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FLT3、CEBPA、NPM1、DNMT3A、NRAS和KRAS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17例初诊AML患儿骨髓标本,采用PCR扩增产物Sanger测序法检测FLT3、CEBPA、NPM1、DNMT3A、NRAS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收集临床资料,探究各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结果本研究中突变率最高的是NRAS(11.9%),其他依次为CEBPA(10.0%)、FLT3-ITD(5.7%)、KRAS(3.0%)、NPM1(1.4%),未检测出DNMT3A突变。KRAS突变均发生于M5型,NPM1突变均发生于M2型。FLT3-ITD突变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较非突变组明显升高[104.0(19.8,201.0)vs 11.4(3.8,38.7),Z=-3.061,P=0.002];KRAS突变组年龄明显低于非突变组[2.0(1.0,3.3)岁vs 7.0(3.0,10.0)岁,Z=-2.282,P=0.005]。FLT3-ITD突变组患儿总生存率较非突变组明显降低(25.0%vs 52.5%,χ2=4.993,P=0.026);无病生存率呈减低趋势(33.3%vs 60.6%,χ2=3.750,P=0.053)。RAS突变组与非突变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LT3-ITD突变是AML患儿患者的不良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分析NPM1和FLT3-ITD突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及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回顾分析我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份初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51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47岁(14-83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NPM1及FLT3-ITD突变状态。结果表明,与无NPM1突变患者相比,突变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较多(30.7×109/L vs 8.6×109/L,P=0.002);FLT3-ITD突变患者较无突变患者具有更多的外周血白细胞数(42.38×109/L vs 11.45×109/L,P=0.033)及更高的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74.0%vs 60.25%,P=0.036)。外周血白细胞数及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在NPM1、FLT3-ITD无突变组、单独NPM1突变组、单独FLT3-ITD突变组到NPM1、FLT3-ITD双突变组逐步升高(均P〈0.05)。白细胞数大于12.55×109/L的患者NPM1突变率明显升高(P=0.002),大于37.85×109/L者FLT3-ITD突变率明显升高(P=0.033);原始细胞比例大于72.25%的FLT3-ITD突变率明显升高(P=0.008)。NPM1突变患者首疗程完全缓解率(CR)明显高于无突变者(78.13%vs 40.0%,χ2=4.651,P=0.031)。结论:NPM1及FLT3-ITD突变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原始细胞比例大,提示NPM1与FLT3-ITD突变均可能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且二者可能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伴有NPM1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206例初诊AML患者进行NPM1基因突变(包括A、B、D三种最常见类型)检测.结果 NPM1突变阳性患者占所有AML患者的15.5%,占正常核型AML患者的32.5%.NPM1基因突变定量中位值为23.2%(2.3%~140.8%).32例NPM1突变阳性和174例NPM1突变阴性患者相比,初诊时中位年龄(46岁和35岁,P<0.01)、WBC(27×109/L和8×109/L,P<0.01)、BPC(82×109/L和36×109/L,P<0.01)、AML-M5比例(31.2%和5.8%,P<0.01)、染色体正常核型比例(92.6%和40.8%,P<0.01)、伴有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比例(25.0%和7.5%,P<0.01)、免疫表型CD34阳性患者比例(23.3%和69.5%,P<0.01)、伴有特异性融合基因患者的比例(0和47.1%,P<0.01)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完全缓解率、总体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M1突变阳性伴FLT3-ITD阴性患者比NPM1突变阳性伴FLT3-ITD阳性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有提高趋势.结论 对初诊时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不低、CD34阴性表型和正常核型AML患者检测NPM1和FLT3-ITD突变,有利于分子分型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NPM1(Nucleophosmin)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探索伴有NPM1基因突变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择98份临床确诊的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冻存骨髓细胞标本,其中78份AML、10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10份MDS提取DNA,行多重PCR,同时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及FLT3基因第14、15外显子,PCR-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NPM1和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 78例AML患者共检出21例(26.9%)具有NPM1基因突变,10例ALL和10例MDS均未检测出该突变。78例AML中52例核型正常,NPM1阳性19例(36.5%),26例异常核型AML患者NPM1阳性仅2例(7.