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对下颌后牙区骨内三维结构、走行特点以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临床可行性,运用easydent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和分析测量,得出下颌管、颏孔的正常位置,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测量20岁以上不同性别分组人群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下颌管位置的4个距离:下颌管上缘到牙槽嵴顶(MA)、下颌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最下点(MD)、下颌管外缘到与颊侧在同一水平线的颊侧点(MB)、下颌管内缘到与舌侧在同一水平线的舌侧点(ML)的距离,每个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观察不同性别分组人群颏孔位置。结果:不同性别分组人群后牙区下颌管至周围MA、MD、MB、ML4个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孔位于第一前磨牙根尖区2例(1.0%),第一、二前磨牙之间80例(40.0%),第二前磨牙根尖区107例(53.5%),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11例(5.5%)。结论:运用CBCT测量下颌后牙区骨内解剖结构,对临床操作中如进行正颌手术中下颌骨矢状劈开术(SSRO)、下颌骨囊肿刮治术、下颌骨种植术以及自体取骨术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颌神经管的横向、纵向位置及直径大小.[方法]取18个半侧下颌尸体,将下颌后区垂直分为4个组,即下颌体后区和下颌第2磨牙之间(第1组)、下颌第2磨牙和下颌第1磨牙之间(第2组)、下颌第1磨牙和下颌第2前磨牙之间(第3组)及下颌第2前磨牙和下颌第1前磨牙之间(第4组),测量下颌神经管直径、颊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舌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垂直距离及下颌神经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结果]从磨牙区到前磨牙区下颌神经管直径逐渐变小,颊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从第2磨牙到第1前磨牙依次减小,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上缘距离从后到前逐渐增大,下颌神经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距离每组均为10mm左右.[结论]下颌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可能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丝线结扎手术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观察姜黄素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中对牙周支持组织炎症性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一组作为正常对照组,余下两组于全麻下将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牙颈部进行丝线结扎,建立实验性牙周炎模型.3组均采用胃饲30 d:正常对照组给予盐水;余两组采用佐剂(2%吐温-80)(佐剂处理组)和佐剂+姜黄素(100 mg/kg)(佐剂+姜黄素处理组).最后一次给药后24 h处死所有动物.分离双侧下颌骨,一侧下颌骨去净软组织后甲基蓝着色,体视显微镜下测量釉牙骨质界到牙槽脊顶(ACJ-AC)距离用于评价骨吸收高度;另一侧下颌骨行常规组织学处理后,制备下颌第一磨牙区近远中向矢状切片,选取切片进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根分叉区牙槽骨的吸收面积和骨密度.结果 体视显微镜下下颌第一磨牙ACJ-AC距离测量结果显示,佐剂处理组和佐剂+姜黄素处理组ACJ-AC距离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佐剂+姜黄素处理组ACJ-AC距离小于佐剂处理组(P<0.05).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HE染色结果与体视显微镜下骨丧失结果相一致,佐剂处理组和佐剂+姜黄素处理组根分叉区骨丧失面积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佐剂+姜黄素处理组根分叉区骨丧失面积小于佐剂处理组(P<0.05).结论 丝线结扎手术成功造成了大鼠实验性牙周炎中牙槽骨组织的破坏,而且姜黄素的用药处理对这种牙槽骨组织的破坏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种植牙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93例接受种植牙手术患者的口腔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曲面断层检查。两种方式影像学分析,比较两种方式检测患者颏孔解剖检出情况,下颌区垂直距离测量以及种植术术后检查情况。结果锥形束CT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颌骨解剖结构和术后骨结合。锥形束CT在颏孔、颏棘上孔、切牙管、副颏孔以及颏神经环等解剖结构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前牙区下颌骨根尖处根尖骨宽度显著长于曲面断层(P<0.05),磨牙区下颌骨根尖处根尖骨宽度显著短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前牙区和磨牙区可用骨高度,前牙区骨类牙根长度和前磨牙区下颌骨牙槽嵴顶跟间骨宽度均显著低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后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3.85%)显著低于曲面断层的检出率(11.54%)(P<0.05);而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后骨量不足的检出率(25.00%)显著高于曲面断层的检出率(12.50%)。结论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前颌骨解剖结构显示及诊断、术后种植体情况检测均要优于曲面断层,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下颌牙槽骨骨密度与牙槽嵴高度的随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颌第一磨牙槽嵴高度及骨密度的随龄变化。方法:利用曲面断层片观察下颌第一磨牙牙酮嵴高度及骨小梁数目。结果:下颌第一磨牙牙槽骨骨密度及牙槽嵴高度随龄增长而减少和降低。结论:随年龄增长,牙齿磨耗He力降低,体内钙吸收及利用减弱,内分泌紊乱,可导致骨密度降低和牙槽嵴高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后下颌骨骨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对下颌骨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维甲酸灌胃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以诱发下颌骨骨丢失,通过下颌骨骨密度测量;血中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下颌骨解剖形态观察以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等方法,观测维甲酸诱导的模型对下颌骨骨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颌骨磨牙段骨密度降低;解剖显微镜下可见,大鼠下颌角下缘和下颌孔上缘有骨膜下骨吸收区存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显示,下颌骨骨小梁平均宽度变窄,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明显增大。