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成都地区HBV感染者207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及S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B基因型182例,C基因型24例,D基因型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男、女组均以B型占优势,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型在年龄〈30岁组所占的比例(91.8%)高于年龄≥30岁组(80.9%)(P〈0.05),C型在年龄≥30岁组所占的比例(19.1%)高于年龄〈30岁组(7.2%)(P〈0.05);B、C型HBeAg和抗-HBe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型HBVDNA水平高于B型患者(P〈0.05);C型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发病率高于B型(P〈0.05)。结论成都地区存在B、C、D3种HBV基因型,B基因型为优势毒株,C基因型患者HBV DNA水平较高,且与较严重肝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人体内的分散情况进行调查,然后讨论它和感染临床表型是否有关系。方法:对PCR进行测序,测序之前先对其进行扩增,然后分析30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对HBV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用t检验法和X^2检验法分析。结果:在300例的病毒感染者中,含有B基因型的患者180例,占60%,含有C基因型的患者120例,占40%。B基因型患者年龄(29.5±9.8)岁明显高于C基因型患者(35.2±11.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些男女受访患者中,HBV的基因型分散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比例是31.2%,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比例为30.2%,明显低于肝癌患者的58.6%和肝硬化患者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HBeAg阳性率55.6%明显低于C基因型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患者血清的HBV—DNA含量(5.62±0.92)log值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5.98±0.76)lo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HBV的基因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患者的年纪、HBeAg阳性比例和病毒水平来看,C基因型患者明显比B基因型多,因此C基因型患者的病情很可能进一步转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相似文献   

3.
石建凤 《实用医技》2007,14(34):4688-4689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HBV—DNA水平及HBeAg之间关系。方法:对85例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进行基因分型、HBV—DNA水平的检测及ELISA法检测HBeAg后进行分析。结果:基因分型为B型9例,C型70例,BC混合型1例,未分型5例。烟台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82.3%(70/85)。C型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分别为92.8%(65/70)、62.9%(44/70).C型HBV—DNA水平显著高于B型,C型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型。结论:烟台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B型次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性别不是基因型构成差别的因素。C基因型肝脏损害比B型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血清学标志物及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为170例,其中急性乙型肝炎14例、慢性乙型肝炎88例、肝硬化24例、重型肝炎18例、肝细胞癌2例和慢性无症状携带者24例。抽取其外周血,用酶免疫法(EIA法)测定其基因型,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检出C基因型105例(61.76%),B基因型59例(34.71%),D基因型3例(1.76%),B+C基因型1例(0.59%)和基因型未明2例(1.18%)。B、C基因型在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病人中分布存在差异(分别为22.94%、52.35%),C基因型病人的HBeAg阳性率与B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C基因型病人的HBV DNA病毒复制水平高于B基因型病人的HBV DNA病毒复制水平(P〈0.01).结论C基因型的血清HBV DNA病毒复制水平高于B基因型,病毒复制活跃,C基因型与较重的肝脏损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衡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及对拉米夫定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血清标志物、HBVDNA含量、ALT水平以及YMDD变异检测。结果170例患者中检测出B基因型135例(79.41%),C基因型34例(20.00%),BC混合基因型1例(0.59%)。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B基因型与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分别为113例与28例(x^2=0.04,P〉0.05),HBVDNA〉10^7拷贝/mL分别为106例与29例(x^2=0.77,P〉0.05),ALT〉120u/L分别为86例与10例(x^2=13.02,P〈0.05)。拉米夫定治疗24—48周时,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各为24.78%和28.57%(x^2=0.20,P〉0.05),抗-HBe阳转率各为14.55%和15.88□(=x^2=0.31,P〉0.05),HBVDNA阴转率各为73.33%和55.88%(x^2=3.93,P〈0.05),ALT复常分别为77.04%和58.82%(x^2=4.61,P〈0.05)。拉米夫定治疗32—144周时,77例患者发生YMDD变异,变异发生率为45.29%,其中rtM204V型变异35例(20.59%),rtM204I型变异25例(14.71%),rtM204V/rtM20I型变异16例(9.41%),并有35例伴rtL180M突变。B基因型与C基因型患者发生YMDD变异各为61例与16例(45.19□与47.06□)(x^2=0.04,P〉0.05)。结论衡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存在B型、C型以及BC混合型,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肝脏疾病的活动性相关;B基因型与C基因型患者HBVDNA栽量、HBeAg表达、以及HbeAg/HBeAb的转换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对B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优于C基因型;YMDD变异发生率与基因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池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HBV各基因型与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PCR技术,对广西河池地区140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进行基因分型和定量检测。结果:140例血清中,C型94例(67.2%),B型32例(22.9%),B、C混合型7例(5.1%),A型1例(1.0%),D型1例(1.0%)。