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2、M5患者NPM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其他组。NPM1突变型AML患者WBC中位数为42.0(16.3~102.0)×10^9/L,野生型为14.0(3.4~67.2)×10^9/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NPM1突变型AML中12例(57.1%)同时伴有FLT3-ITD,57例NPM1野生型患者13例(22.8%)出现FLT3-ITD突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M1阳性FLT3阴性患者9例中8例(88.9%)获得CR1,NPM1阳性FLT3阳性12例中3例(25%)获得CR1,NPM1阴性FLT3阴性33例中16例(48.5%)获得CR1,NPM1阴性FLT3阳性13例中2例(15.4%)获得CR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M1基因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的一种突变,尤其是染色体核型正常AML患者发生率较高。伴有NPM1突变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年龄高,外周血白细胞高,更常见于M2和M5中,伴随FLT3-ITD突变发生率高,CR1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诱导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FLT3-ITD突变阳性伴正常染色体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FLT3-ITD+伴正常染色体核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FLT3-ITD+AML患者纳入研究,男31例,女18例,中位年龄46(16~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诱导化疗,24例患者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65 d,确诊后1年总生存(OS)率为(70.0±7.4)%,1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0.3±7.4)%。移植组、非移植组1年OS率分别为(85.2±7.9)%、(52.6±12.3)%(P=0.049),DFS率分别为(84.7±8.1)%、(55.2±11.9)%(P=0.061)。在移植组和非移植组中,FLT3-ITD低频突变与高频突变患者1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非移植组中各有12例FLT3-ITD高频突变患者,1年OS率分别为(68.8±15.7)%、(26.2±15.3)%(P=0.027),1年DFS率分别为(45.5±21.3)%、(27.8±15.8)%(P=0.032)。结论诱导化疗序贯allo-HSCT可改善FLT3-ITD+患者(特别是FLT3-ITD高频突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 Fms 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FLT3)和核仁酸蛋白基因(NPM1)基因突变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135例 AML 患者的资料,检测其 FLT3- ITD 和 NPM1基因,并进行标准方案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巩固强化化疗。随访6~34个月,观察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LT3- ITD 阳性患者41例(30.4%);NPM1阳性62例(45.9%);NPM1和 FLT3- ITD 双阳性5例。与 FLT3- ITD 突变阴性患者相比较,单独 FLT3- ITD 突变阳性组完全缓解(CR)率和总体生存(OS)率明显降低,复发率明显升高( P <0.05),无复发生存(RFS)中位时间缩短,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NPM1突变阴性组相比较,单独 NPM1阳性组的 CR 率和 OS 率显著升高,复发率显著降低( P <0.05),RFS 中位时间延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LT3- ITD 和 NPM1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很常见,FLT3- ITD 突变阳性预后较差,而NPM1突变阳性预后良好。通过对 AML 患者 FLT3- ITD 及 NPM1突变,可以对预后进行判断,并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FLT3-ITD和IDH1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后测序方法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对389例AML的标本检测发现,NPM1突变的发生率为14.1% (55/389);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4.7% (57/389),IDH1突变的发生率为6.4% (25/389).在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的AML中没有发现NPM1突变,NPM1突变组FLT3-ITD和1DH1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2.7%,显著高于NPM1未突变组的12.3%和5.4%.NPM突变易于发生在正常核型AML中,发生率为26.5%(35/132).NPM1突变的AML具有发病年龄偏大、血小板数高、易于发生在AML-M5、CD34阳性比例低、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伴发等临床特点.NPM1突变阴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69.8%,NPM1突变阳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72.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NPMI突变的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易于与FLT3-ITD和1DH1突变共存,而不会与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共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FLT3-ITD突变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中心初诊170例APL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点。结果:170例初诊APL患者中,24例存在FLT3-ITD突变,阳性率14.1%,其中3例合并FLT3-TKD突变。