仕元  郑琦  朱博  金阳辉  郑铭锋 《中国骨伤》2018,31(11):1012-1016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结核Ⅰ期行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支撑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BT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的22例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73.3±7.1)岁。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6例,E级9例。对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SR)、Frankel分级进行分析,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7±4.6)个月。有2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前路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B超定位下置管引流后治愈。余20例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脊柱结核复发。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14例。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17.68±3.86)°减少至(4.77±2.47)°;VAS评分由术前的(6.95±2.26)分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2.18±1.59)分;ESR由术前的(47.14±20.85) mm/h降至末次随访的(16.77±11.42) mm/h。X线、CT检查均提示已骨性愈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9±1.2)个月。结论:采用Ⅰ期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治疗老年腰椎结核是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影响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影响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99年12月至2004年6月,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共治疗81例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对其术前、术后X线片、MRI、ESR资料及术后伤口引流情况与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术前MRI检查显示的病椎数比X线片显示的病椎数平均每例患者多2个椎体(P<0.05)。72例患者获26.4个月(3~58个月)随诊,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22级,后凸畸形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及MRI显示有4例16枚钉置入病椎,术后3个月时螺钉松动率为87.5%(14/16);47例188枚钉置入正常椎体,术后3个月时螺钉松动率为2.13%(4/188)。术后伤口未引流组和引流组窦道形成率分别为8.10%和0。69例ESR在术后3个月内降至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一期手术术前应重视MRI检查并积极采纳其提供的信息;术后引流对取得理想的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极为重要;对截瘫进行性加重的患者,ESR未降至正常或化疗未满2周时进行手术亦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为双节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男11例,女7例;年龄41~62岁,平均50.2岁。分析内容包括:ODI指数、腰痛和下肢痛的VAS评分,并通过腰椎动力位X线观察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DHI)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腰痛VAS评分术前(7.20±0.90)分,末次随访(1.50±0.90)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5.20±0.90)分,末次随访(1.10±0.80)分。ODI指数术前(52.50±5.90)%,末次随访(15.90±5.80)%。Coflex置入节段的DHI术前0.23±0.05,术后0.35±0.06,末次随访0.33±0.04,椎间隙高度未见明显丢失。Coflex置入节段的ROM术前(8.90±1.80)°,术后降至(8.30±1.90)°,末次随访(8.10±1.80)°,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Coflex置入节段活动度未见明显改变。L2-S1ROM术前为(20.20±5.60)°,术后(14.40±5.70)°,末次随访(15.50±5.20)°,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取得满意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但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项技术优于多节段融合术。手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8.2岁;脊柱结核病程10个月~120个月,平均37.1个月。脊柱后凸畸形位于颈胸交界区2例、胸椎10例、胸腰段5例、腰椎1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例、3~5个椎体9例、5个椎体以上6例。其中6例合并脊髓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4例。均采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椎弓根截骨16例,全椎体切除截骨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主弯后凸Cobb角、冠状面主弯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1~97个月,平均27.8个月。固定节段为5~17个椎体,平均9.6个;融合节段为2~8个椎体,平均4.4个。矢状面后凸由术前平均71.6°矫正至14.5°,矫正率79.7%;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9.4°矫正至0.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3.7 mm矫正至术后0.5 mm,平均矫正3.2 mm。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获改善。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内固定松动4例,胃肠功能障碍2例,胸膜破损5例,脑脊液漏3例。结论 对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件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范围选择和截骨矫形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Multilevel noncontiguous 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 has rarely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We present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f 14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noncontiguous 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 treated by single-stage posterior transforaminal thoracic debridement, limited decompression, 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modified TTIF) and determin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such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NTST.

Methods

Fourteen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noncontiguous 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TTIF. The mean follow-up was 27.36?±?10.46?months (range 13–42?months). The kyphotic angle ranged from ?2° to 47° before operation, with an average of 19.21°?±?12.63°. 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of patients upon admission ranged from 30 to 62?mm/h before operation, with an average of 46.43?±?10.77?mm/h. The Frankel Grad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s.

Results

The average ESR got normal (8.14?±?5.89?mm/h) within 3?months in all patients. The average kyphotic angle decreased to 8.07°?±?6.91° postoperatively. Mean deformity angle was measured as 8.79°?±?7.29° at the last visit. Solid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Neurologic status of the 12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neurologic deficit was 6 with grade D recovered to normal; 2 with grade B, both of them to grade D; 4 with grade C, 2 to grade D, 1 to grade E, and 1 still in grade C.

Conclusions

Modified TTIF can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of multilevel noncontiguous 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18.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36.3岁。按照Magerl等分型:A2型5例,A3型14例,B1型3例,B2型5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D级6例,E级21例。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CT,对伤椎椎体压缩百分率、Cobb角、椎管占位等情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6个月。椎体压缩百分率由术前的(46.6±10.5)%恢复至术后的(5.2±3.7)%,末次随访时的(6.7±4.6)%,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8.3±7.2)°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的(7.1±3.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30.2±7.2)%恢复至术后的(6.3±4.2)%,末次随访时的(7.2±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神经功能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36.6岁。其中单椎体骨折34例,双椎体骨折4例(邻近骨折3例,跳跃骨折1例),骨折脱位5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9例,D级7例,E级20例。分别于术后3~5d、12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及CT,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椎管占位、内固定物状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3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现象。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4.5±9.5)°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6.2±4.7)°;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2.3±11.1)%恢复至术后(5.1±5.2)%,末次随访时(6.5±5.4)%;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由术前的(34.9±11.2)%恢复至术后(5.3±4.7)%、术后12个月时(5.4±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3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可纠正后凸畸形、椎体压缩及椎管占位,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