B型、C型与B、C混合型患者在HBV DNA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C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所占比例(72.3%)比在急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河池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次之,B、C混合型较少,A型、D型极少;各基因型患者在HBV DNA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α-2b普通干扰素治疗不同基因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基因型,并作治疗前临床资料及治疗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病例中,基因B型20例(28%),C型51例(72%),B、C基因型在ALT、HBV DNA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α-2b普通干扰素治疗中,B、C基因组完全应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B基因型效果优于C基因型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是预测干扰素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安徽部分医院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安徽省部分医院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安徽部分医院HBV DNA阳性的HBV感染者196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3例,慢性乙型肝炎107例,肝炎后肝硬化59例,原发性肝癌6例,慢性重型肝炎20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例,采用Caliper-1000微流芯片分析仪分析检测HBV DNA和基因型。结果196份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26例(64.3%),C基因型59例(30.1%),BC混合型11例(5.6%),未发现其他基因型。江淮之间以B基因型占优势,淮河以北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68.8%和66、7%;HBVB基因型感染的临床疾病谱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占62.7%(P〈0.01),C基因型感染者以肝硬化为主,占44.1%(P〈0.01),差异有显著性;检测出的HB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HBeAg阳性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肝硬化患者HBV C基因型的HBeAg阳性表达(68.4%)明显高于B基因型(31.6%)和BC混合型(0)。结论安徽省部分医院HBV基因型存在B、C和BC混合型,B型为该地区的优势基因型。HBVB基因型感染的临床疾病谱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而HBV C基因型感染以肝硬化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理地区白族人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方法对202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采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202份血清标本中100份(49.5%)HBV基因分型阳性。其中,B基因型41份,占41%;C基因型25份,占25%;B+C混合基因型34份,占34%。在HBV基因型B、C、B+C中HBeAg阳性率分别为:68.3%(28/41)、40.0%(10/25)、58.8%(20/34),B、C基因型比较HBeAg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5.089,P=0.024)。结论大理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基因型、C基因型和B+C混合基因型,最显著的特点是B+C混合基因型感染占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肾方和苦参素抗病毒治疗有无基因型依赖。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补肾方治疗组和苦参素对照组各30例病人治疗前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对于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有无不同。结果:B型血清ALT、HBVDNA基础水平低于C型(P〈0.05);两组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B型高于C型,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基因型对补肾方和苦参素抗病毒治疗存在潜在的影响,B型有较高的应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拉米夫定耐药株感染者的基因型、HBVDNA及多聚酶P区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83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HBV基因型、HBVDNA及多聚酶P区的基因变异。结果83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B基因型26例,C基因型57例,B型YIDD变异率69.2%(18/26)、YVDD变异率30.8%(8/26),C型YIDD变异率63.2%(36/57)、YVDD变异率33.3%(19/57),B、c基因型发生YMDD变异模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B型rtM204I突变率53.8%(14/26),综合变异率46.2%(12/26),C型rtM2041变异率26.7%(15/57),综合变异率73.7%(42/57),B、C基因型变异位点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耐药变异时c型HBVDNA水平(6.60±1.42)lg拷贝/毫升高于B型(5.88±1.46)1g拷贝/毫升,YIDD变异时c型(6.40±1.48)lg拷贝/毫升、B型(5.68±1.32)1g拷贝/毫升,YVDD变异时C型(6.18±1.87)1g拷贝/毫升、B型(6.82±1.45)lg拷贝/毫升;rtM204I变异时B型(6.12±1.45)lg拷贝/毫升、C型(5.57±1.45)lg拷贝/毫升(P〉0.05);综合变异时c型(6.68±1.51)lg拷贝/毫升,B型(5.76±1.57)lg拷贝/毫升(P〈0.05)。结论c基因型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率高于B型;基因型与变异位点类型有关,与YMDD变异模式无关;耐药变异时HBVDNA水平c型高于B型,与综合变异有关,与YMDD变异模式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采集97例慢性乙型肝炎、72例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1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标本,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用STAR软件和NCBI基因分型工具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BV新基因型I及其他基因型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比例。结果共采集标本390份,HBV基因型I占5.90%,基因型A占0.77%,基因型B占32.05%,基因型C占61.03%,基因型G占0.26%;HBV基因型I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C高病毒量率均高于基因型B (P<0.01)。基因型B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P<0.01);基因型C的检出率则呈增加趋势(P<0.01)。基因型I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基因型C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结论 HBV 新基因型I 与肝脏疾病有关;基因型C 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基因芯片法和测序法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基因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和测序法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HBV-DNA1×103 IU/ml)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的情况。