FLT3-ITD+组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阴性组,高危组FLT3-ITD突变发生率最高。FLT3-ITD+组与阴性组的诱导死亡率分别为12.5%和2.9%(P=0.031),其诱导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3.3%和97.1%(P=0.004)。FLT3-ITD+组5年总生存率(OS)为87.5±6.8%,阴性组为90.6±2.6%(P=0.740),5年无病生存率(DFS)两组分别为82.8±9.1%和83.6±3.4%(P=0.928)。结论:FLT3-ITD突变与APL高白细胞数相关。伴FLT3-ITD突变APL诱导治疗死亡率高,CR率低,但FLT3-ITD突变对于APL长期DFS及OS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4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突变及其预后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以WHO分型诊断的上海地区急性白血病(AI)患者巾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凶突变的发生率,以及其对AL的完全缓解(CR)率、无病生存(DFS)时间和总体生存(OS)时间等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榆测468例AL患者仞诊时FLT3基因内部串联复制(ITD)突变和D835点突变;随访病例,用Kaplan-Meier和Log-rank等生存率分析方法分析AL患者的预后.结果 468例AL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74例(79.9%).其中FLT3-ITD突变59例(15.9%),FLT3-D835点突变15例(4.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3例(17.7%),ALL中未检测到FLT3-ITD突变,检出FLT3-D835点突变2例(2.4%).FLT3-ITD突变对AML[去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CR率、DFS和OS时间均有不良影响,FLT3-ITD突变阳性和阴性组CR率分别为52.3%和71.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FLT3-ITD突变对APL的CR率无明显影响,但对DFS和OS时间有不良影响.FLT3-D835点突变对AML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 FLT3基因突变在AML中较常发生,其中FLTS-ITD突变对于AML的CR率及OS时间均有明显影响;而FLT3-D835点突变预后意义小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LT3-ITD及DNMT3A突变对细胞遗传学中等风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6年美国俄勒冈州健康与科学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ML初诊患者132例,根据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细胞遗传学组(简称预后良好组)24例、中等风险细胞遗传学组(简称中等风险组)79例、不良风险细胞遗传学组(简称不良风险组)27例,另有细胞遗传学信息不详2例。使用下一代测序(NGS)技术检测与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相关的42个基因突变。结果 132例AML患者中有120例(91%)至少发生1个基因突变,多基因(≥2)突变占6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中等风险组中,FLT3-ITD突变阳性组的总体生存期与FLT3-ITD突变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FLT3-ITD突变阳性+DNMT3A突变组的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FLT3-ITD突变阴性组(P0.001),FLT3-ITD突变阳性+DNMT3A野生型组的中位生存期与FLT3-ITD突变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ITD突变阳性+DNMT3A突变组的总生存期明显短于FLT3-ITD突变阴性组(P0.001)和FLT3-ITD突变阳性+DNMT3A野生型组(P=0.003)。结论在细胞遗传学中等风险的AML患者中,如果同时存在FLT3-ITD及DNMT3A突变,提示预后不良。检测FLT3-ITD及DNMT3A突变状态有助于对AML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血浆游离DNA中检测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序列(ITD)突变及ITD特征,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无创性诊断、个体化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提取88例初诊AML患者和40例对照者(体检健康者和血液系统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浆游离DNA及骨髓细胞DNA并检测其浓度;PCR检测血浆及骨髓DNA中FLT3-ITD突变的表达水平;毛细管电泳法检测FLT3-ITD阳性患者血浆游离DNA和骨髓细胞DNA中的ITD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诊AML患者组血浆ccf DNA浓度为203.85(115.8,1 165.7)μg/L,而体检健康者和血液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分别为4.60(3.21,5.79)μg/L和9.26(5.23,16.77)μ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Wχ2=84.64,P0.05);初诊AML患者组血浆ccf DNA浓度显著高于血液系统良性病变患者组及体检健康组(Z分别为-7.10和-6.96,P均0.05),而体检健康者与血液系统良性疾病患者间、FAB分型不同的初诊AML患者间的血浆游离DN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6,P0.05;F=0.073,P0.05);FAB各型别中M2型FLT3-ITD突变率最高为30.77%(12/39),其次为M4型(20%,1/5),M5型(20%,2/10)和M3型(12%,3/25),其余型别未见突变;发生FLT3-ITD突变18例,与骨髓细胞DNA检测结果一致,13例患者在毛细管电泳中出现一条ITD条带峰,骨髓细胞结果与血浆结果一致;5例出现多条ITD条带峰,其骨髓细胞结果只有2例一致。