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总结扣带回癫痫的临床电生理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扣带回癫痫患者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脑电图、手术预后及病理结果.结果 4例前扣带回癫痫患者有不对称性强直,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眼球左右转动,无明确目的的怪异动作等多样性表现;2例中扣带回癫痫患者表现为过度运动和姿势性强直.4例患者的头颅MRI阴性,所有患者的头皮脑电图、PET-CT和脑磁图对扣带回癫痫的定位价值有限.颅内电极脑电图发现症状学不同的扣带回癫痫,扩散通路不同.全部患者行致痫灶切除术且术后无发作,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结论 扣带回癫痫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颅内电极脑电图,尤其是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对扣带回癫痫的定位具有重要作用.头颅MRI阴性的扣带回癫痫,手术切除癫痫灶后也可获得良好预后.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是扣带回癫痫最常见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原发扣带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56例原发扣带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以癫痫为主。在电生理和B超辅助下,手术全切40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病理结果星形细胞瘤34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0例,间变星形细胞瘤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82%肿瘤位于扣带回前部,18%肿瘤位于扣带回后部。结论扣带回胶质瘤是少见肿瘤,癫痫发作是其主要首发症状,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有效方法。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术中B超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扣带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锁孔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总结扣带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锁孔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31例扣带回胶质瘤病例,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肿瘤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点,并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肿瘤局限于扣带回内生长,病理学上均为低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Ⅱ级)。全部病例均采用经纵裂锁孔手术入路,手术全切除25例,近全切除6例。全部病例术后癫痫症状缓解,术后一过性对侧肢体偏瘫3例,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26个月,无术后复发。结论扣带回胶质瘤以癫痫发作为常见首发症状,生长方式局限于扣带回,均为低级别胶质瘤。经纵裂锁孔入路手术创伤小,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胼胝体前部切开加扣带回破坏术治疗顽固性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胼胝体前部切开加扣带回破坏术治疗顽固性癫痫温州市第三医院脑外科(325000)马学通时方甸蔡葵童凌云自1985年10月至1996年10月,我院应用胼胝体前部切开加扣带回破坏术治疗顽固性癫痫共57例,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4年11月至1986年11月采用胼胝体前部切开治疗顽固性癫痫50例(其中19例癫痫性慢性精冲病者加扣带回部分毁损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1.性别与年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6~57岁,平均25岁;癫痫始发  相似文献   

6.
马金玉 《中外医疗》2011,30(27):105-105
目的 探究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脑缺省模式网络功能的MRI技术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接收的35例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脑缺省网络模式进行MRI研究,以扣带回后部/楔前叶及扣带回前部内侧前额叶2个典型的缺省网络节点脑区为种子点,探究大脑连接度的改变.结果 内侧癫痫患者部分脑缺省网络模式区域功能连接度下降,以前额叶最显著,而扣带回后部的部分区域连接度增强;外在脑网络系统脑区中,上额叶等与脑缺省模式网络负向连接度增加,而下额叶等连接度降低低.结论 内侧颞叶癫痫脑缺省模式网络改变的功能MRI研究技术能清晰地显示大脑实质性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精神异常及大脑功能的下降,提高了癫痫的检出率,其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水扩散行为,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术可以获得完整的在体脑白质的显微结构的定量信息,并能够描述出脑各部位结构的功能联系。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术已经用于对健康受试者的穹隆和扣带回进行虚拟解剖,但尚未用于颞叶癫痫(TLE)患者。对8例难治性TLE伴单侧颞叶内侧硬化症患者和9例健康对照受试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用纤维跟踪术检测穹隆和扣带回并进行定量分析。在TLE患者,穹隆双侧的各向异性分数对称性降低,纤维轴向垂直的水移动性增加,扣带回与穹隆的观察结果相同,但穹隆的扩散系数明显增加。试验发现对于单侧颞叶内侧硬化症患者,穹隆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例颞叶癫痫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右半面强直和哭喊发作,并且回顾该病变的脑电临床定位。方法: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右半面强直性运动和哭喊,报道其临床症状、神经生理学定位测试和手术治疗癫痫的预后情况。对既往发生颞叶癫痫时的躯体运动体征和哭喊发作记录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与面部皮质区有关。结果:颞叶癫痫所致单纯性部分发作,表现为右半面强直性运动和哭喊发作。颅内EEG检查显示左侧颞叶中部无症状性放电,直至传导至左侧扣带回区。对患者实施颞叶前部连同杏仁核及海马前部切除术,则发作终止。结论: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病例,由…  相似文献   

9.