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结论:灌服维甲酸后,颌骨出现了疏松化改变,表明该模型用于研究下颌骨骨丢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逆向工程法快速建立含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义齿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正常下颌骨,利用逆向工程法建立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颊向、垂直、水平3组作用力,分析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反应。结果获得了满意的正常牙槽骨高度的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种植体冠、种植体、皮质骨、松质骨4个部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在垂直加载下分布均匀、大小接近,而在水平向和颊向加载下分布于颊侧颈部的皮质骨内、应力集中。结论利用逆向工程法建立的模型可以真实反映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情况,使有限元分析结果更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对大鼠牙槽骨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牙槽骨骨量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和雌激素治疗组.治疗组大鼠给与雌激素100μg/(kg·d)灌胃治疗90 d,实验90 d后取大鼠的牙槽骨,脱钙,切片,染色,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牙槽骨松质骨的骨量,计算牙槽骨的骨静态参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牙槽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减小(P<0.01)和骨小梁分离度增大(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去卵巢组相比,雌激素治疗90 d后牙槽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均增大(P<0.01).结论去卵巢可造成大鼠牙槽骨骨量减少导致骨质疏松,应用雌激素可预防去卵巢大鼠牙槽骨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在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撞击载荷作用时下颌骨不同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应力集中区域,为研究下颌骨撞击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人尸体下颌骨撞击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下颌骨不同结构的受力规律.结果:①撞击颏部,其舌侧区,磨牙后区内侧面、髁状突颈外表面以及下颌角外表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②撞击下颌体部,颏部舌侧区,对倒磨牙后区内侧面、对侧下颌角外表面、撞击侧下颌角外侧面、撞击侧体部内侧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③撞击下颌角,其内侧面、撞击侧髁状突颈内侧面、颏部舌侧面、对侧髁状突颈外表面以及撞击侧磨牙后区内侧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结论:下颌角、髁状突颈部、下颌体部、磨牙后区是下颌骨撞击损伤的好发部位,骨折部位与撞击部位间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小民  王自立  王军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5):418-420,F0002
目的利用Micro-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对正常人椎体和脊柱结核病椎不同组织样本松质骨进行三维评价,定量研究其骨小梁形态计量学特征。方法对4例新鲜尸体腰椎(正常组,27-42岁,平均37岁)和18例脊柱结核确诊患者切除的较完整病椎(结核组,男11例,女7例,22-70岁,平均42岁),包括病灶破坏边缘、硬化骨、亚正常骨、死骨、骨桥及部分临近正常椎体的样本进行显微CT扫描,并进行三维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样本参数相比,脊柱结核不同样本的骨小梁结构在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骨小梁数目Tb.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柱结核病变椎体内不同组织的骨小梁微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周丽娟  王斌 《安徽医学》2020,41(6):657-660
目的 评价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上下颌扩弓的效率。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上下颌扩弓治疗的正畸患者12例,收集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测量并记录矫治前后各牙位宽度,评价扩弓效率。结果 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矫治前后实际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位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的实际扩弓量与预置扩弓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其他牙位的实际扩弓量均小于预置扩弓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有效的扩弓矫治工具,其效率在前磨牙区较高,尖牙区次之,磨牙区再次之,提示必要时应在基骨范围内采取辅助措施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为口腔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浙江省杭州口腔医院城西分院2018年10月~2020年5月行正畸治疗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成人患者70例,男女各35例,年龄18~25岁,平均(22.6±2.3)岁。进行CBCT扫描,测量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按照部位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上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唇侧;(2)除上前磨牙牙颈部唇侧牙槽骨较厚外,其余前磨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唇侧;(3)上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接近(P>0.05),下第二磨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大于舌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4)测得70例各个牙根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均值。