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下简称妊高征)患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足月健康孕妇58例(正常妊娠组),妊高征患者62例(妊高征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在东亚 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和 D 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纤溶指标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妊娠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妊高征组患者血浆 PT 、APTT 、TT 明显缩短,FIB 、D 二聚体和 FDP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孕妇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凝血因子和纤溶指标 D 二聚体、FDP 水平变化与妊高征密切相关,凝血与纤溶指标同时监测对于妊高征的及时发现、治疗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与凝血、纤溶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80例下肢深静脉不同的超声表现,分为3组:①血栓组,②血栓前状态组,③正常组。并将各组反映凝血、纤溶机制的相关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FDP、Fbg等3项指标:血栓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栓前状态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栓组与血栓前状态组比较,差异均呈显著性(P〈0.01)。结论超声联合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有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李朝金  潘小芹  王逊 《当代医师》2013,(10):1375-1376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在骨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就诊的骨折患者53例(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23例(DVT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的血浆FDP和DD水平,并就不同骨折部位的血浆FDP和DD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骨折组及DVT组患者血浆中FDP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FDP水平明显低于DVT组(P〈0.05)。(2)骨折患者血浆FDP总阳性率为45.28%,DD总阳性率为54.72%。不同骨折部位患者FD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在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FDP及DD水平可密切关注体内凝血及纤溶的状况,对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预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63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同时检测25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尿液FDP和尿ALB的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肾病综合征组患儿血浆AT-Ⅲ与血清ALB、尿液FDP和尿液ALB的相关关系。结果肾病综合征组血浆FIB、D—D、FD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T-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尿液FD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病综合征组血浆AT-Ⅲ与血清ALB呈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r=0.573,P〈0.01);尿液FDP与尿ALB无相关关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r=0.330,P=0.107)。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亢进,并有肾脏内局部凝血和纤溶异常,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利于监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东菱克栓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用东菱克栓酶治疗对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检测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PT、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水平。结果 PT、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大幅降低,D-二聚体含量增加(P<0.01)。结论 东菱克栓酶使脑梗塞患者凝血活性相对减弱,纤溶活性增强,促进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肾损害时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54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分为肾损害组29例,非肾损害组25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t—PA)、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1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凝血酶时间(1Tr)的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SLE组D—D、VWF-Ag、TM和t-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损害组上述四项指标明显高于非肾损害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PT、Am明显缩短(P〈0.01);TT和FIB两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VWF:Ag、TM、FDP和t—PA的水平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损害明显关联,指标水平随着肾损害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雷蕾  刘丹彦  吴会生  邹磊  安民  刘少星 《医学争鸣》2009,(20):2218-2221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动态变化及凝血-纤溶参数对开胸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意义.方法:选择40例开胸手术(食管癌根治术和肺叶切除术)患者,于术前、关胸时、术后1d、术后3d行血浆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凝固启动时间(CST)、最大凝固程度(MCE)、凝血达峰值时间(MCT)、平衡时间(BLT)和全反应时间(WFT)等凝血-纤溶图参数进行检测.术前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测均阴性.根据术后4—7d下肢彩超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T)组(n=13)和非血栓(NT)组(n=27).结果:与NT组比较,T组DD关胸及术后各时点均明显升高(P〈0.01~0.05),FIB术后3d明显增加(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DD,FIB,MCE,BLT,WFT、术后各时点均明显升高(P〈0.01—0.05),而PT,APTT均于术后1d明显缩短(P〈0.01—0.05),TT于术后3d明显缩短(P〈0.01).结论:血浆DD动态监测对开胸术后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而凝血-纤溶参数对预测DVT的形成无指导意义;且所有参数均提示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娩前孕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62例分娩前孕产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PT、PT-INR、FIB、TT、APTT分娩前孕产妇组分别为10.73±1.35、0.89±0.058、4.71±0.79、15.795±2.21、30.62±3.35,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2.65±1.18、1.02±0.055、2.77±0.405、15.52±2.01、30.86±3.08,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门、PT-INR、FIB有统计学意义(P〈0.01)。TT、APTT无差异(P〉0.05)。FDP、D-D分娩前孕产妇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9%、24.6%,明显高于非孕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3.7%、1.2%。结论:分娩前孕产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分娩前孕妇作凝血、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等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40例ACI患者和35例年龄相当健康正常人,检测血清NO和血浆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含量、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活性;结果:ACI患者NO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TAT、PAP、D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Fg、FDP、AT与正常对照组未有显著差异;结论:ACI患者血管处于紧张状态,凝血、纤溶系统均处于激活状态,NO、TAT、PAP、DD是监测ACI发生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患有肿瘤的患者在经过肿瘤切除术治疗后体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8名患有肿瘤的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8名肿瘤妇科患者设为实验组,同时又以128名正常女性为对照组,对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 水平以及肿瘤妇科患者与正常女性之间进行监测比较.结果 对比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水平,可以明显发现手术前,实验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高,在手术完成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较于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前的各项指标都低.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之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和D - 二聚体( D - dimer)水平高,妇科患者的凝血功能亢进,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通过监测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可以降低妇科患者在完成手术切除术发生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FIB、FDP、D-D在早期判定患儿过敏性紫癜性肾损害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D二聚体(D -D)在早期判定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中的价值.方法 对HSP患儿行FIB、FDP、D-D水平检测,并作相关对照分析.结果 HSP组FIB、FDP、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紫癜性肾炎组(HSPN)较普通型紫癜组FIB、FDP、D-D水平更高,FIB、FDP、D-D水平越高者,易早期出现肾损害,预后亦越差.结论 HSP患儿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继发性纤溶异常参与肾损害.  相似文献   

12.