结果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测序法检出B型52例(43.33%)、C型68例(56.67%);基因芯片法检出B型48例(40.00%)、C型64例(53.33%)、B+C混合型4例(3.33%),有4例未能分型(3.33%);测序有54例发生耐药位点突变,突变率为45.00%;基因芯片有58例发生耐药位点突变,检出率48.33%;以共有的耐药位点来统计,基因芯片法的变异检出数稍高于直接测序法,两种检测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因芯片法和测序法在同时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交基因的检测中,可认为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其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HBVDNA阳性患者共11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0例、肝硬化(LC)患者38例、肝细胞癌(HCC)患者34例,应用荧光PCR(探针)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112例患者中,HBV基因型B型1例(0.9%),C型95例(84.8%),非B非C型16例(14.3%),HBV基因型B型、C型的分布频率在3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青岛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未发现HBV基因型B型、C型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基因型分布特点及肝病严重程度相芙性的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这些患者病毒基因型。结果:沈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肝病毒基因型为B、C基因型,未见其它基因型,其中C型为198例(70.7%),B型82例(29.3%)。慢性肝炎患者中C基因型(59.1%)低于B基因型(85.4%)(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中C基因型(9.6%)高于B基因型(1.2%)(P〈0.05);重型肝炎患者中C基因型(8.6%)高于B基因型(1.2%)(P〈0.05);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基因型(22.7%)高于B基因型(12.2%)(P〈0.05)。结论:沈阳地区存在基因型为B、C型,其中以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肝癌、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与C基因型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HB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血清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型特异性多对引物巢式PCR法对175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基因型检测,并针对不同的基因型进行性别、年龄、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血清标记物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宁夏地区175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中(汉族136例,回族39例)有12例(6.9%)未检测出基因型。在已检测出基因型的163例样本中,B基因型84例(48%),C基因型62例(35.4%),B+C混合基因型17例(9.7%)。B基因型在宁夏地区HBV感染者中占优势。HBV基因型与HBV感染者的ALT水平有关联(P〈0.05),与年龄、性别、血清标记物水平等指标无关联性(P〉0.05),C基因型在肝硬化和肝癌中所占的比例较B型和B+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宁夏地区HBV感染者的基因型包括B型、C型及B+C混合基因型,其中以B基因型为主,其次为C基因型。HBV基因型与ALT水平有关联,与本研究中其他指标无相关性,C基因型较B型和B+C型在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中所占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ALT状态下B/C基因型的乙型肝炎病毒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差异性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558例,所选病人均病历完整,均接受过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化验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β2微球蛋白、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结果】B型C型基因型的乙肝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均以弥漫性膜增生性肾病为主(57.9%vs.54.4%),其次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5.3%vs.28.0%),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9.7%vs.9.0%)和系膜增生性病变(7.1%vs.8.6%)较为少见。在ALT正常组B/C基因型的乙型肝炎病毒对肾脏功能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LT≥2倍上限组中,C型基因型较B型基因型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血肌酐、血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尿NAG、尿β2M明显增高(P<0.05),而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ALT正常组中B/C型的乙型肝炎病毒对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LT≥2倍上限组中,C型基因型较B型基因型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患者中,慢性肾脏病分期有趋于加重的倾向(χ2=11.144,P=0.025)。【结论】对比分析不同基因型的乙型肝炎病毒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差异性影响,将有助于帮助临床诊治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位点的分析研究,为低载量乙肝患者临床抗病毒治疗难易程度的判定及抗病毒精准医疗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452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2.0x103 IU/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分型和耐药基因位点检测。  结果  昆明地区乙肝低载量人群中HBeAg阴性者占比较高(59.5%),男性患者占比(70.6%)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0~60岁为主(72.7%),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1.8%)。1 452例昆明地区低载量乙肝患者中共有37例患者检出耐药突变位点,其中拉米夫定与恩曲他滨耐药率一致(1.6%),替比夫定耐药率为1.2%,阿德福韦耐药率0.9%,恩替卡韦耐药率0.2%,替诺福韦未检出耐药突变位点。除耐药突变位点外,还检出其他突变位点112例,其中S256G、S213T、N/H238T/D、Q215H检出率最高,检出率最低的突变位点为A194T。  结论  昆明地区乙肝基因型以C型为主,提示该地区的 HBV 基因型分布状况有独立特征。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恩替卡韦的耐药率最低,未发现 TDF耐药,但存在替诺福韦酯药物敏感性下降。检出的其他突变位点是否与耐药性相关,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占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乙肝的临床转归关系。方法应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16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了解在各临床类型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阐明HBV基因型与HBeAg的关系;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的关系;HBV基因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16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有78例占46.43%,C基因型有90例占53.57%。在肝硬化与肝癌病人中C基因型(73.17%)明显多于B基因型(26.83%),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90例C基因型病人HBeAN阳性62例,HBeAg阴性28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在高年龄组病人中以C基因型为主。结论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有密切关系,C基因型是导致HBeAg持续阳性,引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