结论 不同牙位的唇侧和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很大,在临床口腔治疗时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人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两种不同力学模型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方法 通过CT扫描建立包含密质骨、松质骨的完整人下颌骨三维模型,将所获得的三维模型在ICEM CFD软件中划分网格.在建立的网格模型基础上,对前牙咬合的下颌骨分别建立被动肌力加载和主动肌力加载两种生物力学模型,计算并比较其应力分布.结果 两个模型中的应力分布有明显区别.被动肌力加载模型中,应力主要分布于下颌角、磨牙后三角、下颌切迹以及咬合点附近牙冠.主动肌力加载模型中,应力主要分布于髁状突顶点和颈部、下颌角、磨牙后三角以及咬合点附近牙冠.两者的应力分布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髁状突处则有很大不同,这是由于两种模型下髁状突顶点反力的大小悬殊.结论 主动肌力加载模型更接近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实际受力状态,主动肌力加载模型为前牙咬合下颌骨的合理生物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原位骨环技术在下颌前牙区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宽度不足需行植骨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CBCT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观察组接受原位骨环技术,对照组接受下颌磨牙后区取骨术.分别于植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测量上下颌骨尖牙远中到第二磨牙间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5、7 mm位点处骨皮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上颌(P<0.001),上颌在尖牙到第一磨牙间骨皮质厚度在距离牙槽嵴顶5 mm处最小,下颌及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颊侧骨皮质随距牙槽嵴顶增大而增大。结论: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微植体支抗植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间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或者尽可能近的位置,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及下颌后牙区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位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对犬下颌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用6只成年杂种犬,在双侧下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手术制备3个5 mm×5 mm×5 mm大小的牙槽骨缺损,骨缺损区分别放入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混合物(A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B组),并以不放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C组).根据大体观察、影像学...  相似文献   

17.
广东珠三角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解剖外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溢云  林正梅 《河北医学》2007,13(9):1095-1098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外形测量了解363颗广东珠三角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外形解剖特征.方法:筛选出广东珠三角人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363颗.将36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编号,以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牙齿的全长、冠高、冠宽、根长;以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根尖孔位置、数目,牙根数目,牙根表面是否存在凹陷以及牙根是否弯曲及弯曲的位置.结果:363颗下颌第一前磨牙长度平均值为21.77±1.57mm.下颌第一前磨牙单牙根340颗(93.66%),双牙根22颗(6.06%),三牙根1颗(0.27%),多牙根的牙根分叉主要发生在根尖三分之一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数目为1~4个不等,以分布于根尖侧方为主(P<0.05).248颗(68.32%)下颌第一前磨牙根面存在凹陷.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发生弯曲者为139颗(38.50%),绝大部分发生在根尖三分之一区(92.60%).结论:珠三角地区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有其特殊的外形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结节性筋膜炎又称假肉瘤性筋膜炎。本病主要发生于四肢及躯干,发生于颌面部的实属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下颌结节性筋膜炎报告如下。患者,女性,21岁。以左下颌磨牙区牙龈肿物于1985年9月入院,行肿物连同部分骨膜、牙槽骨切除术。病理诊断:下颌骨粘液纤维瘤。术后创口愈合不良。出院后不久即发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微种植体支抗关闭下颌第一磨牙拔牙间隙对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前移量、牙根长度及牙槽骨高度的变化量。结果下颌第二磨牙牙冠中心点及根分叉点分别近中移动(5.77±3.67)、(6.45±3.23)mm,近远中牙根分别吸收(0.98±0.37)、(0.83±0.39)mm,治疗前后下颌第二磨牙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吸收量与磨牙近中移动量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后近中牙槽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吸收量与磨牙前移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会导致牙根吸收,移动量与牙根吸收量呈正相关,但其对牙槽骨改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磊  谢琳 《吉林医学》2011,(6):1043-1044
目的:建立萎缩性牙槽骨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健康纯系雄性比格犬(Beagle)12只,每只比格犬的下颌左右两侧牙槽骨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拔除下颌第2前磨牙,并降低牙槽嵴高度及颊侧牙槽嵴宽度,模拟萎缩性牙槽骨模型;对照侧仅拔除下颌第2前磨牙。结果:采用此方法成功建立了萎缩性牙槽骨模型。结论:以比格犬为实验对象,采用模拟骨皮质剥离术,可建立萎缩性牙槽骨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