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问诊症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及其主要证型的问诊症状规律。方法:制定问诊症状观察表,对慢乙肝患者进行逐个调查。结果:慢乙肝问诊症状的出现率从高到低以头面部~饮食一小便一口渴一胸胁部一口味一寒热一睡眠一情绪一四肢一出汗/腹胀一大便一腰部症状为次序。中焦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共同出现较多的问诊症状是小便黄、神疲乏力,体现了湿热内蕴、肝阴亏虚是慢乙肝异证同病的基本病机。除此症状外,中焦湿热证主要表现湿热困脾的症状如口苦、口渴多饮、口咽干燥、厌油腻、食量减少、食欲减退、口粘腻等;肝郁脾虚证主要表现湿热困脾的症状如腹胀、口苦、食量减少、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等和肝失疏泄的症状如烦躁易怒、两胁隐痛等;肝肾阴虚证主要表现肝肾阴亏的症状如口咽干燥、腰膝软、头晕、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下肢痿软、耳鸣、多梦等。随着慢乙肝病情的加重,小便黄、神疲乏力症状逐渐加重,此外,中焦湿热证口苦、口咽干燥症状逐渐加重;肝郁脾虚证腹胀症状逐渐加重;肝肾阴虚证腰膝软、口咽干燥症状逐渐加重。结论:慢乙肝中焦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在问诊方面存在共同症状,反映了异证同病的基本病机;各证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症状特点,反映了同病异证的各自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乙肝5项、HBV-DNA。结果:HBV-DNA在湿热内蕴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肾阴虚型次之,在脾虚湿盛、肝气郁结两型中最低。结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的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均以血瘀为基础证型。HBV复制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有无关联,并讨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对肝硬化病情的预估及对治疗的指导。方法搜集我院住院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根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肝硬化部分,将肝硬化分为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瘀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三级。观察其有无相关性。结果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127例病例中child-pugh A级13例,B级29例,C级85例。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占76.9%,与其他4证型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瘀热内蕴以child-pugh分级C级为主,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病程多在早期,多属于肝硬化早期,肝脏储备能力较好,正气尚存,预后较好。湿热内蕴在child-pugh分级中A、B、C级均有分布,以B、C级为主,属邪气盛的实证,但病机寒热错杂,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治疗上比较困难。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瘀热内蕴三型中肝脏的child-pugh分级较差,说明此三证型肝脏储备较差,容易出现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4.
梅国进 《山西中医》2011,27(10):13-14
目的:研究乙肝肝硬化各中医证型与CHE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和排除标准的入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5个常见证型,100例患者进行血清胆碱酯酶检测,探讨其与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结果:CHE水平肝气郁结组最高,湿热内蕴及脾虚湿盛组次之,之后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组最低。结论:乙肝肝硬化临床以脾虚湿盛及肝气郁结多见。肝气郁结证处于肝硬化的初期,肝脏储备功能尚可,血清CHE水平较高;肝肾阴虚证多属乙肝肝硬化终末期,肝功损害严重,肝脏储备功能低下,CHE水平降低。而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属于疾病中期病情较稳定;脾肾阳虚证多属肝硬化病程中后期,血清CHE水平较低。血清CHE对于判断肝硬化中医证型及判断肝硬化肝脏储备、辨别疾病所处阶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中医证型分布以及各证型生存期差异。方法选择151例2007年5月-2009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的PLC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患者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比较各证型生存期差异。结果PLC患者中医证型比例由高至低分别为湿瘀互结证(43.0%,65/151)、肝郁脾虚证(34.4%,52/151)、气滞血瘀证(9.3%,14/151)、湿热蕴结证(8.6%,13/151)及肝肾阴虚证(4.6%,7/151)。PLC患者各证型中位生存期由长至短分别为:肝郁脾虚证(14.77个月)、气滞血瘀证(6.13个月)、湿热蕴结证(5.27个月)、湿瘀互结证(4.78个月)、肝肾阴虚证(0.80个月);各证型平均生存期由长至短分别为:肝郁脾虚证(12.40个月)、气滞血瘀证(8.84个月)、湿瘀互结证(6.99个月)、湿热蕴结证(7.08个月)、肝肾阴虚证(0.72个月),不同证型间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及湿瘀互结证是PLC最常见的证型;肝郁脾虚证与湿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及肝肾阴虚证的生存期有差异,湿瘀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亦有差异;肝郁脾虚证是预后最好的证型,而肝肾阴虚证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肝组织病理诊断,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07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属湿热中阻型50例(46.73%),肝郁脾虚型42例(39.25%),瘀血阻络型8例(7.48%),肝肾阴虚型7例(6.54%),脾肾阳虚型0例;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活动度分级轻度(G1~G2)34例(31.78%),中度(G3)53例(49.52%),重度(G4)10例(9.35%),活动性肝硬化10例(9.35%);纤维化分期S1~S2期53例(49.52%),S3期36例(33.65%),S4期以上18例(16.83%)。结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以G1~G3级和S1~S2期为主,且肝郁脾虚型以轻度为主;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则全部为G3、G4级及以上和S3、S4期,且瘀血阻络型以肝硬化为主。慢乙肝不同中医证型在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严重程度方面呈现以下特征: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血清TBIL、TP、ALB、AST、ALT及PT。结果: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PT水平在各型中的排序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肝气郁结,TBIL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虚湿盛〉肝气郁结,ALB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湿热内蕴。ALT在肝气郁结、湿热内蕴两型中较高,AST在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AST/ALT在肝气郁结型中最低,脾虚湿盛型次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结论: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揭示"证"的实质及其与客观指标的内在规律。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收集152例确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辨证分型、辅助检查(如ALT、AST、HBV-DNA、肝纤4项)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患者中肝郁脾虚证112例,占73.68%,湿热中阻证20例,占13.16%,瘀血阻络证16例,占10.53%,肝肾阴虚证3例,占1.97%,脾肾阳虚证1例,占0.66%。肝纤4项各项指标的阳性人数均以肝郁脾虚证患者占大多数,PCⅢ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中阻证;Cl-Ⅳ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LN的次序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HA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但肝纤4项中各项指标中,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是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随着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增高,肝纤4项的阳性人数随着中医病机演变而逐渐减少,但PCⅢ、Cl-Ⅳ、LN、HA的水平随着中医病机演变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7例诊断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采用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和抑郁自我评估量表(PHQ-9)进行焦虑及抑郁评估。结果: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78例,占41.71%)及肝胆湿热证(47例,占25.13%)为主。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患者焦虑人数明显高于抑郁人数(P均<0.05);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患者抑郁人数明显高于焦虑人数(P均<0.05)。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各中医证型的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P<0.05);而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P<0.05)。