微创手术入路治疗扣带回肿瘤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总结经大脑半球间裂微创手术入路治疗扣带回肿瘤的效果 ,对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间经手术治疗的扣带回肿瘤 2 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2 7例中手术全切 2 2例 ,近全切除 5例 ;病理上以低分级胶质瘤为主 (n =2 5) ,术后除 2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偏瘫外 ,其余患者肢体活动均正常 ,术后认知功能良好。提示 :扣带回肿瘤多见于中青年人 ,肿瘤常局限于扣带回内生长 ,一般不侵犯邻近的区域 ,病理上以低分级胶质瘤为主 ,沿大脑半球间裂入路可以达到安全切除病变的目的 ,该手术入路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癫痫患者近 5 0 0万 ,约 2 5 %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需外科手术治疗[1] 。我院 1999年起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影 (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诊断顽固性癫痫 ,癫痫灶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为外科治疗提供了依据。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5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4例 ;年龄 5~ 38岁 ,平均 18 6岁。所有病例癫痫发作病史均在 5年以上 ,经系统抗癫痫药物治疗 2年均无缓解。1 2 临床表现 根据癫痫发作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 ,其中颞叶癫痫 17例 (4 9% ) ,额叶癫痫 11例 (31% ) ,枕叶癫痫 4例(11% ) ,顶叶癫痫 3例 (9% )…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探讨初发未治疗青少年癫痫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例初发未用药青少年癫痫患者及20例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行高分辨磁共振T1W(3DT1W)检查,采集数据后,采用SPM8中的VBM8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统计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青少年癫痫与健康对照的脑灰质体积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初发未用药青少年癫痫患者组灰质体积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海马及海马旁回、右侧岛叶、右侧扣带回、右侧中央前回和左侧海马旁回,没有发现灰质体积减少的区域。结论:初发未用药青少年癫痫已在多个脑区出现灰质体积的改变,这些脑区的改变可能与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初始发病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脑缺省模式网络改变的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通过静息功能连接MRI技术,研究内侧颞叶癫痫(mTLE)患者伴双侧海马硬化的脑缺省模式网络(DMN)及外在系统网络的改变.方法:选取21例双侧海马硬化的mTLE患者(mTLE组)及2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静息功能MRI数据,以扣带回后部/楔前叶及扣带回前部/内侧前额叶两个典型的缺省网络节点脑区为种子点,采用基于回归模型的脑功能连接算法,进行脑DMN以及与其呈负相关外在网络的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随机效应分析的两样本t检验对比,观察mTLE患者内在脑DMN的改变情况.结果:mTLE组及对照组均可检测出典型的脑DMN及外在负相网络;mTLE患者内在脑DMN改变表现为:大部分脑DMN区域功能连接度下降,以前额叶为著,而扣带回后部的部分区域连接度增强;外在脑网络系统脑区中,上额叶等与脑DMN负向连接度增加,而下额叶等连接度降低.结论:mTLE患者脑DMN内神经元同步活动性降低,内侧前额叶及前扣带回的连接度降低,反映了患者精神、认知等高级脑功能缺陷的神经机制;外侧前额叶等脑区连接改变可能与癫痫的抑制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颞叶微小病灶并发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颞叶微小病灶并发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资料.行包括病灶在内的前颞叶切除+杏仁核+海马前端切除术10例;病灶切除+前颞叶切除9例;单纯病灶切除2例.结果:21例患者术后随访2~5年,EngelⅠ级15例(71.4%),Ⅱ级4例(19.0%),Ⅲ级1例(4.8%),Ⅳ级1例(4.8%).总有效率为95.2%.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颞叶小病灶并发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致灶的准确定位及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Wang XF  Zhu X  Shen DL  Guan LF  Y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7):3319-3323