孕妇分娩前凝血功能、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分娩前孕妇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 检测200例分娩前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并与200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分娩前妇女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FIB明显增多(P〈0.01),DD明显升高。结论 临产妇女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杭永伦  赵华  刘应才 《四川医学》2001,22(9):826-826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三项纤溶指标对风心病房颤患者的意义。方法:27例健康人,31例风心病房颤患者进行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三项指标的活性和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浆PAI,D-二聚体活性或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检测风心病房颤患者血中纤溶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于血栓形成的早期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及纤维蛋白原( Fib)、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等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组)、41例脑膜瘤患者(脑膜瘤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ATⅢ活性、Fib、D-D、FDP含量进行测定,并探究其与胶质瘤不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血浆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且高于脑膜瘤组(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膜瘤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级程度的加重,Fib、D-D、FDP水平也随之升高,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患者Fib、D-D、FDP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患者( P<0.05)。而ATⅢ活性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质瘤患者血浆中Fib、D-D、FDP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高水平的Fib、D-D、FDP可预示患者胶质瘤恶性程度高。 Fib、D-D、FDP的检测有利于对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了解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半自动血凝仪及乳胶凝集等方法 ,对 5 3例APL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进行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含量、3P试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及D 二聚体含量的检测。结果 :APL 初诊患者Plt计数、Fg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0 1,P <0 .0 0 5 ) ,3P试验、FDP、D 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TT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PL CR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动态监测APL CR组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发现 ,绝大多数 ( 36 /4 4 )APL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早于获得CR的时间 ,而且凝血指标的恢复早于纤溶指标的恢复。结果表明 :APL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凝血异常及纤溶亢进 ,治疗期间监测凝血与纤溶指标 ,对指导临床积极进行纠正治疗 ,降低疾病的早期病死率 ,提高治疗缓解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水平的改变,及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L)联合治疗的影响,并在细胞水平研究MM及TH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对MM初发患者50例(THL联合治疗27例,其他治疗2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测定血浆FIB、D?Dimer、AT?Ⅲ水平,同时体外构建MM细胞和HUVECs共培养体系,在加与不加THL干预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细胞培养上清中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与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水平。结果:MM患者血浆D?Dimer、FIB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ATⅢ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THL联合治疗者血浆D?Dimer、FIB表达较初发患者及其他治疗者显著升高,ATⅢ水平较初发患者及其他治疗者显著下降。体外试验中,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s tP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减低,PAI?1表达水平升高。THL能显著抑制对照组及共培养组HUVECs的tPA分泌(P=0.021、P=0.033),增加PAI?1分泌(P=0.017、P=0.024)。结论:MM患者血栓的形成与凝血反应增强、抗凝及纤溶因子活性降低有关,THL治疗可加重MM患者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AS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活性(AT-Ⅲ)、D-二聚体(D-D)等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AS组D-二聚体,FIB高于对照组(均P<0.05),AS组与对照组其他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及FIB升高AS组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及FIB正常AS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D-二聚体、FIB与ESR、CRP存在相关性。结论:AS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有升高,且与炎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出血症状和分型与止凝血异常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一系列的止凝血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MF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D-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g)、蛋白C抗原(PC:Ag)、纤溶酶原(PLG)及α2-抗纤溶酶(α2-A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低于正常;蛋白C活性(PC:A)、蛋白S抗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缓解后除PC:A和PC:Ag部分增高外,其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TM和P-选择素与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相关;血小板计数(PLT)、Fg,SFMC,PLG, α2-AP及D-D与出血程度有关;不同分型的AL患者止凝血改变又有所不同。结论:AL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演变规律,采用ELISA法监测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和D-二聚体(DD)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显示: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FPA、DD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提示:脑血栓形成患者存在着持续时间较长的凝血机能亢进,其在脑血栓形成的发展和复发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脑血栓形成患者存在着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可能与机体对血栓形成的应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潘爱萍  林英辉 《医学文选》2002,21(6):799-800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心梗患者病程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先进的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32例心梗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心梗患者急性期血浆D-D和FIB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重型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轻型(P<0.01);预后差的患者恢复期血浆D-D及FI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好的患者(P<0.01)。结论:心梗后血浆的D-D及FIB水平检测对疗效的观察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