结论监测血浆游离DNA中FLT3-ITD突变及ITD数量,可能会成为AML个体化诊断的新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是近年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发现的常见突变类型,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5%~35%,大量研究显示,FLT3突变与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高白血病细胞比例有关,是AML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1-2],核仁磷酸蛋白(NPM1)基因突变也是AML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5%~35%,在正常核型AML患者中突变率更高,研究显示单独NPM1突变往往预后较好,但当合并FLT3-ITD突变时预后较差[3-6].我们观察了FLT3和NPM1突变在100例AML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是近年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发现的常见突变类型,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5%~35%,大量研究显示,FLT3突变与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高白血病细胞比例有关,是AML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1-2],核仁磷酸蛋白(NPM1)基因突变也是AML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5%~35%,在正常核型AML患者中突变率更高,研究显示单独NPM1突变往往预后较好,但当合并FLT3-ITD突变时预后较差[3-6].我们观察了FLT3和NPM1突变在100例AML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是近年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发现的常见突变类型,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5%~35%,大量研究显示,FLT3突变与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高白血病细胞比例有关,是AML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1-2],核仁磷酸蛋白(NPM1)基因突变也是AML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5%~35%,在正常核型AML患者中突变率更高,研究显示单独NPM1突变往往预后较好,但当合并FLT3-ITD突变时预后较差[3-6].我们观察了FLT3和NPM1突变在100例AML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IA和HAD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IA或HAD方案诱导化疗的199例成人初诊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1个疗程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总生存(OS)和无复发生存(RFS)情况。评估年龄、初诊WBC、NPM1突变、FLT3-ITD突变、2017ELN危险度分层、第1次完全缓解(CR1)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巩固化疗时使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C)对于不同诱导化疗组预后的影响。结果 199例患者中, 男104例, 女95例, 中位年龄37(15~61)岁。90例患者接受IA诱导方案, 109例接受HAD诱导方案。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IA和HAD方案组的CR率分别为71.1%和63.3%(P=0.245), 流式细胞术MRD转阴率分别为53.3%和48.6%(P=0.509);3例患者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60 d内死亡, IA组1例, HAD组2例;两组2年OS率分别为61.5%和62.1%(P=0.835), 2年RFS率分别为51.6%和57.8%(P=0.291),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ELN危险度分层是两种诱导方案组的独立预后因素;CR1期HSCT是IA组患者OS和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对于HAD组患者, CR1期HSCT是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但不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高白细胞、NPM1突变和FLT3-ITD突变均无独立预后意义。结论 IA与HAD方案疗效相同, 均是AML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FLT3-ITD基因及其碱基重排长度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OS)及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75例FLT3-ITD~+ AML(除外M3)及76例FLT3-ITD~-正常核型AML(除外M3,作为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DNA基因测序分析40例FLT3-ITD~+ AML患者ITD基因重排碱基长度。结果:FLT3-ITD~+ AML患者初诊时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FLT3-ITD~- AML患者高(95.13 vs 10.85(P0.01);72%vs 59%,P=0.003),CR率较FLT3-ITD~-患者低(70.42%vs 94.7%(P0.01)。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FLT3-ITD~+患者OS及RFS明显长于单纯化疗FLT3-ITD~+患者(P0.01),且移植后早期接受索拉菲尼维持治疗患者OS和RFS较未接受者明显延长(P0.05和P0.05)。FLT3-ITD插入重排碱基长度60 bp组OS长于≥60 bp(P0.05),其中2组单纯化疗患者OS及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重排碱基长度60 bp组OS长于≥60 bp组(中位OS分别未达到、达到、15个月,P0.05),且与allo-HSCT FLT3-ITD~-患者OS相似。结论:FIT3-ITD~+ AML患者(除外M3)预后较FLT3-ITD~-患者差,其中ITD重排碱基长度≥60 bp患者预后更差,单纯化疗并不能改善FLT3-ITD~+患者的预后。