结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多见,痰瘀互结证及肝胆湿热证患者易合并焦虑,且痰瘀互结证患者焦虑程度最重,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患者易患抑郁,且肝郁气滞证患者抑郁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有效肝血流量之间的关系,从肝脏功能代谢角度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63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诊信息及“以方测证”归纳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有效肝血流量(EHBF)、Alb、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等的组间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48.46%。不同中医证型间ICG-R15、EHBF、Alb、PA、PT、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R15、Child-pugh分值呈现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呈现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在肝肾阴虚证中呈现随Child-pugh分级降低而下降的趋势(P=0.008)。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肝有效血流量与中医证型的演变分期具有一致性。肝肾阴虚证的有效血流量具有随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检测(PCR方法),经中医辨证确定20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研究发现各中医证型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高病毒栽量)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最高(占82.5%),与湿热中阻证组(占55.2%)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中医证型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占77.2%),与肝肾阴虚证(占27.3%)、湿热中阻证(占34.3%)、瘀血阻络证(占53.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及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中医虚实证及肝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对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偏实证组30例,偏虚证组45例)采用基质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水平,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15名作对照。并对其中20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ET水平偏实证组较偏虚证组升高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ET水平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存在相关性。结论血浆ET水平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虚、实辩微观辩证参考者指标之一.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在肝脏病理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生化、氧化损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清生化及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结果:①AST、ALT、GGT、NO、MDA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证中较其它证型显著升高(P0.01或P0.05);②GLO、LPO、aPOA-1/aPOB在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证中高于其它证型而ALB、A/G比值较低(P0.01);③TBA、CHE、aPOA-1、aPOB在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中明显低(P0.01)。结论:生化及氧化损伤指标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邪实正虚是中医临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基本病机特点,在传统中医四诊辨证的基础上,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与慢乙肝中医虚实辨证相结合,通过比较慢乙肝中医常见虚证与实证之间在乙肝病毒基因型及变异、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多态性、以及转录组、蛋白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差异性,揭示慢乙肝虚实证型之间分子生物学意义,为慢乙肝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医慢乙肝辨证客观化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肾阴虚型与非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optica,NMO)患者临床特点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NMO患者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并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将其分为肝肾阴虚组和非肝肾阴虚组。将两组性别比例、发病年龄、年复发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肝肾阴虚组NMO患者49例,非肝肾阴虚组24例。肝肾阴虚组患者均兼夹痰热瘀,非肝肾阴虚组证型以气虚、气血亏虚、痰瘀为主。与非肝肾阴虚组相比,肝肾阴虚组患者女性多,年复发率较高(P〈0.05),首次发病累及视力或视力、脊髓同时受累者居多(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NMO患者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方法 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现场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通过因子分析与变量聚类这一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患者群体的基础证型分类及患者个体的证型判定,并分析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证型分布:无证型190例(21.8%);单纯证型380例(43.6%),其中肝肾阴虚型126例(14.5%),肝胆湿热型126例(14.5%),肝郁脾虚型128例(14.7%);复合证型301例(34.6%)。多重对应分析显示肝肾阴虚型与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关;肝胆湿热型与苔黄腻、脉滑有关;肝郁脾虚型与苔薄白、脉弦细有关。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证型分类与临床诊疗实际比较符合;单纯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采集正常健康者(26名)及肝郁脾虚证(35例)、脾胃湿热证(34例)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按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Aglient表达谱芯片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利用随机方差模型筛选差异基因,通过GO、Pathway、Genbank、NCBI、Geneontology等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两证型间获得差异基因125个(其中66个为上调基因,59个为下调基因),主要表现的功能为跨膜运输、硒反应离子、钙离子依赖的胞吐作用等。参与的通路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影响细胞黏附分子、钙离子信号通路、白细胞穿上皮迁移等。通过动态网络构建,寻找出共表达能力差异最显著的9个基因(即LOC340508、HIST2H2BE、MPL、FLJ22536、TUBA8、NT5M、EGFL7、PTPRF、TSPAN33),其主要涉及免疫反应、细胞生长、DNA损伤、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等生命过程。结论慢乙肝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两个证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有望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参数的关系。方法:将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其肝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 aggregation,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 ratio,P-LCR),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各项血小板参数检测中,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DW、P-LCR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异常率比较,湿热蕴结证除PCT外其他各指标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的PDW与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大血小板比率增高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9.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从而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肝组织炎症: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肝组织病理程度: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结论 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瘀血证、非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最为密切。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治疗中要注重活血化瘀,并结合三期分治。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5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并检测各患者血CD3 、CD4 、CD8 和血IgM、IgG、IgA。结果CD4 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 水平在脾肾阳虚证中最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免疫指标对辨证分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