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改造非β细胞一直是糖尿病基因治疗关注的热点,最近的研究表明、K细胞作为胰岛素基因治疗的靶细胞较其他非β细胞更有优势,它只需要最少的基因改造就可以实现对胰岛素的调节性分分泌,所以可能会成为治疗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肠道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至2007年间收治的34例胃肠道脂肪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脂肪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并发肠套叠或肠梗阻,超声内镜的诊断准确率为93.8%。本组有12例行内镜下脂肪瘤切除术,22例行开腹手术(局部切除术及胃或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并发症。28例(82.4%)获1-168个月随访,1例胃底多发的脂肪肉瘤于术后2年死于肿瘤转移,其余27例均无复发或转移,存活至今。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肠道脂肪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是治疗胃肠道脂肪瘤的常规手段,内镜下切除胃肠道脂肪瘤可行。  相似文献   
3.
2003年11月28日,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玉溪市人民医院电话报告:该院急诊科收治7名市某钢铁有限公司的职工,疑似一氧化碳(CO)中毒,其中2名已死亡。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派出应急调查处置组赶赴中毒现场和医院开展调查处置,明确事故原因,提出处置措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蜈蚣俗称“百足虫”,被它咬伤后,多数人只有局部红,肿,热,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全身发麻,眩晕,恶心,呕吐等;及少有昏迷,过敏性休克等。  相似文献   
5.
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的21例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中20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5.2%,其中4例采取经内镜钳道(TTS)方式释放支架,16例为经导丝直接释放支架.19例支架放置后1-3d梗阻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临床有效率为90.5%,平均生存期4.5个月.1例术后出血,予保守治疗而愈.1例术后1个月支架移位,1例术后2个月肿瘤向支架内浸润生长,导致梗阻复发,均予放置第2根支架后缓解.结论 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5年12月开展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PPH)689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PPH术后并发症的内镜处理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食管嵌顿性异物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内镜治疗嵌顿性食管异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78例嵌顿性食管异物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食管异物的种类、数量、嵌顿部位、滞留时间,相关食管病变,内镜治疗方法、治疗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时间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管上段最易发生嵌顿(80.8%,63/78)和穿孔(66.7%,8/12);11例异物滞留时间超过24 h,其余67例不足24 h;所有患者经内镜成功取出异物(只有2例穿孔患者取出异物后转耳鼻喉科或胸外科接受进一步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死亡,主要并发症为出血(13例,16.7%),其次为黏膜撕裂伤(7例,9.0%)和穿孔(1例,1.3%),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9%(21/78);异物形状、滞留时间及是否穿孔是影响内镜治疗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内镜治疗嵌顿性食管异物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已造成食管穿孔的异物,滞留时间不超过24h且CT提示食管管腔外无脓肿形成者,可首选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携带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启动子控制下的人胰岛素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方法:将GIP- hIns基因自pCDNA3-GIP-hIns质粒中酶切下来,克隆至切除CMV启动子的pCA13-△CMV质粒中,形成转移质粒 pCA13-GIP-hIns,然后与质粒pBHGE3共转染至293细胞株,在其中同源重组形成腺病毒颗粒。采用PCR方法对重组体进行鉴定,同时测定病毒滴度。体外转染STC-1细胞,并采用RT-PCR检测感染腺病毒的细胞内有无hIns mRNA 的转录。结果:由pCA13-GIP-hIns和pBHGD共转染至293细胞后,可得到阳性重组体Ad.GIP-hIns,经PCR检测表明已含有GIP-hIns基因。纯化所得腺病毒滴度约为1×1011 pfu/ml。RT—PCR证实在感染重组体腺病毒Ad.GIP— hIns的细胞中有相应mRNA的转录。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GIP启动子控制下的人胰岛素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胰岛素基因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食管功能性疾病,目前对其治疗主要是缓解临床症状,本文比较四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即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治疗、球囊扩张以及肌切开术的疗效,用于选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