目的了解5种新的癫痫综合征在癫痫人群中的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用电脑查询和手工检索的方法,对近30年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癫痫中心就诊,并有完整病历记录的5300例患者进行新癫痫综合征的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实际完成调查数为4894例。其中111例有明确癫痫家族史,包括2例家族性颞叶癫痫,1例具不同病灶的家族性部分性癫痫和3例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叠加综合征,另有14例符合颞叶内侧癫痫和5例符合惊吓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没有发现偏侧惊厥稍瘫癫痫综合征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综合征的患者。结论国际抗癫痫联盟新提出的癫痫综合征在国内癫痫人群中也存在,了解这些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更好的诊治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大脑半球间裂入路切除扣带回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7例经大脑半球间裂入路切除的扣带回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22例,近全切除5例:病理上以低分级胶质瘤为主(25例),术后除2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偏瘫外,余患者术后肢体活动均正常,认知功能良好。结论扣带回肿瘤多见于中青年人,肿瘤常局限于扣带回内生长,一般不侵犯邻近的区域,病理上以低分级胶质瘤为主,沿大脑半球间裂入路可以达到安全切除病变的目的,该手术入路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伴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面癫痫(MTLE-HS)表现为伴认知损害的局灶性癫痫发作时发作期和发作后期脑血流灌注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方法收集接受前颞叶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MTLE-HS的患者30例,随访3~10年。纳入的30例患者均记录到1次FIAS的癫痫发作,采集发作期/发作后期及发作间期的SPECT脑血流图像,使用统计参数成像(SPM)方法,将发作期或发作后期的图像减去发作间期的图像得到SPM-T统计图,分析发作期和发作后期脑血流灌注的特点,并画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感兴趣区(ROI)。随后计算出ROI脑血流信号改变值,分析该ROI脑血流信号改变与注射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发作期致痫灶同侧颞叶内侧和基底核区均表现为高灌注改变。前额叶、顶叶及前扣带回区发作期注射组均为低灌注改变;发作后期同侧颞叶在此期未及高灌注改变;前额叶、顶叶及前扣带回区仍表现为低灌注改变,但范围较发作期缩小。发作期注射组颞叶内侧和基底核区高灌注ROI脑血流信号改变与注射时间呈正相关(r=0.66,P<0.05),发作后期注射组前扣带回低灌注ROI脑血流信号改变与注射时间呈负相关(r=-0.66,P<0.05),但前额叶低灌注ROI脑血流信号改变与注射时间无相关性(r=0.55,P>0.05),发作后期病灶同侧颞叶低灌注ROI脑血流信号改变与注射时间呈负相关(r=-0.58,P<0.05)。结论MTLE-HS脑血流灌注模态随时间动态变化,发作期高灌注随癫痫发作时间进展逐渐扩展,发作后期脑血流呈低灌注状态,提示脑血流灌注演变与癫痫传播相关。  相似文献   

17.
癫痫是脑膜瘤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其临床表现多样 ,发病机制不明 ,文献报道脑膜瘤术后癫痫发生率约为9%~ 30 %。我院于 1990年 3月~ 2 0 0 0年 1月共收治 16 0例确诊为脑膜瘤并手术的患者 ,术前合并癫痫发作 10例 ,手术后共有 30例患者合并癫痫 ,分析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2 5~ 5 8岁 ,平均43 8岁 ,病程 0 5~ 8 0天 ,平均 2 5天 ,10例患者术前已合并癫痫 ,术后 30例癫痫患者中术前有癫痫者 6例 ,无癫痫发作者 2 4例。1 2 临床表现 :脑膜瘤为良性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对难治性癫痫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对其进行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对所有患者,根在治疗前,给予MRI、CT、脑电图检查,进行术前综合评定。在治疗时,采用定位立体立向手术,并采用内囊前肢、杏仁核、双侧扣带回等多靶点联合毁损方法,对其随访,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经过24个月的随访,在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患者的癫痫疗效高达80%,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的阳性、阴性量明显降低,与手术前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利用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发性癫痫患者卡马西平治疗前后脑脊液中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变化,以期了解5-HT和5-HIAA与癫痫的关系。方法以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癫痫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根据是否服用卡马西平,将40例癫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然后采取脑脊液标本,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法测定脑脊液及血浆中5-HT和5-HIAA含量。结果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脑脊液中5-HT和5-HIAA含量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卡马西平能提高脑脊液中5-HT和5-HIAA含量。  相似文献   

20.
对27例癫痫患者进行了SPECT检查。其中rCBF异常者21例(77.77%),在癫痫发作期rCBF增加而发作间歇期减低。结合EEG、CT、MRI检查确定了癫痫的性质及病因,有18例(66.66%)诊断为原发性癫痫,SPECT、EEG提示了其中5例的致痫灶。认为SPECT对于癫痫的研究,尤其是对原发性癫痫的诊断及其致痫灶的确定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