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明显延长RFS,移植后早期索拉菲尼维持治疗能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初发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探讨其在AML疾病特征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的骨髓标本FLT3基因突变。结果: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检出率为22.22%,发生FLT3-ITD基因阳性的AML患者中伴染色体正常核型10例(占83.3%),复杂异常核型2例(占16.7%)。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的AML患者的白细胞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突变者(P0.05),但在性别、年龄、诱导化疗第1疗程CR率、生存率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出现FLT3-TKD基因突变的患者与FLT3-TKD阴性AML患者相比,在初诊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第1疗程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在染色体正常核型AML患者中比例较高;FLT3-ITD突变的阳性组在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骨髓原始细胞数量方面明显高于该突变阴性组患者。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探讨该突变在此类患者中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216例初发AML患者骨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随访分析其预后。结果表明,216例初发AML中,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0.83%。正常核型AML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4%,异常核型AML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12.5%。FLT3-ITD突变阳性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高于阴性者(P<0.01)。有FLT3-ITD突变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比无突变者短,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者具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的临床特点。FLT3-ITD突变阳性可作为核型正常AML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评估NPM1、FLT3和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突变与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及生存情况的关系。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8例初治AML患者,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或毛细管电泳法检测NPM1、FLT3和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这些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NPM1突变患者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4.1%,在正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为26.7%。NPM1基因突变者发病年龄偏高(P〈0.05),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高(P〈0.05),CD34低表达(P〈0.05),而在性别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CD117和HLA-DR表达水平、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AML患者中9例(11.5%)FLT3-ITD突变阳性,3例FLT3-TKD(3.8%)突变阳性,无同一患者同时发生这两种突变;FLT3-ITD突变者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P〈0.05),总生存率偏低(P〈0.05),多见于正常核型(P〈0.05),而在性别比例、年龄、外周血血小板数、血红蛋白浓度、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TKD突变例数较少,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6例(7.7%)C-KIT突变阳性。C-KIT突变在异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较高(P〈0.05),复发率较高(P〈0.05),总生存率较低(P〈0.05),而在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象、完全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M1、FLT3和C-KIT突变检测有利于指导AML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转位蛋白(TSPO)基因在FLT3-ITD/DNMT3A R882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初发AML患者76例,其中伴有FLT3-ITD突变34例,伴有DNMT3A R882突变27例,伴有FLT3-ITD/DNMT3A R882双突变15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19例。骨髓穿刺留取骨髓3 ml,常规提取RNA,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检测TSPO基因的表达量(使用2-ΔΔCT法计算)。结果:FLT3-ITD单突变组和DNMT3A R882单突变组初诊时TSPO基因表达量分别为2.02±1.04、1.85±0.76,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0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P=0.821);双突变组初诊时TSPO基因表达量为3.98±1.07,明显高于FLT3-ITD单突变组和DNMT3A R882单突变组(P=0.032,P=0.021);双突变组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时的TSPO基因表达量为1.19±0.87,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